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F糖尿病(mmc糖尿病)
叶酸别乱补:如何评估叶酸的缺乏?如何正确合理补充叶酸?
目前,叶酸水平是国际公认的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症(NTD)发病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症(NTD)与孕妇缺乏叶酸直接相关。许多国家都强制要求面粉中添加叶酸以减少 NTD 的发生;叶酸缺乏也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据多项研究发现叶酸水平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及认知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叶酸缺乏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也在相关人群中进行了补充,但是叶酸的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叶酸过量带来的风险:
长期大剂量 (>1 mg每天)补充叶酸( 包括叶酸强化食物 )有可能产生健康风险:
①可能导致某些肿瘤发生风险的增加( 比如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
②可能掩盖血液中维生素 B 12 缺乏引起的症状,虽能纠正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但是会加重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
③会干扰微量元素锌的代谢;
④ 降低对食物中叶酸的吸收率;
所以,纵然叶酸有许多好处,我们在进行补充的时候还是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太盲目。
二、如何评估、诊断叶酸缺乏?
人体内叶酸缺乏的时候,一般要历经以下的过程:1、膳食中叶酸摄入的不足或者体内需求量的增加;2、血清叶酸水平下降;3、红细胞内叶酸水平下降;4、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5、 骨髓和其他快速增殖组织内的巨细胞改变;6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多个阶段。
1、 进行膳食调查:通过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药物使用情况,了解有没有明显叶酸摄入不足的情况;有没有叶酸排出过多的情况(比如透析、孕妇),有没有需求过多的情况(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2、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有没有贫血的症状和体征;叶酸缺乏最显著的量化标志之一就是贫血的表现。当体内的叶酸量低于红细胞的代谢需要,骨髓和其他组织中的巨幼红细胞会加速分裂,并且由于 DNA 的合成缺陷导致红细胞发生巨幼化改变(巨型红细胞、巨型椭圆红细胞),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而明确诊断。
3、 实验室生化检测:检测血清(或血浆)叶酸、红细胞和尿液中的叶酸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评价机体叶酸状况;
A、血清叶酸:是反映近期叶酸营养状况的指标,单独检测血清叶酸水平并不能区分是近期膳食中叶酸摄入不足,还是慢性叶酸缺乏状态;
B、红细胞叶酸:红细胞内的叶酸水平可反映慢性或长期 ( 4 个月内 )叶酸营养状况, 更适合于评价叶酸干预效果
C、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 血症),所以高同型半胱氨酸可间接反映叶酸是否缺乏,可作为评价叶酸缺乏的非特异性指标。因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受多因素影响,比如代谢酶基因突变,维生素 B6 、 维生素 B 12 缺乏 , 肾功能不全等,另外还受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型半胱氨酸不能作为评价叶酸状况的特异性指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年修订版 )》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修订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mmol/L作为体内缺乏叶酸的非特异性指标。
D、血常规:了解有没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叶酸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
由于叶酸缺乏可能会带来多种健康风险,因此对叶酸缺乏的评估和诊断就非常重要;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评价叶酸状况的常用指标;必要时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FHR)的基因检测,判断基因分型:MTFHR 基因型为CC型的人,体内叶酸活化的能力正常,而CT (或 TT)型的人则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往往需要更多的叶酸摄入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Hcy 为同型半胱氨酸 ; 叶酸单位转换 1 ng • mLT =2.265 nmol/ L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临床叶酸缺乏的判定依据为血清叶酸水平 <2 ng / mL 、 红细胞叶酸水平 <95 ng /mL
三、合理制定叶酸补充方案
个体的叶酸状况与遗传、生理状态(如孕期和哺乳期 )、饮食习惯( 如饮酒和膳食叶酸及相关营养素摄入)、疾病( 如胃肠道疾病、糖尿病)、 药物(拮抗叶酸代谢 、影响叶酸吸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需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搞清楚体内是否叶酸缺乏,是否需要进行补充,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在进行综合评估之后,为您制订一个在增加富含叶酸膳食基础上的叶酸补充方案。这样是最为安全合理的。
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导读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
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
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
