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Ⅱ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普外科刘主任 0
文章目录:

为啥患了2型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叔今年52岁,是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三年前他经常感到口渴,特别是在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喝四五瓶矿泉水。

一次体检中医生提醒他的血糖有点高,但他觉得只是喝水多了而已,没太在意

后来有段时间他发现饭后经常头晕、犯困,家人劝他再去医院看看,他却以工作忙为由拖了下来。

今年初王叔开始频繁起夜,体重也逐渐下降,本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变弱。

直到有一天开车时,他突然感到视线模糊,差点撞到路边的护栏,紧急检查后医生告诉他,王叔已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导致视网膜出现病变。

此时他才后悔不已:“早知道我就早点管住嘴,早点重视检查!”

事实上许多人对早期糖尿病信号不够重视,或者误以为身体的异常只是“小毛病”。

这其中有一个特别常见但被忽略的症状,其实早已悄悄透露出身体的危险信号。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29亿,其中超过50%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而2型糖尿病的前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35.2%。

一、2型糖尿病是如何患上的

2型糖尿病的出现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时间身体“受伤”的结果,它的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失灵。

胰岛素是一种帮助身体处理糖分的“钥匙”,它负责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液中的糖分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当这把“钥匙”出问题了,血糖就会在血液里堆积,长期下来就变成了糖尿病。

问题的根源往往始于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的意思是细胞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就好像门锁被“生锈”了,胰岛素再多,门也打不开。

为了对抗这种“生锈”,胰腺会拼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短时间内还能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但是胰腺是有“耐力值”的,时间久了它就会不堪重负,胰岛素的分泌量逐渐减少,血糖失控,2型糖尿病也就出现了。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中,饮食和生活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会让身体长期处于“糖负担”和“脂肪负担”之中,胰岛素的工作量也因此大大增加。

特别是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多余的糖和脂肪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尤其是腹部。

腹部脂肪不是简单的“储存罐”,它还会分泌一些让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物质,从而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缺乏运动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肌肉是血糖的“最大消耗器”,平时的运动可以让细胞更容易吸收血糖。

但当身体缺乏运动时,肌肉的活跃度降低,血糖就更容易在血液中堆积。

同时运动还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让“钥匙”和“门锁”更顺畅地配合,长期不动会让身体的代谢变慢,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也就更加严重。

遗传因素也需要关注,如果父母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虽然遗传我们无法控制,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心理压力同样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原因,长期的压力会让身体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这种激素会提高血糖水平,同时也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

在现代社会中,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往往让人处于“高糖高脂饮食 久坐不动”的恶性循环中,糖尿病风险也因此升高。

二、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它往往会提前给出三个信号,这些信号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警报。

如果能及时注意并采取行动,或许可以改变糖尿病的命运,然而很多人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直到问题已经无法挽回。

1.血糖的波动

当身体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血糖就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低于6.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毫摩尔/升。

但当这些数值开始超标,比如空腹血糖达到6.1-6.9毫摩尔/升,或者餐后血糖在7.8-11.0毫摩尔/升之间,就已经进入了“糖尿病前期”。

这个阶段是可逆的,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血糖完全可以恢复正常,但很多人并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错过了这个发现问题的关键节点。

2.身体发出的早期症状

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加重,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身体会开始出现一些异常信号,比如容易口渴、尿多、疲劳、体重下降等。

这些表现是因为高血糖让身体处于一种“缺水”和“缺能量”的状态,血液里的糖分太多,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糖,就会带走更多水分,导致尿多和口渴。

与此同时,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就会让人感觉乏力甚至消瘦,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但很多人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以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依旧没有采取行动。

3.体检报告

很多人并不知道,糖尿病的诊断有明确的血糖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很多人在单位体检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但因为没有明显的不适,就觉得问题不大,没有去医院复查或治疗。

事实上糖尿病早期并不会让人感觉特别难受,但它对身体的损害已经开始,比如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等,这些损害都是悄无声息的,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

糖尿病的这三次机会都是身体为我们敲响的警钟,从血糖的变化,到早期的症状,再到体检报告的异常,每一次都是干预的关键点。

如果能够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采取行动,就能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展,然而很多人因为缺乏健康意识,或者低估了糖尿病的危害,白白浪费了这些机会

三、要想远离糖尿病,做好4点很重要

远离糖尿病,不需要复杂的方法,只需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调整日常的饮食、运动、体重管理和心理状态。

1.吃得健康

平时的饮食直接关系到血糖的波动,控制饮食并不是让人挨饿,而是学会均衡饮食。

主食选择上可以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比如燕麦、红薯和全麦食品,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更慢。

减少含糖食品的摄入很重要,特别是饮料和甜品,这些高糖食品会让血糖迅速上升,脂肪摄入也需要控制,尤其是动物脂肪,长期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加剧胰岛素抵抗。

