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肉赘(肉赘变大是什么原因)
老年朋友注意了!身上长的“小肉粒”都是什么?千万别抠
人到老年,皮肤也像其他器官一样,逐渐衰退和老化,总是会长出一些奇怪的“小肉粒”。不痛不痒,但奇丑无比,常出现在我们的颈部、前胸等部位,密密麻麻让人不适,它们到底是什么?
小小“皮赘”惹人恼
在这些小肉粒中,最常见的就是“皮赘”。医学上,又把它称为“软垂疣”或“软纤维瘤”,是人正常皮肤形成的小增生组织。
它们有多种多样的外观,本质上的差别不大,共同点就是摸起来比较软、一颗颗的比较分散、都是向外生长。
它们的出现常与这4种原因有关:
皮肤老化:大约50%的成人会出现皮赘,年龄越大,发生皮赘的可能性越大。
肥胖:超重人群、糖尿病人群更有可能发生皮赘。
孕期:年轻女性出现皮赘,多与怀孕有关,往往在生完孩子后又慢慢消退。
过度摩擦:日常生活中,衣服、首饰摩擦也可能刺激皮赘生成。
这些皮赘不是严重的问题,不会传染、一般也不会癌变。有些人身上的小肉粒越来越多,就像被传染了一样,其实这还是因为皮肤老化,并非传染所致。
注意:长这样的“肉粒”要小心
有一种与皮赘外观相似的小肉粒名为“丝状疣”。
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属于寻常疣的一种,具有传染性,最好就医处理。
它大多表面十分粗糙,局部皮肤有细长的丝状突起,顶端角化,摸起来比较硬、有细小颗粒。
如果大家无法自行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耽搁,尽快到医院找皮肤科医生确诊。
老人出现这些皮肤问题不要怕
1、老年斑
这是最常见的老年皮肤病,皮肤上可见大大小小的黄褐色斑点,常见于日光暴露处,如面部、手背、前臂、颈部,一般不隆起,不痛不痒,不需要治疗处理。
2、老年性白斑
身上散在的像米粒或豆的横断面大小的小白斑,不疼不痒,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不长大,别误认为是白癜风,也不需要治疗。
3、老年性血管瘤
皮肤上长出针头大小至小米粒大小的鲜红色隆起于皮面的小红点,虽不痛不痒,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小红点会增多,不用害怕,碰破了会出血,一般也不用治疗。
去除小肉粒可不能这么做
错误一:用手抠掉
一般人在看到小肉瘤时,就想上手抠掉。
但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经常抠,反而会增加皮肤炎症甚至一些恶性皮肤疾病的风险。
错误二:用剪刀剪
家中的剪刀未经消毒容易发生感染,剪后留下的创口也会留下感染隐患。
错误三:用头发丝或者棉线结扎
结扎的原理通过阻断对皮赘的供血使其自行坏死、脱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结扎不紧,会有血流进入其中,就不会引起缺血坏死,反而会引起组织水肿,出现皮肤炎症反应。
由于这些小肉粒大多都不会自己消失,如果您实在厌烦它们,不妨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做局部冷冻、电烧、激光等处理。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俞晓静
警惕!脖子腋下长出小肉粒,HPV感染还是肉赘?抠掉会有哪些风险
刘大妈近来郁郁寡欢,每次看到镜子里脖子上越来越多的小肉粒,心情都会变得很沉重。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感染了HPV病毒,因为听闻很多人说这些小肉粒与HPV病毒有关。
一天,刘大妈在菜市场偶遇了久未谋面的老友陈医生。见面后,她忍不住诉说了自己脖子上的烦恼。陈医生了解了情况后,安慰刘大妈说:“别急,我带你去医院,让专业的医生帮你看看。”
在医院,经过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检查,刘大妈终于松了口气。原来,脖子上的小肉粒并非HPV病毒引起,而是一种被称为“肉赘”的良性皮肤病。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发现自己的脖子或腋下长出了小肉粒,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安。其中,有一部分人担忧这是否是HPV感染的症状。那么,这些小肉粒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小肉粒的成因
1.肉赘
肉赘,也叫为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病。肉赘主要由于皮肤受到慢性摩擦、磨损,导致皮肤表面的细胞增生而形成。肉赘多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眼皮等部位。它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颜色与正常皮肤相近,表面光滑或稍有皱纹。肉赘与年龄、遗传、肥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2.疣
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疣的形态多样,可以是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其中,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疣都与HPV高危型感染有关,大部分疣是良性的。
二、如何鉴别肉赘和疣?
