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属性(肥胖者属于什么体质)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根源在于气虚,活血化瘀才是关键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治病要先求因,减肥亦是如此。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其根源为气虚,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

另外,我们还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气赖血以附,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要想减肥,活血化瘀是关键。

那生活中有什么好的措施有助于活血化瘀呢?一起来了解下!

肥胖根源在于气虚

有篇文章里面曾经提到肥胖是为虚证而非实证。一般来说,肥胖者多气虚、阳虚、痰湿。

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转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由此可见,肥胖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故减肥要以加法为主,补气补阳,活血化瘀是为关键。

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所谓气虚,是人体虚证的一种。在中医中,虚证与实证相对,共有气血、血虚、阳虚、阴虚四种,各种虚证病因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其中气虚一般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中医临床上,气血的具体症状多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呼吸短促、运动易出汗等。

中医中,气为宏观的概念,具体还可分为肺气、肾气、肝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这些气存在于人的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

人体一旦气虚,机体脏腑功能便会减退,使得脾胃受纳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分解失职,肺不能主治节、朝百脉,肾无法藏精纳气调水。

各脏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体既未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及垃圾排出,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进行气化。

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滋于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断气虚?

气虚除了会出现肥胖、有气无力、心虚胆小、无精打采等症,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头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

如果一个人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又有肥胖之症,多半可以判断其为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但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气血皆不足。

中医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

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所以对于气虚者,一般要气血双补,而对气虚肥胖者,要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活血化瘀是减肥关键

在中医中,减肥虽为“减”,但我们更讲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于气虚,那么减肥就要先补气、补阳,阳气足,则气化功能增强,痰饮浊毒水饮等可自动排出体外。

早在《灵柩·卫气失常》中就曾将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于痰湿,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湿热。

所谓痰湿,其实指患者身体内有痰和湿,二者相互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导致气虚,造成肥胖。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则是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造成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正如叶天士所说:“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无论是膏型、脂型还是肉型,其减肥重点无非除湿、祛痰、清热,最终的结果便是活血化瘀。

在食疗中,活血化瘀的食疗方非常多,今天推荐大家海带绿豆汤,方便易做,亦可有效除湿、祛痰、清热,活血化瘀。

食材:海带(15g)、绿豆(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少许)。

烹饪及食用方法:将各种食材一同入锅,加水,熬汤,最后加红糖调味,一日一次,2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

肥胖之症,古已有之,与其他病症一样,也需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尤其是依靠果蔬减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凉食品助湿,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减肥,还会积痰致胖,故减肥要做加法,补气补阳才是根和本。

肥胖的根源在于气虚,活血化瘀才是关键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治病要先求因,减肥亦是如此。只有找到肥胖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其根源为气虚,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

另外,我们还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气赖血以附,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要想减肥,活血化瘀是关键。

那生活中有什么好的措施有助于活血化瘀呢?一起来了解下!

肥胖根源在于气虚

曾有一篇文章叫《中医告诉你为什么吃水果不减肥》,里面曾经提到肥胖是为虚证而非实证。一般来说,肥胖者多气虚、阳虚、痰湿。

宋代杨仁斋就曾提过“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的观点。转至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由此可见,肥胖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故减肥要以加法为主,补气补阳,活血化瘀是为关键。

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所谓气虚,是人体虚证的一种。在中医中,虚证与实证相对,共有气血、血虚、阳虚、阴虚四种,各种虚证病因不同,所呈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其中气虚一般是指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中医临床上,气血的具体症状多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呼吸短促、运动易出汗等。

中医中,气为宏观的概念,具体还可分为肺气、肾气、肝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这些气存在于人的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内外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

人体一旦气虚,机体脏腑功能便会减退,使得脾胃受纳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分解失职,肺不能主治节、朝百脉,肾无法藏精纳气调水。

各脏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体既未吸收到相应的营养物质,也没有将代谢的废物及垃圾排出,对于该气化的物质也未进行气化。

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滋于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断气虚?

气虚除了会出现肥胖、有气无力、心虚胆小、无精打采等症,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舌头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气虚。

如果一个人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又有肥胖之症,多半可以判断其为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但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气血皆不足。

中医常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

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所以对于气虚者,一般要气血双补,而对气虚肥胖者,要以活血化瘀为重点。

活血化瘀是减肥关键

在中医中,减肥虽为“减”,但我们更讲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于气虚,那么减肥就要先补气、补阳,阳气足,则气化功能增强,痰饮浊毒水饮等可自动排出体外。

早在《灵柩·卫气失常》中就曾将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3种,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于痰湿,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湿热。

所谓痰湿,其实指患者身体内有痰和湿,二者相互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导致气虚,造成肥胖。

《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则是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造成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正如叶天士所说:“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无论是膏型、脂型还是肉型,其减肥重点无非除湿、祛痰、清热,最终的结果便是活血化瘀。