增加蔬菜摄入不仅能补充膳食纤维,还能延缓糖分吸收,减少血糖的快速波动。

2.动起来

运动能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糖分,还能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糖更容易被控制,运动不需要复杂高强度,像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可以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久坐是健康的大敌。

长时间坐着会让身体的代谢变慢,血糖堆积得更快,即使工作忙,也要尽量每隔一小时起来活动几分钟,让身体保持活跃状态。

3.体重控制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脂肪堆积在腹部,会分泌一些影响胰岛素功能的物质,让胰岛素的效果越来越差。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就能减轻胰腺的负担,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一般建议控制在18.5到23.9之间,同时腰围也是重要的参考,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4.学会放松自己

现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长期的压力会让身体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

这种激素会让血糖水平升高,同时干扰胰岛素的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深呼吸、冥想或者适当的休闲活动来释放压力,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

睡眠也需要保证充足,每晚6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的代谢系统更加稳定。

这四点并不是短期内需要做到的“任务”,而是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糖尿病的发生与日积月累的错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同样的,坚持健康的习惯也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到来。

四、结语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了它给的每一次机会,健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生活中每一个小习惯的积累。

把饮食调好一点,把身体动起来一点,把体重减下去一点,把心态放松一点,糖尿病就会离你远一点。

参考资料

【1】张倩雯.青少年糖尿病的症状及控制措施[J].青春期健康,2024,22(09):30.

【2】胡蕾.老年2型糖尿病衰弱现状与不良结局的临床症状分析——评《糖尿病预防与控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08):147.

2型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不能被逆转,真是这样吗?听医生分析

60 岁的老王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却总感觉口渴得厉害,频繁跑厕所,人也没什么精神。家人担心不已,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结果这一查,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老王被确诊患上了 2 型糖尿病。

刚得知这个消息时,老王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他听人说糖尿病是个“难缠”的病,一旦得上就甩不掉了,得一辈子吃药打针;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回到家后,老王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家人看在眼里,四处打听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还专门咨询了医生关于糖尿病是否真的无法逆转的问题。他们想不明白,平日里全家人都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患上糖尿病呢?

一、不吃糖,就一定会避开糖尿病吗?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群。

许多人认为,只要避免摄入糖分,就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糖尿病的成因远比单纯不吃糖要复杂得多。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而与饮食中的糖分摄入关系不大。

2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所致。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然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年龄增长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也就是说,糖分摄入确实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简单来说,不吃糖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免糖尿病。

糖类却分为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简单糖类。虽然减少这些糖的摄入对控制血糖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体的血糖来源并非只有直接摄入的糖类。

例如,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经过消化后,会被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进入血液

即使完全不吃糖,大量摄入米饭、馒头、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最终也会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以主食为例,一碗普通的米饭大约含有 50 - 80 克碳水化合物。会转化成葡萄糖,致使血糖升高。

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血糖。当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多余的蛋白质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还有,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也会间接影响血糖。

一些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堆积,会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胰岛素抵抗就好比细胞对胰岛素这把 “钥匙” 变得不敏感了。即使胰岛素的量足够,也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转运进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分泌或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即使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包括严格控制糖的摄入,携带这些遗传缺陷基因的人依然有较高的发病几率。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引发糖尿病。

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身体内的激素失衡。像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异常升高。如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长期使用后,会影响糖代谢,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所以,不吃糖并不一定就能避开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这其中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要注意蛋白质和脂肪的平衡。

二、2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能被逆转吗?

在当今时代,2 型糖尿病如同一片阴霾,笼罩着全球众多人群的健康天空,其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令人忧心忡忡。长期以来,大众乃至部分医疗从业者都笃定地认为,一旦被 2 型糖尿病缠上,便意味着陷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健康苦战,与药物终身为伴成为了无奈的宿命。

然而,随着医学探索的脚步不断迈进,为我们揭示出 2 型糖尿病管理与逆转的崭新路径,让人们看到了战胜这一疾病的希望之光。

关于2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交织着多个层面的生理机能失调。但是,它的核心在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致使血糖代谢失衡,从而为 2 型糖尿病的滋生埋下了祸根。

以往,由于我们对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知尚浅,治疗手段也较为局限,主要依赖药物来强行调控血糖水平。患者在确诊后,往往陷入了一种被动的治疗模式。

例如,每日按时服药,却眼睁睁地看着病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缓恶化,“终身疾病”的沉重标签也就此深深地烙印在大众的认知中。

但幸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2 型糖尿病患者(症状轻、病程短)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与希望。

第一,生活方式的全面重塑是实现 2 型糖尿病逆转的关键基石。

在饮食结构的优化上,采用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方案堪称重中之重。

大幅削减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等)、各类添加糖(如糖果、甜饮料中的糖分)以及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转而增加蔬菜、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等,其富含的天然糖分释放缓慢,不会引起血糖的急剧波动)、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比例。

