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拳术(糖尿病怎么段练动作)

儿童糖尿病李主任 0
文章目录:

这几个运动处方,降糖效果都不错,值得一试

最近好多朋友私信问我,之前您发过走路运动降糖的注意事项,自己也试了,效果确实很好,还有没有其他运动方式对降糖有好处呢?让我给推荐一下,那今天给大家列举几项运动方式,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第一 步行

简单的步行,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也是糖友比较方便的运动方式。一个人如果每天快走约一个小时,就可降低约五成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步行呢应最少坚持每天一次,每次三十分钟,也可以分段、少量、多次进行,比如体力不行,一天走那么多太累,那也可以分次进行,比如三餐后,各快走15-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准,就能达到很好的降糖效果。

第二 慢跑

慢跑比较适合体质较好的中青年朋友,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过剩的能量,也可慢跑、快走相结合,交替进行。

第三 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有氧锻炼,还能够有效的降糖、降压、降脂。增强腿部力量和全身的平衡协调能力。骑自行车可分为室外、室内两种,均可采用,看个人喜好和情况自由选择。

第四 游泳

人体在水中运动时不容易感到疲劳,对关节的损伤也小,并且能消耗脂肪,减轻体重,非常适合体重较大的糖友。

第五 打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强度适中,且对全身循环及代谢均有良好的改善,适合体质较好的糖友。

第六 太极拳或八段锦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它巧妙地融合了气功与拳术的长处,动静结合,一套拳打下来微微出汗,运动量适中,尤其适合中老年糖友。

第七 哑铃操

哑铃操是主抗肌肉力量锻炼,是有氧运动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对糖分的利用。以上这几种运动方式不局限,大家也可以借鉴相似之处找到其他更多适合自己的的运动方式。大家可以选择性的多试试,看看对您的血糖是不是有帮助,欢迎大家尝试和我反馈沟通奥。

济南百岁老人“战胜”新冠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感染新冠后要根据血糖状况调整降糖药用量

1月2日,今年已100岁的程玉升老人在三个子女的陪伴下从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出院。在此前的2022年12月23日,他感染上新冠,26日因新冠诱发低血糖而昏迷,被紧急送往五院抢救。经过一周的治疗,老人症状明显好转,病愈出院。这也是该院新冠救治成功的最高龄老人。老人如此高龄,能摆脱新冠危险,他规律的生活、长期保持的锻炼习惯或许是原因之一。

1月2日,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留观病房,程玉升老人坐在病床上,笑意浅露,看起来状态很不错。他的三个子女陪护在床边,马上就要接他出院。此前的一周多,他经历了与新冠的“斗争”,幸运地康复了过来。据老人的大儿子程月顺介绍,老人今年整百岁,之前老人虽有十几年的糖尿病,但一直规律服药,血糖水平维持得不错,其他身体也无恙。

和很多老人一样,2022年12月23日感染上新冠,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但一直是低烧,38°C多,一天即退烧了。25日老人症状加重,食欲减退不能吃饭、咳嗽不止,咳得晚上甚至很难入睡。家人为他服上了止咳药。26日傍晚,家人发现老人突发昏迷,遂紧急拨打120将老人送入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

入院后经医院急诊科积极抢救后,老人神志逐渐清醒。医生检查发现,老人之所以昏迷,是因其感染后食欲减退,发烧脱水,但却没有及时将降糖药减量而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导致。且经检查老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及行胸部CT检查提示其双肺外带多发磨玻璃影,有病毒性肺炎感染,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收住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留观病房一病区继续治疗。

考虑到老人已有百岁高龄,且合并有基础疾病,隔离一病区治疗团队围绕老人存在的吃不下饭、咳嗽剧烈两个主要症状制定了治疗方案,在为老人营养支持、氧疗、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医院中医科配制的新冠疫情中药治疗汤剂来治疗咳嗽。经过6天的精心护理和治疗,目前老人的咳嗽症状较前明显改善,食欲也上来了,复查CT显示其肺部病灶已被吸收,达到出院标准,可以出院。

