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糖尿病
OMG!25岁姑娘血糖飙升至常人16倍!生命危在旦夕,起初症状像肠胃炎
浙江海宁一位25岁姑娘
血糖高出正常人上限值16倍!
意识模糊、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都惊了!
一查竟是得了这种病!
呕吐、腹痛到意识模糊被送急诊
姑娘到底经历了什么?
“97.3毫摩尔/升!”当看到血糖计上这个“逆天”的数字,在场的医生都睁大眼睛,发出惊叹。
97.3毫摩尔/升是个什么概念呢?
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应该在3.9至6.1毫摩尔/升之间,这意味着,血糖值达到正常人血糖值上限的16倍多,而将血糖推至“登峰造极”的是海宁一位25岁的年轻姑娘小李(化名)。
呼吸急促、意识模糊、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小李被送进海宁市中心医院急诊室,接诊的内分泌科主任郑恂说,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12月11日下午,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房见到小李时,郑医生正在为她做检查。
小李老家在陕西,看上去有点瘦,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很少感冒。
可就在前几天,小李出现了口干、多饮的情况,她以为是吃了咸菜导致的口渴,所以也没放心上。没想到,后来小李就出现了呕吐、肚子痛的症状,“一天吐了十多次,连喝水都吐,太难受了!”
小李起初以为她得的是急性肠胃炎之类的疾病,还在家附近的卫生院挂过盐水。
第二天,小李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市中心医院急诊室。
抽血报告出来后,医务人员也很吃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化验单上有很多指标异常,尤其是血糖、肌酐等指标。
“血糖高,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血肌酐上升、横纹肌溶解,提示代谢紊乱非常严重,病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医生介绍。
小李入院后,医生对她采取补液、胰岛素降糖等各种积极的治疗措施。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她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了。
小李到底得了什么病?
经过诊断后,原来小李得的是比较少见的暴发性I型糖尿病,并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情况。
据介绍,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首先提出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1型糖尿病。
郑医生表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患者起病前大多有流感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经过积极治疗后,小李的各项指标慢慢地降了下来,血糖接近正常范围。遗憾的是,由于小李的胰岛功能丧失,不得不终生进行胰岛素治疗。
“暴发性1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郑医生介绍,一般来说,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起病年龄更早,症状更重,而2型糖尿病往往起病隐匿,很多患者经常到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已经很高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
这几种生活方式易致病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最新的糖尿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的糖尿病发布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郑医生认为,除了家族遗传外
最关键的就是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医生总结了几点,
赶紧对照一下你有没有“中招”!
01 吃得多 动得少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吃快餐店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喜欢将饮料当作水喝。
出门坐车或者开车,平常很少运动,天热就打开空调,很少出汗。
02
不吃早餐 夜宵“恶补”
这是上班族的通病,早上起得晚,空着肚子去上班,晚上找朋友吃一顿夜宵。殊不知,这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网络图)
一日三餐是生理需要,如果饮食不规律,血糖一直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
03
熬夜、精神压力大
熬夜、精神压力大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旦内分泌系统受损,患病的几率也就增加了。
(网络图)
04
喜欢吃含糖的食品
多项研究显示,常喝加糖饮料或加糖果汁饮料,都能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另外,高血脂、高血压、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医生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年轻时候开始,而身体的保养,更需要提早进行。
医生说:“特别是一些年轻体壮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平时有不适觉得熬熬就过去了,不及时去医院检查,结果等到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体内的代谢紊乱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
很多人以为,
糖尿病患者能吃的东西少之又少,
其实合理制定饮食菜单,
少食多餐,
才是“控糖”的关键!
责编:刘倩
「健康」才20岁!女子被查出这种病!医生痛心:一辈子都治不好!
“哎!小小年纪
这病要跟她一辈子了…”
浙江海宁姑娘小丽(化名)
最近总是觉得每天怎么吃都吃不饱
于是被妈妈拉着去了医院
结果竟被查出得了一种
一辈子都无法根治的病!
而姑娘才20岁!
正是大好年华
而罪魁祸首
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习惯!
20岁,竟被查出得了这种病!
前几天,小丽被妈妈拉着来到了浙江海宁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妈妈非常焦急,因为女儿已经连续三四个月出现了同一个症状:吃不饱!
