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宗(糖尿病宗合症能活多久)
一览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经方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由石膏,知母,人参,粳米和甘草共五味药组成,其中石膏为君药,知母为臣药,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之力得到加强;人参为佐药,有补气之功;甘草、粳米为使药,甘草既能调和药性,与粳米合用能益胃生津。诸药合用有清热、益气、生津之效。消渴乃热盛伤津所致, 用白虎加人参汤,既可清阳明之燥热,又可益气生津, 是后世医家治疗糖尿病的主方之一。现代研究也证实,白虎加人参汤能改善胃热炽盛、气阴亏虚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相关代谢指标,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白虎加人参汤还能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共五味药组成,其中黄芪甘温补气为君;桂枝、芍药,养血和营,温经通痹为臣药;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为佐药;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为使药。诸药合用可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糖尿病的证候与中医血痹证有许多相似之处, 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是治疗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现代医学也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降低血粘度、促进神经修复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广泛。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方中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为君,有滋补肾阴、益精填髓之效;山茱萸补肝肾、涩肾精,山药健脾气、固肾精,附子、桂枝温肾助阳,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越,同时茯苓、泽泻还具有渗湿泄浊、通调水道之功。诸药合用可达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之功效。消渴为病,初以燥热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阴虚症状较为突出,进而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俱虚。因此,金匮肾气丸是临床治疗下消阴阳两虚之代表方。现代研究指出,金匮肾气丸具有降糖、降脂、改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抗氧化、抗衰老、抗应激、调节免疫、抗纤维化、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修复的作用。此外,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糖尿病并发症亦疗效显著。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六味药物组成。方中麦门冬为君,能养阴生津润燥,兼可清热;半夏为臣药,可降逆下气、化痰和胃;人参补气,甘草、粳米、大枣甘润平和,合人参和中滋液,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滋养肺胃、降逆下气之效。消渴渴而多饮、消谷善饥,常伴肺热胃热津伤,麦门冬汤能滋养肺胃,因此该方亦可用于消渴。现代研究显示,麦门冬汤具有抗炎、加速胃排空、改善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其方中麦冬、人参均可降血糖。因此,麦门冬汤可用于糖尿病胃轻瘫等糖尿病消化道并发症的治疗。
中医治病时,同一种疾病因为病人证型的不同常选用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疾病因为证型相似又可同用相同的处方。生活中,很多糖友通过杂志、电视和网络等途径发现某些方剂、中成药可治疗糖尿病时就自行服用,这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具体中医证型也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有些糖友在中医治疗时,会发现经常应用到很多相同的方药,因此对中医产生质疑,不配合治疗,同样这也是不对的。总之,临床用方,还是应该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择最佳的处方,经方虽好,但也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西医观点中,糖尿病的确切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这也是制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虽然胰岛功能的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是确切的“血糖高”的原因,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胰岛细胞功能的下降,却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的经验总结,或许在西医糖尿病病因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中医对于糖尿病病例病机认识能够开辟新的视野。
中医对消渴病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一名词,一般看做消渴病的范畴。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初《淮南子·说山训》:“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后难复处也。”这里“病消”即指消渴病,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而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中医对消渴病认识一直在发展且不断深入,其病名也在不断丰富,出现了多种表达,如消渴、脾瘅、消中、鬲消、消瘅等。这些病名有言病因者,有言病候者,有言病位者。如“瘅”言其因,“消”“渴”言其证候,“脾”“鬲”“肺”“中”则言其病位。自《金匮要略》首以“消渴”为篇名、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颇深。至此,后代医家在论述本病时多以“消渴”命名。
消渴病的起病原因
历代中医学家在消渴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说汉魏晋时期是消渴病认识的奠基阶段,那么之后则是医家们探索消渴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隋朝巢元方将消渴病分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等 8 种证候,在认识消渴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贡献,并推论其机理。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云:“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设有治疗消渴的专篇,较详细地论述了该病。在病因的认识上,将饮酒也归为消渴病的病因。如《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云:“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到了宋金元时期,三消论的提出是认识消渴病的一大进步,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提出“三消”名称,分别为消渴、消中、消肾。刘河间以寒凉派学风发展了“三消理论”,宗《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其病机核心是“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三消论》归纳其治则为:“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浸液之衰。
