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保护(糖尿病保护血管的药物)
防控糖尿病 保护全家人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为此,在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布了《全家动员糖尿病防治倡议》(简称“倡议”),呼吁公众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为重点,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糖尿病防治知识普及。
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呼吁,应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一旦患上糖尿病,应注重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和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倡议提出,家庭成员中如有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婴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可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提醒其及早预防。与此同时,应实行健康家庭餐,养成防“糖”好习惯,注意均衡营养,掌握粗细搭配,合理安排食物重量,定时定量进餐,尽量做到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
倡议还强调,应将运动融入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在家避免久坐,适量增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上班人群工作时也要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如果家庭成员患有糖尿病,建议在上述基础上做到营造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让糖尿病患者多接触快乐、开心之事,感受生活乐趣;提醒患者按时、正确服用药物,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糖过低现象,如出现严重低血糖时,切记要及时就医。
倡议指出,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也被称为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患者自我管理和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只有全家齐动员,才能有效防控糖尿病,保护好自己家人的健康。
糖尿病认知的十大误区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就人们生活中常见的10个糖尿病认知误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吃糖或者甜食太多造成的。
提示: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我还很年轻,也没有任何感觉,不可能得糖尿病。
提示:糖尿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没有症状并不能排除糖尿病风险。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要服药就可以了。
提示:得了糖尿病不能只服用药物,而是需要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健康教育心理调适等共同作用。
误区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主食的摄入。
提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和均衡营养。
误区五、控制血糖,越低越好。
提示:应设置血糖个体化控制目标,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过高或过低。
误区六、只要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提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
提示:了解病情需要全方位监测,血糖监测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提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需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
提示:糖尿病患者没有不舒适也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提示: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治愈糖尿病,保健品既不能有效治疗,更不能治愈糖尿病。
链接
糖尿病控制不好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早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第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至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第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第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第四、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第五、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的预防
一、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生活方式;
三、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四、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至58%。
患糖尿病多年,通过4个好习惯保护胰腺,现在把经验分享给大家
刚开始查出糖尿病时连医生都很感叹,他说别人的血糖是“偏高”,你的血糖是“高 ”,言下之意就是太高了,很少见到这么高的。在医生的指导下老赵开始控糖,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身体很健康,胰腺也保护得很好。若要问为什么这么成功,主要得益于5个好习惯。
-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把其他慢性病也控制好
慢性病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就像一个大家族,一个控制不好,另一个也会飙升。老赵除了有血糖问题,血压也是偏高的。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稳定好血压,疾病才会“乖乖听话”。若是让血压上下波动,有可能会损伤胰腺,从而影响控制血糖。
所以老赵每个星期都会测量血压,按照医生的吩咐吃降压药,不敢掉以轻心。
- 解决了脾虚的问题,开始注重调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关系着水谷运化和血液运行,如果脾气虚弱了,养分在运输的过程中就容易出问题,导致机体增重、代谢异常。它的统血作用也很重要,能够把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细胞及时吞噬掉,若是堆积下来,可能会给血管带来炎症,不利于控制血糖。
老赵脾胃不太好,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他开始注重健脾养胃,不吃生冷的食物,冬季吃水果前会用开水烫一烫,油炸的食物基本不碰。
- 意识到身体太胖了,每天都会去运动
肥胖的人很难保持健康,当胰岛对体内的脂肪产生“厌倦”不想继续工作时,血糖代谢就会出问题,在认识到这一点后老赵决定改变自己,他给自己定下来每周运动计划,如果外面下雨了,他就会在室内骑动感单车。
- 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他选择健康饮食
以前的老赵喜欢下馆子,饮食大多是高糖、高油脂的类型,他觉得特别好吃。在医生的科普下,他明白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若是想保护好胰腺就不能再继续“三高”饮食。为此,他自己动手做饭吃,选择低热量的饮食方式,吃杂粮饭、新鲜的果蔬、鱼虾等水产。体内的脂类物质减少了,胰岛的压力减轻了,慢慢地自然能恢复正常功能。
老赵说以上四个好习惯要长期保持,自己从确诊以来就这样做,所以这么多年才没有出现并发症,再没有其他问题发生。而且自己的心态一直很好,身边有很多人鼓励自己,有的糖友每天灰心丧气,闷闷不乐,这样的状态也会影响健康。
有的人觉得糖尿病治不好,自己终生都要遭受折磨,还要警惕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并发症,真是太痛苦了。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病情一直稳定的人,就像老赵这样,十多年过去也很健康,除了健康的生活和高强度的自律性,还有胰岛素辅助,所以大家不用太担心。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心血管疾病风险逐渐升高,有糖友非常关心这个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全过冬远离心血管疾病呢?生活中有哪些事项要注意呢?
