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脏器(糖尿病脏器损伤)

博士郭炜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除了与胰腺相关外,中医中药降糖,还从这两个脏腑入手

【作者简介】孙倩倩,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范化培训医师。

【指导教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致葡萄糖利用障碍而成,即全身缺糖、局部高糖。从中医学而言,患者全身表现为不足或虚损,而局部则呈现火热毒邪亢奋状态。

糖为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正常生理的血糖状态表现为少火, “少火生气”、“气食少火”;血糖为饮食水谷所化生,是脾主运化功能的具体体现,也与肾之元阳气化与推动密切相关,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从疾病发展全过程来看,血糖与阳热具有相关性。若气不输布,聚集过多则表现为壮火,或亢阳,《黄帝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在发病早期,血糖高多表现为阳证、热证;疾病中、后期,则表现为全身虚寒而局部阳热之寒热错杂证;疾病早期以火热为证,但从体质言,也与脾虚痰湿质有关;疾病中、晚期,并发症阶段,则以肾气虚损为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立命之根,无论从发病到疾病后期至生命之终结,脾肾均是必须重视及立法之本。

我们在临床运用方剂时以降糖扶正、降糖不损正为立方之本、调理之要。偏气郁者,合用疏肝解郁药,例柴胡类方;偏血瘀者,合用活血化瘀药,例四物类方;挟痰者,合用健脾化痰药,例温胆之类;兼湿者,合用燥湿利湿之品。然而药随证变,中病即止。平时以生活调理为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作息,坚持适度运动、控制饮食、定期动态观察,也是需要重视的环节。

糖尿病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中医的一种理论,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糖尿病与五脏六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糖尿病的并发症遍布五脏六腑,所以说糖尿病是“慢病之王”。一起看看糖尿病对五脏六腑都有哪些伤害以及五脏六腑与血糖的关系吧。

一、心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脏不“做功”,其他脏器都无法正常运转。

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大多死于心脏疾患。因而,心脏是高血糖第一“猎杀”对象。

保护心脏,就从控制血糖做起,但不能只控制血糖,还必须同时关注血压、血脂等。

二、肺

糖尿病对肺脏没有特异性的并发症,但糖尿病人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病人如果合并糖尿病,很容易导致重症肺炎。2021年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统计表明,合并呼吸衰竭的重症病例大多有糖尿病。

三、脾

糖尿病初、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其病在脾。中医认为,调理好脾胃,血糖就会大大改善。

四、肝

肝脏在葡萄糖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肝脏能把过多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当人体缺乏能量时候,肝脏又会把储存的糖原释放出来变成葡萄糖提供能量。

肝脏如此“可爱”,但糖尿病人肝脏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会降低,对糖原的分解和合成都会降低。

五、肾

糖尿病对肾脏的伤害非常多见,其肾脏的并发症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隐匿,常需要化验尿才可知晓,但若不加以控制,最终将进展为尿毒症而危及生命。

六、胆

胆即胆囊,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可能引起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称为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胆囊,最终可诱发急性炎症和胆道梗阻,严重者对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七、胃

糖尿病性胃轻瘫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障碍,系高血糖破坏自主神经引起。糖尿病对胃的伤害可以说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糖尿病对胃的并发症虽不至于致命,但严重损害生活质量。

八、大肠、小肠

血糖高会影响肠道神经,使胃肠蠕动减慢;高血糖的高渗透压也会导致肠道水分减少。以上共同作用导致大便干结,引起便秘。

九、三焦

三焦通百脉,三焦一通,百脉就通。我们看武打小说,经常有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中医认为,打通三焦可缓解糖尿病病情,减轻糖尿病症状。

十、膀胱

糖尿病会引起膀胱炎,也就是我们说的泌尿道感染。

总结:糖尿病与五脏六腑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警惕!肝硬化也能引发糖尿病

别以为管不住嘴和遗传才是糖尿病的祸根。肝硬化等慢性肝病也牵出糖尿病,这种肝源性糖尿病往往被低估。也许大家会有疑问,肝脏出了问题又是怎么引起糖尿病的呢?又应该如何治疗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肝硬化患者

更易患糖尿病

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源性糖尿病,其患病率为35%至71%,远高于一般人群。

肝脏是怎样影响血糖的?肝脏是参与葡萄糖稳态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在能量平衡和葡萄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肝病向终末期肝病进展时,常由于胰岛素信号转导受损和葡萄糖转运改变导致机体的能量代谢、糖代谢异常。

肝病与糖代谢紊乱关系密切,互为因果。一方面,糖尿病患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相关,且糖尿病会增加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降低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症状不典型 警惕低血糖

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相比,HD起病隐匿,缺乏典型“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与体重相关性较低,少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肝源性糖尿病多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且易发生低血糖。因肝病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大多数患者诊断肝源性糖尿病时已处于肝病终末期,这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严重肝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及时处理低血糖,加强能量支持治疗,可以睡前加餐,防止夜间及空腹低血糖。

饮食 运动 对肝病患者很重要

多数降糖药物会增加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关注肝源性糖尿病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根据专科医师的建议应用个体化方案控糖。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基础肝病,积极控制高血糖预防低血糖。其中,饮食治疗对于肝源性糖尿病非常重要。

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5%,脂肪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白质10%-15%,每日膳食纤维40-60g,胆固醇300mg,食盐6g。在科学饮食的基础上,适度运动,以适量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餐后30分钟开始,进餐2小时后要保持相对安静,以避免下顿餐前低血糖。

可用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遵医嘱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时,应该选择不增加肝脏负担的口服药物,尽量减少经肝脏代谢的口服药物;同时,主张使用胰岛素。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如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或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具体胰岛素应用方案需要咨询专科医师。

口服降糖药大多经过肝肾代谢,肝源性糖尿病多在肝硬化以后出现,因此HD患者应该咨询专科医师,选用适合的口服降糖药物。以下是六类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 是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都有治疗作用,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胰岛素促泌剂常用药物有格列奇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等,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低血糖风险较高。

噻唑烷二酮类 常用药物有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可以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α糖苷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可减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消化成葡萄糖的速度,降低餐后血糖。

α、β双调控剂类药其中一类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常用药物,如西格列汀、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另一类是肠促胰素受体激动剂,常用药物有思美格鲁肽、度拉糖肽。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恩格列净、达格列净。

文/魏琳琳(北京佑安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