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会(糖尿病不会得癌症吗为什么)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这些误区你要了解→
截至2017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而“糖前”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保守估计有5亿。“糖前”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前”可以说是一个警钟,如果继续放纵将会加速2型糖尿病的到来,但是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则可以远离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前期又该采取哪些方式预防和治疗呢?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需要测量两个血糖值,即空腹血糖值>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7.8mmol/L,这里两个数值高于普通健康人群,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做好预防工作,随时都有可能转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餐后血糖浓度≥11.1 mmol/L,糖耐量试验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这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达到标准,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大吗?
首先“糖前”非常容易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其次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脂代谢紊乱等。它不仅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神经等部位的病变,而且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糖前”在职场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糖前”高发主要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肥胖、熬夜、经常吃夜宵、爱吃甜食、缺乏运动、爱生气等。
高血糖有哪些症状?
主要有总觉得饿、时常口渴、多尿、体重下降、体力下降、耐力减退、餐前低血糖、异常排汗、视物模糊、皮肤瘙痒、手脚麻木、四肢疼痛、肌肉痉挛、皮肤反复感染、伤口久不愈合等。
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血糖与我们吃的“糖”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所吃的食物,大部分最终都会转变为血糖来供能。也就是说血糖的来源,并不只是我们平常吃的白砂糖、红糖之类的糖,任何食物都可以转变为血糖。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低?
不要以口感来检测含糖量。1、低糖水果:西瓜、草莓、桃子、樱桃、柠檬、橙子、菠萝、葡萄;2、中糖水果:火龙果、柚子、荔枝、芒果、苹果;3、高糖水果:桂圆、石榴、香蕉、哈密瓜、红果。
运动可以降血糖?
有氧运动对身体好,肌肉锻炼可以降低血糖。把肌肉锻炼到“酸”的时候,肌糖原用没了,血糖就会快速补充到肌糖原里来,血糖值就降下来了。
“糖前”患者需要吃药吗?
不需要,但更该关注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饮食 运动”的自我调整,预防“糖前”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
1、控制摄入总量。2、控制不知不觉的糖分。3、避免“空热量”的食物。
今天22:00,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邀请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和营养科主任刘英华,为您一起解答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与预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关于“糖”的四个误区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连美食都享受不了,还谈什么幸福感?”不少糖尿病患者这样抱怨。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只要保持均衡合理的膳食习惯,适量控制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监测好自己的血糖,糖尿病患者也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美食。她特别提醒,注意这几个误区:
1.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实际上,吃糖多少和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或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没有办法“消化”血液中的葡萄糖。这与遗传、饮食、身体活动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单靠控糖预防糖尿病不现实,应从多方面预防其发生和发展。
2.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吗?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能量和均衡营养的前提下,适量摄入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或者少量摄入甜食,都是安全的。对于喜欢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的食物,可以保留甜味口感,同时不增加能量摄入。甜味剂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适量摄入添加非营养性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是安全的。但要注意,一些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淀粉,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不能过量摄入。
3.糖尿病患者只需控糖无须控油盐吗?
实际上,高油高盐饮食都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其危害不亚于高糖饮食。欧洲糖尿病协会2017年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盐分摄入量超出正常范围后,每增加2.5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65%。高油饮食会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糖的摄入外,还要注意清淡饮食,控制油和盐的摄入——每日烹调盐用量不宜超过5克,烹调油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
4.将血糖水平控制得越低越好吗?
对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到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程度就可以,即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血糖过高和过低都不好。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惜采取断碳水、戒碳水的饮食方式,或者过多使用药物,造成血糖太低,甚至导致低血糖症,这些做法不可取。长期低血糖会对神经系统、血管和内脏造成危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平时出门时随身携带一些含糖的食物或饮料,当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时吃一点,可有效缓解低血糖症状。
《光明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07版)
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