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或(糖尿病或肾病高血压降压目标)
身体出现4个症状,或说明糖尿病在恶化,别不当回事
得了糖尿病二十年,查出癌症,是巧合还是必然?
李大叔今年57岁,得了糖尿病二十多年了,上个月因为腰痛、血尿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PSA明显升高,做了前列腺穿刺后确诊为前列腺癌。
李大叔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患上了癌症,整天琢磨,联想到自己的糖尿病,总觉得癌症和糖尿病有关系,糖尿病碰上癌症,究竟是不是巧合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上海相关数据库的信息,就2型糖尿病和患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共超过41万人次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在2013年7月~2016年12年期间均无癌症病史。随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随访至2017年12月,共有8485名受试者新确诊癌症。
此次研究表明,和正常人相比较:
1、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癌风险增加了34%,风险最高的为前列腺癌,增加了86%。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男性多达11种癌症风险。
2、患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了62%,风险最高危鼻咽癌,增加了2倍以上。总的来看,糖尿病会增加女性多达13种癌症风险。
近期,大庆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和癌症有着紧密的关联,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比正常人增加了2.34倍,患癌风险的增加在平时血糖波动大的患者身上更加明显。
糖尿病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多种癌症发生的“帮凶”?究其原因,主要和两点相关。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雨表示,糖尿病会从多个机制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其中这两个非常典型。
1、高血糖的影响
长期高血糖会给体内正常器官带来慢性刺激,还会影响到身体的能量代谢,从微观上对DNA带来损伤,会很大程度的促进正常细胞癌变。
2、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分化、增殖以及人体生长发育上都有重要促进作用。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合成,导致体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少。其生物活性会因此而增加,继而起到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此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异常升高均会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从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增加肿瘤血液供应,让肿瘤在体内可以“茁壮生长”。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是癌症一个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国有1.29亿糖尿病患者,也不是人人得癌症,也有很多癌症患者血糖正常。介绍这项研究只是在提醒大家做好血糖管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不好,病情持续恶化,肾病、心脏病、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都可能找上门来。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现这四个异常症状时,警惕是病情持续恶化发出的信号。
三、身体出现这些表现,要警惕是不是病情在恶化1、血糖居高不下
服药治疗、改变生活习惯之后,血糖依旧无法达标的话,很可能是在警惕病情恶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经常感染
糖尿病会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日常发生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如若在短时间内发现身体感染次数增加、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等,一定要警惕,较为常见的为尿路感染、酵母菌感染等。
3、手脚有刺痛麻木感
血糖长期控制不利会导致全身神经受到影响,特别是手脚会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刺激感,也有一些患者会有神经痛症状出现,神经痛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意部位。
4、三多一少症状加剧
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饭量、尿量、饮水量增多,体重减轻,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这些症状也会逐渐稳定。近期如若发现这些症状持续性的出现,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一定要警惕是病情恶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尿崩症等引起。
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糖尿病,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控制血糖。而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甚至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年轻人而言一定要及早进行糖尿病预防工作。
四、一半成年人正在迈向糖尿病,做好预防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每天新增的糖尿病患者超过1.6万人次,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无论是出于防癌还是控制疾病的角度,想要预防糖尿病发生,做好这五件事非常重要。
1、管住自己的嘴
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要定时定量的吃,特别是早餐一定不能省略,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多吃全谷物、少吃主食、多吃豆制品以及多吃果蔬。同时还要注意减少摄入甜饮料,日常的饮品建议以水为主,也可以适当地喝一些绿茶,对于预防糖尿病发生很有好处。
2、迈开腿
体重超标会大大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普通人日常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这样做可帮助保持健康体重,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3、控制体重
日常可关注自己的腰臀比,这个数值是预测肥胖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腰臀比应该保持在<0.85、男性<0.9,超过这个数值时则要及时减重。
4、戒烟
每天吸烟量20支以内,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88%,同时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为了健康着想,还是要尽早戒烟!
5、控制情绪
情绪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容易导致气机郁结。而糖尿病本身就是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的代谢病,不良的情绪会促进代谢问题发生,也容易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个常见的疾病,但是却会给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威胁。预防它其实并不难,从生活上的一些细节去做出改变即可。看完文章的你,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参考资料:
[1]《这不是开玩笑!中国有一半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光明君.2018.4.11
[2]《糖尿病患者患癌风险也增加,尤其是这类癌症!管好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保健时报.2021.11.10
[3]《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致多种癌症风险升高》.光明网.2019.5.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香港中大:糖尿病或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抗击新冠肺炎)香港中大:糖尿病或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中新社香港7月8日电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大)8日发布消息指,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有机会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因素。
香港中大表示,综观香港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患者多患有糖尿病,凸显了确定相关高危因素及背后机制的迫切需要,以保护易受感染的群组以及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校研究团队最近采用名为“孟德尔随机化”的统计方法,寻找可能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高危因素。该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大数据”,以探索能改变ACE2受体(又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肺部表达程度的相关疾病和血液蛋白。已有充分证据表明,ACE2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受体,这受体的表达程度愈高,感染机会愈高。
研究团队通过对500多种疾病或特征的筛查,发现糖尿病相关特征会增加ACE2受体的表达程度。在1型和2型糖尿病及相关特征的多个数据集和多种分析方法中,团队都观察到糖尿病与ACE2受体表达程度之间存在显着兼正向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糖尿病可能是其中一项高危因素,通过改变ACE2受体的表达程度,增加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机会或加重感染后的病情。
研究团队还发现,与ACE2受体表达程度改变有关的血液蛋白,或有助于阐明新冠病毒损害人体的潜在分子机制。这些蛋白更有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帮助药物的研发或重新定位,为治疗新冠肺炎带来新方向。
领导是次研究的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助理教授苏汉昌表示,是次研究主要为探索性,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属初步。希望有关工作能够揭示新的研究策略,并在将来引导更多的验证性研究。(完)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