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人糖尿病(告诉我一下糖尿病人)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年轻“糖人”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如何破解?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今年4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更醒目的是,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

医院频现“小糖人” 糖尿病离你我并不远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发现,现在来门诊看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门诊里出现4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都很少见,大都在50岁以上,现在隔三岔五就会出现的年轻患者,让她感到很担忧。

“许多年轻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大部分都是在单位组织体检时发现的。”张秋梅说。

26岁的天津白领刘丽(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今年4月,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指数严重超标,她来到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进一步检查后,确诊患了糖尿病。

回想起确诊糖尿病的原因,刘丽坦言,自己平时很喜欢喝汤,主食米饭等也吃得很多,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我和我丈夫工作都很忙,基本上每天晚上十一点多都要吃夜宵,然后忙到后半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霞也有同感。近年来,来科室就诊的除了年轻患者外,“小糖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十多年前,确诊糖尿病的孩子基本都是1型糖尿病,现在确诊2型的孩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7岁的小鹏(化名)是江霞印象很深的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年多以前,小鹏的父亲因糖尿病住院,江霞在查房时注意到了正在探望的小鹏,胖胖的,“一看就超重了”。她和小鹏的父亲说,孩子太胖了,还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得赶紧给孩子进行减重干预,不然就晚了。小鹏的父亲告诉江霞,小鹏血糖一直挺高,2型糖尿病已经确诊了。

嗜甜、熬夜……糖尿病患病潜在威胁你“中招”了吗?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2型、妊娠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仅占5%至10%,2型占90%左右。

“1型和2型虽然都是糖尿病的一种,但成因是不同的。简单来说,1型糖尿病通常是基于人体感染后产生的自身免疫损伤,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人体无法分泌胰岛素,进而引发糖尿病,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有关,高发于超重或出现腹型肥胖人群,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每代谢一个葡萄糖会比正常人多分泌一部分胰岛素,胰腺处于长期‘加班’的状态下,时间久了,功能就会下降。”张秋梅说。

那么,年轻人每日摄入添加糖过量有多容易呢?以常常出现在年轻人手中的奶茶为例,据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一次针对现制现售奶茶比较试验数据显示,27件标称正常加糖的奶茶平均含糖量在每杯33g左右,大致相当于7块普通方糖的重量。仅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就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的建议。

此外,熬夜也成了年轻人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年轻人在以“喝最浓的茶,熬最长的夜”自我调侃的同时,糖尿病也悄悄找上门来。以1型糖尿病为例,除了遗传因素外,长久熬夜造成的免疫力下降提高了人体感染病毒的概率,进而增加了1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

少吃零食多睡觉 健康生活才能对糖尿病说“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提出,18岁以上人群中,具有如年龄超过40岁,超重、肥胖,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血压血脂异常等一种情况及以上的,可被定义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自我管理和健康干预等手段。张秋梅认为,糖尿病年轻化的高发,呼唤的是全社会力量在宣传科普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预防到治疗全面着力。

江霞坦言,在糖尿病的防治上,除了少吃甜食多运动等自我管理以外,还要关注的是,我国目前尚有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群体,主要指空腹血糖数值在6.1mmol/L至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至11.1mmol/L之间的人群。“糖尿病前期通常是可逆的,通过控制饮食、多加锻炼等方式,能够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加注意,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阶段,继续以往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血糖持续升高发展成为糖尿病后,将终生无法痊愈。”

江霞所在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已连续25年开展“糖尿病教育学校”活动,每个月都会定期举办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讲座。据她观察,尽管教育学校的活动场场爆满,但年轻人的身影依旧鲜见,哪怕是已经确诊了的患者。“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来参加学习。但归根结底,还是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有年轻患者,在确诊时决心‘洗心革面’,努力控糖,之后却很长一段时间不来复查,再来的时候血糖已经糟糕得不成样子。”江霞说。

互联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轻人血糖管理和监控方面的难题。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三一照护”诊疗模式,患者可通过App随时上传自己的血糖、血压和饮食图片,为医生掌握患者医院外控糖情况提供了可能,提高了患者的控糖效果。

