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贯众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最新发布!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二版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独特优势,省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专家经认真研判,结合近期新发病例情况,在《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2022优化版)》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2022优化第二版)》,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中参考。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智慧共享中药房作用,提供中药煎煮和配送服务。

全文如下:

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2022优化第二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因感受疫戾之气,染时疫湿毒等所致。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处置传染病、流行病的优势,强化中医药“治未病”作用,突出中医药辨证论治特色,结合山东今年气候变化及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本方案。

一、预防方案

(一)中药预防方

1.普通人群预防方

(1)通用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炒白术12g、防风6g、太子参12g、金银花12g、紫苏叶6g、甘草3g。

功用:益气固表 疏风清热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

(2)运气方(五运六气思路指导的壬寅年冬季防疫方)

药物组成:桑叶6g、菊花9g、桔梗6g、甘草3g、五味子3g、黄芩6g、炮姜3g。

功用:疏风散寒 清热润燥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

2.特殊人群预防方

(1)孕妇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炒白术6g、防风6g、黄芩6g、紫苏梗3g、陈皮6g。

功用:理气安胎 扶正固表

适用人群:怀孕的妇女。

(2)老年人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炒白术12g、防风6g、党参12g、茯苓12g、陈皮9g、百合6g。

功用:益气固表 养阴润肺

适用人群: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3)儿童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6g、炒白术6g、防风6g、炒苍术3g、桑叶6g、藿香6g、贯众3g、甘草3g。

功用:益气固表 清热解毒

适用人群:普通儿童。

3.基础疾病者预防方

(1)糖尿病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白术12g、防风9g、金银花12g、北沙参9g、麦冬6g、芦根15g。

功用:养阴生津 疏风清热

适用人群: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者。

(2)心脑血管疾病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9g、炒白术6g、防风6g、党参12g、麦冬9g、五味子3g、丹参9g、金银花12g。

功用:益气固表 养阴清热

适用人群: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者。

(3)慢性呼吸疾病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炒白术12g、防风9g、金银花12g、连翘6g、桔梗9g、甘草6g。

功用:补益肺气 疏风清热

适用人群: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

(4)肿瘤患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炒白术12g、防风9g、金银花12g、半枝莲12g、白花蛇舌草12g、甘草6g。

功用:益气固表 清热解毒

适用人群:患有肿瘤的患者。

(5)慢性肾病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炒白术12g、防风9g、山药15g、茯苓12g、薏苡仁21g、金银花12g、甘草6g。

功用:补肺健脾 清热渗湿

适用人群:患有慢性肾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

(6)免疫功能缺陷者预防方

药物组成:黄芪12g、炒白术12g、防风9g、山药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虎杖9g、金银花12g、甘草6g。

功用:健脾益肾 养阴解毒

适用人群: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

(二)非药物疗法

1.穴位保健按摩

选用足三里穴、曲池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适度用力按揉、按压,以出现明显的酸胀感觉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2~3次。

2.中药辟瘟香囊

用羌活3g、柴胡3g、大黄3g、苍术3g、细辛3g、吴茱萸3g,上药共研成细末,装入布袋内,挂佩在胸前,时时嗅闻,2~3天更换一个香囊,可以连续使用1~2周。

注意事项:过敏体质者慎用。

3.中药足浴

用羌活9g、独活9g、当归9g、黄芪9g、桂枝9g、艾叶9g,水煎30分钟,水温适宜后足浴,水位应超过踝关节,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宜,每次约15~30分钟,起到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生活调摄

1.保持距离 做好防护

(1)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2)勤洗手,可选用洗手液(或肥皂)加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75%酒精的手消毒剂,要彻底洗干净手掌、手背、指缝、指尖、拇指和暴露在外的手腕与前臂。

(3)避免使用未清洁的手或物接触口、鼻、眼等黏膜处,不要随意抠鼻、揉眼;咳嗽、喷嚏时,用纸巾挡住口鼻,注意遮挡。

(4)如需进入公共场所,如箱式电梯、超市、商场,以及乘坐公共交通等,一定要佩戴口罩,错峰进入;触碰电梯按钮,使用纸巾,及时洗手。

2.坚持通风 定期消毒

(1)每天室内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居家或办公场所,每周应至少2次使用75%酒精、稀释后的84消毒液等消毒杀菌,尤其对接触过冷冻食品的物品进行消杀。

3.饮食清淡 膳食均衡

(1)每日适当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酌情食用肉类,多食米粥、山药、莲子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2)少食煎、烤、炙等高热量食物,如炸鸡、烤肉、膨化食品等;避免摄入生冷、油炸、黏腻等食物。

