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瘤(糖尿病瘤症状有哪些)

祝您健康杂志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得了肿瘤后,我该怎么吃?

“化疗后,医生劝我多吃身体才能扛下去,可我平时血糖高,多吃会不会有影响?我应该吃什么?又要吃多少呢?”很多糖尿病肿瘤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患者们认为多吃主食会使血糖升高,不吃或少吃才能控制血糖。河南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博士翟军亚解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有保护蛋白质的作用。

如果糖尿病肿瘤患者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会使摄入的蛋白质转化为热量被机体消耗,同时体内的蛋白质也会被分解,长此以往,患者将日益消瘦,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

体内的碳水化合物长期摄入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反而会血糖过高。

如何做到既营养又合理控糖

翟军亚介绍,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解决“吃”这个问题,首先需进行营养状态评估。

4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估:

1.体重评估法和(或)体重指数法(BMI)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BMI(体重/身高2):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指数

18.5~23.9公斤/米²为正常

2.摄食情况

有无明显摄入障碍或偏食等情况 。

3.影响营养状况的症状

有无发热、吞咽困难、纳差、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

4.生化指标的变化

抽血检查白蛋白是否低于正常值,白蛋白偏低,可能是营养不良引起。以上4种方法相结合,将营养不良分为三型:能量缺乏型、蛋白质缺乏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是最常见的营养不良类型。

糖尿病肿瘤患者应这样吃

翟军亚说:“如评估结果是营养状态差,一定是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患者每日应该摄入的达标能量=理想体重(公斤)×25-30卡路里/公斤,以下几小妙招可以帮助糖尿病肿瘤患者。”

1. 制订饮食方案

每个患者情况不一样,建议咨询临床营养师根据血糖状况和治疗情况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2. 食物多样

食物要多样化,要选择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充足新鲜的蔬菜。建议每天摄入谷物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占50-150克,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

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总量约120-200克(蛋、禽、瘦肉、鱼)和300毫升-500毫升的液态奶;

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的蔬菜,25克的大豆(或者蛋白质含量相当的豆制品),200克的低血糖生成指数水果及25克的坚果。

注:血糖生成指数又称升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幅度

3. 改变进食顺序

养成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4. 合理分配三餐

一日三餐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每日进餐5-6次,同等重量的食物分成6份,既保证了一天的总摄入量,又不让一餐摄入过多,有利于血糖平稳。同时也减轻了胃肠负担,避免加重放化疗过程胃肠道反应。

5. 化整为零加餐零食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在两餐间加餐选用酸奶(无糖型),低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如橙子,苹果,梨子,樱桃,草莓,火龙果等),增加能量的摄入。

建议在饭后2小时加餐,水果一次不超200克,分2-4次吃完,而不要一口气吃完,其他零食也一样。

6. 足量饮水

糖尿病肿瘤患者(肾功能正常)应足量饮水,每天至少7-8杯水(约1700毫升 ),推荐白开水和淡茶水。

7. 坚持运动

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适当运动,推荐散步、慢跑、打太极、靠墙站等,避免在空腹时运动。

8. 限制和限量食物

限制各种添加糖食物,如汽水、饮料、蜜饯、甜点。

限量淀粉类含量高的食物,如米粉、凉粉、米线等,如果进食了,需要适当减少部分主食。

不要吃太咸和太油食物,如油炸食品及各种咸肉和腌制食物等。

9. 出现低血糖适量补充糖

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应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可随身携带糖块、干红枣等。出现低血糖,血糖低于4毫摩尔/升,可以吃15克糖,15分钟后再次检测;如果仍低于4毫摩尔/升,则需要补充葡萄糖水等快速吸收的糖。一般10分钟左右症状改善。

近3成糖友易患肿瘤,术后饮食注意这两点

近年来,肿瘤发生率不断增加。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肿瘤发病率高达28.35%,其中妇科肿瘤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糖尿病与肿瘤并存的现象非常常见,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贡震副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和妇科肿瘤这两种疾病互为病因,又相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同时在治疗和护理中又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因此是一类较为棘手的问题。

由于肿瘤患者在手术,放、化疗过程中,需要加强营养,然而糖尿病又需要进行必要的饮食控制,这种“左右为难”,使很多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或家属无所适从,要么血糖控制不佳,要么营养得不到保障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术后化疗期间该这样吃

饮食对在妇科肿瘤术后恢复期间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既要能控制血糖,又要能做好术后化疗期间的营养补充,不少患者都为此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吃。下面介绍两点饮食守则,让患者们吃的对好得快。

1. 饮食学会手掌法则

时常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反映,嘴里没味儿,想吃点有味道的、甜的东西。但才手术没多久,担心吃错东西血糖高,到时候反而影响身体恢复,得不偿失。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即使有糖尿病,只要按照“手掌法则”进食,也可以吃好、喝好,把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补充回来。

主食水果一拳头,蛋白要在掌心留,

两指瘦肉拇指油,一捧蔬菜吃大口!