血清总蛋白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
血清白蛋白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
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
血清总胆红素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 新生儿黄疸 慢性活动期肝炎 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 输血错误
8
血清直接胆红素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
血清甘油三酯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
血清总胆固醇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1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血清载脂蛋白AI测定的临床意义:载脂蛋白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它是反应HDL水平的最好指标。
降低: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肝实质性病变。
13
血清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LDL明显。
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银屑病。
降低: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14
血清肌酸激酶(CK)
升高:心肌梗塞4-6小时开始升高,18-36小时可达正常值的确20-3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15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约为心肌总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的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16
血清a-羟丁酸脱氢酶(HBDH)
升高:与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酶在血液中维持高值可达到2倍左右。
17
血清葡萄糖(GLU)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8
血清尿素(UREA)
升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浓度在8.2-17.9mmol/L时,常见于UREA产生过剩(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等),或UREA排泻障碍(如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乏尿等)。浓度在17.9-35.7mmol/L时,常见于尿毒症前期、肝硬化、膀胱肿瘤等。浓度在35.7mmol/L以上,常见于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19
血清肌酐(CREA)
升高:常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20
血清尿酸(UA)
升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21
血氨
升高:重症肝损害,>117.8umol/L则发生肝昏迷。肝昏迷前期、性活动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常升高、肝昏迷时最高。
下降:长期低蛋白饮食。
22
血清前白蛋白(PA)
降低: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诊断肝病,诊断急性相反应.
升高:肾病综合症>500mg/L(此时ALB<30g/L)
发作期 PA升高 ALB下降
前白蛋白与肝病:
* 早期肝脏疾患可使前白蛋白合成降低
* 早期肝功能损伤指标
比转氨酶特异性好,比白蛋白敏感性强,多数肝病患者前白蛋白下降50%.
* 死亡指标 降至零则预后极差
前白蛋白与营养不良
* 营养不良的发生
染病后食欲减退,蛋白质、热量摄入极少 疾病本身导致消耗增加,机体进入负氮平衡 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加,疾病恢复迟缓
* 此时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迅速降低
中等100-160mg/L 严重<80mg/L
2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单位是指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反应测定前1-2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I型糖尿病,每月测定1-2次,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控制的程度。
24
血清淀粉酶(AMY)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道疾病、胃穿孔、肠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硬化等)。
25
血清高敏CRP
(1).与冠心病相关
CRP水平与冠心病和一系列已被确认的与患心血管疾病因素相关(如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上升,吸烟及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是良好的预后诊断标志物
CRP的释放量与急性心梗,急性心梗引起的死亡和紧急换血管术病人的病情都有关.
另外3mg/L被确认为是区分低危病人和高危病人的最佳临界值。
(3).与心肌钙蛋T(CTNT)白形成互补信息
当CRP与CTNT试验都呈阳性时,心血管危险性的预测就成为可。
研究证明,在发病6年甚至6年以后,CRP仍然可作为预测危险性的标志物,并且CRP的水平测定对于衡量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否有效或效果的好坏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26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重要指标,它能反应出病人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特别是II型糖尿病)。
27
血清钾
升高:
(1)、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
(2)、钾流入细胞外液 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 乏。
