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oy(糖尿病ogtt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晚期,该不该停用ACEi/ARBs?中国研究有话说
本文译者:彭丽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引言:在晚期糖尿病肾病(DKD)中,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否应停止”一直存在争议。
于2022ADA大会公布的一项中国研究显示:eGFR<30 ml/min/1.73m^2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停用ACEi/ARBs后,「心血管不良结局」及「终末期肾脏病事件」明显增加!支持ACEi/ARBs药物在晚期DKD患者中的继续使用。
2022年6月3日至7日,国际糖尿病领域的重磅会议「202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第82届科学会议(ADA)」于新奥尔良Ernest N. Morial会议中心以“线上 线下”的形式举行。会上有学者分享了题为《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与晚期糖尿病肾病的心血管-肾脏事件》(Mai Shi,Aimin Yang,Eric SH Lau,Hongjiang Wu,Xinge Zhang,Baoqi Fan,Alice PS Kong,Andrea OY Luk,Ronald CW Ma,Juliana CN Chan,Elaine Chow)的研究报告。
研究者通过在中国2型糖尿病(T2D)人群中的研究,评估当肾小球过滤率(eGFR)达到<30ml/min/1.73m^2时停止ACEi/ARBs药物与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和心血管-肾脏事件风险的关系。
研究设计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2-2018年注册登记的11,323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ACEi/ARB药物6个月中eGFR<30 ml/min/1.73m^2进行分层管理,随访至2019年,研究停用ACEi/ARBs药物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终末期肾病(ESKD)定义为透析和/或eGFR <15/ml/min/1.73m^2的关系。使用时间依赖性暴露的Cox模型和协变量评估重叠倾向评分加权队列中的危险比(HR)。
该研究发现在11,323名使用ACEi/ARB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新进展e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中,2,055(18.5%)在6个月内停止了ACEi/ARB药物,而9,268(81.5%)继续使用ACEi/ARB药物。
停用ACEi/ARBs后,「心血管不良结局」及「终末期肾脏病事件」明显增加!
在4.3年的平均随访中,停用ACEi/ARB药物的患者中13.5%发生MACE,28.4%发生ESKD,36.2%死亡。
与ACEi/ARBs药物延续使用的患者相比,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停用ACEi/ARB:
➤MACE风险增加26%(HR=1.26,95%CI:1.15-1.39);
➤ESKD风险增加26%(HR=1.26,95%CI:1.14-1.40);
➤死亡风险呈中性(HR=0.96,95%CI:0.89-1.04)。
使用边际结构模型将ACEi/ARB建模为时间依赖性暴露时,结果是一致的。
本文小结
这项针对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是否继续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研究显示,在中国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停用ACEi/ARBs与不良的心血管-肾脏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支持ACEi/ARBs药物在晚期DKD患者中的继续使用,尚需进一步大规模人群研究验证。
译者介绍
彭丽
南医大四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并发症),内分泌学博士,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委员,江苏省基层卫生协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代谢与衰弱学组委员,南京糖尿病并发症研究会糖尿病妊娠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委员。目前主持南京医科大学重点课题一项,区属社会科技发展课题一项,曾主持全军青年课题一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SCI文章5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长期工作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擅长脆性糖尿病,难治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相关眼病、妊娠合并内分泌疾病诊治上有一定特色。
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听医学专家将健康讲给你听
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听医学专家将健康讲给你听!