此外,张秋梅还指出,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二胎妈妈患上妊娠糖尿病的病例也不在少数,提示孕期妇女在怀孕期间,也要注意不要饮食过量,还需要适量运动。“目前医学界认为新生儿体重超过8斤,母亲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而且在孕期,如果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妊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专家还提示,如果年轻人在生活中有口干、饮多尿多、四肢乏力等情况,有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如有条件,应进行血糖自测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新华社

糖尿病能被“逆转”了,不吃碳水就可以?医生实话告诉你

相信大家对于糖尿病一定不陌生,虽然他本身不算危险,但是如果自身的血糖值,长期得不到控制,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很多人都知道,一旦患上糖尿病,就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

不过有传言说,糖尿病可以被“逆转”,只要日常饮食中,不摄入含碳水的食物就可以。听到这个传言后,很多人一开始不相信,但是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就会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下面医生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糖尿病能被“逆转”了,不吃碳水就可以?医生实话告诉你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糖尿病与碳水的关系讲起。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当中,存在着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因为其在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为血糖,从而提供生理活动所需能量。

虽然碳水的摄入,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是并非摄入越多越好。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飙升,从而对心血管造成不良影响。不过身体也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也就是分泌胰岛素,从而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但如果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范围,此时就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糖尿病的发生,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有人就得出结论,如果不吃或者少吃碳水,就可以逆转糖尿病。不过医生要告诉大家,其实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因为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同样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不吃碳水“逆转”糖尿病的说法,为什么是不靠谱的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平时的主食都是米饭、馒头等食物,其中含有的碳水含量较高。因此可能会出现血糖水平升高的问题,但一般来说,身体都会加倍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不过在人体减少碳水摄入后,胰岛素分泌也会随之减少,此时血糖水平得不到胰岛素的控制,身体同样会处于血糖水平失衡的情况。

上文也提到了,碳水的摄入为的是给身体提供能量,如果身体处于能量缺乏的状态,有些生理活动可能无法完成。这个时候身体同样会开启保护机制,提升自身的血糖水平,以免因为身体能量不足,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如果此时还是不能及时补充碳水,身体就会通过转化脂肪,但此时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若是长期不能改善,就有可能造成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后,血糖水平可能不再受胰岛素的抑制,此时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不吃碳水的方式,“逆转”糖尿病这个想法,或许有一些天真。虽然摄入过多碳水,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但是摄入过少碳水,也同样有可能患上糖尿病。所以大家在患上糖尿病之后,应该正确应对,不要轻易相信没有依据的说法。

患上糖尿病之后,只能终身服用药物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看,相信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2型。如果确认自身患有的是1型,患者的胰岛功能存在问题,应当坚持应用胰岛素。以免胰岛功能过低,从而导致酮症酸中毒的问题。

但如果患者是2型糖尿病,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来看。临床上,对于血糖水平不算太高的患者,一般都会建议通过改善生活的方式调理,例如饮食、运动、减重等。若是无效后,才建议服用药物。属于这种情况的患者,如果改善生活的方式有效,那么并不需要终身服用药物。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即使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也应该定期前往医院检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并且在生活中,应当在多个方面加以重视,以免再次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此时就得考虑继续用药治疗了。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肯定想要逆转自己的病情,有人提出不吃碳水,就能逆转糖尿病。但是医生告诉大家,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靠谱,我们还是应该正确认识糖尿病,不能轻信可以逆转的传言。除此之外,可能很多人觉得,患上糖尿病,就一定要长期服用药物,不过这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看,也有一些患者并不需要终身用药治疗。

年轻“糖人”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如何破解?

