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存量(糖尿病患者比例)
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15.8%,重磅降糖新药上市能否改变局势
彭永德教授义诊中
糖尿病不用每天用药了,真的吗?对于糖尿病给药方式的认识确实可以更新了。
近日,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具有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周制剂司美格鲁肽(诺和泰)正式在中国上市。司美格鲁肽半衰期长达7天,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一周一次”给药,并且研究显示其有全面的心血管代谢获益,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98亿。其中,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将在五年后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加剧将给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带来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彭永德教授告诉记者,30-3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6.3%。
“中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增加来自两方面,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是指原来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带病生存。这也说明了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得越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命得以延长。第二就是增量。”彭永德教授据此谈到防控糖尿病,一是把已确诊的存量病人管理好,帮助他们实现管理达标、健康获益;第二个就是要减少增量,通过全民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促进早期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明确了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的目标。
管理困境:血糖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高发
与高发病率形成对比,是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较低,即便是在中心城市,血糖达标率也不高,在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中,达标率也不足50%。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传统的治疗药物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病患的需求有关。“一方面,部分传统药物会出现低血糖,还可能造成体重增加,有些药物还需要谨慎滴定剂量,给患者带来不便。”彭永德教授分析,这些问题给新型药品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新型药物,能更有效地降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还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在内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发生风险达26%,过去临床上没有满足的需求,因新型降糖药物的出现得到一定的满足,助推2型糖尿病的达标管理和综合管理。
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达标,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我国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因此,糖尿病治疗需聚焦患者全面获益,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近年来,降糖效果显著、兼具多重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各大指南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明确GLP-1RA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地位。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备受期待的一款GLP-1周制剂降糖药物。全球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SUSTAIN系列研究共纳入11000余名患者,其中包括605例中国患者,证实了其降糖疗效、安全性和心血管代谢获益。
作为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2型糖尿病管理面临血糖控制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和治疗不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司美格鲁肽的上市将有望改善这一困局,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糖尿病治疗选择。司美格鲁肽每周注射一次,即可以维持注射后长达7天时间里的平稳血药浓度,是当前已经上市的GLP-1RA中血糖控制达标率最高的药物。同时,司美格鲁肽还能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多种心血管代谢指标,减少心血管事件,帮助患者更好地达到长期管理目标。”
一周一次给治疗“做减法”,给生活“做加法”
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在内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SUSTAIN6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相比安慰剂,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
彭永德教授表示:“国内外指南一致认可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作用。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具有明确心血管代谢获益的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具有明确的心血管获益,且一周仅需注射一次,希望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已获批或上市的降糖药物中,大部分需要每日给药,而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伴随终身的疾病,能否通过创新提供更简化且更有效安全的控糖方案,为治疗方案做“减法”,为患者减轻身心负担,帮助他们更加轻松、从容地打好糖尿病的“持久战”,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此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这一每周一次的用药方式,规避了多数用药方案的复杂性,因此受到很多患者的期待。
诺和诺德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小程序已开设诺和泰专属版本,为使用诺和泰产品的患者免费提供疾病教育、疾病管理以及“糖尿病药店便民地图”等定制化服务,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体验和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图源:受访方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患者健康管理该从何入手?血糖正常人群如何做好预防?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
为何增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从2000年的2000多万增长到2021年的1.4亿多。
糖尿病患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认为,一是饮食习惯、肥胖、环境等因素导致新发病人数量增加;二是治疗水平提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存量患者数量增加。
张波介绍,近年来,我国新发糖尿病患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两头”(老年人和年轻人)突出,糖尿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二是农村糖尿病患者增多,城乡差别比过去缩小。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半数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比较低,糖尿病并发症管理有所欠缺。
不过,通过远程管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新手段,患者可以节省就诊时间,提高就诊频次,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而一些新仪器和药物的使用也促进了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提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在2019年牵头成立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糖尿病互联网联盟,开展关于糖尿病远程管理的研究,2020年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
“今后,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应是继续延长患者寿命,同时减少新发患者数量,做好预防。”张波说。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该从何入手?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博士后刘艺文说,指尖血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此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刘艺文介绍,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这被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因此,每年应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肾脏超声评估糖尿病肾病,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应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控糖食谱什么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主食可选择升血糖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适当多吃非淀粉类蔬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尽量少油少盐。“无糖食品”“0糖饮料”并非不含糖,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
控糖除了“管住嘴”,还要“迈开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此外,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切勿自行盲目减药或停药。“应用降糖药物后仍需坚持饮食和运动管理,否则降糖药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玉秀说。
血糖正常人群
如何做好预防?