http://xima.tv/1_6oykFx?_sonic=0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
或关注喜马拉雅“中山科普小萱说”账号收听
“俗话说‘人吃五谷难免生灾’,人生在世,生病是难免的。生了病找医生看,天经地义。不过医学也并非万能,并非任何病都一定能彻底治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希望不生病,而且希望更健壮、更漂亮、更聪明、更长寿……”近日,《高医生话健康》栏目在喜马拉雅APP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账号“中山科普小萱说”上线啦。
《高医生话健康》是一档健康科普音频节目,以分享专业实用的健康知识为目的,由高鑫教授进行演播。高医生将根据权威、靠谱的医学科普书籍,结合自身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以一篇篇短文、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将医学科普娓娓道来。
高鑫教授
高鑫教授曾担任复旦大学代谢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等职务。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鑫深耕内分泌代谢疾病医、教、研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经验,尤其擅长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诊治,她对因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希望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通过《高医生话健康》节目与大家分享常见的疾病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对健康问题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预防,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杨秉辉教授
节目开篇为听众呈现的作品是《长寿时代做个健康的人》(以下简称《长寿时代》)。《长寿时代》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今年3月出版发行,是一本集对疾病的讲解和对自身的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医学科普读物,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就“健康、长寿”这个当今社会热门话题,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老年人常见病防治等做了科学解答。《长寿时代》亦是该书作者杨秉辉教授多年思考与科普的结晶。杨秉辉教授是我国著名内科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他从医60载,投身科普50年,不仅在肝癌的诊断与治疗上成就斐然,更在医学科普与健康教育上不遗余力。杨秉辉教授表示,“追求健康的人处世应该有积极的心态,包括学习健康的知识、明确健康的道理。健康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健康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争取”。
节目每集内容围绕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展开,结合高医生的解读,由浅入深地讲述医学科普知识。除了《长寿时代》之外,《高医生话健康》栏目还将继续分享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医学短文等等,期待和大家一起破解“健康密码”。
吃鸡蛋好吗?吃几个更健康?一次讲清楚鸡蛋到底该怎么吃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每天吃个鸡蛋会不会妨碍健康?这个问题听起来了无新意,但却又是所有人都感兴趣,各国研究者孜孜以求答案的问题。
但是,最恼人的是,每项研究的结果都有所不同。
2013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刊登了至今为止也算是最大规模的鸡蛋与健康的分析文章。它纳入了17项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汇总了308万人年(有关冠心病)和近415万人年(有关脑卒中)的研究数据。研究者的结论是,对健康人来说,每天吃一个蛋并不会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但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吃一个蛋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多达45%,但同时又会降低25%的出血性脑卒中风险。
到2016年,美国营养学会杂志(J Am Coll Nutr)刊登了一篇文章,对截至2015年各项研究所做的汇总分析。研究者的结论是: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有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Alexander DD, 2016)。
在2018年,一项发表于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Euro J Clin Nutr)上的研究对过去十年中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和人体干预研究进行了评述,结论是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Geiker NRW, 2018)。
2019年,欧洲营养学杂志(Euro J Nutr)发表了一项在2.8万名中国人中进行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作者对27.5万人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中国人来说,每天吃个鸡蛋不仅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不会升高全因死亡率,还与中风风险小幅度降低有关联(Xu L,2019)。
2019年另一项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文献则表示,在他们所研究的1950名受访的芬兰人当中,吃鸡蛋和脑卒中风险没有关联,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都没关系( Abdollahi AM,2019)。
但是,同年发布的另一项研究(Zhong VW,2019),对美国的6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又让人们开始恐惧鸡蛋,因为它说多吃鸡蛋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摄入的胆固醇增加了。
很多人对这些矛盾的信息已经晕了。到底该不该吃鸡蛋呢......
如今,一项最新研究论文又把天平的指针拨向了吃鸡蛋一方。
这项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Drouin-Chartier JP,2020)对美国的三项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和其他27项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研究者发现,大约每天1个鸡蛋的摄入量,与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没有明显关系。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对亚洲人来说,吃一个鸡蛋甚至是有一定益处的,可以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8%。
总之,作为中国人和亚洲人,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每天吃个鸡蛋,因为既无害心血管,又可能有利预防中风。考虑到人种差异和膳食结构的区别,我们有理由更加重视在本国人和亚洲族裔的受访者中得到的研究数据。
早上总是要吃点什么东西,优质蛋白质必不可少。不吃鸡蛋,就会吃香肠啊,培根啊,奶酪啊......否则只吃点淀粉食物会饿,血糖也控制不住啊。
考虑到多吃红肉类,特别是加工肉制品,都可能带来升高血压和增加癌症风险的问题,相比而言,吃鸡蛋可能是健康风险最小的早餐蛋白质来源了。
