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肥胖(虫子会长胖吗)
昆虫为什么不会变胖?原来它们有一项超能力,商机无限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会发现不少肥胖人士,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也成为困扰无数人的世界性难题。
但是你想过没有,昆虫却没有这种恼烦,它们从来不会因为变胖而发愁,你也见不到一只肥胖的昆虫。
众所周知,人变胖,是因为摄入的食物多,又缺乏锻炼,导致体内脂肪不断积累而形成的。那么,昆虫为什么不会变胖呢?是它们喜欢锻炼或者懂得控制自己的饮食吗?当然不是啦!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昆虫不会变胖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它们具有快速进化这项“超能力”。
科学家曾做过相关实验,就是将同一种昆虫饲养起来,给它们分别吃蛋白质和糖的含量不同的食物。这些昆虫经过几代的繁殖后发现,昆虫经常吃高含糖的食物,会进化出吃高含糖食物而不增加脂肪的能力;而长期吃低糖食物的昆虫,则会进化出体内贮存糖类的能力。
为了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科学家还让两组同种昆虫,分别生活在淀粉含量高和低的植物上面,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淀粉含量低的植物上生活的昆虫,在产卵时会选择性地在淀粉含量低的植物上产卵,躲开淀粉含量高的植物,因为淀粉含量高的植物,有可能会让它们的后代变胖。
所以,昆虫虽然和人类一样,需要吃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的食物,但昆虫具备适应高糖饮食的快速进化能力,而人类就没有这种能力了,所以才会一不小心就变成大胖子。
现在大家明白昆虫为什么不会变胖的原因了吧?不过不用过分担心,只要我们坚持锻炼和合理饮食,就会远离肥胖,健康快乐地生活。
话说,昆虫的这种“超能力”,是不是意味着很大的商机呢?如果真的能研制出来,那对全世界的“胖友”们,可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
地球档案室作者:杨胡平
吃了这种肉 有人体内长出4米长的虫子!预防方法→
近来,吴女士(化名)时常感到肛门瘙痒,人也有些消瘦,一次在洗澡时,吴女士居然发现肛门内排出了一节白色的片状物,这可把她吓得不轻。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的检测,证实了吴女士排出的这一小段白色物体为牛带绦虫的孕节。
确诊后,在寄生虫病所专家的帮助下,吴女士在医院感染科接受了规范的“打虫”治疗,排出了一条长约4米的牛带绦虫虫体,平安度过了这场“绦虫感染危机”。
带绦虫?孕节? 这都是什么东西?
带绦虫是绦虫的一种,因其成虫扁平,长如带状而得名,一般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常见感染人体的带绦虫除了这次吴女士感染的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外,还有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及亚洲带绦虫两种。
绦虫成虫的身体很长,可分为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孕节几部分。其中孕节在虫体的末端,一个孕节内可含有数以万计的虫卵,孕节会从虫体上脱落下来,并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受挤压后使虫卵散出。牛带绦虫的孕节活力较强,且经常自动逸出肛门,这也是吴女士能从肛门发现节片的原因。
可怕的带绦虫 究竟是如何感染的?
带绦虫的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会在猪、牛、羊等动物的体内发育为囊尾蚴(即幼虫阶段),寄生于肌肉、内脏中。囊尾蚴呈囊泡状,乳白色,半透明,像一个黄豆大小,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形成米粒大小的白点,因此,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也常被叫做“米猪肉”。如果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肉制品或内脏制品,囊尾蚴就会乘虚而入,附着于人体肠壁,在肚子里慢慢长大发育为成虫,之后开始排出孕节和虫卵。
需要注意的是,猪带绦虫的感染方式还不止于此。猪带绦虫的虫卵是可以直接感染人体的,如果误食猪带绦虫的虫卵或孕节,虫卵就能在人的体内直接发育为囊尾蚴,导致更为严重的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
吴女士回忆自己的饮食情况,想起2023年她在旅游时吃了当地特色的牛肉,没有完全煮熟,可能就是牛肉中含有感染性的囊尾蚴,让吴女士不幸“中招”。
感染之后会怎样?
如果是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一般只在人体肠道内寄生,引起腹部不适、消瘦、肛门瘙痒等症状,偶可导致阑尾炎、肠梗阻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但如果是猪带绦虫感染,情况就变得有点复杂:
- 如误食囊尾蚴,使其进入肠道发育为成虫,会引起腹泻、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与其余两种带绦虫感染类似;
- 但如果是由虫卵感染,其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成虫,猪带绦虫的囊尾蚴会寄生于各类器官,如皮下、肌肉、眼部等,甚至可寄生于脑部,引起的症状多种多样,如肌肉酸痛、视力障碍,严重的还可导致失明、癫痫、脑水肿、颅内压力升高乃至死亡。
这么大的虫,有没有得治?
当然有得治!
对于成虫,我国传统的驱虫方法“槟榔南瓜子法”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槟榔对绦虫头节和未成熟节片有麻痹作用,南瓜子使虫体中、后段瘫痪,两药合用,可使整个虫体麻痹变软,失去对肠壁附着力,通过导泻药加强肠蠕动作用,将虫体排出体外。驱虫时查见头节十分重要,如果头节还附在肠壁,带绦虫就有可能继续生长,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治疗。
对于囊尾蚴病,常用的方法是手术治疗,以手术摘除虫体。
应该怎么预防?
- 不吃生的或半熟的猪肉、牛肉或其他内脏制品;
- 尽量去正规的市场、超市购买经检验检疫的肉类;
- 处理食材须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如果怀疑带绦虫感染,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规范检查治疗。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责任编辑:赵汗青
昆虫会变胖?它们的脂肪对我们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科幻网3月28日讯(朱曦薇) 昆虫通常十分忙碌,几乎不会有时间闲逛。但是,一个吃得过多、活动不足的昆虫会像我们一样发胖吗?
针对这个问题,昆虫专家Erlend Sild表示,昆虫的发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获得的食物。
不同种类的昆虫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身体脂肪水平。大约75%的昆虫会经历一个幼虫阶段,在这个阶段,昆虫的身体几乎50%是脂肪。这是因为昆虫在经历极端的转变(从幼虫到蛹到成虫)的过程中,能量消耗极高,脂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蛋白质替代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现有的食物供应链变得紧张。同时,对肉类和乳制品的需求激增,也导致过度消费,对土地、水和能源的压力增加。
Erlend Sild的公司BugBox开发出一种食用昆虫的自动化大规模饲养系统,希望使昆虫蛋白质养殖具备经济可行性。该系统由软件控制,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投入。
根据Erlend Sild的说法,养殖技术是为直翅目昆虫开发的,直翅目昆虫包括蟋蟀、蚱蜢和蝗虫。从蛋白质的角度来看,最受欢迎的昆虫是家养蟋蟀,这些蟋蟀通常含有约10%至12%的脂肪。
另外,要想将磨碎的蚱蜢变成蛋白粉,首先必须将它们的蛋白质含量从脂肪中分离出来。事实证明,这种脂肪可能是相当有价值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饲料会影响脂肪酸的水平,并产生大量的omega-3和omega-6。一旦脂肪被分离,就会留下一种漂亮的绿色油,没有添加剂,也没有气味。
总之,昆虫有可能变胖,而这种脂肪可能对人类有用。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自然界找到超重的昆虫,因为昆虫不会为了暴饮暴食而暴饮暴食,脂肪对它们来说永远是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