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糖尿病(糖尿病相声)
身患糖尿病的京剧大师与她的四点忠告
文章来源:公众号【糖尿病家庭调养】微信号:jiankangbaizhen
5月8日晚,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义女李世济在京去世,享年83岁。
李世济长期患糖尿病,去年底在众人的要求下住院治疗。12月24日李世济入院后,病情一步步恶化。在惋惜的同时,李老师的事情也不免让我们陷入了沉思。患了糖尿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控制病情呢?
饮食:
目前一致的饮食干预原则是: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干预控制糖尿病,主要是学习科学饮食,根据人体的实际体重情况,计算合适的量,选择安排适宜的食物。按食物的热量选择,科学地安排好主副食,食物的合理搭配是控制糖尿病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日常应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遵循固定的饮食计划
努力做到每餐摄入相同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差值在10克以内,比如每天午饭在40~50克)。这有利于使胰岛素水平和摄入的食物量相适应,也有助于控制血糖。
2、食物宜粗不宜精
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韭菜、菠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
3、吃夜宵要固定
如果习惯吃夜宵,也要保持定量,这样会使整晚的血糖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能将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较低水平。人们睡觉的8小时占一天时间的1/3,如果晚上血糖较高就会使血糖平均值升高(更多糖尿病饮食资讯,返回平台输入关键词:ty)。
运动:
糖友不光要运动,还要会判断运动治疗是否有效。如何判断呢?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运动目标是否能达到,二是运动是否安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运动目标包括:血糖是否下降,体重是否趋向理想范围,心、肺等脏器的适应能力是否改善,肢体的活动能力是否增强,等等。
安全性评价主要是为了解运动治疗中有无不利于健康的事件发生,如有无运动损伤,有无与运动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包括准备活动没做好引起的韧带拉伤、行走时地面不平造成的关节扭伤、运动过度诱发的擦伤等。
总的评估可参考下述指标:
(1)运动量适宜: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缓解;次日体力充沛。
(2)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没恢复正常;次日周身乏力。
(3)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分钟内恢复。(更多糖尿病运动资讯,返回平台输入关键词:yu1)
用药: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和近几年新上市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不同种类的降糖药各有特色,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其病情及身体其他方面的健康状态也各有不同,因此药物的选择一定要讲个体化,要用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学会随机应变~
1、根据摄入食物的不同调整胰岛素的使用。
了解每顿正餐或零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该使用多少胰岛素,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比平时多或少时,有利于对胰岛素的使用做出相应调整
2、通过减少饭量或采用少量的胰岛素应对高血糖。
这被称为胰岛素纠正因子,对一个人而言,一个单位的胰岛素能降低约50个百分点的血糖,但每个人的纠正因子可能不同(更多糖尿病用药资讯,返回平台输入关键词:y11)。
这些都只是给糖友们的一些小建议,最重要的是糖友们要正确对待疾病,只要有信心,我们照样会有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加油吧~
责任编辑:小周
专业审核:糖顾问
医生点评:张医生
获取更多糖尿病知识可以添加张医生的微信号(itangyouquan),添加时请注明地区(省级)和1型/2型即可通过。
京剧名家尚长荣的“控糖经”
在京剧圈,尚长荣是毫无疑问的“大师级人物”。从小就生活在梨园世家,5岁时就能演戏,1985年便已凭借《霸王别姬》的出色表演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尚长荣身材魁梧高大,在京剧中的扮相尽显英武之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二十多年的“老糖友”,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尚长荣总结了自己的“控糖经”。
每天监测血糖