(3)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用餐时不混用餐具,应用公筷;食堂就餐时自备餐具。

4.劳逸结合 适当锻炼

(1)保证睡眠,不熬夜,每日睡眠时间维持在8小时左右,入睡不超过23点,适时午休30分钟左右。

(2)适当运动,运动有利于保持心情舒畅,强健体魄。

二、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无症状感染者

推荐方药:金银花15g、桑叶12g、连翘12g、桔梗9g、芦根12g、薄荷6g(后下)、防风12g、藿香9g、甘草3g。

推荐中成药:偏风热者,选用复方西羚解毒胶囊(片)、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偏风寒者,选用葛根汤颗粒、荆防颗粒;偏湿邪者,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丸、水、口服液)等。

2.轻型

(1)寒湿郁肺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有纳呆、呕恶、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方药:苍术15g、陈皮9g、厚朴9g、藿香15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9g、生姜3片、槟榔9g。

口咽干燥重者,加知母12g、白芍12g。

推荐中成药:葛根汤颗粒、荆防颗粒。

(2)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推荐方药:槟榔9g、草果9g、厚朴12g、知母12g、黄芩12g、柴胡15g、赤芍15g、连翘15g、青蒿12g(后下)、苍术15g、大青叶15g、甘草6g。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复方西羚解毒胶囊(片)、苦甘颗粒、金花清感颗粒、柴银颗粒、银翘解毒颗粒。

3.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推荐方药:炙麻黄6g、苦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薏苡仁30g、苍术12g、藿香12g、青蒿12g(后下)、虎杖15g、芦根30g、葶苈子9g、化橘红12g、甘草6g。

肌肉酸痛者,加羌活9g;痰多难咳者,加瓜蒌30g;热毒重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贯众12g、桔梗12g;乏力明显者,加西洋参6g,或太子参12g。

推荐中成药:清肺排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连花清咳片、痰热清胶囊。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未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推荐方药:苍术15g、陈皮12g、厚朴12g、藿香12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2g、生姜3片、槟榔9g。

推荐中成药:散寒化湿颗粒。

4.重型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者。

推荐方药:炙麻黄6g、苦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瓜蒌30g、生大黄6g(后下)、葶苈子9g、桃仁9g、草果6g、槟榔12g、苍术12g,甘草6g。

高热不退者,加葛根15g、柴胡15g,羚羊角粉0.6g(分次冲服)。

推荐中成药:化湿败毒颗粒。

(2)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方药: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30g、生地黄30~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甘草6g。

胸闷喘促者,加桑白皮15g;口干欲饮者,加芦根18g、北沙参12g、石斛12g。

推荐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5.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舌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方药:人参15g、黑顺片9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6.恢复期

(1)肺气亏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或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

推荐方药: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法半夏9g、陈皮9g、藿香9g、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

口干舌燥者,加玉竹15g、石斛15g、山药15g。

推荐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口干、多汗、不欲饮食,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推荐方药:竹叶9g、生石膏15g(先煎)、党参15g、麦冬12g、粳米30g、炙甘草6g。

乏力汗出多者,加黄芪18g、白术12g、浮小麦15g;不欲饮食者,加炒神曲12g、山药12g、炒麦芽12g;口干者,加玄参12g、石斛12g、五味子6g。

推荐中成药:养阴清肺丸。

(二)儿童治疗方案

1.轻型

疫毒袭表证

临床表现:无发热或低热或突起高热、咳嗽少痰、或咽痛、头痛、周身痠痛、或伴乏力、呕吐、便溏,舌红、苔白或黄或腻,脉数。

推荐方药(3~6岁儿童用量):金银花9g、桑叶9g、连翘6g、桔梗6g、芦根12g、贯众4.5g、苍术6g、藿香6g、甘草6g。

以发热为主,体温超过38℃者,可加生石膏21g(先煎)、葛根18g、柴胡15g;超高热时或有高热惊厥史者,可加用羚羊角粉0.3g(分次冲服)、钩藤12g(后下);以咽干、咽痛为主者,可加玄参9g、射干6g;伴恶心或呕吐者,加紫苏叶9g、生姜3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g(后下)。

推荐中成药:偏风热者,选用小儿青翘颗粒、抗感颗粒(儿童型)、小儿宝泰康颗粒、小儿解感颗粒;伴消化不良(夹滞)者,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颗粒);咽痛重者,选用金莲清热泡腾片、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咳喘重者,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清咳平喘颗粒;偏风寒者,选用葛根汤颗粒、荆防颗粒;偏湿邪者,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无醇型)、抗病毒口服液。

2.重型

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咳嗽频作、有痰难咯或咯吐黄痰、或胸闷喘憋、咳甚呕吐、或腹胀、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推荐方药(3~6岁儿童用量):生炙麻黄各3g、炒苦杏仁6g、生石膏21g(先煎)、甘草6g、藿香6g、厚朴6g、苍术6g、草果6g、清半夏6g、茯苓12g、生大黄3g(后下)、炒葶苈子6g。