“每天总想着吃,却怎么都吃不饱!”小丽的妈妈还说,小丽不仅是贪吃,还贪喝,每天都要喝很多水,喝完也不解渴,最要命的是,有时候一喝完就忍不住要上厕所,频率非常高…...
口渴、饥饿、尿频!接诊的中医内科朱冰医生一听这些症状,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
“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朱医生立刻给小丽做了个血糖监测,结果显示:10mmol/L!要知道,空腹检测超过7mmol/L,就是糖尿病!而小丽已经超了整整3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痛心:这病要跟她一辈子!
糖尿病,一直是很多人眼里的“洪水猛兽”!对于小丽小小年纪就得了这种病,朱医生也很惋惜,他说: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经过长期治疗,最多也只能长时间脱离用药!
“即使能够脱离用药,如果自己不注意,以后还是要靠吃药过日子的!”朱医生说道。
也就是说,糖尿病要跟小丽一辈子了!
而且,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糖尿病人如果长期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可能引起很多并发症:白内障、心脏病、中风、截肢和肾衰竭等等。
就是因为这个习惯!
很多人都有!
小丽今年才20岁,年纪这么小就得了糖尿病,在朱医生的从医经历中,非常少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丽得糖尿病的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遗传,确实,朱医生说,小丽的很多亲属都有糖尿病,所以遗传是有一定因素的。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遗传!”朱医生在询问病情的时候发现,导致小丽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小丽长久以来的一个坏习惯:不吃早饭!
小丽也承认,这四五年来,自己几乎从不吃早饭,大部分时候都是睡晚了索性就不吃了。
可是,不吃早饭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朱医生解释:
“
不吃早餐会造成我们热量摄入中断,就会引起低血糖反应。由于午餐和晚餐要把缺失的热量补回来,所以很容易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反弹性升高,使血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全天的胰岛素调节,经常不吃早饭就会导致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最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所以,朱医生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像小丽这种有家族遗传的,更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上都要尽可能规律起来,早饭一定要吃,三餐一定要按时,并且要多吃粗粮。甜品、饮料绝对不要喝,水果要适量吃!
糖尿病典型症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海燕提醒,科学的饮食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着重要作用。
刘海燕介绍,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四种:
1.食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食。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为体内大量的尿糖丢失,身体处于半饥饿的状态,需要通过进食及时补充能量,此时,糖尿病患者的食量就会增加。
2.尿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尿。小便次数增加几乎在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有的患者一晚上要起夜很多次,无法睡个安稳觉。糖尿病多尿症状是因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导致排出的尿糖增多,相应引起尿量也增多。
3.饮水量增加。糖尿病症状表现为多饮。由于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身体中的水分丢失过多,会引起细胞内脱水,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因此会出现频繁喝水,每次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
4.体重下降。糖尿病发生以后,患者因身体中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人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表现。
“除了以上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症状还包括其他一些症状,”刘海燕提醒,比如肢端麻木、双眼视物模糊或皮肤瘙痒、感染缠绵不愈,等等。
糖尿病如何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著名糖尿病专家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的治疗中,医学营养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健康教育是“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其中,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础,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糖尿病人怎么吃,个体差异很大。有两个原则:
一通过饮食治疗使得糖尿病得到更合理的控制;
二是保障生活质量,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搞得营养失衡,生活质量很差,就不对了。”
严励指出,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既有利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又能保证病人健康及生活质量 。
