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人能活多久)
伺候老伴10年,自己也患上糖尿病。嘴都管不住,如何降血糖?
#糖尿病# #脑卒中##健康科普#
老李在10年前就因为脑梗死导致左半身偏瘫,同时发现有糖尿病。
姜阿姨的生活就出现了改变,每天三点一线,家——菜市场——医院,每天三顿饭,三顿水果加餐。
给老李去医院取药,推老李去医院做康复理疗,这就是她的生活。
经常这样一天忙活完之后,自己忘记吃饭。吃一点小零食凑合一下,再喝点饮料。最近3年自己发现了糖尿病,在去年心脏放了一个支架。
但是姜阿姨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依然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零食吃着,饮料喝着………!
大量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导致患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她经常会问我们医生:“有没有什么药物可以让血糖降下来”?
她已经试过了很多种的降糖药物,血糖不是不能降下来,只是她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且还没有时间去运动。
身边随时备着巧克力、山楂、各种各样的饼干糕点和饮料,伺候完老头子之后,闲下来就赶紧的喝点饮料,吃点小零食休息一下。
长此以往,能不得糖尿病吗?
管住嘴,
迈开腿,
多喝水,
这才是最基本的,如果以上都做不到,吃再多的降糖药都是白搭。
对于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学会自己监测血糖,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合理地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及降糖药物的剂量。
@魏向阳医生 了解更多
66岁老汉糖尿病去世,确诊后戒烟酒,常散步,他做错了什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小区的林荫道。66岁的王大爷拄着拐杖,缓缓地沿着小路散步。他脚步蹒跚,但面带微笑,仿佛在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路过的邻居们纷纷和他打招呼,称赞他坚持锻炼的毅力。
王大爷总是笑呵呵地回应:"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嘛!"然而,没人知道他内心的忧虑 - 尽管他已经做出了种种改变,但那个可怕的诊断结果依然如同阴云笼罩在他心头。
王大爷,本名王建国,是一名退休的公交车司机。在去年例行体检时,他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彻底改变了他平静的退休生活。作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王大爷并没有被打倒。相反,他下定决心要与疾病抗争到底。
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大爷开始了一系列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他戒掉了存在了大半辈子的烟酒习惯。这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和老朋友聚会时,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其次,他开始每天坚持散步,从最初的10分钟慢慢增加到现在的1小时。此外,他还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
尽管王大爷做出了这些努力,他的病情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好转。血糖水平时高时低,让他感到困惑和沮丧。更让他担心的是,他开始出现一些并发症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和足部刺痛。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王大爷开始质疑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按照医生的建议做了,病情却没有好转?难道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吗?
带着这些疑问,王大爷再次来到了医院。主治医生李晓华仔细查看了他的病历和最新检查结果,脸上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王大爷,您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展和控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李医生解释道,"您的年龄、既往病史、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病情的进展。"
李医生进一步解释了糖尿病的复杂性。她指出,虽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即使患者做出了正确的改变,病情仍可能恶化。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
"此外,"李医生继续说,"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还需要关注血压、血脂等多个方面。您最近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可能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李医生的话让王大爷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糖尿病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他以为只要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就能控制住病情,却忽视了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大爷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他开始更加细致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学会了根据血糖波动调整饮食和运动。同时,他也开始重视其他健康指标,如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
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就在王大爷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的时候,一次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发作将他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尽管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王大爷还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王大爷的离世在社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如此注重健康,努力控制病情的人,为什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魔爪?
事实上,王大爷的经历揭示了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做出了正确的生活方式改变,也不能保证疾病一定会好转或停止进展。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改变是无用的,相反,它们对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仍然至关重要。
糖尿病专家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不仅影响血糖,还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因此,糖尿病患者面临着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等。王大爷的情况可能就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例子。"
张教授强调,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全面性和个体化。"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综合性的管理计划。这不仅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并发症筛查等多方面措施。"
王大爷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慢性疾病管理的深思。它提醒我们,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遵循几条建议就能保证的。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保持警惕,需要我们与医疗专业人员密切配合。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生命有时仍然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不应该让我们灰心丧气,相反,它应该激励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王大爷的一生,特别是他与疾病抗争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坚持和乐观值得我们学习,而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要以更加全面和理性的态度看待健康和疾病。
在这个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王大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慢性疾病时,我们既不能过于乐观,认为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就万事大吉;也不能过于悲观,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相反,我们需要保持积极态度,同时也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在专业医疗指导下,采取全面系统的管理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 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1).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 Diabetes Care, 44(Supplement 1).
2. Zheng, Y., Ley, S. H., & Hu, F. B. (2018). Global a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4(2), 88-98.
3. Rawshani, A., Rawshani, A., Franzén, S., Sattar, N., Eliasson, B., Svensson, A. M., ... & Gudbjörnsdottir, S. (2018). Risk factors,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7), 633-644.