据隔离一病区主任车选强介绍,老人出院后止咳药要继续吃几天,抗病毒药可以停,还需要加强营养,注意糖尿病的问题,含糖高的东西不要吃,含VC高的水果、蔬菜可以多吃些。

记者看到,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留观病房里,住院的大多是感染新冠后的老年人。车选强说,医院收治的新冠阳性患者中,高龄老人确实在持续增多,其中大多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基础性疾病。老年人感染后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全身乏力,部分病人出现食欲减退,味觉、嗅觉异常等表现。与中青年不同,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常常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也更容易演变成新冠病毒感染的重型或危重型。

他提醒,对于年龄大于60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未接种过新冠疫苗、长期吸烟、肥胖以及有免疫缺陷等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的高危人群,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后诱发原有疾病加重以及肺部的情况,如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持续发热,咳嗽不减轻,基础疾病较前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或寻求用药指导。

程玉升老人年逾百岁,能顺利摆脱新冠的秘诀是什么?对此车选强认为,除了及时送医,积极救治之外,老人本身体质比较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听家属说,老人此前吃饭比较好,荤素搭配,饮食合理。生活规律,在家每天都坚持锻炼,让老人的体质能扛过病毒的侵袭。”

对此老人的小女儿程玉兰介绍,平时老人确实生活很规律,几点起床、吃饭、喝水、吃水果、午睡都很准点。“胃口好,不挑食,早餐必须吃一个鸡蛋,吃个海参,再加上面条、山药、胡萝卜,中午吃点鱼、肉和菜,晚上吃清淡些,喝点粥。我们兄妹三个轮流去照料,照顾得挺好。老人在家也一直锻炼,自己研究的拳法整天在家里打,教给我几次我都练不下来。所以老人身体素质一直不错。”

针对老人昏迷是因为没有及时将降糖药减量而导致低血糖的问题,车选强表示,糖尿病人感染新冠后出现食欲减退,要密切监测自己的血糖,根据血糖状况来调整降糖药用量,特别是服用的磺脲类降糖药要减量或停用,以免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此外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也应在感染后勤监测自己的血压等体征,根据症状联系医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量,防止风险发生。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苏珊)

880万研究太极拳治糖尿病,值吗?

作者 | 高雅丽

近日,一则“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及脑卒中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获880万研究经费”的新闻,引发众多关注。

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官网发布的消息,该校副校长陶静主持的这一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立项,资助经费880万元,实现该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零”的突破。

不过,消息一出,不少人质疑:太极拳和糖尿病“同框”,到底靠谱吗? 这880万经费花得值吗?

太极拳,真的有用吗?

太极拳是一项中国传统拳术,国际上常常将其与瑜伽一起,定义为“身心运动(mind-body exercise)”。

然而,它真的比一般有氧、无氧运动更有用吗?

对一些太极拳运动的资深爱好者而言,其比一般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太极拳需要人在全神贯注下以意识指导身体运动。

具有多年太极拳练习经验的科普作家方玄昌告诉《中国科学报》:“练过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陈式太极拳发力很厉害,如果练得不好,很有可能造成伤害。太极拳是一项身心运动,而不是跟着乱糟糟的音乐练习。”

不仅在个人感受上,不少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也支持了太极拳对健康有一些特别的功用。

例如,2006年,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立卫生研究院的Mansky P研究了太极拳作为身心运动对癌症患者的益处。

无独有偶,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论文作者Chenchen Wang对杨氏太极拳进行了12周的单盲随机试验,并在24周后重复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太极拳对治疗肌肉疼痛有着良好效果

2018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团队在国际期刊CHEST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项研究纳入120名未使用过支气管舒张剂的中国农村慢阻肺患者,结果认为太极拳是传统肺康复锻炼合适的替代方法

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项结果让他觉得非常意外。

他认为,打太极拳除了能锻炼下肢肌力,又有助于调整呼吸,所以这种锻炼方法使用得当,对缓解慢阻肺气促的困扰效果就出来了。

太极拳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太极拳对健康的益处,尤其与糖尿病治疗之间的关系,能否通过这些实证研究“实锤”?“荟萃分析”是一个有力工具。

荟萃分析作为一种统计方法,能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2016年,《加拿大家庭医生》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太极拳益处的文章。文中统计了过去45年间超过50项试验和120项系统评论中关于太极拳健康益处的主要信息。