据尚长荣自己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初,他便来到上海定居。也是从那时起,他的演出任务变得更加繁重,甚至一天里都要辗转多地巡演,有时候一个月里要巡回万里,演出多达38场。正是在这段时间中,他被查出了血糖偏高,继而被确诊为糖尿病。提起糖尿病,尚长荣仿佛是在介绍一个陪伴自己多年的“老朋友”。尚长荣说:“我自己会每天扎手指测血糖,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才安心。去医院抽血检查时,也会测一下手指血糖,等医院化验结果出来了再对比一下,还可以顺便了解自家血糖测量仪的准确情况。”他提醒“糖友”们,每个人身边都应该备有一台准确的血糖仪。而即使购买了正规的血糖仪,也要定期检测其是否准确,定期调试与保养。与医院测得的数据进行比对是一个不错的检查方法。工作之余想办法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尚长荣的放松方式是游泳,这给他的血糖调控创造了条件。游泳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坚持游泳锻炼可以有效提升人体的心肺功能,增肌减脂,更可以避免许多运动为人体下肢关节带来的磨损与负担,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锻炼方式。
爱美食但更要健康
众所周知,糖尿病病情控制的好坏,和饮食密切相关。而熟悉尚长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十足的美食家,他还会学年轻人自嘲是个“吃货”。那么,这么一个爱吃的人是如何控制血糖的?尚长荣说:“东西南北,各地的美食我都喜欢,年轻的时候肉吃得不少,烤鸭也爱,一连能吃9卷烤鸭卷饼呢!”但他明白,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般过分地吃,要节制。“比如烤鸭,我现在只是偶尔尝一卷享受一下。医生嘱咐,要少吃高胆固醇的大肠、腰花等内脏,但到了北京,那几家老字号的熘肥肠、炒肝总得尝几口吧;在上海,能把红烧肉烧得酥烂、酱爆腰花烧得入味的本帮馆子也偶尔要去尝尝。”只是平日里,这些内脏却通常是不进家门的,“比起大鱼大肉的宴席,有节制的粗茶淡饭肯定对健康更好”。
戏曲界常有“饱吹饿唱”的经验之谈,意思是笛师伴奏前得吃饱了才有力气,但要上台演唱的演员们上台前却不能吃得太饱,不然丹田之气难以凝聚,吟唱时也会少了底气。无形间,少食多餐成了不少名角的秘诀。尚长荣说,这也是他的饮食习惯和控制血糖稳定的“利器”。其实,许多营养师也推崇少食多餐,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不可以贸然切换到少食多餐的饮食模式,一时间饮食习惯的改变如果无法适应,可能反而会造成血糖的大幅波动。建议还是在咨询医生后,制订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赵非一/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毛主席见京剧演员李炳淑时,因何事对曾希圣说:你还是忍痛割爱吧
前言图|《龙江颂》中李炳淑扮演江水英
1972年年初,以京剧样板戏《龙江颂》改编的电影在全国热映,而剧中扮演江水英的京剧演员李炳淑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就连毛主席看了,也盛赞李炳淑在《龙江颂》中扮演的江水英一角,7月31日毛主席专门在中南海接见李炳淑,并对她说:
“这个戏(指《龙江颂》)不错,我看了五次电视,八亿人民,去掉二亿半,五亿半农民有戏看了,代我向他们致谢,感谢你们为贫下中农创造了一个好戏。”
面对毛主席以及全国观众的热情,李炳淑却十分谦虚:
一个京剧天才引起争执“一个人的成功,与党和人民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和机遇分不开。这个成绩是大家帮我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我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不能骄傲。”
李炳淑是安徽宿县人,1942年出生,父亲李闰甫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个京剧迷。
从小就在父亲耳濡目染的指引下,李炳淑学唱小曲儿有模有样,为后来从事京剧艺术表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也就是在中考失利后,李炳淑萌生了想要学京剧的想法。
1956年,14岁的李炳淑听说宿县京剧团招生,于是她瞒着家里,鼓足勇气去报名参加,结果被选中。
哪知道回到家里,李炳淑的选择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虽然新中国已经建立,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面,戏剧表演仍然难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发展,母亲严厉的教育李炳淑:
“你去唱戏,将来谁看得起,你要给我好好读书。”
图|李炳淑少年时期
即便是面对母亲的疾言厉色,李炳淑却也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况且当时已经是新社会,父亲李闰甫对女儿的想法表示了赞同:
“现在是新社会了,做演员不丢人,既然剧团录取了他,就让她去吧。”
果不其然,李炳淑一进入剧团,就立即投入到细致的学习中,夏练三伏冬练九天,有时手上被冻出一道道口子,一做动作口子崩裂,疼得李炳淑龇牙咧嘴,但她仍然坚持下来。
母亲看了十分心疼,可李炳淑却说:“妈妈,我不疼,我喜欢这样。”
剧团的老师也发现了李炳淑的天赋,同时也觉得她学习认真仔细,刻意培养,蚌埠专区京剧团、滁县专区京剧团都曾留下李炳淑的身影。
1959年,剧团保送李炳淑到上海戏曲学校做“定向培养”,走前李炳淑发誓:
“我一定好好学,为宿县人争气,为安徽人争光。”
李炳淑到了上海以后,很快引起了学校的注意,老师杨畹农是京剧梅派青衣著名的老师,他发现李炳淑的嗓音不错,却缺乏专业的指导,于是对她说:
“你嗓子很好,但唱得不规范,从头来过,有信心改过吗?”
