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高会得糖尿病吗(血糖高会得糖尿病足吗)

新华社 0
文章目录:

高血糖与糖尿病不是一回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糖尿病的一大判定标准是GI,也就是血糖指数,指人摄取一定量的某种食物后血糖变化的情况,是衡量食物引起人体餐后血糖反应的重要指标。

不少人误以为,糖尿病是因为吃糖过多引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糖尿病是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出现的慢性疾病。

并且,血糖异常不一定就是得了糖尿病。引起血糖升高有很多原因,应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1.检查时非空腹。若是检查前一晚进食过晚或过量,第二天清早的空腹血糖就会偏高;

2.其他疾病。如感染、外伤、患有其他代谢性疾病等;

3.药物引起。如果你正在服用氯丙嗪、环孢素、普萘洛尔、氢化可的松等,也有可能引起血糖异常。

对于糖尿病,人们还有以下误区:

1.有些人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普通的慢性病,不必重视。事实上,如不加干预,糖尿病会导致失明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

2.在控制饮食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任何形式的糖。从科学角度讲,糖尿病饮食重在“平衡”,各营养素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此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应该讲究科学、持续、平稳,“强制降糖”不可取。这是因为人体在血糖下降幅度较大或速度较快时会产生明显的升糖反射,即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在短期内骤然升高。强制降糖违反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如何控制血糖?

1.保证睡眠。睡眠对血糖的影响很大,所以患者每天要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

2.坚持运动。运动可以很好的消耗能量,可以让患者血糖得到控制。

3.释放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到内分泌,也就容易造成血糖不稳现象。

4.定时监测血糖。患者要每天都监测血糖,掌握自己的血糖情况,让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上。

5.少吃盐。糖尿病由于容易引发高血压的出现,所以在平时要减少盐的摄入。

6.预防心脏病。心脏病也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所以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心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糖甲科普:血糖高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吗?

临床上经常有人体检发现血糖增高,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那么这部分人的血糖高还有希望恢复正常吗?是不是一定会发展到糖尿病?

这个就涉及到糖耐量的问题。所谓糖耐量就是人体对血糖升高的耐受及调节能力。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提示糖尿病的存在。

但如果一个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但未达到11.1mmol/L,这就是糖耐量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也称为糖调节受损。此外,糖调节受损还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但小于7.0mmol/L。

糖调节受损是一种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也称为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可以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尤其是老年糖调节受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但是糖调节受损毕竟不是糖尿病,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的方向逼近。它是一个可逆的阶段!也就是说,糖调节受损的人既可能向糖尿病方向转化,但也可能向正常血糖方向转化,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糖调节受损。如果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就可以延缓或是逆转这个阶段进展到糖尿病。

那么如何进行干预呢?目前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饮食和运动的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减轻体重、增加运动,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还是偏高的话,也可以使用药物干预,特别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它们的效果低于生活方式的干预, 而且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干预。

总之,如果糖甲大院的朋友们发现自己正处于糖耐量受损或糖调节受损阶段,那么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加强锻炼,减轻体重,必要时辅以药物干预,那么你或许就可以不用继续走在前往糖尿病的道路上去了噢!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导语:血糖和血压一样,可以自测,有人在测量的时候发现血糖指数升高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因此很焦躁。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冷静下来,平复心情,到医院再次做专业的检查才能下定论。专家友情提醒,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一定会有血糖高,但血糖高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其实除了确定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之外,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很多种,不能单凭血糖高就推测自己患上的糖尿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己血糖升高。

⑴消化系统疾病

我们在摄入主食的时候,往往会吃很多的精细米面,它们能够给我们身体提供大量热量,供人体活动。但是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在进食这些白米面后,肠道对白米面分解后的糖分没有办法很好地吸收和转化,肝脏合成糖原的功能有障碍,这就使得肝糖原的储备能力下降。果糖和半乳糖的利用失常,这些没有被成功代谢出去的糖原会存留在血液中,这时候检测血糖的话,很可能就出现了血糖升高的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患者做了胃切除手术,进食后小肠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太快了,很容易让血糖一下子升高,这时候再去检测的话,就有血糖升高的情况了。如果癌功能受损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不过通过治疗后血糖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

⑵内分泌疾病

当我们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胰岛α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等,会使身体中的升糖激素变多,暂时性地使血糖出现升高的情况。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也被称作是“假性糖尿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糖尿病并不是真的。

⑶情绪因素

血糖和血压都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而有所上升和下降,因为人在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中,这时候体内生长激素会快速分泌,使血糖达到高峰,以此来调节人的整体状态和受到的刺激。

⑷药物因素

假如使用药物治疗某种疾病,而使用了激素类、精神类的药物,会让升糖激素增加或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此时可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当药效过去后,血糖也就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

血糖高怎么恢复正常水平?

找到了可能使血糖升高的原因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原因来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或者避免血糖频繁的波动,我们给大家归纳了5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①饮食方面

大部分患上糖尿病的患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的。饮食应当尽量清淡,确保营养均衡,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血糖仍未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有些许波动的话,可以减少食量。控制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最好在300克以内,然后把原先的精制白米面换成全谷物,或者是杂豆类,不要超过50克。并且吃饭要规律,不要今天吃多,明天吃少,要让肠胃和身体适应吃饭的规律,这样才不会过度折磨身体。

②运动方面

长期久坐不利于我们控制血糖,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运动到户外才算是真正的运动,实则不然。在家里依旧能够锻炼好我们的身体,例如跳减脂操,或者使用器械帮助我们在室内运动,这些方式都能够让我们很好地锻炼了身体。其实除了这些“正式”的运动外,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非正式”的运动,像是打扫家务,在房间内来回走动,都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只要运动我们就能够产生消耗,这样对控制血糖是极有益处的。

③作息方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作息,有人喜欢早睡早起,有人喜欢晚睡晚起;有人喜欢睡懒觉,有的人到点了就爬下床。不管怎样都要遵从身体的生物钟,尽量保证健康的睡眠习惯,不要睡得太少,也不要睡得太多。而且要有规律的工作和休息,偏向工作或者偏向休息,都对身体极为不利。养成良好作息,对养护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

④情绪方面

长期处于高压的环境中,会让我们的血糖波动较大,例如一些竞争性很高的工作单位。如果完不成这个月的任务指标,很可能会扣钱或被老板开除,这就让员工产生了较强的焦虑、恐惧、忧愁、抑郁的情况。当然除了上述这一现实事件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会让我们心情变得不健康,我们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觉得一件事会让我们的未来变得糟糕。尽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争取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些负面情绪,维持血糖正常。

⑤药物方面

想要控制好血糖水平,不让其随意波动,那么应当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在用药的时候应当听从医生的嘱咐和建议,怎么用、如何用,搞清楚了用药的各方面细节后,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控制住血糖。然后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按时按量,不能第1天用第2天就停药,这样对控制血糖没有多大的作用。

结语: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专家提醒血糖高的因素有很多种。也许是因为消化道疾病、情绪、药物、内分泌疾病的疾病,找到了自己血糖高的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积极到医院检查和咨询医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血糖才能够慢慢的恢复。

(重要提示: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健. 血糖高了 少吃点饭管用吗[N]. 健康报,2020-04-10(004).

[2]丁胜.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