(3)、组织缺氧 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
(4)、尿排泄障碍 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降低:
(1)、经口摄入减少
(2)、钾移入细胞内液 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IRI分泌增加。
(3)、消化道钾丢失 频繁呕吐腹泻。
(4)、尿钾丧失 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钾的临床意义:当使用利尿剂时尿钾排泄增多。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病人尿中的钠与钾的比降到0.6:1。醛甾酮分泌增加时,尿钾排泄增加。
28
血清钠
升高:
(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降低:
(1)、肾脏失钠 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
(2)、胃肠失钠 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
(3)、抗利尿激素过多。
尿液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尿液钠测定的重要临床意义是了解是否有大量盐的损失,确定摄入量是否足够,并且协助监护低盐饮食及术后电解质的监督,协助判断呕吐、严重腹泻、热衰歇患者的电解质平衡。还用于对缺盐性缺水与缺水性缺水患者的确定性诊断;前者尿中的氯化钠相当低,后者尿中的氯化钠为正常或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炎症、肿瘤、爱迪逊氏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严重损伤、支气管肺癌患者等,尿中的钠化物出现增多。
29
血清氯
升高:
常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
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尿中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尿液中钠和氯保持相对平衡。但两者并不是永远平衡的。例如;连续服用氯化钠或氯化钾后,尿氯比尿钠高、相反连续服用大量碱性钠盐时,尿中钠比氯高。另外,尿液呈碱性很可能是尿钠含量高于氯。
30
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
增高:示碱储备过剩
(1) 代谢性碱中毒:幽门梗塞(胃酸大量丢失),小肠上部梗阻,缺钾,服碱性药物过量(或中毒)。
(2)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症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胸,肺气肿,肺性脑病肺实变,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3) 高热,呼出二氧化碳过多。
(4)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降低:示碱储备不足
(1) 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脱水,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和少尿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酸性药物过量。
(2)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快,换气过度,吸入二氧化碳过多)。
(3)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盂肾炎,肾结核。
轻度酸中毒:CO2CP 23-18mmol/L
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
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
极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31
血清钙
升高:常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脂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32
血清镁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常见于先天家族性低镁血症、甲亢、长期腹泻、呕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
33
血清磷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常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肾功能衰歇、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34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急性心肌炎发作后来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35
血清AFU(α-L-岩藻糖苷酶)
血清AFU可以作为血清AFP的良好之互补手段,成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观察和术后随访的敏感而特异的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清AFU活性不仅显著高于健康人,而且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恶性间皮瘤、肝硬化、先天性肝囊肿和其它良性肝占位性病变,对原发生肝癌的诊断阳性率为64-81%不等,特异性在90%左右。阳性率的差别可能与研究对象、样本数、对病症诊断标准的控制及诊断临界值的确定有关。
血清AFU活性与性别、年龄以及血清ALT、AST、AKP、5'-NT、GGT、TB、PT、GGP和ALB等肝功能试验结果不相关,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AFU活性与肿瘤转移与否及分化程度不相关。对原发生肝癌手术切除或化疗后的血清AFU活性的动态随访,发现AFU活性呈下降趋势,AFU活性的重新升高,提示癌症复发。同时,血清AFU升高,对血清AFP阳性或是阴性的肝细胞癌均有明显的定性诊断意义,尤其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值得重视。肝细胞癌手述切除后血清AFU活性动态观察还揭示,测定这一指标有助于对肝细胞癌进行疗效观察和监测术后复发。
36
尿微量蛋白
1.微量蛋白(MA):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及化疗口才早期肾损伤,以及急性感染性肾炎病人的随访指标。