李炳淑十分坚强,他对老师说:
“只要老师有信心,我就有信心,请把我当生坯子,从头来吧!”
图|京剧梅派青衣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畹农
好不夸张的说,李炳淑在戏剧上确实有难能可贵的天赋,更为关键的是,她还十分用功,别人练几遍的东西,他重要二三十遍的练下去,在杨畹农引荐下,李炳淑又拜了梅兰芳先生的弟子言慧珠、魏连芳学习。
果不其然,李炳淑参加实习演出时,凭借《玉堂春.会审》中的表演,打动了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和文化局长,他们当即拍板表示,要将李炳淑留在上海。
上海市文化局向安徽省文化厅发去公函,希望能将李炳淑留在上海,可公函发去安徽省文化厅,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原来安徽省文化厅认为,好不容易才出了李炳淑这样一个人才,怎么能被上海抢去了。
于是乎,因为李炳淑一个人,上海、安徽两地公然“掐架”,一个非要不可,一个又死不松口。
碰巧的是,当时毛主席正在上海视察,上海戏剧学校校长俞振飞和言慧珠带着李炳淑就去见了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从中干预此事。
哪知道一见面,毛主席笑呵呵地给他们引荐:
“小李,我给你们引荐一下,这是你的父母官,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
原来,曾希圣也是专程为了这件事跑到了上海,请毛主席决断这件事。
毛主席笑了笑,对李炳淑说:
“为了你,上海和安徽争执不休,官司打到了我这里来了,你叫我难做人喽。”
客观上来说,李炳淑只是安徽选送到上海进行定向培养的,不是调动到上海,既然学习结束,应该是哪里来的会哪儿去,可上海同样认为,以自身的师资力量,可以更好的培养李炳淑,不至于埋没人才。
图|曾希圣
毛主席略一沉吟,最后拍板定夺:
“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而是国家的,既然是国家的,当然应该更好的培养她,上海的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希圣同志,我看你就忍痛割爱吧。”
事已至此,曾希圣再辩驳也无用,况且就从教育上来看,上海确实要比安徽强不少,不过曾希圣也不能空着手回去,考虑到安徽在技术力量上确实很差,需要上海支持,在毛主席的调和下,上海专门派出了一批工程师进行技术支持帮助安徽。
最终的结局看起来,这是一次双赢。
当然这也让李炳淑有了更好的机会去发展。
男角变女角——李炳淑饰演的江水英到60年代末时,李炳淑已经是京剧行业小有名气的演员。
1961年8月,李炳淑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组建的上海戏剧学校京昆实验剧团,为展现新中国培养的一代新的京昆剧演员形象,周总理派剧团专门赴上海演出。
李炳坤所饰演的角色是《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水漫金山》中的白素贞。
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在剧团赴香港演出之前,中央领导人提出要审看剧团表演的剧目。
周总理、陈毅观看了李炳淑穆桂英的表演,为年轻演员的表演深感折服,李炳淑也在压力之下,出色的发挥博得了赞赏。
表演结束后,周总理专门请李炳淑以及一些演员参加座谈,在看到李炳淑因表演体力消耗过大,吃光了面前桌子上的糕点,周总理见此情形,将自己面前的糕点推到了他们面前,还亲切的嘱咐:“来,多吃点。”
图|《白蛇传》中李炳淑饰演白素贞
李炳淑在香港的表演大获成功,香港市民对她的表演十分认可,甚至惊呼:
“穆桂英出征港九,后起之秀醒目!”