恶寒重者,加羌活9g;大便溏者,去生大黄,加薏苡仁15g、车前子9g(包煎);呕吐者,加炙枇杷叶9g、竹茹6g;热毒重者,加焦栀子6g、黄芩9g;乏力明显者,加党参9g。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振口服液、安脑丸。

3.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不发热或低热起伏、咳嗽无力、气短懒言、乏力倦怠、自汗、纳差、排便无力、或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

推荐方药(3~6岁儿童用量):黄芪9g、党参9g、茯苓12g、姜半夏6g、陈皮6g、藿香6g、砂仁6g(后下)、炒鸡内金12g、炒甘草6g。

低热者,加青蒿12g(后下)、白薇9g;汗多者,加麻黄根9g、糯稻根9g;腹胀、纳差者,加厚朴6g、豆蔻6g。

推荐中成药:小儿肺咳颗粒、玉屏风颗粒。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不发热或午后、夜间潮热、咳嗽咽干、乏力懒言、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烦躁,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推荐方药(3~6岁儿童用量):竹叶6g、生石膏15g(先煎)、党参6g、麦冬12g、桑叶6g、炙枇杷叶9g、炒甘草6g。

咳嗽频繁者,加炙款冬花9g、川贝母3g;午后潮热者,加青蒿12g(后下)、地骨皮9g;夜间烦躁者,加豆豉6g、焦栀子6g;咽干者,加芦根12g、玉竹9g;便秘者,加玄参9g、生地9g。

推荐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

(三)非药物疗法

1.针灸疗法

(1)毫针针刺取穴: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溪、太渊、曲池、膏肓、肺俞、膈俞等。选以上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在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卫生室由专业人员实施。

(2)艾灸或穴位贴敷取穴: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膻中、天突等,每日一次,艾灸每次40分钟,穴位贴敷可每次6~8小时。在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卫生室由专业人员实施。

(3)耳针法:常用耳穴如肺、下屏间、内鼻、支气管、神门、交感等。采用针刺或压丸法刺激耳穴,耳穴毫针针刺深度以0.1~0.3厘米为宜,得气后留针5分钟,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耳穴压丸法使用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应耳穴,时时压之,留置6~8小时。在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卫生室由专业人员实施。

2.中医呼吸锻炼

(1)八段锦:练习时间10~15分钟左右,建议每日1~2次,按照个人体质状况,以能承受为宜。

(2)太极拳: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3)呼吸六字诀:“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依次每个字6秒,反复6遍,腹式呼吸方式,建议每天1~2组,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调整当天运动方式及总量。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属身心医学的范畴,是融合音乐学、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形成的治疗方法。商音,属于肺的音阶。商调式乐曲曲调高亢、雄伟,具有“金”的特性。可以聆听节奏舒缓的商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能恰到好处地调理肺气。

附: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1.煎药用具:推荐使用砂锅、搪瓷、玻璃器、不锈钢器具,忌用铁、铝、铜器。

2.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45~60分钟,加水量一般超过药面2~3厘米。

3.(头煎)先用大火(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10分钟左右,倒出。(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文火),保持沸腾15~20分钟左右,倒出(或煎煮方法遵医嘱)。两次共取汁400~5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必要时可日服1.5剂,每4~6小时服用1次。

4.儿童中药煎煮方法同成人,两次共取汁100~200ml。小于3岁,每日1/2剂;3~6岁,每日1剂;大于6岁,每日1.5剂。

5.注意药物的特殊用法,如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

6.超药典剂量,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7.妊娠期妇女用药治疗参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

8.如病情发生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9.应在中医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转自:健康山东

来源: 山东广播电视台

抗感解毒颗粒

主要成份:

葛根、金银花、黄芩、连翘、大青叶、贯众、板蓝根、菊花、白芷、茵陈。

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

适应病症

本品用于风热感冒。

规格

每袋装10g。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重症,一日4-6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

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口服中成药的药物警戒

编审专家:

张燕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呼吸科 主任医师

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口服中成药的药物警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从第三版至第七版均有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推荐。合理使用中成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对抗击疫情有重要意义。

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口服中成药共有6个品种,分别是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由于中成药的厂家、规格剂型较多,应辨证选用,且应谨慎与汤剂联用。

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方案》中,藿香正气胶囊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观察期,症状常见乏力伴肠胃不适。

藿香正气胶囊的成分包括由苍术、陈皮、姜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对乙醇过敏者,禁止使用含乙醇的藿香正气水)

