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病恐糖尿病(恐病症的治疗)
告别“恐针”难题,糖友们快来了解……
3岁的果果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才能保持血糖稳定。第一次注射的时候,果果妈妈拿着针管,看着孩子稚嫩的皮肤,怎么也下不去手。果果爸爸接过针管,自己给自己做了好半天思想工作,最后闭着眼睛刺了下去……果果已经确诊3个月了,注射胰岛素仍是这个家里每天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害怕打针的,其实不只是孩子。患者老张也是如此,他每日三餐前和睡前都要注射胰岛素。老张非常怕疼,还有点晕针、晕血。有时因心理压力太大,他就会少注射一两次。长期不规律地注射胰岛素,导致老张血糖过高,甚至还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是那次,老张被紧急收治入院。
中国约有3900万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注射胰岛素已经成为这些患者的每日“必修课”。但对于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针头造成的恐惧、疼痛和潜在的感染风险,仍是不小的障碍。近年来,胰岛素无针注射技术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无需使用针头的替代注射治疗方案。
了解胰岛素无针注射
胰岛素无针注射是一种利用高压,将药物穿透皮肤进入体内的注射方式。与传统的针头注射不同,无针注射器不需要刺破皮肤,而是通过高压气体或弹簧装置将胰岛素以极高的速度推入皮下组织。这个过程依赖于一个微小的开口,通过这个开口,胰岛素以细小的液滴或气体形态迅速穿透皮肤,进入身体的循环系统。
无针注射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压力的精确控制。如果压力过低,胰岛素可能无法有效穿透皮肤;如果压力过高,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先进的无针注射设备通常配备了精密的压力调节系统,确保药物能够在安全且有效的情况下进行传递。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以及患者对更舒适、更安全治疗方法的追求,胰岛素无针注射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型号的无针注射器,这些设备不仅能精确控制注射剂量,还具有用户友好的设计,便于患者在家中自行使用。
除了不痛,还有哪些优点
01 减少疼痛与不适
传统的针头注射通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无针注射用压力替代了针头,这种射流的速度极快,且进入肌体的深度相对针刺注射有限,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很小,一般不像有针注射器那样会造成明显的刺痛感。
02 弥散给药效果更好
相较于传统有针注射,无针注射到皮下的深度一般为4~6毫米,且不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降糖作用。由于是弥散给药方式,药液弥散进入体内,吸收更快、更均匀,有利于胰岛素有效吸收入血,血中胰岛素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患者血糖波动小,餐后血糖控制更佳。
03 减少感染与并发症发生风险
传统注射方式如果不能做到注射后每次更换一个针头,就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无针注射显著降低了因针头重复使用或误用导致的感染风险。这对于免疫力较低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04 提升治疗依从性
由于无针注射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坚持定期注射胰岛素。这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
05 增加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胰岛素无针注射器注射的剂量更加准确,可以避免因注射剂量不准确而导致的血糖波动。
哪些人群适合采用无针注射
胰岛素无针注射适用于所有需要注射胰岛素的人群,尤其适合以下几类患者。
1 对针头有恐惧或不适感的人群。
2 需要频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是存在皮下硬结的人群,或者传统针刺注射后容易出现皮肤瘀青的人群。
3 儿童或对疼痛很敏感的成年人。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无针注射时,患者仍会有轻微的疼痛感。虽然无针注射技术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针注射器需要使用特定的胰岛素剂型,而且设备成本相对较高。无针注射设备比传统注射器更贵,这可能会限制其普及程度。另外,无针注射器的使用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患者需要接受培训以确保正确操作,否则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给药方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胰岛素注射方式至关重要。在决定是否使用无针注射器时,患者应考虑以下因素。
个人对针头的敏感度如果患者对针头有强烈的恐惧或不适感,那么无针注射器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经济状况无针注射器的成本高于传统的针头注射器。患者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权衡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医生建议在决定使用无针注射器之前,患者应与医生详细讨论,评估身体条件,确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设备。
本文开头提到的患儿果果,在尝试使用无针注射胰岛素后,治疗时再也不哭闹了,果果的爸爸妈妈也放松下来,一家人的生活回归了正轨。“恐针”的老张有了新装备后,也不再逃避胰岛素注射,血糖水平不再上下波动,子女的心也不再七上八下了。
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孙冉
编辑 | 陈秀超
审核 |余运西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10种情况要测血糖恐是糖尿病
人们都有自测血压的习惯,但很少有人测试自己的血糖是否健康。其实,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每日必做的事,除了常规检测以外,还有些特殊情况要检测血糖是否异常。那么出现哪些特殊情况要测血糖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口渴
口渴是高血糖的典型症状,身体缺水和血糖高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口渴的症状。如果糖尿病患者按医嘱服药或打胰岛素后,突然口渴难耐,老是想喝水,最好还是先测个血糖,弄清楚是何原因导致口渴。
强烈的饥饿感袭来
许多糖尿病人认为,肚子很饿的时候就有可能是低血糖了。其实不然,有些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血糖很高,但不能被身体所利用,也会产生饥饿感。因此,感觉特别饿的时候一定要查查先血糖。
莫名感觉疲劳
据了解,血糖出现波动时,病人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觉得全身没劲、困倦时,应该测一下血糖,以免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事件。
突然脾气变差
据了解,低血糖时人们容易焦虑、易怒、心慌、出汗、饥饿等,如果糖尿病人莫名脾气变差,还出汗,最好先查一查血糖。
心理压力变大
当家庭发生变故、工作压力骤增时,糖尿病人的心理负担也会增加,血糖水平很难维持在稳定水平。所以,压力越大,越要“看住”血糖,测量要比平时更为频繁。
睡得特别沉
有些糖尿病患者睡眠比较深,血糖高或低都没有什么感觉,无法弄醒。这样的患者如果近期血糖不太稳定,家人最好设个闹钟,半夜也要测量一次,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开车前
由于血糖过高、过低就有可能引起糖尿病人头晕、手抖等情况,所以开车的患者最好在开车前测一次血糖。血糖偏低可以先吃些汤,15分钟后再测一次,正常再开车;如果血糖偏高,最好还是不要开车。
工作变忙碌
工作忙碌本身就会使血糖波动,加上忙碌容易让人忘记测量血糖,就更为危险。所以,糖尿病人即使工作再忙碌,也要设个闹钟提醒自己测量血糖。
制定运动方案初期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五架马车”之一,有利于控制血糖稳定。然而,运动会使血糖短暂升高,然后回落,甚至更低。所以,糖尿病人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初期,要检测好血糖值,运动时也要随身携带应急的糖、手机、血糖仪。
不明原因不适
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比较差,身体的敏感度高,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但是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最好尽快测个血糖,并及时就诊。
不管你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的人,如若遇到以上这10中情况就一定要自觉检测血糖,及时发现问题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