不过对李炳淑而言,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参与《龙江颂》的演出。
60年代末,考虑到样板戏中缺乏农戏,上海市政府专门下达给上海京剧院,要求创作出一部农戏。
于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成的《龙江颂》剧本正式创作出。
故事讲述的是:
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引水救旱。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主动随承担最大牺牲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决定牺牲三百亩产田,放弃一窑砖副业收入,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剧烈冲突。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使全区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
剧中主要人物江水英,一开始根据真实故事,是一个男性角色,而且敲定了由李永德饰演。
图|李炳淑所饰演的江水英
李永德不仅是李炳淑的师兄,而且还是他丈夫,主攻老生,两人于1967年成婚。
但后来因为一些缘故,剧中主人公要从男主角改为女主角,这样一来李永德便不能再出演,经剧团商量后,决定将改编后的女主角江水英一角,交由李炳淑饰演。
1969年,李炳淑正式加入排演。
比较紧张的是,当时李炳淑才刚刚生育不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身体还没有恢复,导演一开始很担心李炳淑没办法参演,但对艺术的热爱,李炳淑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为了表演好这个角色,李炳淑5次深入农村考察,弄清农村人具体的生活情况。
《龙江颂》首先在上海地区公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2年初,《龙江颂》又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
尽管《龙江颂》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而且其中也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衡量,《龙江颂》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即便是到了今天,它对京剧艺术创作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炳淑也因此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图|毛主席旧照
电影公映后,李炳淑收到了全国各地民众近3000多封信,热情洋溢的赞颂她的表演出众,可李炳淑却十分谦虚:
“一个人的成功,与党和人民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和机遇分不开。这个成绩是大家帮我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我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不能骄傲。”
1972年,毛主席看过龙江颂后,也对李炳淑大家赞赏。
7月3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李炳淑,一见面毛主席便高兴地问她:
“小李啊,我们有好几年没见面了吧。”
“是的,是的,主席这样忙,还关心着我,真是十分感谢啊。”李炳淑一边高兴,一边又惋惜着:
“可惜毛主席您没时间来看我的演出。”
毛主席笑道:
“这个戏(指《龙江颂》)不错,我看了五次电视,八亿人民,去掉二亿半,五亿半农民有戏看了,代我向他们致谢,感谢你们为贫下中农创造了一个好戏。”
图|毛主席
两人闲谈了一阵,李炳淑也向毛主席谈起了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情况,毛主席听后幽默地说:
“看来你这张‘饼’已经熟了,完全可以吃了嘛。”
聊了几个小时,天色渐渐暗淡,毛主席吩咐张玉凤准备晚饭,还问李炳淑:“你想吃什么,炸酱面怎么样?”
