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位(糖尿病位置觉检查图片)

何医生健康讲座 0
文章目录:

医生研究650位糖尿病患者,发现患糖尿病的人,基本或有2个特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小赵,你最近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偷偷减肥啊?"同事李梅笑着打趣道。站在体检机前的赵东却笑不出来。

他盯着检测报告,眉头紧锁:"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8%,空腹血糖11.2mmol/L......这不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吗?可我明明一直很注意饮食,怎么就......"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解。

赵东的遭遇,绝非个例。在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300万的速度飞速增长。

面对糖尿病的"狂飙突进",医学界早已敲响警钟。内分泌科主任吴欣博士最近就对650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患糖尿病的人,基本都存在两个共同特点。

"是哪两个特点?快告诉我们!"病房里,患者们纷纷围了过来,眼神中流露出迫切的渴望。

吴欣博士环视一周,缓缓开口道:"运动少,熬夜多。简单八个字,却成了糖友们的'标配'。"

"我就纳闷了,运动和睡眠这么重要吗?不就是三餐规律点儿,药别落下,就万事大吉了?"推土机司机老王嘟囔道。

"非也。"吴欣博士解释道,"糖尿病可不是单纯的'吃出来'的。运动少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强,葡萄糖利用受阻,血糖自然就居高不下。

至于熬夜,更是雪上加霜。睡眠不足会扰乱生物钟,促使机体分泌'应激糖皮质激素',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可以说,运动少和熬夜,是糖尿病的'双料助推器'啊。"

"那......那要是已经得了糖尿病,还有救吗?"家政阿姨张兰小心翼翼地问。

"当然有救!"吴欣博士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管住嘴,迈开腿,睡个好觉,血糖稳定不是梦。管住嘴,就是要少食多餐,清淡饮食,远离高糖、高脂肪食物。

迈开腿,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起,如散步、慢跑、骑车等,对降糖大有裨益。至于睡个好觉,更不能忽视。11点前上床,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平衡。"

银行职员小李若有所思:"看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还真不能只盯着药瓶子转悠。生活方式的改善,才是治本之策啊。"

"一针见血!"吴欣博士称赞道,"糖尿病虽然不可怕,但绝不可掉以轻心。除了规律用药,更要学会在运动、睡眠、饮食等方面给自己'把把关'。唯有全方位调理,才能让血糖不再'任性',也让并发症不敢'碰瓷'。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用实际行动诠释'防糖抗糖',相信糖尿病的阴霾终会散去,美好生活的曙光必将照进每一个'糖友'的心田......"

故事到这里虽然告一段落,但关爱"糖友"的话题却永远不会过时。无论是从医学角度,还是从生活视角,运动少和熬夜多始终是糖尿病高发的"元凶"。

对普通人来说,今天的贪睡懒动,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糖衣炮弹"。而对已经"中招"的患者,更要警醒:除了控制饮食,规律服药,适度运动和优质睡眠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能真正驯服这头"糖尿猛兽"。

让我们携手同行,用切实的关爱和行动温暖每一位"糖友"的心。告诉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善,远比药物治疗更有力量。而只要多运动,早睡觉,血糖平稳不是梦,健康长寿不是咒。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凭借必胜的信念和毅力,在抗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唯有如此,糖尿病才不再可怕,甜蜜生活才会常驻你我身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糖尿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

对于糖尿病胃轻瘫病,在中医学中虽无此名,但对此病的临床症状却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曰:“脾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圣济总录·消渴门》曰:“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末传中满膨胀。”

论述了消渴(糖尿病)日久发生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失常以及由此产生的脾胃症状。

中满正是脾为肥甘化热所滞,失其健运之明证,为本病发病之关键。

基于古代文献相关论述,结合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本病属“消渴”、“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

从生理而言,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升降有序来共同完成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精微的作用。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此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

本病为消渴日久,阴损气耗,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食积于中焦,气机不利,或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胃络所致。

本病以脾胃虚弱不足为本,血瘀、湿困、食滞、气滞为标,其中瘀血与虚证均有普遍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糖尿病胃轻瘫血瘀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气虚。

中医本身没有糖尿病这个病,这个病是现代医学定义的,可是呢,现代医学让人一辈子吃药,吃到最后,把胃吃坏了,把肝吃坏了,把肾吃坏了,甚至还要截肢。

按理说,谁定义的病,谁负责治。

今天,用中医来谈糖尿病,本身就是越俎代庖的事,出力不讨好,还会得罪很多人,但我还是要说。

因为我不想看到我们这么多人掉到坑里去,很多人在坑里一辈子也出不来,我想把真相告诉大家。

关于这个糖尿病,我们很多人对它误解太深。

比如说,大部分人认为这个病只能一辈子吃药,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谁说能治这病,那便是骗子。

比如说,大部分人认为这病就是吃糖引起的,糖是罪魁祸首。

高血糖的本质是什么?