所以,答案是这样的:如果您属于健康人,每天吃一个鸡蛋是无需担心的。鸡蛋性价比很高,不仅有利于补充蛋白质,还能提供12种维生素,以及卵磷脂、叶黄素等有利健康的成分。
其他相关问题:
目前对多项干预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并未发现吃鸡蛋对血压有任何不良影响(Kolahdouz-Mohammadi R, 2020)。考虑到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的最重要风险因素,而部分研究认为每天吃1个鸡蛋可轻度降低脑卒中风险,所以高血压患者每天吃一个蛋是无害的。
2 糖尿病人可以吃鸡蛋吗?糖尿病人吃鸡蛋需要限量。此前哈佛大学的建议是糖尿病患者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为好。近年来很多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对鸡蛋的反应似乎是不一样的。
英国的一项较小型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人群摄入鸡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Guo J,2018)。韩国的研究发现,和基本上不吃鸡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每周吃4个以上鸡蛋的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是2.8倍之多(Jang J, 2018)。研究者们猜想,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代谢与健康人不同。但是一项西班牙研究发现,每周吃4个鸡蛋不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Díez-Espino J, 2018)。
3 吃鸡蛋会让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吗?对于吃鸡蛋会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个问题,研究结果似乎也不太一致。
美国研究发现鸡蛋摄入量增加会提升糖尿病的风险,但只在白人中有这种关系,黑人中却没有这种关联(Djoussé L,2016)。一项2016年发表于Diabetologia杂志的瑞典研究跟踪了3.9万男性长达15年,发现鸡蛋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Wallin A,2016)。
我在若干年前就科普过,鸡蛋的吃法也很重要,不仅影响到鸡蛋的脂肪含量,更影响到其中胆固醇的氧化程度。是油煎,大量油炒,还是整煮,水泼蛋,蛋羹,蛋花汤等,健康效果上可能会有差异。我建议各位更多地用胆固醇氧化程度低的蒸煮方式来烹调鸡蛋。
5 鸡蛋和鸡蛋有什么差异?鸡蛋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并没有明显差异,差一个百分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鸡蛋黄里的内容还是会有细微差异。比如说,含更多omega-3(如DHA)和类胡萝卜素成分(如叶黄素)的鸡蛋产品可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健康益处,值得畜牧业者研究开发。胆固醇含量和维生素含量也可以通过饲料和饲养方法来加以控制。
6 什么人可以多吃一些鸡蛋?孕期准妈妈,哺乳妈妈,健身增肌人士,大运动量人士,饥饿节食后养姨妈中,青少年发育窜个子的时期,如果身体健康,没有血糖和血脂异常问题,可以一段时间中每天吃两三个鸡蛋。
7 高兴起来会一天吃好几个鸡蛋,会有危险吗?因为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我很难给一个确定答案。
这些研究中的「吃鸡蛋无害」、「吃鸡蛋可能有好处」的说法,都是建立在大约每天一个蛋的基础上的。比如这项最新研究中所说的合理数量,是每周吃5-7个鸡蛋。
按我个人理解,大致提供这样一个参考答案:
- 健康年轻人,肝脏肾脏胰腺胆囊都没毛病,鱼肉海鲜不过量的情况下,不用太恐惧。
- 如果不是天天这么吃的话,有时候一天吃三个也没事。
- 健康蛋奶素食者一天吃两个蛋也没关系。
- 一年到头天天大吃特吃,还是不建议的。
- 当然,中老年人、胆囊疾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更不建议一天吃好几个。
鹌鹑蛋、鸽子蛋真比鸡蛋好么?
跟营养专家学煮蛋,口感嫩,营养好
这些有关鸡蛋的谣言,你中枪了吗?
鸡蛋的这几种吃法都很营养美味,但世界上最完美的吃法是……
辟谣:油煎蛋更健康?这些必知的健康真相,BBC并没有告诉你!
参考文献:
1 Rong Y, Chen L, Zhu T,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2013 Jan 7;346:e8539. doi: 10.1136/bmj.e8539.
2 Alexander DD, Miller PE, Vargas AJ,et al. Meta-analysis of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J Am Coll Nutr. 2016 Nov-Dec; 35(8):704-716.
3 Geiker NRW, Larsen ML, Dyerberg J, et al. Egg consump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ype 2 diabetes. Eur J Clin Nutr. 2018 Jan;72(1):44-56.
4 Xu L, Lam TH, Jiang CQ,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es. Eur J Nutr. 2019 Mar;58(2):785-796.
5 Abdollahi AM, Virtanen HEK, Voutilainen S,et al. Egg consumption, cholesterol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in men: the Kuopio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Study.Am J Clin Nutr. 2019 Jul 1;110(1):169-176.
6 Drouin-Chartier JP, Chen S, Li Y,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BMJ. 2020 Mar 4;368:m513.
7 Kolahdouz-Mohammadi R and Malekahmadi M. Effect of Egg Consumption on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Curr Hypertens Rep. 2020 Feb 29;22(3):24.
8 Guo J, Hobbs DA, Cockcroft J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egg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diabet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Eur J Nutr. 2018 Dec;57(8):2943-2952.
9 Jang J, Shin MJ, Kim OY, et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egg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terac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utr Diabetes. 2018 Apr 25;8(1):20.
10 Díez-Espino J, Basterra-Gortari FJ, Salas-Salvadó J, et al. Egg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cording to diabetic status: The PREDIMED study. Clin Nutr. 2017 Aug;36(4):1015-1021.
11 Wallin A, Forouhi NG, Wolk A.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study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Diabetologia. 2016 Jun; 59(6):1204-13.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