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步态(糖尿病步态不稳)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
摘要: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指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全世界的慢性疾病。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年龄≥60周岁的糖尿病患者。
足底压力:具体指当人体处于静止站立或动态行走的状态时,足部受到一个在竖直方向上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就被称为足底压力。
背景:研究表明,足底压力是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然步态下足底压力特征及差异性,为老年患者足部的监测和足部减压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通过鞋垫式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对年龄≥60周岁的41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和30位老年健康者自然步态下的足底压力进行检测。观察足部峰值压力、峰值时间百分比、X偏移量、Y偏移量、包络压力中心点95%椭圆置信面积、步频、步速、步幅长、站立相、摆动相。
结果与结论:①与老年健康组相比,老年糖尿病组峰值压力集中在第2-4跖骨区显著增大,左足多数足区峰值时间百分比减小,右足足跟区、中足区峰值时间百分比增大(P < 0.05);②与老年健康组相比,老年糖尿病组站立相降低,摆动相升高,步频降低,男性步幅长增大,步速加快,女性步幅长减小,步速减慢;③老年糖尿病组包络压力中心点95%椭圆置信面积较老年健康组呈减小趋势,老年糖尿病组X、Y偏移量大于老年健康组;④结果说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稳定性和灵活性较正常老年人降低,足底压力明显由足跟向跖骨部位转移,在足部护理中需加强对跖骨区足底压力的重视。
ORCID: 0000-0001-5815-4684(卜月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患者, 足底压力, 步态, 峰值压力, 足部减压
文章来源: 卜月丽, 王 芳, 张建国, 李晓林, 曹子君, 李雪梅.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5): 736-740.
六种怪异步态 暗藏健康危机
我们每个人的走路姿势各有异同。但如果走路姿势突然出现了异常,比如迈不开步子、走路的速度变慢、膝盖不能打弯等,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可能预示健康亮起了红灯,尤其可能是关节、肌肉、神经出了问题。生活中有6种奇奇怪怪的走路姿势,请您尤其要注意。
异常步态:快速小碎步
步态特点步子很小,身体往前倾,走的时候两手不会自然摆动,面部也比较僵硬,学名叫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这种步态可能预示的疾病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有颤抖、肢体发僵和动作迟缓的症状。病情会缓慢加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逐渐下降。
这种慌张步态容易增加跌倒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骨折。而老年人的骨折非常可怕,容易致残、致死。
身体预警 出现这种步态,应该立即去神经内科就诊,进行排除诊断。万一确诊是帕金森病,要配合医生坚持用药治疗,改善症状。
健康提示千万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一些严重的病人可以做脑深部电刺激术得到良好治疗。这种步态的人平时走路慢一点,雨雪天最好别出门。家里的地面保持干爽,避免湿滑。
异常步态:拖把步
步态特点 走路步子不一样大,两条腿不是交替有节奏地向前迈,而是一条腿迈出去了,后边的腿无力,拖着跟上来。
身体预警这种步态可能预示的疾病中最常见的为腰椎间盘突出。因为神经受到压迫,导致一侧腿部的肌肉力量不够。拖把步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一瘸一拐。人就像被困在一个“结界”里,走不远,不爱出门,社交越来越少,生活品质越来越差。
健康提示出现拖把步,首先建议到神经外科就诊,进行排除诊断。结合医嘱,可以考虑康复治疗和家庭照护,日常生活中可以考虑睡硬板床休息,避免久坐,减轻腰椎负荷,尽量不要弯腰捡提重物。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量力而行,每天最好坚持步行40至60分钟。强度以走路后,稍微有疲惫感为度。注意不要过度疲惫,否则会加重症状。
异常步态:剪刀步
步态特点 脚尖朝内,迈步像在画圈,两条腿就像圆规一样。走路时膝盖会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
身体预警这种步态可能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脊髓损伤、脑瘫造成神经功能受损,运动功能减退,影响肢体活动。因为肌肉僵硬、力量不够,就容易出现这种画圈的步态。
健康提示出现剪刀步,建议就诊神经外科或者神经内科,进行明确诊断。需要改变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情况,遵照医嘱一般要用巴氯芬、肉毒素等药物,或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也可以结合康复治疗,如做温热治疗、振动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或针对患者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交流能力等训练。
平时可以对僵硬的肢体进行按摩,做一做被动活动,用手帮着活动一下膝盖、脚踝等关节,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异常步态:间歇性跛行
步态特点 走一段路就会出现腿痛、腿麻,以至于一瘸一拐,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
身体预警 腰椎管狭窄、脉管炎或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
健康提示 虽然间歇性跛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步态异常,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异常步态:醉酒步
步态特点 走不到一条直线上,摇摇晃晃,学名叫做共济失调的步态。
身体预警 这种步态高度怀疑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小脑病变等,疾病造成小脑损害,引起小脑功能障碍,会出现这样的表现。
健康提示如果没有喝酒,但突然出现了醉酒步态,要赶紧上医院,排查是不是上面这些疾病,一般建议就诊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跌倒摔伤,尤其不要从事高空、登高作业。
异常步态:磁性步
步态特点 脚抬不起来,只能拖着走,就好像脚上绑了磁铁在铁板上走路一样,行走缓慢,走不稳。
身体预警这种步态可能提示正常压力脑积水,由此导致的痴呆病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痴呆类型。大脑的自然老化,以及脑出血、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这个病。
该类人群可能伴随记忆力减退和排尿障碍(尿频、失禁或排尿困难)。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用手术的方式,把侧脑室里的积水通过引流管引流到腹腔,减少积水的量,减轻积水的影响,达到治疗目的。
健康提示磁性步态容易让人失去平衡,导致摔倒。老年人摔倒非常可怕,容易导致脊柱骨折。骨折后要忍受剧烈的疼痛和很多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
发现走路脚拖地,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找出原因并配合治疗。患者平时要穿防滑的鞋子,外出使用助行器。家里可以增加一些扶手,特别是洗手间和卧室。不要摆放太多东西,地上可以铺地毯或软垫。
两个简单动作 让你走得更稳
最后,再推荐两个简单的动作,能锻炼大腿肌肉力量,让你走得更稳!