孕妇需谨慎使用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用药期间,不宜与滋补类中药同时使用。药物中含有半夏、甘草,与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及它们的中药制剂联用时需注意监护。由于藿香正气水中含有乙醇,在使用时应避免与头孢类药物以及甲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等药物同用,以免造成双硫仑样反应。

部分文献报道,藿香正气水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药疹、紫癜、休克过敏反应、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治疗。

藿香正气胶囊除胶囊剂以外,还有口服液、丸剂、片剂、颗粒剂等,由于药物的规格剂型较多,使用时务必注意用法用量。

藿香正气胶囊:每粒装0.3克,温开水送服,一日2次,一次4粒。

藿香正气水:每支装10毫升,口服,一日2次,一次5~10毫升,服用时摇匀。

藿香正气软胶囊:每粒装0.45克,温开水送服,一日2次,一次2~4粒。

藿香正气口服液:每支装10毫升,口服,一日2次,一次5~10毫升,服用时摇匀。

藿香正气合剂:每支装10毫升,口服,一日3次,一次10~15毫升,服用时摇匀。

藿香正气丸(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相当于原生药3克,口服,一日3次,一次8丸。

藿香正气滴丸:每袋装2.6克,口服,一日2次,一次1~2袋。

藿香正气片:每片重0.3克,温开水送服,一日2次,一次4~8片。

藿香正气颗粒:每袋装10克,温开水冲服,一日2次,一次1袋。

最好在医院由医生根据病情开药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金花清感颗粒

金花清感颗粒,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观察期,症状常见乏力伴发热。

金花清感颗粒的成分有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蜜麻黄、浙贝母、炒苦杏仁、黄芩、牛蒡子、甘草、青蒿、薄荷。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妊娠妇女禁止使用。运动员及脾胃虚寒者应谨慎使用。

既往有肝病史或服药前有肝功能异常者应谨慎使用。

金花清感颗粒每袋装5克,一日2次,一次1袋。连续服用3~5日,或遵医嘱使用。切勿超量使用。

用药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忌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药物中含有贝母,与乌头及其中药制剂联用时需注意监护。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心悸、皮疹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烧心、纳差等),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就诊。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连花清瘟胶囊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等功效,《方案》中将连花清瘟胶囊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观察期,症状常见乏力伴发热。

连花清瘟胶囊的成分包括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运动员禁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需谨慎使用。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适于风寒所致的感冒。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服药期间,不宜服用滋补类中药;药物中含有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及它们的中药制剂联用时需注意监护。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油腻、辛辣的食物,饮食宜清淡。

连花清瘟胶囊与连花清瘟颗粒药物组成相同,服用方式不同,需注意不要超量使用。

连花清瘟胶囊:每粒装0.35克,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一次4粒。

连花清瘟颗粒:每袋装6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一次1袋。

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皮疹、腹胀、腹泻,一般停药后自行缓解,如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疏风解毒胶囊

疏风解毒胶囊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学观察期,症状常见乏力伴发热。

对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等药物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疏风解毒胶囊。

过敏体质者慎用。

服用药物须遵照说明书或医嘱,不可私自提高或减少用药剂量。使用疏风解毒胶囊(每粒装0.52克),需用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一次4粒。

药物中含有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及它们的中药制剂联用时需注意监护。

部分患者使用疏风解毒胶囊后可出现恶心症状,需停药观察,如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疗期的危重型确诊病例。

对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过敏者,禁止使用苏合香丸。

孕妇禁止使用苏合香丸。运动员慎用。

苏合香丸易耗伤正气,不宜长久服用。

热病、阳闭、脱证不宜使用。

中风病正气不足者应谨慎使用,或配合扶正类中药使用。急性脑血管病服用苏合香丸应结合其他抢救措施。对中风昏迷的患者宜鼻饲给药。

服用苏合香丸前应先去除蜡皮、塑料球壳后再行服用,可咀嚼服用或分份吞服。一日1~2次,一次1丸。

苏合香丸含有丁香成分,与郁金及其中药制剂联用时需注意监护。

使苏合香丸时需谨慎,有用药后出现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以及过量使用中毒的报道。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有清热解毒、镇静开窍的功效,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疗期的危重型确诊病例。

对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过敏者,禁止使用安宫牛黄丸。过敏体质者慎用。

孕妇禁止使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寒闭神昏者不宜使用。

安宫牛黄丸(每丸3克),口服,一日1次,一次1丸;小儿3岁以内,一次1/4丸;4~6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 遵医嘱使用。对于高热神昏服用药物困难者,可鼻饲给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安宫牛黄丸的规格有1.5克和3克两种,使用前应注意,避免用错剂量。

治疗期间,如果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应急综合疗法。

有文献报道不当使用安宫牛黄丸会导致体温过低,亦有个别患者引起过敏反应或汞毒性肾病。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2020.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上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