2.尿微量转铁蛋白(MTF):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转铁蛋白升高:见于糖尿病原菌、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以及肾外肾炎、链感肾炎、肾盂肾炎等各种肾炎。
3.lgG(U-lgG):肾小球选择通透性指标
尿lgG(U-lgG):肾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
4.尿α1-微球蛋白(α1-MG):较特异的肾小管损伤诊断试验
尿α1-微球蛋白升高:见于肾小管受到损害,如接触重金属、接受肾毒性药物治疗、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时、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
5.β2-微球蛋白(β2-MG):经典肾小管标记蛋白,可直接反映肾小管功能
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肾小球滤过功能差,见于早期肾小球病变,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症以及长期血透病人;也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胃淋巴瘤、血管性鼻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疾病。
ASCRS 2016E-pi交联对圆锥角膜和角膜膨隆的良好疗效
编者按
2016年5月6日-10日,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ASCRS)年会在美国新奥尔这座美丽的海港城市隆重召开,世界各国眼科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共享眼科最新学术盛宴。在这次称得上全美最大的会议上,Kavitha R. Sivaraman、CornelisVerdoorn、Richard L. Lindstrom、Steven M. Silverstein、Jake C. McMillin以及R. Doyle Stulting等医师就眼前节前沿科研技术成果及临床最新进展作了精彩演讲,期望与全世界的医学同道互通有无,共同致力于人类眼健康的美好明天。
Binkhorst演讲:E-pi交联对圆锥角膜和角膜膨隆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圆锥角膜患者和角膜扩张患者接受epi-on交联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R. Doyle Stulting医师在ASCRS2016会议上的Binkhorst演讲中说,“我们现在知道epi-on手术是有效的,它产生更少的痛苦,提供更快速的视力恢复,提高最佳眼镜矫正视力(相当于或优于epi-off的报道结果),并且这种技术比传统的Dresden技术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小。”
交联反应的大多数并发症是由于上皮脱失造成的,但上皮是核黄素吸收的屏障,Stulting医师说。Epi-on手术不仅更安全,并且可以以最小的风险重复。或者,如果需要,epi-off手术可以在epi-on手术以后施行。
Stulting医师和CXLUSA集团的同事们对8岁以上的569双眼睛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观察性的研究。这些眼睛中,479只是圆锥角膜眼,74只眼有角膜膨隆,16只眼有角膜边缘透明性退化。CXLUSA的epi-on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Stulting医师说。该技术使用了一种新的核黄素制剂,医师按需验证和饱和,紫外线照射期间不使用核黄素来防止UVA光阻塞和脉冲UVA,以允许氧气进入角膜。
在研究中,有美国境外文献报告了接受epi-on交联手术的患者圆锥角膜的病情恶化。“这致使我们仔细查看草案和观察结果,”Stulting医师说。“定量分析显示CXLUSA配方制剂(相比市售制剂)有超过4倍浓度的核黄素。”
一组连续观察12个月的137名患者的裸眼视力(UN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得到了改善。UNVA在基线和12个月时分别是20/157和20/111。BCVA)在基线和12个月时分别为20/36和20/27。平均角膜散光减少了0.2D,从基线时的56.43D到12个月时的56.20D。
一组连续观察24个月的33名患者的视力也有提高。UNVA在基线和24个月时分别是20/152和20/100;BCVA在基线和24个月时分别为20/35和20/27。
Stulting医师表示,希望未来会过渡到更好的epi-on手术,能避免现在众所周知的上皮脱落这一并发症。
青光眼——人工角膜植入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根据ASCRS2016会议上的一项研究发现,1/4的青光眼患者在植入波士顿1型人工角膜后症状可能日益恶化,并且高达1/5既往无青光眼病史的患者在植入手术后可能出现新发青光眼。
Kavitha R. Sivaraman医师说,青光眼是人工角膜植入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并且移植术后对青光眼的发生很难进行监测和预测。
Sivaraman医师及其同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7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辛辛那提眼科研究所进行的195例人工角膜植入手术后的眼睛进行研究,以量化分析人工角膜植入后新发青光眼的发病率以及已患青光眼的患者病情恶化比率。研究分析了人工角膜手术植入之前青光眼的诊断情况;植入之后青光眼患者的病症恶化情况以及新发青光眼的发生情况。新发青光眼被定义为接触性眼压升高和(或)青光眼性视神经表现且需要开始使用眼科降眼压药物干预或青光眼手术干预。恶化的青光眼被定义为术前基准青光眼治疗的升级,例如需要额外的药物或青光眼手术。
结果显示,124只青光眼患眼中,在人工角膜植入前64只进行了导管分流,大约73%只眼人工角膜移植后病情稳定不需要治疗升级。“相对应的另一项回顾分析,一组术前没有青光眼的眼睛,术后约20%发展成新发性青光眼,”她说,“不过,绝大多数,约80%没有发生新发性青光眼。”在人工角膜植入后,8只眼睛需要导管分流,9只眼睛需要经巩膜晶状体光凝术以控制眼压。
这项研究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这可能是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并发症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远视眼患者植入水凝胶角膜近视镶嵌后长期有效视力报道
CornelisVerdoorn医师在ASCRS2016会议上报告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正常眼还是远视眼,在植入了水凝胶角膜近视镶嵌后,远视眼患者能够实现长期有效的远、近的视力。
