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糖尿病(记录糖尿病数据)
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及记录方法
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
1、一天监测7次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睡前的血糖。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在未能了解自己全天血糖变化时,一般需要连续1~3天或间隔间隔1~2天监测血糖,以便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调整降糖药提供依据。
2、一天监测4次血糖:两种选择三餐前血糖加晚睡前,或者早餐后空腹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
当血糖未达标时,一天监测4次血糖,在调整治疗时最常用。 对血糖总体控制差者 ,先选择每天测定三餐前加晚睡前血糖,把基础血糖控制好后再调整药量降低餐后血糖。后期可选用每天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特点的患者,也以测定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主。
3、一天监测2次血糖:多种选择,早晚餐前空腹,早餐前、后2小时,午餐前、后2小时,晚餐前、后2小时的血糖。
适用于血糖控制达标且较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平时生活变化情况交替选择不同时点测定血糖,一般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频率(每周至少6次,几乎每日1次)要高于口服降糖药(每周至少3次,几乎每2天1次)的患者。以前只测空腹血糖及午餐后2小时血糖(或早餐后2小时血糖),现在认为是不全面的,应当纠正。
4、随机监测血糖:不定时、不定次数。
适用于任何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特殊情况或有异常症状时,随机监测。
将每天的血压、体重,如何吃主食(总量及各餐的分配),如何服用降糖药,定期测的血糖值及生活中的特殊情况,按日期都登记到监测记录本上。看病时一定要携带此监测记录给医生看。
【糖友福利】如果想了解专业控糖知识,免费获得原价39.9元向红丁教授的 《细说糖尿病》 电子书请点赞 关注后私信小编!
记录自己糖尿病的日子
自己得糖尿病从检查确诊已经一个半月了,从开始的空腹10.1,餐后13.6,到现在空腹基本在6以内,餐后8以内,真心不容易啊!
开始一个星期,每天感觉就是饿,吃也饿不吃也饿,一个星期以后好像慢慢适应了减脂减碳水的生活,现在每天就是琢磨吃什么,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食物,就是我在网上买的广宁云吞皮,它是用全蛋和面的,用它来包抄手,每天早上煮20个都可以,加点菜,喝碗自己打的豆浆,餐后血糖基本都在6左右,真的挺好的,食物就是在不断的摸索才行,
从起病到死亡,得了糖尿病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从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遗憾的是,经济虽然发展起来了,可是人们的健康意识却没有同步提高,因此出现了大量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或者生活不规律而导致的诸多“富贵病”,即以三高人群为代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也是相对来说,更令患者痛苦的就要数糖尿病了。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因为随着病情的发展,长期的高血糖会给患者带来全身性的伤害,陆续出现比如失明、肾衰、尿毒症、烂脚、截肢等并发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患上了糖尿病,以后的每一天都要承受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并发症的恐惧,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现在我国已经是糖尿病大国,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确诊的糖尿病人群数量已经达到一亿多,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患者,而这还没有算上那些正在走向糖尿病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就是其中一员,也许随意翻过去没有阅读的那个人也是其中一员,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接下来,请随我一起了解一下从糖调节受损,到确诊2型糖尿病,不同阶段身体都会经历哪些变化吧。
一、糖调节受损是什么?在健康的普通人和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之间,还有一类人群,那就是糖调节受损人群,这一群体数量非常庞大,是将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强大后备军,而很多后备军自己却尚不自知,甚至无意间体检出来空腹血糖有点高了,或者随机血糖有点高了,还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觉得只要没确诊为糖尿病,那就是没事,不用做任何改变,而往往持有这种想法的后备军,大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糖尿病。
那么,糖调节受损是如何界定的呢?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如果在不同的日子,经反复检查,发现空腹血糖每次都是≥6.1mmol/L,但是小于7.0mmol/L,则说明空腹血糖受损;
如果经糖负荷后两小时血糖每次都≥7.8mmol/L,但小于11.1mmol/L,则说明糖耐量减弱,符合其中一项,或者两者都有的人,就可以认为是发生了糖调节受损。
在这个阶段,只有一少部分人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类症状的,所以除了体检之外,自己也很难体察到血糖是否异常或者糖调节是否受损。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大致推断出一个人是否出现了糖调节受损的问题。
比如,40岁以上,存在超重甚至肥胖问题者,特别是核心部位肥胖,即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平时活动量少,每天以静坐为主,存在血压异常或者血脂异常等。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中的任何一条,建议去医院针对性地检查一下,以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任其发展为糖尿病。
据统计,糖调节受损的人,每年会有5%-10%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一直处于受损状态,没有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数值标准,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问题的风险还是比正常人群要高出很多。
糖尿病被确诊的那一刻,并不是起病的原点,很多人早在确诊之前,就已经从糖调节受损正式步入到了糖尿病,而在医院被确诊的时候,其实已经处于中期甚至是晚期,病人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才来就医的,也是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症状跟糖调节受损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有些人依然不会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而有些人“三多一少”的情况会加重,这都是因人而异,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的。而是否诊断为糖尿病,临床上有非常明确的诊断标准。
如果一个人经过反复检查,有空腹血糖值≥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经糖负荷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早期糖尿病患者,有很多是肥胖体型,跟“三多一少”中的体重减少这一特征不符,但随着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或者是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的问题持续存在,血液当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身体有效地利用,而滞留在血液中,就会出现血糖数值虽然很高,但身体的细胞却处于饥饿的状态,这时候,储存在肝脏的肝糖原和储存在肌肉当中的肌糖原就会陆续被分解掉,用于补充身体所需,久而久之,原来一个肥胖壮实的人,就会出现体重减轻的问题,有的人这个过程比较慢,而有的人可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消瘦下来。