李炳淑说自己已经吃过了,但毛主席仍然挽留她一起吃饭:“那些都已经消化了嘛。”
“嫦娥上天也是吃完炸酱面才走的。”
见毛主席一再挽留,李炳淑也不好推辞,便一口答应下来。
国家京剧院编排了一出戏《蝶恋花》,讲述的是毛主席的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最终牺牲的故事,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在京剧艺术表现形式上,均有显著的提高。
图|李炳淑年轻时候
而李炳淑在其中扮演了杨开慧则大获成功,自公演后获得广泛好评,连续演出了3个多月,电视台也连续转播了五次。
可见盛况空前。
与京剧艺术相伴一生李炳淑在少年时代,便与京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尤其是随着少年时代的成名,李炳淑为了能投入到演出之中,也牺牲了不少,这其中也少不了家庭的支持。
李炳淑的丈夫李永德也是京剧演员,主攻老生,而且李永德要比妻子李炳淑成名更早。
1968年,《龙江颂》样板戏剧组成立时,李永德是先被定为男主演的,可是后来阴差阳错之下,换成了李炳淑。
后来有同事还调侃他们夫妻:
“你们俩倒好,公鸡不叫母鸡叫,这叫肥水不外流啊。”
虽然李炳淑是才生育不久之后就接了演出,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但作为丈夫的李永德,无疑也失去了一次演绎的机会,即便这样李永德依旧没有一句怨言,并始终陪伴在妻子的身边,帮助她、关心她。
图|李炳淑
李永德当年不但比妻子成名更早,在学校时也是一个帅哥,李炳淑生性爽朗大方,对李永德芳心暗许,两人这才成就了一段佳话。
偶尔有些时候,李永德也会有一些“吃醋”,尤其是李炳淑在与其他男演员配戏时,每当这时候李炳淑便会开导丈夫,后来她将这件事反应给剧团领导后,剧团开始安排夫妻两人同台演出,不仅如此,李炳淑还多次制造机会,与丈夫同行,有时主办方邀请她演出时,她就把丈夫也带上。
夫妻两人是梨园公认的一对儿恩爱夫妻。
更辛苦的是1983年。
当时上海京剧团试行承包制,剧团也让李炳淑夫妇带一个承包团。
虽然李炳淑夫妇在表演艺术上确实有过人天赋,但在经营上确实没有什么经验,李炳淑一开始并不情愿,但在领导的推荐上,还是勇挑重担。
可后来管理承包团的过程中,夫妻两人事必躬亲,累出了一身疾病,李炳淑肾与胆都出现了问题,李永德更是患上了糖尿病。
还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国栋知道了这件事,主动叫停了剧团的外包:
“以后剧团再也不要搞承包了,把我们的演员都累病了,国家培养一个演员多不容易啊!”
由于李炳淑夫妇常年的演出,也忽略了家庭照顾。
图|李炳淑全家福
夫妻两人有一个女儿李炜,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有1.68米的大高个,虽然是出生于一个京剧世家,却没能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京剧。
李炳淑的同事都这样说:
“李炳淑以高度的事业心,带出了一代代青年演员,可唯独没培养出自己的独生女儿。”
常年的奔波操劳,李炳淑也只能将女儿托付给姐姐照料,以至于荒废了最好教授京剧的时机。
“唉!她没有艺术细胞,对京剧没兴趣,我们也不能强迫她。同时,不下苦功是成不了好演员的,她是个独生女,受不了苦。与其学不好,跑一辈子龙套,还不如不学为好。”
一直到晚年,李炳淑始终在为京剧艺术不懈地努力推广。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李炳淑夫妇受旅欧华侨同胞邀请,远涉重洋,辗转到美、英、法等国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由于长期的草来,李永德、李炳淑夫妇的身体都不是很好。
1999年,李永德突发脑梗,并发糖尿病并发症,行动困难,2000年李炳淑肾脏出现囊肿,手术后身体情况也大不如前。
尽管是这样,夫妻两人晚年始终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2004年,李永德因病去世,带给李炳淑很大的打击,尽管承受如此艰难,但在身边人的帮助下,李炳淑还是慢慢走了出来。
图|李炳淑
回忆过去演出时的点点滴滴,李炳淑有些感怀:
“过去条件有限,外出巡演有时还睡在后台,但大家都有干劲和热情,争取给观众们看到最好的演出。”
“有一年在义乌演出,正遇到下雨,演出场地是在露天的小广场,只有舞台上搭了一块顶棚,雨下的很大时,台上也会下小雨,观众们则完全是淋在雨中,令所有人感动的是,整个演出广场上始终站满了群众,甚至都不撑伞,下午的演出结束了,还要等着看晚上的演出。”
尽管过去和现在的环境不同,但唯独有一点不便的是,老百姓对艺术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李炳淑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是很高的,京剧要 走向他们,如今各方面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京剧更要走到观众身边去,和观众、和时代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