21例患者在非优势眼植入水凝胶近视力植入物。平均患者年龄为5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21例患者中,有8人视力正常并且只接受了水凝胶镶嵌;13人远视,且在接受水凝胶镶嵌的同时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
“裸眼近视力相当不错,”Verdoorn医师说,这21位患者中70%患者达到了双眼20/20或更好。对于裸眼远视力,100%的患者达到双眼20/20或更好,他说。“这是了不起的成果,因为这些患者已用LASIK治疗远视,”
关于安全问题,根据介绍,手术中植入了两个镶嵌体,一个用于治疗复发性角膜雾状混浊,另一个用于提高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了术前水平。Verdoorn医师强调到,术后每6~12个月的随访是很重要的。因为随访能够发现并调节那些任何需要及时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雾状混浊。
注入iStent维持18个月眼压下降
ASCRS2016上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第二代小梁微旁路支架可显著降低眼压,且无术中并发症。
Richard L. Lindstrom教授报道了患有轻至中度青光眼,且用一种降眼压药物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在注入iStent注入式小梁微旁路支架后18个月的治疗结果。
在亚美尼亚该注入式iStent已经应用于临床,但其没有被美国FDA批准。Lindstrom教授说,“在我看来,它比第一代iStent更容易操作,但它也是一个小梁微旁路系统。在所有的这些患者,我们实际上是植入两个支架,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支架,目前双支架植入在美国是批准的。”
该研究纳入平均年龄65.3岁的57例患者(57眼)。这些患者平均使用1种降眼压药物,用药后的平均眼压为19.5mmHg;不服药的平均眼压为24.4mmHg。该手术不与白内障手术同时完成。术后12个月试验结果表明,全部术前不用药患者眼压降低20%以上,75%术前用药患眼压降低20%以上。所有不用药患者术后12个月的平均眼压低于18mmHg,其中67%的患者低于15 mm Hg。术前眼压基准线平均值为24.4mmHg,术后1个月时眼压为14.3mmHg,术后3个月时眼压为14.2mmHg,术后18个月时眼压为14.4mmHg。
没有发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一例进行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18个月,93%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20/40或更好。Lindstrom教授说,“我认为这表明,第二代iStent和小梁旁路手术可能是非常有效的操作,它无须与白内障手术结合就能起效,并且对人眼和人工晶状体眼都有效,”
白内障手术中瞳孔缩小伴随更高并发症风险
Steven M. Silverstein医师在ASCRS2016会议上说,白内障手术中瞳孔缩小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明白白内障手术中瞳孔缩小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提供手术经济负担评估的依据,也可作为减少这些并发症发生几率所带来的潜在收益的评估依据。”
Silverstein医师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评估40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这40项研究包括了1992~2014年进行的195340项白内障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后囊破裂,前囊撕裂、玻璃体脱出、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虹膜损伤、黄斑囊样水肿、角膜水肿,晶状体碎片残留和和晶状体偏位。术中瞳孔缩小相关的最常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
越来越多的飞秒激光的使用,及为治疗前列腺肥大和糖尿病对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都是导致术中瞳孔缩小的危险因素。术中瞳孔缩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对白内障手术的关键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视觉功能的恢复,需再次手术以及眼痛。术中瞳孔缩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
Silverstein医师说,“由于美国每年约进行400万白内障手术,这样的并发症发生率导致患者在手术预后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巨大代价。”使用机械瞳孔扩张设备来解决术中瞳孔缩小是有风险的,包括增加手术时间和成本、虹膜的损伤、和永久性瞳孔扩大。“防止术中瞳孔缩小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大幅节省成本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
Nd:YAG激光囊切开术提升视觉质量
Jake C. McMillin医师在ASCRS会议上报告的研究显示,白内障手术后后囊混浊的白内障患者接受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有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他说,“这是我们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现在,我们越来越明白这是一项能够帮助我们做出临床决策的技术。但回想起来,它可以帮助我们证明这些临床决策。”
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3只后囊混浊且引起患者视觉抱怨的眼睛。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采用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研究人员评估了矫正远视力(CDVA),眼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和Strehl比值,异常眼的视觉光亮度与正常眼相比较。OSI平均下降2.2(P=0.011)。平均CDVA下降到0.1 logMAR(P=0.04)。
McMillin医师说,“MTF也非常有意义。我们意识到,更好的视觉功能与MTF增加有关。”OSI的改善“并不总是与视力的改善相关。”“我们的一些患者实际上没有视力改善却表示有更好的视觉质量,”“视觉是一个复杂的感觉,我们必须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了解患者实际看到的画面。”
(来源:www.helio.com)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