肉赘和疣在外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肉赘多见于颈部、腋窝等皮肤皱褶处,一般呈肉色,表面光滑,呈脚状。而疣多见于手、脚、面部等部位,呈圆形或扁平,颜色较深,表面有颗粒感。
面对脖子或腋下长出的小肉粒,应该先自我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进行初步判断。如果仍不能确定,建议尽早就医,由专业的皮肤科医生进行诊断。医生可以通过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准确鉴别肉赘和疣。
三、HPV感染的相关知识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DNA病毒,已知有200多种亚型。其中,部分HPV亚型与宫颈癌、生殖器疣等疾病有关。
HPV感染途径包括性传播、直接接触、垂直传播等。性传播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径,约80%的性生活活跃人群在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大部分HPV感染是暂时性的,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病毒,不会导致疾病。
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PV感染。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HPV疫苗,主要针对HPV高危型亚型。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及时接种。
四、如何正确处理肉赘和疣?
肉赘的处理方法
(1)药物治疗:可选用具有消炎、抗病毒、增强皮肤免疫力的药物涂抹,如雷公藤、硫酸酞、氧氟沙星等。
(2)物理治疗:如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电切术等。这些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疣的处理方法
(1)药物治疗:可选用具有消炎、抗病毒、增强皮肤免疫力的药物涂抹,如硫酸酞、雷公藤、五倍子等。
(2)物理治疗:如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电切术等。这些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免疫治疗: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帮助机体清除HPV病毒。
对于脖子或腋下长出的小肉粒,绝对不要尝试自己抠掉。因为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感染,导致炎症、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另外,未经专业诊断的小肉粒,若擅自抠掉,可能会延误病情,加重病变。因此,发现小肉粒时,应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五、预防小肉粒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清洁皮肤,尤其是容易摩擦的部位,如颈部、腋下等。
避免长时间的皮肤摩擦。如需佩戴项链、围巾等,应选择材质柔软、不易引起摩擦的物品。
控制体重,减少皮肤皱褶和摩擦的机会。
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
对于疣,避免接触他人的疣,不与患者共用毛巾、洗漱用品等。如有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降低HPV感染风险。
脖子和腋下长出的小肉粒可能是肉赘,也可能是疣。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应保持理性,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要尝试自己抠掉小肉粒,以免造成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此外,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小肉粒的出现。对于HPV感染,接种HPV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脖子、腋下长出的小肉粒。
“小肉疙瘩”惹人嫌,激光帮你清理全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或体会:在整理自己妆容或洗澡时,无意中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自己脖子、腋窝或身体其他一些部位上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些“小肉疙瘩”。
捏捏有点软,扯扯有点疼,虽然日常不疼不痒,但却牢牢占据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由的让我们心中犯起嘀咕“这小肉疙瘩到底是啥?咋长的?咋去掉?
如果遇到心思细腻的“小主”,更是在短短5分钟内脑补出一部80集的长篇电视剧。。。。
那这些小肉疙瘩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般脖子、腋窝或身体其他部位上长的小肉疙瘩有
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褐色或者肤色的小突起,这种我们叫皮赘。
第二种是大一点的带蒂的软赘,叫皮肤软纤维瘤。
它们的本质是一回事,都是一种皮肤的良性增生所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这种皮肤疾病不会恶变!但如果不人为去除,它也不会自行消退。并会随时间推移、皮肤摩擦等情况而变大增多
它与扁平疣或丝状疣这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丘疹或皮赘是有本质区别的!
皮肤软纤维瘤是没有传染性的,它的发生就是皮肤的良性增生,与病毒感染没有关系。
可能发生的病因:
1、肥胖、老年人、孕妇
2、皮肤老化
3、长期有过度吸烟、饮酒、熬夜人群
4、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
5、遗传
关于治疗:为了美观和健康通常选择用激光、电离子或者冷冻等方法进行去除。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激光的去除方法。
二氧化碳激光(波长:10600nm)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佳选择,两种不同皮赘物操作手法也有所不同。
第一种褐色或者肤色的小突起皮赘,可直接使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汽化剥脱去除,可看到立竿见影的即时效果。
第二种大一点带蒂的软赘,可用止血钳或者手术镊子夹起软赘,轻轻提拉,暴露软赘根部。使用二氧化碳激光瞄准根部切割,可直接去除。去除后如有残留或凹凸不平,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对切割后的部位进行扫描修复,直至创面干净平整即可。
术后护理:
1、即刻可涂抹消炎药膏1~3天(红霉素眼膏、百多邦)
2、治疗后3~5天治疗部位不可沾水(如有药物残留堆积,可用棉签沾生理盐水轻擦)
3、如治疗范围较大、较多,可口服3~5天消炎药(罗红霉素)
4、痂皮自然脱落,切勿人为提前撕扯
5、防晒
温馨提醒:请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予以治疗,不要轻信民间“偏方”(使用头发丝、绳子、细线捆绑和拉扯,可去除),避免损伤过大、后期感染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