这样的饮食调整能够有效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避免血糖上升,从而极大地减轻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与此同时,适度而规律的运动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此时身体会加速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肌肉运动所需的能量。从而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的整体代谢水平。

力量训练则专注于增加肌肉量,肌肉组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葡萄糖储存库”。肌肉含量的增加意味着身体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够显著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优化血糖的调控机制。

目前,已经有多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均证实。当患者接受为期 8 周的低热量饮食计划,并结合规律的辅助运动后,约 4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惊喜地实现了糖尿病的缓解。

这意味着他们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血糖水平依然能够稳稳地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展现出生活方式干预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成效。

第二,体重的有效控制是 2 型糖尿病逆转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肥胖与 2 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是引发这一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当身体超重或肥胖时,脂肪组织会分泌一系列异常的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就像一群捣乱的“小恶魔”。肆意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现象加剧。

而且,过多的脂肪堆积还会对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其功能受到严重抑制。

临床实践中的大量研究数据清晰地表明,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实现体重减轻 5% - 10%,便能为血糖控制带来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血糖水平会明显趋于稳定和改善。

还有,对于那些肥胖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减肥手术则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复之路。

胃旁路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等减肥手术方式,会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

一方面有效地减少了食物的摄入量,从源头上控制了热量的摄取;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食物的吸收效率,从而实现了体重的快速且显著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也逐渐恢复生机。临床追踪数据显示,接受代谢手术后,约 7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在长达 5 年的时间里,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的缓解。这无疑为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和治疗选择。

第三,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是 2 型糖尿病管理与逆转的坚实保障。

药物治疗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输出,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示出多重治疗优势。

此外,血糖监测为患者和医生指引着治疗的方向。

通过定期、规范地监测血糖水平,患者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血糖的细微波动情况。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灵活地调整饮食结构、运动计划以及药物剂量。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血糖始终处于平稳、安全的范围之内,为疾病的逆转创造良好的血糖环境。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正如我们刚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并非所有 2 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逆转;疾病的病程、遗传因素、胰岛 β 细胞的受损程度等都对逆转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病程较长、胰岛 β 细胞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或者存在较强遗传易感性的患者,虽然实现逆转可能较为困难。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管理,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2 型糖尿病并非绝对的终身疾病,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

这需要患者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念,尽早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体重控制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监测。

写在最后:

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甚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部分患者可以实现糖尿病的缓解甚至逆转。

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的终身疾病,而是一个可以通过综合管理策略有效应对的一大健康挑战!

参考文献:

1、欧光忠,陈锦辉,伍莹,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12):1102-1106 1112.

2、张文娟,夏英兰,孙子瑜,等.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素养阻碍因素的质性研究[J].上海护理,2024,24(12):32-36.

#冬日生活打卡季#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但这两者哪个的影响更大一些,大家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遗传决定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他们把自己患病归罪于基因不好,觉得都是“父母惹的祸”,这真的是让父辈们“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更重要的是自身不良习惯造成的,也就是后天环境造成的,遗传顶多算一个“助攻”而已。因此,把自己患上2型糖尿病归罪于基因不好,从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改变会“误了大事”。

既然糖尿病是自己造成的,那治疗方法就要从自身做起。

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总结为五驾马车方法: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前四个方法是每个人都必须执行的,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能把血糖调整至正常,那就不需要启用药物治疗了。

患上2型糖尿病后,大家首先要明白糖尿病的本质。糖尿病这个病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的好坏。糖友们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就是糖尿病教育。

现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占多数,这也就导致了2型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你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饮食。在控制饮食方面,最重要的是控制主食的量,增加蔬菜的量,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饮食控制的精髓就算掌握了。

不爱动是现代人的大问题,这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上班坐着,回家躺着”是大多数成年人的常规状态,想要降糖就必须打破这个常规!每天餐后1小时开始慢跑3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你就能感知到运动的益处。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人日常控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血糖监测是为血糖控制导航,如果你连自己的血糖情况都不了解,那控糖岂不是一句空话?很多糖尿病人来到医院后,我们为其测一日七次的血糖。有时候病人就会讲,在家里从来没有测得这么高过。其实他是很少测血糖,或者压根就没测过餐后血糖。

五驾马车的最后就是药物治疗了,药物是为你“保驾护航”的,但降糖药物的选择要让医生说了算,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虽然2型糖尿病人认真执行好五驾马车里提到的办法,大多可以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但能不患上糖尿病不是更好吗?这就涉及到了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改变原来不好的生活方式、保持理想体重、定期体检等。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也就是自认为“基因不好”的人群,更应该做好糖尿病的预防。

医生总结: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个人生活习惯不好,因此无论是治疗还是预防,都要先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