中医健康网

面对糖尿病(关于糖尿病的问题)

南方健康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糖尿病,才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琛主任医师。

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糖尿病的话题。

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6,患病人数是1.14亿人,基本上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世界上1/3的糖尿病人,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有一个多糖尿病人,一辆公共汽车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试想一下这是什么情况?

说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一点都不夸张。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怎么理解?比如说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即使生活习惯很好,也可能得糖尿病,而没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如果生活习惯非常地不好,也可能得糖尿病,如果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又不好的话,基本上是在劫难逃。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里边:

第一个长期高热量饮食请注意是高热量饮食不一定是吃糖多,比如说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是超重和肥胖的人,比如说体重指数大于24,或者男性的腰围超过90,女性的腰围超过85公分都容易得糖尿病。

第三是少动的人运动,很少,不愿意运动的人。

第四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下列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一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

第二是肥胖少动的人。

第三是年龄超过40的人。

第四是某些种族容易得糖尿病。比如说美国的墨西哥人、黑人容易得糖尿病,华人也就是汉族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危群体,如果同样的身体条件的话,汉族人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第五是女性在怀孕的时候,有妊娠糖尿病的人,或者说有巨大胎儿生产史的人,比如说生的孩子超过了4公斤也容易得糖尿病。

第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类患者很可能活动受限。

第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比如说有些女性比较胖,不怀孕的人可能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八是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人,比如说某些人因为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可能用过激素,这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以上这些高危人群应该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要想别人怎么能吃吃喝喝,我就不能可能是身体状况不一样,你这是一个高危人群,所以说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而且应该积极的减重积极的运动,还有一个定期体检,有问题早发现!

我们许多人去体检,空腹总要做一些生化检查,其中包括血糖的检查,等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血糖高了,还有的人要做尿检,发现尿糖也高了,血糖高和尿糖高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人血糖高,尿糖不高,有的人尿糖高,血糖不高,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感染、发烧、创伤等应急情况下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还有的情况,比如说悲伤、愤怒、忧郁、焦虑等,也可以导致血糖轻度升高。还有一些药物,比如说我们治疗皮肤病的、治疗肾炎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激素类药物也可以导致血糖升高。还有一种情况,空腹血糖要求空腹8小时以后的血糖,有的人可能晚上吃宵夜,抽血的时候不到8小时也会血糖升高,所以说发现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一定要筛查我刚才说的这些因素,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就诊断为糖尿病。

尿糖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尿糖高也未必是糖尿病,人们最初认识糖尿病的时候会发现尿里边有糖,所以命名为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人未必尿里边有糖儿,尿糖阳性的人未必是糖尿病,血糖经过肾小球滤过,然后滤出的葡萄糖又完全地经过肾小管回吸收,所以说尿里边没有糖尿糖阴性。

如果血糖特别高,比如说超过10毫摩尔每升露出的糖超出了肾小管的回吸收能力,糖就漏到尿里边出现尿糖阳性。还有一种情况血糖并不高,但是肾小管受损,肾小管对糖的回吸收能力降低,漏服的糖不能被回吸收,所以也出现尿糖阳性。

还有一种情况叫家族性糖尿病这种患者血糖也不高,肾小管也没有受损,但是因为基因的问题,肾小管先天的对糖的回吸收能力下降,肾小管先天对糖的回吸收能力下降,所以说患者总是出现糖尿,像后两种情况,即使有尿糖也不是糖尿病,所以说仅仅发现一次血糖高或者尿糖高都未必是糖尿病,大家千万不要恐慌,一定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

如果发现血糖高,但是又不能明确是糖尿病的话,一定要做糖尿病的确诊试验,我们叫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首先空腹8~10个小时,然后第2天早晨8点以前空腹抽静脉血测空腹血糖,然后把75克葡萄糖粉溶于300毫升温开水,溶于300毫升温水中,分3~5分钟服下去,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与半小时、一个小时、两小时、三个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测静脉血糖也有人做简化糖耐量实验,抽空腹静脉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静脉血糖,如果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比如说空腹血糖大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如果达到诊断标准的话,就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6.1。如果大于6.1,但是不到期的话,诊断空腹血糖异常,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正常值是3.9~7.8,如果大于7.8,但是不到11.1的话,诊断糖耐量减低,无论是糖耐量减低,还是空腹血糖受损,都叫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干预任由其发展的话,可能就发展为糖尿病。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是评估三个月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一个指标,一般不作为诊断标准。