除了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血糖正常人群也要注重早期预防,防止变成糖尿病前期。
张波介绍,有一个概念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叫做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有5条诊断标准,即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血糖异常,其中3条达标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没有血糖异常的人如果其他4条达标,就可看成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个体,需提高警惕。”张波提醒,其实只要有1条达标,就要引起注意。
专家介绍,如果某人直系亲属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也存在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这部分人群如果已经是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预防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的体重、血压等指标,这样,患病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幅下降。
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奶茶等含糖饮料。张波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诱发并加重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持续增高,使人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控糖不应等于“恐糖”。糖分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一些人控糖过度,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走向极端会发生低血糖。甚至有的人为了变瘦拼命控制饮食,最后导致厌食症。
专家提醒,科学控糖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加强身体锻炼,如此才能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基础代谢率。
记者:沐铁城、田晓航、彭韵佳
来源: 新华视点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患者健康管理该从何入手?血糖正常人群如何做好预防?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
为何增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从2000年的2000多万增长到2021年的1.4亿多。
糖尿病患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认为,一是饮食习惯、肥胖、环境等因素导致新发病人数量增加;二是治疗水平提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存量患者数量增加。
张波介绍,近年来,我国新发糖尿病患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两头”(老年人和年轻人)突出,糖尿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二是农村糖尿病患者增多,城乡差别比过去缩小。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半数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比较低,糖尿病并发症管理有所欠缺。
不过,通过远程管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新手段,患者可以节省就诊时间,提高就诊频次,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而一些新仪器和药物的使用也促进了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提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在2019年牵头成立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糖尿病互联网联盟,开展关于糖尿病远程管理的研究,2020年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
“今后,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应是继续延长患者寿命,同时减少新发患者数量,做好预防。”张波说。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该从何入手?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博士后刘艺文说,指尖血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此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刘艺文介绍,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这被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因此,每年应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肾脏超声评估糖尿病肾病,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应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控糖食谱什么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主食可选择升血糖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适当多吃非淀粉类蔬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尽量少油少盐。“无糖食品”“0糖饮料”并非不含糖,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
控糖除了“管住嘴”,还要“迈开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此外,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切勿自行盲目减药或停药。“应用降糖药物后仍需坚持饮食和运动管理,否则降糖药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玉秀说。
血糖正常人群
如何做好预防?
除了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血糖正常人群也要注重早期预防,防止变成糖尿病前期。
张波介绍,有一个概念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叫做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有5条诊断标准,即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血糖异常,其中3条达标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没有血糖异常的人如果其他4条达标,就可看成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个体,需提高警惕。”张波提醒,其实只要有1条达标,就要引起注意。
专家介绍,如果某人直系亲属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也存在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这部分人群如果已经是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预防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的体重、血压等指标,这样,患病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幅下降。
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奶茶等含糖饮料。张波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诱发并加重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持续增高,使人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控糖不应等于“恐糖”。糖分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一些人控糖过度,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走向极端会发生低血糖。甚至有的人为了变瘦拼命控制饮食,最后导致厌食症。
专家提醒,科学控糖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加强身体锻炼,如此才能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基础代谢率。
记者:沐铁城、田晓航、彭韵佳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新华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