在食疗中,活血化瘀的食疗方非常多,今天推荐大家海带绿豆汤,方便易做,亦可有效除湿、祛痰、清热,活血化瘀。

食材:海带(15g)、绿豆(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少许)

烹饪及食用方法:将各种食材一同如果,加水,熬汤,最后加红糖调味,一日一次,25天左右为一个疗程。

肥胖之症,古已有之,与其他病症一样,也需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减肥效果。

尤其是依靠果蔬减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凉食品助湿,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减肥,还会积痰致胖,故减肥要做加法,补气补阳才是根和本。

我们能战胜肥胖吗?纪立农教授分享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新框架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学界肥胖频道 ,作者MSHK

战胜肥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整理:MSHK

审核:纪立农教授

近年来,中国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逐年增加,按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超重定义为BMI 24~27.9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1]。超重/肥胖除了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也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加强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在2024年京医论坛——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就“我们能战胜肥胖吗?”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汇总其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肥胖患病率逐年增加,成因复杂

纪立农教授指出,全球人群的BMI中位数逐年上升,早在2014年,美国的BMI中位数已超25kg/m2。中国人群也不例外,2004年至2014年,BMI分布逐渐向右偏移,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将达到65.3%[2]。同时,超重/肥胖症相关的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肥胖快速增长的趋势给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疗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图1 2024-2014期间中国人群BMI分布的变化

图2 预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2]

2023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主席建议[3]中指出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的源头是肥胖。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息息相关。由此可见,肥胖的危害巨大,想要解决肥胖问题,先要了解肥胖的病因,我国肥胖人群众多,原因是什么呢?

纪立农教授分享,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因素、环境驱动因素和个体危险因素。

  • 系统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行政管理与政策。
  • 环境驱动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食品系统与环境。
  • 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宫内暴露、早期生活经历、膳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收入等。

图3 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4]

总之,肥胖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仅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等个人因素有关,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因此,解决肥胖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着手,可能不会有很好的成效。

减重目的多样,策略有两种

肥胖是有社会心理属性的代谢性疾病,患者控制体重的目的涉及多方面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对瘦身的追求:很多人的实际需求,不可忽视。
  • 改善肥胖的症状:①能量摄入方面,如暴食症、过度渴望、饱腹感降低或饱足感减弱、对食物的过度关注和对食物的痴迷;②身体健康方面,如身体不稳定、协调性差、疲劳、呼吸困难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
  • 改善肥胖的并发症:如代谢性疾病、心肾代谢综合征、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肿瘤、生物物理性疾病和认知和心理社会性疾病等。

因此,纪立农教授提出,控制肥胖有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其一,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该策略医疗负担重,往往需要临床试验去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不具备普适性,只能在少数人群中实施。其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该策略需要全社会努力,资源消耗巨大,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监测证实有效性,且在更大人群中显现出较小的体重改善效果,但可能对全人群的健康水平有更大改进作用。

针对第二条策略,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落实到临床实践?新框架来帮忙

纪立农教授提到,国际肥胖相关组织正在讨论将高体重分成两个时期:其一为临床前肥胖,其特征是存在脂肪堆积过多,但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仍然保持正常;其二为临床肥胖,其特征在于由于过度和/或异常的脂肪堆积,导致组织、器官和个体的功能发生改变。

患有临床前肥胖的人群应接受基于科学的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并在必要时获得公平的护理,以降低个人发展为临床肥胖以及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和状况的风险。患有临床肥胖的人群应当获得全面的护理和基于证据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等,旨在改善(或在可能的情况下缓解)肥胖的临床表现,并防止进展至终末器官损伤。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减重策略的基础,在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体重,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反弹。减重药物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在临床试验中,新型减重药物已显示出明显的减重疗效、代谢的获益、对心肾的保护作用及良好的安全特性。

那么,如何把科学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呢?纪立农教授分享了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

腰围身高比值:WtHR

图4 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5]

首先,诊断肥胖需要人体测量和临床证据两方面的数据,BMI>30kg/m2或BMI>25kg/m2且WtHR≥0.5加上临床疾病、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并发症才能诊断为肥胖。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结

目前,肥胖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改善肥胖症状、预防并发症需要社会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开发新型减重药物,将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虽然新型减肥药物是抗击肥胖武器库中的重要补充,但绝不能让它们分散注意力或资源,而无法采取更广泛的整体方法预防肥胖和提供对个人的支持。

专家简介

纪立农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3-1998年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学习和工作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曾任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届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会第一任会长,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主席

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顾问,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Diabetes care,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sm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等期刊编委,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2024)。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 545-564.

[2]Wang Y, 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446-461.

[3]Ndumele CE, et al. Circulation, 2023, 148(20): 1606-1635.

[4]Pan XF,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373-392.

[5]Busetto L, et al. Nat Med.2024 Sep;30(9):2395-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