病人应根据病情、并发症、工作性质、有没有其他疾病、基础体重、药物治疗方案、个人饮食习惯、经济情况等,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既符合病情需要,也可长期执行的食谱。“而且食谱不是看医生一次定了就永远维持的,要根据身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
严控并发症,要做周年检
严励指出,其实得了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才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杀手。
要预防并发症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第一要早发现早治疗,不少2型糖尿病人发现得晚,有些心肌梗塞或肾衰了才知道得了糖尿病。有的病人是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由于没觉得有明显不舒服,故不重视治疗,以致发生了并发症才后悔当初。这些都是值得病友注意的经验教训。”
她强调即使普通人,到40岁每年体检一定要检糖尿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每年都必须做周年检查,“看看有没有并发症,并发症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饮食秘诀
刘海燕推荐以下六个原则:
1.主食粗细搭配。每日主食4~8两,粗细粮搭配。粗粮如麦片、荞麦、玉米、杂粮等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2.进餐时多吃、先吃蔬菜。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指出,每天每人至少应摄入500克的瓜果蔬菜。瓜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蔬菜能促进大便通畅,减少胆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清淡饮食,重视蛋白质摄入。食物的成分应该是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烹饪植物油约2-3汤匙,盐6克,鸡蛋1个,瘦肉2两,牛奶250ml。
4.避免进食粥和米粉类食物。粥进入胃肠道容易被吸收,引起血糖快速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喝粥如同喝糖水一般”。米粉类(肠粉、沙河粉、米粉等)是由米磨成米浆后制成,吸收也和粥差不多。但粥和粉也绝非“禁品”,当胃口不佳或非常想吃时,配上大量的蔬菜和少量的肉沫,可适量进食。
5.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可加餐。一次大量进餐可造成血糖剧增,不利于血糖稳定,最好采用每日4~6餐的方法。少量多餐可避免摄食不足,还减少了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加餐可以用水果、鸡蛋、豆制品、酸奶等来替换主食,加餐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或者主餐之前,比如上午10点左右、午餐之前、午睡之后、晚餐之前、睡前。
6.掌握进食速度,每次用餐20分钟。任何食物都要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下,每餐进餐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这样胃的饱腹感才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到大脑皮层,再反馈到口和手:“该停止了”。
29岁姑娘查出糖尿病 这些不良习惯好多人都有!
2018-11-14 14:12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贺洁靓 见习记者 常皓天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这一天,海宁康华医院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家庭与糖尿病”的糖尿病日公益活动。
这场活动通过前期招募,共吸引了全市16组家庭参加。在鹃湖边,篮球绕框走、平衡乒乓球、投掷乒乓球、两人三足等趣味小游戏的玩法,令大家兴趣高涨。
参加活动的患者中,最年轻的是39岁的王女士,家住海洲街道。她患的是II型糖尿病。
△王女士
王女士介绍,她是29岁时查出患糖尿病的。当时自己感冒了,去医院验血,结果查出来血糖很高,医生给她开了药,嘱咐她健康饮食。
当时,王女士有130多斤,但对于医生的叮嘱和检查结果没有放在心上,她没有控制饮食,经常出去吃夜宵,而且因为工作经常熬夜,有时候还要通宵加班。
最近这几年王女士才重视起来,因为自己的母亲也有糖尿病。“母亲是2006年查出来的,由于控制得不好,同时对胰岛素过敏,2012年开始,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眼睛看不见了,脚部病变,左边大脚趾被截掉。”到最后,母亲的生活不能自理。2014年,63岁的母亲因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不幸去世。
“看着她那么难受,我也很难过。”现在王女士也开始重视起来。如今,她每天早晚各走路1小时,下雨天就在家里走。她按时吃药,控制饮食,口味也清淡了。现在,王女士也不熬夜,每天最晚10点就睡了。她还买了一个血糖仪在家里自测,目前血糖正常,基本上是7mmol/L以下。
“糖尿病现在越来越年轻化了。”康华医院内分泌科欧阳医生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现在饮食、作息不规律导致。据欧阳医生回忆,接诊过的最年轻患者仅22岁。这名患者由于工作原因缺乏运动,体重高达170多斤,后来由于酮症酸中毒到医院就诊。
康华医院内分泌科科护士长王娟红介绍,目前医院病房里有两位年轻患者。其中一位24岁,男,海宁人,姓沈,I型糖尿病,因为酮症酸中毒进来。当时他在上班,出现头晕、昏迷,送到医院,血糖一测,高得测不出来。也就是说,超出了最高能测出的数值33.3mmol/L。当时立即对他降糖处理,时刻监测血糖。
△现场测血糖
他知道自己有I型糖尿病,平时身上佩戴胰岛素棒。医生分析,酮症酸中毒跟最近感冒、劳累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生活压力,平时饮食习惯不好,比如摄入太多的垃圾食品,饮食高糖、高热量、重油盐以及肥胖都有可能导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