糖友记住“四个慢”
第一慢:起床要慢,不慌不忙坐起来,慢悠悠穿衣服,等血液流动稳定了再下床活动,切忌把闹钟放在枕头边,闹铃一响就掀被子起来。
第二慢:调药要慢,若是感觉血糖或血压波动了,要一下子加大剂量吗?当然不是,应先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药,要不要先观察,不可频繁变动,今天吃多一点明天少吃一点,这样是不行的。
第三慢:走路慢,冬季寒冷,风一吹感觉腿脚都僵硬了,如果走路太快可能会摔倒。这个时候适合散步,放慢脚步到处走一走,手脚微微发烫即可。有的人脚怕冷,出门总是穿着棉拖鞋,松松垮垮不跟脚,很容易被绊倒,建议更换合脚的加棉运动鞋。
第四慢:上厕所慢,排尿、排便慢一点,若是感觉有点费劲,不要着急,太用力可能引起肛裂,同时还会致使血压升高,对血管不利。排尿也不能着急,要小心排尿性晕厥。
糖友要建立良好习惯,积极控糖、控制饮食和体重,牢记安全用药原则,若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以咨询医生,也可以向身边成功的案例请教。大家要明白胰岛的重要性,好好爱护它,这样身体才会长久健康。
参考资料:
[1]肥胖的人,胰岛功能一般不会好!当心5-10年后得糖尿病.江苏新闻.2020-12-08
[2]保护胰腺,我采取这4项措施,患糖尿病46年,身体棒棒哒.糖尿病之友.2020-07-11
[3]糖友要记住“四慢”:起床、吃饭、运动、调药都要慢节奏!.保健时报.2019-03-05
[4]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只需做好六件小事.健康时报直播.2018-09-19
防控糖尿病 保护全家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为此,在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布了《全家动员糖尿病防治倡议》(简称“倡议”),呼吁公众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为重点,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糖尿病防治知识普及。
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呼吁,应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一旦患上糖尿病,应注重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和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倡议提出,家庭成员中如有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婴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可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提醒其及早预防。与此同时,应实行健康家庭餐,养成防“糖”好习惯,注意均衡营养,掌握粗细搭配,合理安排食物重量,定时定量进餐,尽量做到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
倡议还强调,应将运动融入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在家避免久坐,适量增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上班人群工作时也要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如果家庭成员患有糖尿病,建议在上述基础上做到营造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让糖尿病患者多接触快乐、开心之事,感受生活乐趣;提醒患者按时、正确服用药物,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糖过低现象,如出现严重低血糖时,切记要及时就医。
倡议指出,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也被称为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患者自我管理和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只有全家齐动员,才能有效防控糖尿病,保护好自己家人的健康。
糖尿病认知的十大误区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就人们生活中常见的10个糖尿病认知误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吃糖或者甜食太多造成的。
提示: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我还很年轻,也没有任何感觉,不可能得糖尿病。
提示:糖尿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没有症状并不能排除糖尿病风险。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要服药就可以了。
提示:得了糖尿病不能只服用药物,而是需要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健康教育心理调适等共同作用。
误区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主食的摄入。
提示: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和均衡营养。
误区五、控制血糖,越低越好。
提示:应设置血糖个体化控制目标,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过高或过低。
误区六、只要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提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
提示:了解病情需要全方位监测,血糖监测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提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需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
提示:糖尿病患者没有不舒适也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提示: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治愈糖尿病,保健品既不能有效治疗,更不能治愈糖尿病。
链接
糖尿病控制不好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早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第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至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第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第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第四、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第五、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的预防
一、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生活方式;
三、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四、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至58%。(记者 喻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