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日夜(糖尿病晚上起夜3到4次)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熬夜可致糖尿病?14万人研究:多上5年夜班,糖尿病风险增30%

说起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最常见的代谢类疾病,导致疾病出现的因素也很多。例如肥胖、吃糖太多、缺乏运动等等,这也是大众所熟知的,很多朋友也的确在通过减肥和减少碳水摄入的方式,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的因素只有这些。有一项涉及14万人的研究表明,经常上夜班,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同样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4万护士参与的前瞻性研究:连上5年夜班,糖尿病风险增加30%

这项研究,被刊登在著名期刊BMJ上,历经24年。通过对14万护士上夜班时的时间经历以及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和不上夜班的护士相比,持续上夜班5年以上的护士,糖尿病风险风险增加10%左右,连上10年以上夜班,糖尿病风险会上涨到50%左右,平均换算下来,每多上5年夜班,护士患有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平均提高30%左右

上夜班的护士的生活状态,也是很多现代社会人的缩影,因为加班或公司需求的缘故,往往也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无形之中也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说到这,很多朋友也会思考:上夜班和糖尿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实质性联系?大多数人会认为经常上夜班会导致睡眠不足,也就是熬夜的情况出现,所以,熬夜就是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那么,上夜班熬夜多,真的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关于这个问题,哈佛大学人体临床研究中心曾做过实验,将19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模拟熬夜时产生的行为来判定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熬夜看剧,打游戏,吃夜宵等等。

而最终的结果发现,在23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吃饭,也就是有吃夜宵习惯的熬夜者,血糖升高的情况更为突出,反倒是存在其他熬夜行为的人群,血糖变化值并不明显。

为了确认这一情况,哈佛研究人员又将白天进食和晚上进食的人分为两组,对比数据发现,夜间进食的确会导致血糖升高!

也就是说,上夜班本身的行为,其实对血糖的影响不大,真正导致上夜班的人血糖升高的原因,其实是夜宵!

为什么吃夜宵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听医生说

如果有上夜班经历的朋友应该都有所醒悟,自己在下了夜班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吃夜宵的行为。而吃夜宵才是真正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的“元凶”:

第一、吃夜宵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

一般情况下,夜晚是肠胃的“休眠期”,相比于白天,肠胃消化系统能力较弱,吸收糖分和脂肪的能力也会比较差。如果养成吃夜宵的习惯,在消化能力弱的时候进食,不仅会导致糖分脂肪蓄积,增加糖尿病风险,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情况出现。

第二、会打乱身体内分泌节奏

从小到大,大多数人都是以一日三餐为主的,如果贸然养成吃夜宵的习惯,身体内部的生物钟不匹配,内分泌的节奏也会被打乱,其中就包括胰岛素分泌。在吃夜宵的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久而久之也会给糖尿病增加隐患。

第三、β细胞受损,糖耐量下降

胰腺分泌胰岛素代谢糖分时,胰岛β细胞的活性,决定了血糖代谢的效果。根据研究对比显示,吃夜宵会导致血糖代谢变乱,β细胞功能受损,胰腺也会因此受到伤害。吃夜宵的习惯保持时间长了,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身体的糖耐量下降,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

综上所述,上夜班之所以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和熬夜的关系其实不大,吃夜宵才是主要原因,但是,可能不少上夜班的朋友,会觉得不吃夜宵会“顶不住”,在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代替夜宵,减少糖尿病风险。

经常上夜班,有什么方法能“代替”夜宵?

晚餐稍微吃“饱一点”。晚餐适当吃饱一点,这个时候肠胃的消化水平处于高峰阶段,能够有效规避因为吃夜宵所造成的血糖升高问题。

但是,这仅仅是针对夜班人群而言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晚餐之后是睡觉时间,吃太多自然对肠胃负担不利。

适当吃些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食物。比如麦片,全麦面包等,粗粮的饱腹感强,含糖量低,能够在帮助你撑过漫漫长夜的同时,不会多余摄入额外的血糖,如果在上夜班时想吃夜宵,非常推荐以这些粗粮来代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经常上夜班的朋友,在日常饮食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在日常生活中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来弥补日常阳光照射的不足。比如动物肝脏,蔬菜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维生素D来源。

总而言之,上夜班的确会导致血糖风险增加,但如果找清楚夜宵这一根本原因,糖尿病风险也能有效规避,合理的采取方法去降低影响,才是“夜班人”保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当然,上夜班本身就不是什么健康的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上就不上最好,毕竟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

参考资料:

[1] Chellappa SL, Qian J, Vujovic N, et al. Daytime eating prevents internal circadian misalignment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night work. Sci Adv. 2021;7(49):eabg9910.

