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高于(肥胖是指体重高于标准体重的多少)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美疾控中心依据多项研究警告:超重或肥胖患新冠肺炎后重症风险大增

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战“疫”行动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龙云)《纽约时报》10日刊文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本周发布警告,美国是世界上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体重问题,大量人群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几率增加。据最新预测,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其近四分之三的患者或面临更高的重症风险。

CDC医疗官员布鲁克·贝莱博士说:“确保公众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非常重要,应鼓励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

CDC的警告依据多项研究。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巴里·波普金回顾了8月份发表的75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或肥胖人士因新冠肺炎住院并接受重症监护的可能性约是前者的两倍。

另一项研究于7月份发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上,调查了387109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及风险因素,其中760人为新冠肺炎患者,超重者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是正常体重患者的两倍;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超重患者住院可能性大约高出正常体重患者30%。在考察吸烟、饮酒和体育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上,该论文也得出结论,适度锻炼可以降低感染者的住院几率。

一篇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论文表明,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和其他类似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需要机器辅助呼吸,且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超重者患上重症的风险甚至高于肥胖者,超重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40%,而肥胖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30%。

研究发现,肥胖虽增加了男性的死亡风险,但对女性影响甚微(其他研究也报道了这种差异)。在男性中更为常见的腹部肥胖,可能导致膈肌、肺和胸腔压迫从而限制呼吸,使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更难治愈。

即使没有感染疾病,脂肪也会加速体内慢性低度炎症生成。波普金博士也提醒,就炎症而言,超重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脂肪组织生成的炎症能形成持续伤害,随着时间推移,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更大影响。

医生们在大流行初期就观察到,超重似乎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风险。但由于肥胖也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所以仍需进一步确认过量脂肪是否是导致重症的罪魁祸首。

世卫组织最新报告:超重和肥胖率在欧洲已达到流行病程度

据法新社3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当日表示,如今欧洲每年超过120万人的死亡与超重和肥胖“大流行”有关,约占该地区死亡人数的13%以上。WHO呼吁尽快改变有关政策以逆转这一危险趋势。 根据WHO网站给出的定义,超重是指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等于25,肥胖是指BMI大于等于30。

据报道,最新报告显示,过去50年来欧洲地区肥胖率激增138%。如今近1/4欧洲成人肥胖,高于除美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该地区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达到流行病的程度,而且仍在上升,”WHO欧洲办公室表示,“BMI升高是导致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来自2016年的现有最新数据显示,欧洲59%的成人和近1/3的儿童超重。该报告发现,欧洲人腰围越来越粗也与新冠肺炎大流行有关,因为防疫封控措施加剧“不健康饮食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该报告的作者还提到,肥胖的原因“远比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更复杂,现代欧洲的高度数字化社会也助长肥胖现象”,包括对不健康食品和网络游戏的推销等。(《环球时报》5月5日5版文章,作者王会聪)

来源: 环球网

1/3中国人超重肥胖!BMI大于32应考虑手术

每3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胖子,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多学科联合狙击肥胖糖尿病刻不容缓。

7月27日,2019中国减重糖尿病论坛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联体及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牵头,中日友好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疗联合体宣告成立。中国肥胖糖尿病防治有了专家队。

中国人容易“恶性肥胖”

“最新数据是中国大概1/3的人群超重肥胖。”新当选的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贾伟平说。

贾伟平表示,虽然我国重度肥胖的人只有4%~5%,但是胖友们都很有特点,“大多都是‘腿细肚子大’。这是典型的腹型肥胖,医学又叫‘恶性肥胖’。”

腹型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关系暧昧,容易引发一系列血管类疾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其中,肥胖与糖尿病的联系最为紧密,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中国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64%的男性及77%的女性体重超标。

当肥胖勾引出糖尿病,就会借着糖尿病的“手”损害患者的眼睛、血管、器官、口腔……我国特色口腔颌面外科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回忆,他到现在都忘不了年轻实习时糖尿病口腔肿瘤患者口腔散发的、独有的烂苹果味。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处长黄磊表示,以肥胖糖尿病为基础的代谢综合症已经成为我国除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把胃从柚子变成香蕉或者改变食物流向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自己也在重新认识自我,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长这样。”论坛进行到一半,一位身材匀称的女士登台为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带来一丝轻松,大家纷纷被她的讲述和对比鲜明的照片吸引。

原来,这位名叫丁蕊的女士是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的患者,去年秋天孟化为其做了减重手术。如今术后不到一年,丁蕊“甩肉”100斤。

减重手术又叫代谢手术,生活方式、内科方法解决不了的肥胖,就需要外科出马手术解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已经证明,BMI>32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减重包括糖尿病治疗效果要好于内科治疗。”孟化介绍,目前国内常规的减重手术有两种,即袖状胃切除术和胃转流手术。前者相当于把胖友的胃从柚子变成香蕉、强制降低胃容量,后者则是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让食物避开胃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强制缩短食物的消化吸收。

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同时绝大多数糖尿病相关代谢综合征,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亦能得到逆转、回归正常。

减重糖尿病医联体让基层患者享受同质化治疗

1998年减重手术刚刚规范化兴起时,全球手术例数约4万例;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就变成46.9万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减重手术已经成为医学对抗肥胖与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中国,即便是中日友好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领衔全国的减重手术中心手术数量加起来也不到1万例。与之对应的,是中国9000万的肥胖人群和1200万的重度肥胖人群。

“基层其实有非常多超重糖尿病患者,但是他们很多才刚刚接触或者说还不知道减重代谢手术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院长刘寒松告诉记者,他们医院在2017年5月开展减重糖尿病手术,当年就做了89例,截止目前已经做了360例,但看着身边更多的超重患者,刘寒松还是觉得需要更大的科普力度让更多人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医联体成立后,各家医院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促进,还能在全国形成一个专业矩阵放大声量,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治疗。”

中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说:“我从2012年开始做这个手术,经历了最初的各种改良到现在的成熟把控,比如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患者手术‘三无’无胃管、无尿管、无引流管,胃状袖状切除手术2天出院、胃旁路手术3.8天出院……这些经验技术都可以在医联体平台上推广,这样患者哪怕是在基层,也能享受同质化高水平的减重糖尿病手术治疗。公益分享、同质同行是减重糖尿病医联体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