68岁老汉糖尿病并发症!病房小孙子痛哭流涕 , “是我害了爷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爷爷,你一定要好起来!是我害了你!”病房外,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稚嫩的脸庞满是愧疚和担忧。他的父母一边抹泪一边安慰,却也忍不住相互埋怨起来:“都怪你,平时总让爸吃那些东西……”
一个中年男人脸上满是悔恨,低声回应:“我哪知道会这么严重呢……”病房内,68岁的老张头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手上连着输液管,身旁的心电监护仪滴滴作响,像是在提醒着他们:时间并不宽裕。
老张头是一位典型的农村老人,年轻时靠种地养活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身体一向硬朗。可谁能想到,这位曾经扛过重犁、挑过百斤担的硬汉,竟在六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起初他并不在意,觉得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平时少吃点甜的东西就行了。
“医生话讲得吓人,能有那么严重吗?”他常对家人说。该吃的饭照样吃,该喝的酒照样喝,逢年过节还喜欢来几块糖醋排骨或油炸酥肉。
慢慢地,血糖不受控制,眼睛开始模糊,双脚总是隐隐疼痛,但他依旧不以为然,直到这次因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被送进医院抢救,才终于让一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尿病,真的会“吃掉”身体吗?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老张头的家人显然也想不到,糖尿病会让一个看似健康的人突然崩溃得如此彻底。医生的解释听起来既冷静又可怕:“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老张头这次入院的原因是糖尿病足并发感染,左脚的皮肤溃烂已经发展到骨头,甚至有截肢风险。医生的话让一家人如雷轰顶:“要是再晚送来两天,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就像是河水泛滥冲毁堤坝,血管、神经和器官都变得脆弱不堪。高血糖会损伤全身的微血管,导致眼睛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甚至引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而糖尿病足的形成更是血糖管理不当的“典型警告”:血管堵塞导致脚部供血不足,神经受损让伤口的疼痛感迟钝,最终小伤口也能酿成大灾难。老张头的脚上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裂口,因为没有及时处理,溃烂不断加剧,发展成了感染性坏死。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到底该不该“松一口气”?
老张头的小孙子哭着说“是我害了爷爷”,其实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两个月前,正是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小孙子拉着爷爷的手,一脸天真地说:“爷爷,这个蛋糕您也吃一口吧。”
老人看着孙子的笑脸,实在不忍心拒绝,于是吃了两块蛋糕,又喝了一碗酒酿汤圆。那顿饭后,他的血糖飙升,脚上的裂口开始恶化,直到这次住院。
虽然孩子的天真无辜让人心疼,但这件事也折射出很多家庭在糖尿病管理上的误区。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少吃糖”就能控制的疾病,而是需要系统的生活方式干预和科学的饮食管理。很多人以为偶尔“放纵”没关系,却忽略了高血糖对身体的长期损害。
就像一个堤坝,哪怕只有一次洪水冲垮,没有及时修复,后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饮食并不是完全禁止甜食,而是要讲究平衡。主食的摄入要合理分配,粗粮和细粮搭配,避免一次性吃太多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如白米饭、白面条)。水果并非完全不能吃,但要选择低糖分的种类,如草莓、柚子等,并且控制量。
至于酒和高脂肪食物,最好是能免则免,因为它们会让血糖波动更加剧烈。
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糖尿病“没那么严重”?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医生认为,除了患者本人的侥幸心理,家庭成员的态度也会起到关键作用。就像老张头的儿子,虽然知道父亲有糖尿病,却总觉得“老人家嘛,吃得开心最重要,别那么严苛”,结果就是一次次的“破例”让血糖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糖尿病是一种“沉默的杀手”,它的危害并不会立刻显现,但等到并发症来临时,往往已经是不可逆的损伤。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能严格控制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维持在7%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显著降低。而这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医生的指导、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按时服药缺一不可。
糖尿病的管理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拼的是耐心和毅力,而不是一时的侥幸和放纵。
糖尿病患者还能过上健康的生活吗?
答案是肯定的。医学界早已证明,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长寿且健康地生活。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观念:糖尿病并非“治不好”,而是“离不开管理”。很多患者因为惧怕药物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却不知道长期高血糖的危害远远大于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
还有人轻信偏方,试图通过“灵丹妙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结果反而延误了病情。
医生建议老张头的家人不要再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要全家人一起行动起来,帮助他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儿媳妇可以学习低糖饮食的烹饪方法,做出既美味又健康的家常菜;小孙子可以陪爷爷一起散步,用实际行动去传递关爱。
家庭的支持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坚持,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尾声与启发
病房外,小孙子的哭声渐渐平息,他的父亲蹲下来轻轻对他说:“不怪你,爷爷会好起来的。以后我们一家人都会好好照顾爷爷。”医生走出病房,拍了拍老张头儿子的肩膀:“别灰心,这次虽然险些截肢,但还好发现及时。只要坚持治疗,老人家还是有希望恢复的。”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全家总动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患者的支持者,而不是旁观者。或许,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健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去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体信号。
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我们都需要记住——每一次选择,都在决定未来的健康方向。
你是否也曾为家人的健康问题感到后悔或无助?或许今天就是改变的开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