锻炼股四头肌站在一个台阶上,抬起左腿往下伸展,然后再往上抬起。如此循环几次,能够锻炼右侧大腿股四头肌,左腿同样,每组做5分钟左右。
平时可以扶着墙壁或者凳子来进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于保护膝关节增加膝关节稳定性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锻炼髋关节 伸出右腿向外展再内收,反复几次,另一条腿同样,每组5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上面这些不正常的走路姿势,只能提示你的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但并不能对号入座。具体是咋回事,建议到医院就诊,经过临床的诊断判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王劲 董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糖尿病足先兆是什么?如何早发现?治疗要用鸡尾酒疗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并发感染或出现肢体坏死,细菌或腐肉等坏死物质释放的毒素就会大量吸收入血,引起败血症,再加上患者往往心、脑、肺、肾等重要生命脏器功能原本就较差,很可能危及生命。但是,糖尿病足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发病前有一些“先兆”表现,积极、综合治疗可以控制病情。所以了解和善于捕捉这些症状,对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足病非常重要。
四大原因导致糖尿病足
我们知道,保持健康的双脚需要有良好的足部血液循环、良好的感觉、良好的形态和功能,而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在高血糖“浸泡”下,全身的血管、神经和皮肤、血细胞等都会出现问题。引起糖尿病足的常见原因有四个,即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变形/畸形和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
1.足部血供减少。高血糖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斑块越积越多,造成血管狭窄甚至堵住,这样脚就没有足够的血液营养了。
2.足皮肤感觉减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对足皮肤的小损伤缺乏感知,以致伤口不容易发现而扩大、加重。
3.足的变形和畸形。长期高血糖不但影响脚的神经和血管,还会影响骨质。因为骨质疏松、穿鞋不当等引起脚的形态改变,如平板脚、拇外翻等。这些畸形会导致足底压力的异常,压力过高的地方形成老茧和鸡眼,摩擦后可能发生溃疡。
4.感染。糖尿病患者脚部皮肤营养差,血管新生能力差,出现伤口后细菌乘虚而入;加上高血糖使血液中白细胞的杀菌能力降低,所以细菌感染不易控制。
糖尿病足发生有先兆
糖尿病足病早期,由于足部皮肤和皮下脂肪营养不足,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干燥,皮肤色素沉着;抬高下肢时双脚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足背动脉血管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逐渐发展为走一阵路出现腿脚剧痛,需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行走,或休息时脚痛、下蹲后起立困难,最后干脆不能走路,肌肉萎缩腿变细,脚的骨质破坏,关节变形。
糖尿病足病活动期会出现足皮肤的红、肿、发烫等感染症状,或者皮肤破溃形成“烂脚”。而所谓的老烂脚,就是出现了经久不愈的皮肤伤口,同时由于合并感染而流脓、发臭;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皮肤片状变黑(组织坏死),发出尸臭味;再加重,整个脚会全部变黑。
实际上,类似病变也可以发生在手、背后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只是糖尿病“烂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出现“老烂脚”提示有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和下肢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治疗须个体化
糖尿病足病的诊断相对容易,肉眼就可以看到足皮肤的红肿炎症、流脓的溃疡和黑色的组织坏疽。但精确的诊断在于通过伤口面积、深度、累及软组织还是骨质,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培养、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检查明确糖尿病足病的分型、分期、病因和发病基础,以指导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病,首先要重视早期的临床症状和每年一次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足底压力的筛查。其次,要了解糖尿病足病的早期表现,包括肢体的麻木、刺痛、火烧感、隐痛、发胀、水肿等;要做神经病变筛查,如感觉评估(尼龙丝触觉、音叉振动觉、大头针刺痛觉、踝反射等)、肌电图、振动感觉阈值等;做血管病变筛查,如ABI、血管超声等;做足压筛查,如足底压力和步态测定。
治疗糖尿病足病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方案。由于糖尿病足病病因复杂,所以,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由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即所谓的鸡尾酒疗法。
控制血糖等代谢指标:由内分泌医生指导进行胰岛素强化、降压、调脂等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为伤口愈合创造基础。
打通血管:由血管外科或介入科进行腔内介入或腔外搭桥等手术,恢复下肢血流,重建血供。
营养神经:由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一起想办法营养神经、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以减轻神经病变。
清创引流:由外科协助通过伤口手术或超声清创、负压密封引流等,清除感染坏腐组织。
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强力抗炎,控制住感染的扩散。
组织修复:如果伤口大,伤口难以愈合,需要整形科专家进行植皮。
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刘 芳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