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幅度(糖尿病病情程度)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多大是正常的?如何减少血糖波动
正常情况下同一天内血糖波动幅度在2.0-3.0mmol/L,不同日之间的血糖波动幅度更低,而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分别增加至其3倍和2.5倍;餐后血糖升高明显,或者发生过低血糖。自我监测血糖可采取多点监测的方法,每天早餐前、餐后两小时;中餐前、餐后两小时;晚餐前、餐后两小时以及睡前7个时点监测血糖并做好记录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也能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情况允许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以了解全天血糖波动的情况。动态血糖监测全天平均血糖水平大于6.6 mmol/L,血糖≥7.8 mmol/L的时间大于4小时,血糖≤3.9 mmol/L的时间大于3小时,血糖水平标准差大于1.4 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于3.9 mmol/L,均为血糖波动幅度过大。
减少血糖波动的方法血糖波动大会加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引起全身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应从多方面找原因。
饮食和运动要规律 饮食不规律可引起血糖波动,饮食应以豆类、蔬菜、和全谷物为基础,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饮食,少食多餐,多次进食。糖尿病人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稳定血糖,但是运动强度过于剧烈,血糖也会因为体内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大幅波动。
排除引起血糖波动的生活因素 情绪激动、失眠、大量饮酒、感染发热、气候等外在因素均可影响人体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如情绪激动可增加人体肾上腺素分泌而升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者,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导致血糖升高。
药物因素 血糖波动大的糖友排除其他因素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糖波动特点科学选择降糖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减轻空腹血糖波动,阿卡波糖、格列奈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等可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磺脲类降糖药有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可导致血糖波动增加。
糖尿病应该多吃6种食物、不吃3种食物,让血糖逐步恢复正常
糖尿病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要讲究方法,盲目控制饮食不但会让病情加重,还会引发并发症。现在给大家一个饮食方法,六吃三不吃准则。
1、吃高纤维食物,比如整粒的玉米、小麦、豆制品,蔬菜,对长期血糖控制有很好的作用。
2、吃蔬菜,冬瓜、黄瓜、西红柿、蘑菇、芹菜、莴苣,低糖、升糖小,减小餐后血糖上升幅度。
3、吃富硒食物,鱼类、香菇、黑芝麻、或富硒制品,可调节血糖稳定性。
4、吃含钙食物,虾皮、海带,牛奶,瘦肉、或一些钙制品,糖尿病容易缺钙,预防糖尿病钙流失,防止骨质疏松。
5、吃含B族维生素食物,青菜类或B族维生素制品,对末梢神经有保护作用,防止出现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
6、吃清热止渴食物,苦瓜、苦菊、黄鳝、生菜,白菜,甘蓝等,这类食物对体内血糖浓稠度有很好的调节。
1、不吃薯类蔬菜,比如,红薯,芋头,煮土豆等这类淀粉含量高,升糖快。
2、不吃高糖水果,比如,葡萄、香蕉、红枣、荔枝、龙眼等,升糖迅速。
3、不吃高油脂、高脂肪、高胆固醇、熏炸腌制食物,比如,肥肉,炸鸡,肝脏、动物皮脂、腊肉等。
根据这份降糖“类名单”糖尿病人多多注意,调整错误的饮食方法,血糖逐步稳定。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血糖忽高忽低,原因有哪些?影响血糖波动有这7大因素
血糖波动是什么?“医生,我最近血糖波动很大,有时候测空腹血糖5-6mmol/L,有时候又超过10mmol/L,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呢”。像小李遇到的这种问题很多人也会有,血糖总是不稳定,忽高忽低的,像过山车一样。那哪些原因会引起血糖波动呢?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在高峰与低谷之间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其实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也并非恒定不变,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餐后)或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都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只是正常人血糖波动的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有赖于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比如正常成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3.9~7.8 mmol/L。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内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再加上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血糖整体波动会比正常人更大。当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动超过5.5 mmol/L,或1日内血糖波动幅度超过11.1mmol/L,就说明血糖波动大。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血糖既要严格控制,又要减少波动。切忌片面强调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 。
血糖波动原因有哪些?1、病情因素
病程长、长期治疗失当或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很低,对血糖调节能力很差,此类病人对药物、进食量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的影响,血糖就会大起大落,这是真的波动大,俗称“脆性”糖尿病,临床常见于1型糖尿病人和晚期2型糖尿病人。
2、饮食不规律
很多糖尿病患者做不到定时定量、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想吃就多吃点,不喜欢的就少吃或不吃,导致餐后血糖不稳定;所以,一日三餐需要定时定量,形成习惯,有助于稳定血糖。
3、运动不规律
运动能帮助降糖,但不合理的运动方案也会加大血糖的波动。如有时运动起来每天几万步,有时又一整天不动。在大量运动的时候血糖可降低,甚至出现低血糖,不运动时则热量蓄积,血糖升高,这样血糖肯定忽高忽低了。所以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对血糖的稳定也有很好的帮助。
4、药物剂量不足或使用不合理
有的患者自行将药物减量,或长期不查血糖,以致血糖升高后原来剂量未及时调整,会因药物剂量不足,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所以需要按医嘱用药,定期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升高并调整治疗方案。
5、应激因素
糖尿病患者因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劳累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情况,可使血糖迅速升高。比如情绪激动,如生气或过度兴奋,都会刺激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体内升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造成血糖波动。所以糖友们在遇到一些应激情况时要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延误诊治;平时也要注意“修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哦。
6、血糖监测不准确
自我监测血糖是测指血糖,由于操作的不当或试纸过期、受潮等导致血糖结果不准确,误以为血糖波动大。所以需要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方式,定期校准血糖仪、更换试纸。
7、治疗依从性差
有些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经常忘记或者遗漏服药物,结果导致血糖升高、波动。还有不少患者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就停用降糖药,等到血糖回升到很高时,再服原先降糖药的剂量就很难达到治疗目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治疗,定期复查。
#家庭医生超能团##降血糖误区##健康科普排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