明清医学家对消渴病又有了新观点,最有影响者是关于消渴病的“益气”学说,戴思恭于《证治要诀·三消》 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在用药上倍崇黄芪。另一位医家李梴进一步充实了益气之说,将补益重点落实在脾肾二脏。
总的来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治疗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除了阴液亏虚之外,还包含了肾阳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原因。总之,“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在治疗消渴病的各种组方中,补虚始终是核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著名的郁、热、虚、损阶段论认为,现代糖尿病是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 病机演变基本按照以郁、热、虚、损4个阶段发展。较为准确全面的概括了历代医学家们对于消渴病病例病机以及发病规律的特点。
作为患者来讲,一定要充分认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长与优势, 作为医生来说,根据中医学理论, 从不同角度及各自临床实践出发,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出中医防治糖尿病的新途径。
博导刘爱华教授说:糖尿病是身体一气圆流失序,看她怎么对症治疗
刘爱华教授是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院长、河洛中土中医流派发起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公立三甲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刘爱华教授善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体重、痛风和痛经。特别是糖尿病,刘爱华教授有着自成体系的诊疗经验,现将刘爱华教授诊疗糖尿病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大家。
刘爱华善治糖尿病,40多年临床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辨证经验,对糖尿病有着独到的认识。几十年的诊疗生涯中,刘爱华教授汲取古人辨治消渴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认为是“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痩,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诊断依据的一种疾病。在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做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古人还认为消渴之病是宗气不张。晚近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这一观点做了解释,张锡纯说,“《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大气”,“大气者,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气为宅窟者也”,认为大气来源于脾胃和肺脏,合成在肺,灌注在心,根本在肾,部位在胸中心肺,流注滋养脏腑、经络、肌肤。若脾气、肺气不足,元气衰微,清阳不升,气血津液不能随宗气上升下达,因而出现烦渴多饮。是故,消渴之病就是如此。
在古人辨识消渴论述的基础上,刘爱华教授辨治消渴,进行了创新,他创立了一气圆流学说,善于运用一气圆流,辨证、辨病、辨体质的“三辨”思维来看待消渴(糖尿病)。
一气圆流,“三辨”思维辨消渴刘爱华教授认为,消渴之病,发病的病因病机,从她一气圆流的循环理论和“三辨”思维的循证观念上理解,认为是气脉流动失序,从而出现了虚实与寒热的证型和症候。
刘爱华教授认为,天地万物的形成,无不与“一气圆流”相关,可以说,天地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循序“一气圆流””的运行规律而孕育发展的。人体之气,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实现机体的生、长、化、收、藏。
“一气圆流”就像一张八卦图,分为阴阳,阴阳二气互根互用,上下环抱,使阴平阳秘,维持机体稳态,百病不生。当五脏六腑违背了这个运行规律,运行失序,气流虚衰,升降窒塞,则百病丛生。
刘爱华教授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就是一气圆流失序,比如说脾胃,脾是主运化的,有着升清降浊的功能,我们吃的饮食水液通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为精微、津液,通过脾的散精、胃的沉降输布全身。血糖作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即为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使精微分布全身。脾升胃降推动一气流动,精微四布,则血糖分布均匀平稳。
除了脾胃对于血糖的影响,心、肺、肝胆、肾、膀胱等脏腑之器都对消渴的发生影响巨大。刘爱华教授遵循《伤寒悬解·厥阴经全篇》的论述,“厥阴之经,以风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则风动火郁,血液伤耗,而合邪刑金,肺津枯燥,于是消渴生焉”。又说“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糖尿病有三消,既然消渴病病机的一个原因是宗气不升、气脉流动失序,刘爱华教授认为治疗消渴之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升举气血。比如,在临床上,很多消渴患者存在咽干烦渴多饮的症状,因而,对此类患者,刘爱华教授善用升陷汤调之,用生黄芪升补元气为主药,以升麻、柴胡、桔梗助黄芪升阳之力,以知母、天花粉凉润抵消黄芪之温燥。
消渴患者也有气虚下陷较重的情况,刘爱华教授在升陷汤的基础上,添加党参、山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一气圆流上升不致复陷。
一气圆流不能正常的上升下达就会三焦运行紊乱,比如说上消口干舌燥,多饮多食,饮后仍渴,食后仍饥,系热移于肺金、脾土,致使脾胃机能亢进,水谷精微运化过快,运化失序,肺金本体不能自然生水,故致消渴。
因此,此时应当清脾胃之热,因为脾胃热实,灼伤津液,气流过亢,致使脏腑之热内生。脏腑热清则为安,刘爱华教授对此病机,常常用人参白虎汤清肺胃,生津止渴,对于多食易饥症候,刘爱华教授则喜用调胃承气汤通下积热,消退实热,则多食易饥自解。
糖尿病患者大多秉承日久,转为慢性的居多,此时,患者多出现脏腑虚热的情况,多出现下焦为病,或者阴损及阳,肾失固摄,精微下流,浊邪孳生,出现尿频、泡沫尿的情况,刘爱华教授此时在治则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益肾脏。方用八味肾气丸,调补正气,使肾气得复,一气圆流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