[2]:《5.12护士节——夜班护士如何正确吃夜宵?》,2021-5-12

糖尿病是个狠角色,让医生无能为力的7个并发症,惹上1个就够呛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一个年轻男子差点丢命,来到急诊室的那天的情形是这样的:

凌晨5点多,杭州市某医院急诊科接到一个32岁的男子,“医生,快救救我儿子!”一个母亲哭着呼喊着。

来的时候,病人还清醒,只是反应有些迟钝、神情淡漠,后背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5厘米的大脓肿,表面破溃,感染严重。

急诊科刘医生为男子做了检查后,发现患者血压非常低,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已经发展到感染性休克的地步,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原来,这个男人4年前查出糖尿病,因为工作忙碌,一直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也没好好控制血糖。一开始不舒服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皮肤病,没想到竟是糖尿病没控制住引发的并发症。

健康这件事太重要了,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更是,急救室里的每一个患者,在门外都有一个为他们焦急万分的家庭。回到这个疾病本身,糖尿病易诱发的几个并发症,惹上一个就够呛!

看诊的刘医生说,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位患者因糖尿病引起周围血管循环障碍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酮症酸中毒,引起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了感染性休克。

一、 糖尿病不好好治,等着被这几种并发症折磨吧!

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

另有数据显示(第9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中国每年有约83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杨天真自爆自己有糖尿病,来源:微博

许多糖友已然达到高血糖水平,但却不知道或不重视即将接踵而来的并发症损害。该吃吃,该喝喝,从不忌口。

糖尿病极易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眼病、脚部溃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这还不算重点,重点是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药物很难治疗。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一起来看看吧!

1、 糖尿病性心脏病

这几乎是糖尿病最为致命的一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果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好及时检查治疗,排除危险。

2、糖尿病肾病

也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里不可忽视的一种。糖尿病肾病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肾衰竭,这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未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平稳而造成的。

3、神经病变

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覆盖到全身,包括大脑、心脏、肠道、生殖系统等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偏瘫、心律不齐、心率缓慢、肚胀便秘、性功能减退等。

4、急性代谢紊乱

也可以称之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等。

5、感染性疾病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及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

6、糖尿病足

足部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严重导致失明。

二、哪些信号说明糖尿病并发症来了?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糖尿病并发症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出现之前总有一些先兆,或者说身体总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1、皮肤出现水疱

2、浑身发胀

3、口渴

4、血压上升

5、腹胀、便秘。

6、皮肤干燥

7、手脚麻木

8、皮肤变色

9、头晕

10、牙齿松动

11、视力模糊

12、出汗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出现的水疱与平时烫伤相似,常常在手、脚以及腰腹部出现,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由于糖尿病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控制血糖期间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眼部、肾脏、足部以及心脑血管,定期对这些地方做检查,才能及时发现这些部位的异常,避免让并发症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诊断糖尿病后的第一个十年就是糖尿病防控的“黄金时期”。

要想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这十年的“黄金时期”非常重要,只有把控好第一个“黄金时期”,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黄金时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1、多学习

多学点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有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偏方,以免耽误了病情。

2、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包括:包括血糖的检查、医院检查。

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血糖仪,时刻掌握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唯有这样,糖友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多配合

发现糖尿病后,尽可能使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全面达标,同时要戒烟酒。

饮食上适当减少热量摄取,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

运动上,增加体力活动,有利于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

其实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把控好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就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生命的残酷在于,你原本可以日夜陪伴的人,变成了一个躺在病床上,每天只能探视30分钟才能见到的人。

希望各位糖友在确诊后严格控制血糖,按时复诊观察情况,早控制早治疗,别让遗憾后悔留在剩余的生命中!

文献参考:

【1】俞茜茜.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一直没治 32岁男子险些丢命.都市快报.2015

【2】WeipingTeng, BMJ. 2020; 369: m997.