血糖浓度=糖总量/身体津液。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问题需要从脾胃入手,脾胃大师李东垣也提到过:“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也是因为这样。

糖尿病的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要从脾胃开始调理,以健脾益气,和胃养阴为主。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案例。

如一女41岁,糖尿病史3年有余。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曾不间断的口服降糖药,但是疗效甚微。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3mmol/L。

见诊时患者自述浑身乏力,稍微吃点东西就感觉腹胀、嗳气,有时会便秘,有时又会腹泻,平时爱发脾气、感到异常的烦躁。看她的舌苔,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

该患者证属脾虚,兼肝郁气滞。治疗应以健脾疏肝、行气导滞。

见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柴胡、当归、白芍、厚朴、枳实。14剂,水煎服。服用两周后,患者大便正常了,腹胀、嗳气的情况也有所好转。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血糖8.3mmol/L。

让患者继续服用14剂之后,诸症皆消,空腹血糖5.4mmol/L,餐后血糖7.2mmol/L。于是我让患者每两天服用一次此方,并嘱咐她要定期复诊,现在血糖基本上控制的很平稳。

人体糖总量高,好比两杯水:水量一致的情况下,左边的糖量少(正常人),右边的糖量高(糖尿病人),那么右边这杯血糖更高。

糖量太多,根源在于脾胃运化不了糖。这类人脾胃虚弱,运化不了吃进去的食物,往往体型较胖,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二型糖尿病。

调理这类糖尿病,思路是恢复“脾主运化”功能。

在用方选择上,我觉得张仲景的经方仍是不二之选,我首先想到的是:《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合《苓桂术甘汤》的合方加减,去掉了黄芩,加了天花粉:

干姜15,黄连15,党参15,茯苓20,桂枝15,白术10,炙甘草10,天花粉15。

这个方子里包含很多经方,有苓桂术甘汤,有四君子汤,有干姜黄连黄芩汤,寒热并用,通补兼施,从整体上调整脾胃,让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能运化多余的糖分,高血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简单说说思路。

天花粉有推墙倒壁之力,把脾胃淤滞的地方推倒;

干姜 黄连,寒热并用,搞定脾胃里的寒热错杂。

党参 茯苓 桂枝 白术,强脾祛湿,提升脾脏运化能力。

甘草调和药性。

脾胃的毛病,无非也是虚实两端,要么是能量於堵,要么是能量不足,这个方子从虚实两端下手,先打破於堵,再补充能量,从而恢复脾胃的功能。

再提供一点加减运用,供大家参考:

1.如果是肾阳不足导致脾功能弱的人,可以加附子;

2.如果是胃肠有积滞导致脾功能弱的人,可以加焦三仙或者鸡内金。

3.如果还兼有痰湿阻滞平素痰多,那就加半夏和陈皮来化痰。

这个方子可以喝5天观察改善状况,然后隔5天再喝,直到脾脏功能恢复正常,血糖降到正常为止。

食疗方比较合适的是“苦荞麦”,用苦荞麦做成粥或者泡茶喝,是一定有降糖效果的。

中药词典记载苦荞麦利五脏六腑,能化积祛滞,通利肠道,将身体里的各种垃圾从肠道排出去。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有了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办?

有位患糖尿病的老患者和华子说,感觉自己的手脚发麻,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糖尿病引起了周围神经病变,这是个什么病,以后要怎么治疗呢?

华子说,患糖尿病的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长期患病的人群,超过10年的糖尿病人,有半数的人会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但疾病形成机制现在尚不明确,所以治疗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糖尿病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现在人们还没有弄明白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确切机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有关。从而导致了微血管病变、DNA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细胞营养障碍等多种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

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就是在四肢远端出现灼烧、针刺、蚁走、麻木、疼痛等多种感觉异常。同时也有可能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导致心率过快或过缓、血压调节异常、消化不良、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

不过此病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式,出现上述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了血管炎症、脊椎疾病、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因素影响后,可考虑发生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二、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

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机制中,最主要的是“山梨醇蓄积假说”。人体的血糖(葡萄糖)正常代谢时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进行有氧代谢,最终会生成水和二碳化碳;二是进行无氧代谢,生成乳酸。

但是当血糖过高时,主要代谢途径无法利用全部的葡萄糖,就会使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增多,使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山梨醇。大量的山梨醇蓄积,就会引起周围神经损伤。

所以说,高血糖是导致疾病的直接原因,治疗的关键就是控制好血糖,一般来说,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内,就可以较好地预防周围神经病变。

三、药物治疗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不确切,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所以药物治疗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1、改善代谢紊乱:可以使用依帕司他,这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葡萄糖进行旁路代谢,减少山梨醇的生成和蓄积。

2、对抗氧化应激:可以使用硫辛酸,这是一种B族维生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可以抑制蛋白质糖基化,并且也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3、改善微循环:可以使用胰激肽原酶,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对神经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给。

4、促进神经修复:可以使用甲钴胺,促进神经细胞的核酸代谢与蛋白质合成,促进轴突的运输功能与再生。

5、缓解疼痛症状: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是疼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止痛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神经痛药物、中枢性镇痛药物,都可以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止痛治疗,具体药物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结一下,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是引起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但疾病机理现在并不明确,药物治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具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和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