正因如此,不管糖尿病人吃进去多少食物,身体还是会感觉到饿,不停地想吃东西;同时,因为血糖水平较高,会刺激肾脏增加排尿,也会刺激口渴中枢摄入更多水分来维持平衡,所以,糖尿病人普遍会有多食,多饮,多尿的特征。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早期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饮食调整,坚持运动,规律作息等,那么病情是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的。
但如果发展到了中期,单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去控制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加入药物治疗。这时候,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会比较明显。
比如,饭前饭后的饥饿感更加明显,有时甚至出现心慌、颤抖、头晕等情况;皮肤更容易发生炎症、溃疡或者是感染,并且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愈合;一些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外阴瘙痒,以及泌尿系统易感染的问题。
绝大多数患者还存在疲乏无力的问题,由于身体长期无法利用葡萄糖又不断分解其他物质,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也表现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没有光泽,周身系统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比如眼底病变,视力模糊;
肾脏病变,腰酸、下肢浮肿、烂脚等;脑部病变,头晕头疼、记忆减退甚至老年痴呆;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有蚂蚁爬行感等;心脏病变,心慌、胸闷等。
目前为止,糖尿病仍然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通过积极治疗和日常管理还是能够控制住病情发展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长寿的糖尿病患者,一直到离世都没有发展为晚期,没有承受诸多并发症的痛苦。
但是,很多患者要么不懂得怎么管理血糖,要么自律不够,病情控制得并不理想,在有生之年还是要经历糖尿病晚期,忍受严重的并发症的折磨。
比如白内障、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甚至是失明;比如神经痛、尿失禁、严重的便秘;再比如截肢、心肌梗塞、脑卒中、肢体瘫痪、尿毒症、心衰、肾衰等等。
到了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没有办法控制,只能任凭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其中某一个并发症要了患者的命,而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只能无力地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折磨。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其中有老年人,中年人,当然也有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尿病,这都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关系,想要控制和管理好血糖水平,就必需从每天的生活方式中入手。
当然,如果你想预防糖尿病,以及跟糖尿病类似病因的其他疾病,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实现。
2型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既然是生活方式病,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或者是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说治疗糖尿病有五驾马车,分别指的是,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学习教育。
说到饮食,不管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想要健康就必须遵循科学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平时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食物的比例。
在食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全谷物粗粮、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吃精制食物,多吃五谷杂粮。
在运动方面,每周坚持做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两三次的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质量,这都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身体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达到平衡血糖的目的。
作为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把每天监测血糖当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做好记录,真正做到对自身血糖水平的了解和掌握,在日常饮食中,也要通过监测血糖,记录好自己对哪些食物或者饮食结构比较适应,不会造成血糖的波动等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管理血糖。
当然,如果有必要,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不能随意增量或者减量,甚至是擅自换药等,以免引起毒副作用或者急性并发症。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以后,会出现非常大的心理障碍,比如排斥、埋怨、后悔、焦虑、自卑、绝望等等,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出于对糖尿病的不了解,以为得了糖尿病,往后余生就不会再有好日子过了,并发症早晚会到来,自己早晚会陷入痛苦的生活中,没有幸福可言。
虽然,上面也提到了糖尿病从起病到死亡,身体会经历什么样的变化,患者会经历什么样的痛苦,但是说到底,出现那样结局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不学习,不去做才出现的。
只要我们能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知道如何从每天的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为自己积累健康财富,并且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那些可怕的并发症又怎么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呢?
我相信,那些在了解了什么是糖尿病,什么是并发症以后,愿意为了远离它们而作出改变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未来。
糖尿病从起病到死亡会经历什么,是怎样一种体验,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其实,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也并非是一个人运气不好,绝大多数人生病,除了先天疾病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不管是从饮食上,运动上,还是作息和心态上,一个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人,通常会比不注重这些的人,身体更加健康,即使生病也会好得更快。
所以,不管是不是糖尿病人,都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付出真正的行动,不要等到疾病来了,晚期了才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重视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伟艳,林鸿波,应焱燕等.社区人群中无症状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与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01-20
3. 2型糖尿病的社区诊治和健康教育.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