【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19. Available

【4】罗学宏. 谨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 老年人, 2016, 000(002):P.58-59.

【5】贾伟平. 对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战略思考[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011(008):505-507.

【6】王建华. 糖尿病并发症的12个"报警信号"[J]. 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9, 000(006):26-27.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900天2000针:警惕猫咪糖尿病危害

今天的主角是两只喵。

其中一只叫做新之助,芳龄11岁,定居日本。

年轻时的新之助无忧无虑,

也是肉嘟嘟的胖球一枚。

直到两年多前,新之助喝水变多,尿量也变多,

几天之后更是吐得客厅到处都是。

此时,新之助的妈妈颖颖彻底慌了神,

带着它奔去医院。

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

为了治疗和生存,

从确诊到现在的900多个日夜,

新之助被扎了2000多针。

这2000多针中,一部分是血糖测量,

另一部分则是注射胰岛素。

本篇的另一个主角绝对是一只载入史册的喵。

胖猫凯蒂,

以巅峰体重23公斤的成绩入主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样一只“名猫”,成也肥胖,败也肥胖,

两年前,凯蒂因为过度肥胖而得了糖尿病。

患病的它必须要减重才能活下去。

于是通过治疗和强制减肥,

凯蒂成功减掉了一半的体重,

并且控制住了病情。

糖尿病并不是人的专利,猫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患上糖尿病。

近些年,随着养宠人群的增加,猫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也在上升。

易感喵群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

这不止针对人,对猫咪同样适用。

胖毁掉猫咪体型的同时,更摧毁它们的健康。

胖喵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患糖尿病的概率几乎是正常体重喵的四倍。

高龄

岁月是把杀猪刀,

挨刀的不仅是美貌,还有健康。

9~11岁的高龄猫随着年纪的增加,对胰岛素的利用率降低,糖尿病高发。

药物

是药三分毒,吃药需谨慎。

有的猫咪因为生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孕激素治疗,增加胰岛素抵抗,患病概率加大。

患病表现

典型表现 三多一少

多吃:猫咪食量猛增

多喝:饮水量加大

多尿:尿量增加

即便能吃能喝,看似食欲良好,但体重却在减轻。

不容忽视 非典型表现

非典型却不容忽视的表现:

毛发干枯、蓬乱、稀疏

走路跖行,姿势异常

嗜睡、虚弱、不爱玩耍

一旦猫咪出现上诉典型非典型症状,别犹豫、别祈祷,抱起主子就往医院冲。

早确诊早治疗,如果诊断不是糖尿病,也可安心预防。

确诊

猫咪的正常血糖值在4.5~14mmol/L,高于此数值便是“高血糖”,

为确定猫咪出现的到底是应激性高血糖还是持续性高血糖,

需要多次测量,以确定是否患病。

治疗与护理

猫糖尿病最常见的药物即是胰岛素,

根据喵咪病情和体重不同,胰岛素的类型与计量都有所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千万不要觉得医院贵而百度或网上搜索其他资料后,自己胡乱操作,

务必要严格遵医嘱!

即便后期可以在家自行为猫咪注射胰岛素,

也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定量操作!

严格控制饮食。

有条件的铲屎官可以给患病的主子选择糖尿病处方粮,并在医生指导下饲喂。

没有条件的铲屎官尽量采用无谷干粮饲喂,也可将鸡胸肉作为主食,再根据医生建议搭配其他营养。

定期复查

定期带猫咪去医院复查,确保没有其他并发症,

或针对并发症早发现早干预。

预防

管住嘴:合理膳食、定量饲喂、杜绝肥胖

迈开腿:多点时间陪主子玩耍,运动才是减脂的奥义。

定期体检:每年一次,高龄主子每半年一次。掌握主子身体情况,针对疾病早发现早治

猫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发病,猫咪终身都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照顾患有糖尿病的猫咪需要很多花费,以及更细致的呵护和更多耐心。

请铲屎官们把猫咪当成我们的家人,不抛弃不放弃,

让主子可以陪伴我们更长的日子。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喵医治未病 编辑:胖嘟 排版:胖嘟

喵医话题

LET'S TALK

评论告诉我你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更多精彩硬核养宠知识,关注“乐嘟宠物圈”微信公众号(ID:ledu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