化疗期间还是要以糖尿病饮食的建议为主,尽量多进食易消化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包括鱼、蛋、乳、谷类及新鲜果蔬,主食粗细、副食荤素搭配合理,禁烟酒及高糖食品。

2. 进餐规律要遵守

什么时候吃?一天吃几顿?是许多患者关心的话题。进餐时间要规律,做到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日分餐5-6餐,其中除了常规三顿正餐外,分别在上午、下午或晚上加2~3餐点心。正餐中增加蛋、肉、鱼等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此外,在放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明显时,要注意色、香、味的调配。

斩断“糖”与“瘤”的关系

肿瘤与糖尿病这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肿瘤”碰到“糖尿病”时,它们就成为了彼此的“催化剂”。一方面,受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这些肿瘤也在影响着患者的血糖,可以导致患者血糖升高。

而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相关不良反应中常见的就是高血糖反应。但是如果能控制好了,它两也能和平共处。因此,贡震副主任医师提醒大家,任何吃的都要适量,不能过量,一些特别甜的尽量不要吃,尽量斩断“糖”与“瘤”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

通讯员:王凝嫣

编排:顾欣雨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肿瘤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当“恶性肿瘤”碰到“糖尿病”时,它们会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恶化预后。一方面,受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了,另一方面,这些恶性肿瘤同样也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是导致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那么,对于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到底怎么吃才能既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又能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不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呢?

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指出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高能量、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饮食,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求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量占比分别为(30%-50%)、(25%-40%)、(15%-20%),这样既保证了能量的供给,又利于血糖控制。

虽然计算得很精确

但是过程复杂,掌握起来有些困难

今天就教大家一种简单易学的

“饮食手掌法则”

“饮食手掌法则”

1、主食/碳水化合物:每餐一个拳头(每日5-6餐)

推荐食谱:

3分之2细粮:米饭、面条。

3分之1粗粮:玉米、全麦,燕麦、薯类等。

2、蔬菜:一捧

大约500克,食用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和消化,保持大便通畅。

3、蛋白质:一只手掌

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因此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公斤体重摄入1-2克,其中优质蛋白质需占2/3,如白肉、鸡蛋、牛奶、大豆及豆制品类,总量约一手掌

推荐食谱:牛奶250毫升/日,鸡蛋1个/日(注意避免食用腌制和高盐的蛋白质食品)

4、油脂/脂肪:一个拇指尖

每日所摄入的脂肪,除了来自于烹饪油之外,还包括大量的肉类、奶类甚至坚果类。因此,在烹饪时油就不能放太多,每天仅取拇指的尖端(第一节)就足够了。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为宜,比如橄榄油、菜籽油等。

5、水果:一个拳头

以橙子、猕猴桃、圣女果、蓝莓、黄瓜等低糖水果为宜。

前提:血糖达标(餐后2小时血糖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在7.5%以下)。

其他注意事项

平衡糖尿病和肿瘤的治疗效果的饮食需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增加蛋白质摄入、控制脂肪摄入、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等方面,所以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血糖水平

在抗肿瘤治疗期间,由于药物、手术等因素的影响,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合理安排餐次,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治疗期间配合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及时调整饮食计划非常重要。

2、控制盐分摄入

限制盐分的摄入,每日盐分摄入量不超过5克。

3、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检查体重、活动能力、血糖的变化。测体重的时间为早晨起床排便后空腹。如遇身体状况不正常,应该及时回医院复诊。

4、饮食预防

做到膳食平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各种营养素比例合理。

减少食物中致癌物和致癌前体物的摄入,例如黄曲霉毒素、油煎和油炸食物等。

增加保护性物质营养物质的摄入,例如抗氧化营养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钙,还有抗致病菌食物如大蒜、韭菜等和提高免疫功能食物如菌菇类食物的摄入。

审核专家

审核专家

本文作者


来源:江西省胸科医院

通讯员:黄萱 鲁祎舟

编辑:黄萌楣

审校:谢涛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