图集

新华社天津11月14日电 题:年轻“糖人”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如何破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梁姊、张宇琪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今年4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更醒目的是,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

医院频现“小糖人” 糖尿病离你我并不远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发现,现在来门诊看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门诊里出现4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都很少见,大都在50岁以上,现在隔三岔五就会出现的年轻患者,让她感到很担忧。

“许多年轻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大部分都是在单位组织体检时发现的。”张秋梅说。

26岁的天津白领刘丽(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今年4月,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指数严重超标,她来到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进一步检查后,确诊患了糖尿病。

回想起确诊糖尿病的原因,刘丽坦言,自己平时很喜欢喝汤,主食米饭等也吃得很多,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我和我丈夫工作都很忙,基本上每天晚上十一点多都要吃夜宵,然后忙到后半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霞也有同感。近年来,来科室就诊的除了年轻患者外,“小糖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十多年前,确诊糖尿病的孩子基本都是1型糖尿病,现在确诊2型的孩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7岁的小鹏(化名)是江霞印象很深的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年多以前,小鹏的父亲因糖尿病住院,江霞在查房时注意到了正在探望的小鹏,胖胖的,“一看就超重了”。她和小鹏的父亲说,孩子太胖了,还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得赶紧给孩子进行减重干预,不然就晚了。小鹏的父亲告诉江霞,小鹏血糖一直挺高,2型糖尿病已经确诊了。

嗜甜、熬夜……糖尿病患病潜在威胁你“中招”了吗?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2型、妊娠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仅占5%至10%,2型占90%左右。

“1型和2型虽然都是糖尿病的一种,但成因是不同的。简单来说,1型糖尿病通常是基于人体感染后产生的自身免疫损伤,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受损,人体无法分泌胰岛素,进而引发糖尿病,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有关,高发于超重或出现腹型肥胖人群,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每代谢一个葡萄糖会比正常人多分泌一部分胰岛素,胰腺处于长期‘加班’的状态下,时间久了,功能就会下降。”张秋梅说。

那么,年轻人每日摄入添加糖过量有多容易呢?以常常出现在年轻人手中的奶茶为例,据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一次针对现制现售奶茶比较试验数据显示,27件标称正常加糖的奶茶平均含糖量在每杯33g左右,大致相当于7块普通方糖的重量。仅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就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的建议。

此外,熬夜也成了年轻人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年轻人在以“喝最浓的茶,熬最长的夜”自我调侃的同时,糖尿病也悄悄找上门来。以1型糖尿病为例,除了遗传因素外,长久熬夜造成的免疫力下降提高了人体感染病毒的概率,进而增加了1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

少吃零食多睡觉 健康生活才能对糖尿病说“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提出,18岁以上人群中,具有如年龄超过40岁,超重、肥胖,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血压血脂异常等一种情况及以上的,可被定义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自我管理和健康干预等手段。张秋梅认为,糖尿病年轻化的高发,呼唤的是全社会力量在宣传科普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预防到治疗全面着力。

江霞坦言,在糖尿病的防治上,除了少吃甜食多运动等自我管理以外,还要关注的是,我国目前尚有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群体,主要指空腹血糖数值在6.1mmol/L至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至11.1mmol/L之间的人群。“糖尿病前期通常是可逆的,通过控制饮食、多加锻炼等方式,能够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加注意,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阶段,继续以往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血糖持续升高发展成为糖尿病后,将终生无法痊愈。”

江霞所在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已连续25年开展“糖尿病教育学校”活动,每个月都会定期举办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讲座。据她观察,尽管教育学校的活动场场爆满,但年轻人的身影依旧鲜见,哪怕是已经确诊了的患者。“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来参加学习。但归根结底,还是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有年轻患者,在确诊时决心‘洗心革面’,努力控糖,之后却很长一段时间不来复查,再来的时候血糖已经糟糕得不成样子。”江霞说。

互联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轻人血糖管理和监控方面的难题。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三一照护”诊疗模式,患者可通过App随时上传自己的血糖、血压和饮食图片,为医生掌握患者医院外控糖情况提供了可能,提高了患者的控糖效果。

此外,张秋梅还指出,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二胎妈妈患上妊娠糖尿病的病例也不在少数,提示孕期妇女在怀孕期间,也要注意不要饮食过量,还需要适量运动。“目前医学界认为新生儿体重超过8斤,母亲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而且在孕期,如果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妊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专家还提示,如果年轻人在生活中有口干、饮多尿多、四肢乏力等情况,有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如有条件,应进行血糖自测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 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