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追药(糖尿病的吃药)

漫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追着国人屁股跑?研究显示:这些降压药,同时也预防糖尿病

#关注糖尿病#

不知从何时起,糖尿病人已经开始追着国人屁股跑。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曾发布过2017年全球成年人的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4.25亿人,其中有超过了1/4的患者都来自于中国,我国患病人数也就是高达了1.14亿人,患病率达到了3.5~11.6%左右。

除了1.14亿糖尿病患者之外,中国有50.1%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

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的形势已经如此严峻,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却相对低得多,有46.5%的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还未被确诊。

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都没有诊断出来,更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柳叶刀:降低血压能预防糖尿病,但降压药的选择很重要

早在2021年11月13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布一篇研究。

研究显示:降低血压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患上2型糖尿病,但降压药的种类选择极其重要。

要知道,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要想控制血样的关键因素,就得需要控制好血压,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风险。

来自牛津大学团队领衔的国际合作组织,研究人员汇总了1973年到2008年的22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

经过了4.5年的随访调查之后,发现对高血压人群来说,如果收缩压每降低5mmhg,二型糖尿病风险就会降低11%左右

此外,研究人员对五类降压药物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可以降低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风险几率能达到16%左右

不过服用受体阻滞剂,实际上却增加了48%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增加了20%。对于钙通道阻滞剂,则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并没有太大影响。

要想控制血压,又要预防糖尿病,究竟又该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事实上,虽然研究显示降低血压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是这其中仍然有疑问存在,

到底降压药会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是降血压本身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呢?

就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因为出现基因突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与服用ACEls和ARBs这两类药物非常类似ras通路抑制,这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样也会降低。

这项研究给寻找特定降压药控制血压、降低糖尿病风险带来了证据。

当然,这也并不是否定降血压本身对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关于到底是哪一方面起到了降低糖尿病风险的作用,其实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而至于降压药物的选择上,先不用考虑降压本身,还是药物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其实,单纯降血压能够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这就已经给高血压患者提供了预防糖尿病的方向。

本质上,高血压和糖尿病其实也存在共同点,比如肥胖都是二者病发的因素,通过减肥就能起到辅助降低血压、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在临床看来,目前有关于降压药物和降血糖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正是,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纠结。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半衰期、作用机制都不相同,适合的人群也都不相同,大家不能因为捡起芝麻而丢了西瓜。

虽说ACEls和ARBs这两类药物,目前查出了与预防2型糖尿病有关联。但它并非都适合所有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应当知道孰轻孰重的道理,目前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医生的建议。

通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先将血压稳定下来,降低和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出现的几率,这才是最重要的。

看东西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选这3种药物,早知早改善视力

看东西模糊,感觉雾蒙蒙的,有的时候还有黑斑遮挡,最近29岁的小彭视力开始出现问题。以前她经常以自己5.0的视力向办公室戴眼镜的同事炫耀,这回她的视力也不好了,她以为是自己每天面对手机、电脑引起的近视,但到医院检查了一圈才发现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检查结果让她惊慌失措,此前她并不知道自己患有二型糖尿病。

据了解,小彭是公司行政部门的白领,白天上班就对着电脑,一坐一整天,长期久坐,她回忆说自己上一次跑步还是5年前在上学的时候;下班她就抱着手机,刷微博、逛朋友圈、追综艺玩到凌晨才睡觉,睡眠不规律、睡眠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早饭不吃,到办公室吃零食,午饭和晚饭全靠外卖、路边摊上的小吃,饮食不规律且十分不健康;身高162的她体重已经从入职前的102斤长到了142斤。医生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说,小彭患有二型糖尿病并不意外,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在意料之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啥时候出现?不是到糖尿病中晚期才会有的并发症吗?患者应该如何改善呢?

一、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我们眼睛部位的视网膜是有无数的微血管组成的,糖尿病一旦发生,患者全身的血糖水平升高,视网膜也不会例外。

与其他部位的血管相比,构成视网膜的血管更加脆弱,升高的血糖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增强氧化应激等方式引发血管病变,致使视网膜供血不足,形成微血管瘤、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微血管增殖等,导致患者出现看东西不清楚、视力下降、有闪光或黑影遮挡等视力问题,甚至会导致患者终身失明。

据统计,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发病率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首要关键因素,让我们不得不重视。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发生于任何时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到了糖尿病的中晚期,糖尿病的并发症才会找上门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临床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患病10年以上,但是该并发症可发生在糖尿病的任何时期。像小彭这样因为并发症出现到医院检查才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日常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定期体检。如果发现血糖异常的话,应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第一,积极控制血糖稳定。除了坚持服用恰当的降糖药之外,保证必要的运动,选择营养均衡而热量不超标的饮食,高质量的失眠和良好的情绪也是需要兼顾的。

第二,注意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是应对一切疾病的有效手段,确诊糖尿病之后,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肾脏病变筛查等,根据筛查的结果积极配合医生用药。

三、改善视网膜病变,首选这3种药物,早知早好!