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三周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三个月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正常值小于6.5%,当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好,并发症越少。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就意味着三个月之内患者的血糖是高的,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患者1~3周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

如果鉴别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或者说我们了解胰岛素的功能情况,我们还可以做胰岛素释放实验。总之血糖升高检查的指标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做哪一项检查。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做好这9点,远离糖尿病

健康源于生活细节【做好这9点,远离糖尿病!】数据显示,全球每11位成人中就有1位患糖尿病,患病人数达4.25亿。说到糖尿病,我们一直都将它以老年病对待。但近年来,糖尿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缺乏运动、作息混乱、体重超标……这些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今天,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预防糖尿病转发,重视! 健康微科普 (来源:头条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八桂

糖尿病人群到底该如何降血糖?除了打针吃药,这3个技巧建议照做

同样是血糖超标,有的人降糖成功,有的人一直在努力,最后结果却不好,血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之前更高了,为什么差别如此大?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看待疾病的态度不同,如果真的认真对待,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不信它降不下来。但可能对于不少糖友来说,都是被动的在控糖,而非主动的。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高的时候,已经到需要打针或吃药的地步了,前期忽视了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信号,比如食量大增、排尿频繁量也多,但人却消瘦了,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而确诊之后,就把希望寄托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上,忽视了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糖的影响,这是不可取的。虽然这是必要的一个控糖措施,但如果忽视了生活方式,也难以治本。另外,在这方面,有的糖友还可能走入误区,最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那么,得了糖尿病,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

可能有的糖友认为可以吃药就尽量吃药,如果效果不好再打胰岛素,但其实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1型或比较严重的2型糖友来说,打胰岛素是必要的,应尽早进行。

对于适合吃药的糖友来说,要正确服用,遵循这三不原则:不随意换药、不随意换量、不随意停药。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如果在服用期间出现了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换其他种类的或者调整用量,不能自行停掉。即使血糖降下来了也不能,防止之后又出现反弹,降糖难度反而会变大。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照着做:

技巧1:学会“挑食”

在一定程度上,该病是吃出来的,也可以把它吃回去!学会正确地吃,对于部分食物“挑食”,有利于控制血糖,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也有助于预防。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分下面几点和大家说一说:

①主食:不要不吃,但也不要每顿饭都只吃白米面,建议糖友保持粗细搭配的原则,且烹饪的时间不宜太久。长期吃米或长期吃面对于糖友来说都不利于控糖,尤其是煮得很稀软的,白米面升糖指数较高,过多地吃容易影响到饭后血糖。

②配菜:要保持多样化,适量吃点鱼肉和禽肉,不要一点肉不吃,以免缺乏蛋白质,需要少吃的是加工比较多的肉,比如咸肉咸鱼。水果蔬菜要吃新鲜的,对于榴莲、牛油果等水果建议少吃,可以适当吃点低糖的,比如草莓、猕猴桃。

技巧2:保持好心情

这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身已经超标了,若经常有消极情绪,波动较大,血糖更容易变得不稳定,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等其他指标。同样是糖友,心情好坏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这方面,糖友不妨经常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不要操心太多,过度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会享受生活

技巧3:不要“闲着”

平时多动动,也是降糖的一个良方,但糖友要注意的是,得选对了,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项目,若是选错了,则是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带来坏处。

徐大伯血糖高,他每天七八点钟左右都会绕小区走好几圈,步数在手机排行榜每天都是前三,就这样走了几个月,他觉得血糖应该降下来了,但检查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膝盖还疼了起来。

走路确实比较适合糖友,但要注意把握好,过度了反而不好。除了这一种,平时做做家务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不要让自己闲下来,不宜久坐或久躺

其实,对于血糖不是很高,可以暂且不用药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这几个技巧,是有望逆转现状的,不是所有人一发现就都得吃药或打针。

总的来说,血糖好不好控制,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做,若正确看待,用对了方法,相信可以把它控制得比较好,但若不重视,就走错路了,可能就难以起到好效果了,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除了打针吃药,以上三点建议糖友要做到。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也会低血糖?吃药就不用打胰岛素?答案来了→.九派观天下.2021.11.15

[2]除了打针吃药,糖尿病人还可以通过这5招来控制血糖!.丁香医生.2019.05.31

[3]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医生给出5个小建议,让你的血糖稳稳的.光明网.2020.08.26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