记者发现,这是近年来颇为全面的一项有关太极拳的荟萃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

结果表明,过去的诸多实证研究,在总体上证明了太极拳的确对预防老年人跌倒、骨关节炎、帕金森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康复和提高认知能力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作者也明确指出:“太极拳对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或慢性心力衰竭没有直接益处。

换句话说,那些宣称“太极拳对糖尿病有好处”的实证研究,可能存在错误或者不足。

2019年6月,中国学者在《康复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研究者分析了过去25篇论文中开展的23项研究,包括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理、平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该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周宗磊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的荟萃分析显示,根据目前的证据尚不能认为太极拳对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空腹胰岛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是可以观察到参加太极拳训练的人群的平衡能力和空腹胰岛素有改善的趋势。”

此外,2016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章容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我国太极拳与2型糖尿病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中批评:“当前,不少中文期刊刊载了太极拳锻炼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论文,但是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和不足。”

例如,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糖尿病的某些指标上,缺乏关于某一个指标的持续研究。

880万经费,值吗?

在专家们看来,研究太极拳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想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并不容易。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样本量不够、观察时间不够长。

在上述“荟萃分析”中,周宗磊指出:“一些研究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导致的。目前,多数研究的样本量为几十例,大样本量的研究少见。”

他强调:“下一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证据来证明太极拳确实有效,对哪些指标有效,或者说提供证据证明它无效。”

“队列研究”是研究这一类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经常通过这个办法,确证致病危险因素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

毫无疑问,队列研究的人群数量越多,越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2003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启动,旨在通过建立中国健康人群队列和基于血液标本的基础健康数据库,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次和水平,深入研究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各类重大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一项目全面获取50余万队列成员长期发生的各种结局事件,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自然人群队列。目前,长达15年的长期随访监测仍在进行。

在CKB项目基础上,201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支持下,科学家们从生活方式、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入手,完成了对中国人心血管疾病的本土化追因研究。该项目资助金额为1800万。

回到太极拳与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队列研究”也应当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决定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

知乎用户胡远东表示,如果做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要求有严谨的客观评价手段,“880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除了样本量,由于太极拳运动的专业性,样本的选择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因素。

方玄昌认为:“不同层次的太极拳运动者身心锻炼效果不同,应根据科学问题去挑选合适的实验对象。同时,也应根据体能、柔韧性、平衡等太极拳训练效果的指标去设计实验。”

来自某国家机关太极拳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另一个关注太极拳的项目中,将会在专业级别较高的太极拳协会中招募被试,以确保研究的对象是“正经的太极拳”。

福建中医药大学团队干过啥?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显示,该项目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下设的“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对慢性疾病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

指南要求,选择1~2种慢性疾病,对疾病的各个分期或不同障碍类型,建立足够样本量的研究队列,对太极拳等1~2种传统运动疗法的康复效应进行评价研究。

根据《中国科学报》查阅,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过去发表的论文中,曾经围绕太极拳与健康的关系开展过多项研究,包括脑卒中及康复、心肺功能、膝关节炎、大学生身心健康等。

例如,2019年11月,该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太极拳能改善膝骨关节疼痛。

他们将1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八段锦、固定脚踏车和健康教育对照组,在为期12周的试验中发现,3个运动组的膝骨关节炎疼痛都有改善。

2018年12月,该团队在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太极“云手”对脑卒中患者健康影响的论文。

他们从10个社区卫生院中随机抽取250名受试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干预,结论是:太极“云手”比平衡康复训练在运动功能、害怕跌倒和抑郁方面更有效。

2016年,该项目负责人陶静还在《中国康复》杂志发表了一篇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

文中提出,通过对心功能相关指标如心率、血压、每博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左心能量有效利用率以及台阶试验指数的测量,推断长期的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的心功能可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为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运动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

不过,《中国科学报》注意到,在该团队过去有关太极拳的研究中,该团队尚未涉足糖尿病。

对于本项太极拳与糖尿病“同框”的研究如何开展研究以确保结论可靠,记者致电福建中医药大学及项目负责人陶静,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参考文献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6880423?dopt=Abstract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912611#article_citing_articles

https://www.cfp.ca/content/62/11/88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9119304957?via=ihub#!

https://eurapa.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1556-018-0206-x)

https://journal.chestnet.org/article/S0012-3692(18)30313-1/fulltext

http://sz.people.com.cn/n2/2018/1223/c202846-3244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