1、羟苯磺酸钙:保护血管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抵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改善血管功能等,发挥保护血管的功效。

用法:一天口服3次,一次50mg,注意严重肾功能不全需透析的患者要减药,关节疼痛、腹痛、腹泻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2、舒洛地特:抗凝血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抵抗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血药效。该药还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发挥抗血栓功效。

用法:每天吃药2次,每次一粒。注意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是需要禁用的。

3、康柏西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是一种血管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抢占相关的受体和生长因子,发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

用法:经玻璃体进行腔内注射,推荐每次注射0.05ml的用药剂量。注意有严重的眼内炎症或者眼部、眼周感染的患者禁用该药物。

降糖你的用药时间对不对? 不同降糖药服用时间不同

糖尿病用药种类不同,对服药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在错误的时间服药,不但无法控制好病情,还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降糖,你的用药时间对不对?

目前常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这些药要求的服药时间有所不同。那么,口服降糖药在什么时间服最好?

降糖要打好“伏击战”

如果我们把血糖比作“蓝军”,口服降糖药是“红军”。打击敌人要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是打伏击。“红军”先埋伏好,等“蓝军”一到,“红军”开始冲锋,把“蓝军”一个不留全部歼灭。但如果“蓝军”已经走过去了,“红军”再端着枪去追,对“蓝军”就没多少杀伤力。口服降糖药降血糖,如同红军杀蓝军,要先在体内形成降糖药物的环境,那就要吃饭前先服降糖药,使机体在吸收血糖的同时就有足够的胰岛素把血糖吃掉,真正起到降血糖作用。如果饭后1小时再服降糖药,就是放跑了“蓝军”再去追赶,效果肯定是差的。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目前国内的口服降糖药都可以在饭前30分钟服用。但有个别药物应根据该药的特性和特殊的要求、按照该药说明书去服用。例如:

糖苷酶抑制剂 该类药要求在吃第一口饭时把药咬碎与饭同服。

二甲双胍 准确地说应该是抗血糖药,不是降血糖药。由于二甲双胍有引起胃肠不适的不良反应,医生通常让患者在吃完饭后立即口服。如果患者服后胃肠不适反应不明显,可选择餐前服用。

类磺脲类药 即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奈类),与传统的磺脲类药物结构有所不同,因此称为类磺脲类药。该药口服吸收快,半小时就可起效,要求与吃饭同时服用。如果提前30分钟服药,在药效已开始时,吃的食物还在胃肠内,还未消化为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如同敌人还未到达伏击圈,就过早吹冲锋号,杀敌效果也是不好的。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 该类药只有在有胰岛素分泌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宜用于胰岛素缺乏的l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胰岛素增敏类药的服药时间无明确的要求,多为每日服1次,而且要连续服用1~2个月后才有明显的药物效用。

胰岛素何时用?

除口服降糖药物外,胰岛素的用药时间也很有讲究。一般普通胰岛素要求在饭前30分钟注射,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即餐时胰岛素)可在吃饭时注射,因为该胰岛素吸收特别快,注射后很快吸收,并可追赶血糖吸收的第一高峰,起到降糖作用。而甘精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可每日在晚上或睡前注射1次即可,因该胰岛素无作用高峰值,24小时都保持在同一释放水平线上,很少引起低血糖,在此种意义上说,何时都可用,但晚上注射比较方便。

不同降糖药的服用时间不同

不同的降糖药物在服用时间上要求不同,如果不按要求时间服用,不但会起不到很好的降糖作用,还可能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饭前服 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主要指磺脲类降糖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格列类,它包括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这类降糖药的作用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这类药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当食物中的糖分解被吸收时,这类降糖药正好发挥作用;另一类为饭前5-20分钟服用,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它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它们也是作用于β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磺脲类。它在血糖浓度低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或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作用立即停止。本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20分钟口服。服药必吃饭,服药不吃饭,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饭后服 主要指二甲双呱类,又叫二甲双胍(美迪康、立克糖)等。它主要通过增强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由于该药对胃肠道有些刺激,故宜在饭后服。

饭时服 即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如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拜糖平主要作用于小肠内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从而延迟和减少小肠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延迟小肠内葡萄糖的吸收,使饭后血糖幅度下降。该药与吃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空腹服 晨空腹服用,如中药汤剂、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主要作用部位是脂肪、肌肉和肝脏组织,它可以增加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使葡萄糖尽快被人体细胞利用,从根本上使血糖降低。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建议患者每天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