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母猴(胖猴子500斤)
故事:猴子挺着极为笨重的大肚子,以为它怀孕了,了解真相后忍不住心疼
动物世界总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发生,很多事情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奇怪的动物?又或者遇到过什么特别稀奇的动物事件呢?
这个故事中的猴子挺着大肚子,行动缓慢,显得极为笨重。一开始还以为它怀孕了,后来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某个周末,因为女儿一直嚷嚷着要看狮子老虎,这位男子就带着女儿去动物园游玩了。这趟游玩,一方面他想满足女儿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想顺便散散心,释放下压力。
刚到动物园时,小女孩极为兴奋,因为很多动物只是在书本和电视上看过,还没有见过活生生的动物。她每到一处都让父亲帮忙合影,好纪念下这趟动物园之行。
走着走着,男子远远地看见了一只猴子,但又有点不同于一般猴子,难道品种不一样?等他们慢慢走近后,他们看了眼挺着大肚子的猴子愣住了:这是什么情况啊?只见这只猴子做着各种动作,似乎在讨要食物。
一开始她们还以为猴子怀孕了,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一只肥胖得严重变形的猴子。女儿不停地询问父亲,这怎么跟其他猴子不一样呢?男子也是满脸疑惑,想不明白猴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面对种种疑问,这位父亲最终询问了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了解真相后他们却忍不住心疼了。原来这只猴子从小就患有疾病,它的消化能力很差,不管吃什么都难以消化。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总是很贪吃,没几年就长成这样了。
其实,不管是谁,都难以面对美食的诱惑,更别说一只猴子了。作为猴子的管理人员,只能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同时,适当带它锻炼了。兽医小明认为最好定期带它检查身体,以免过度肥胖而引起其他疾病。
兽医小明科普:猴子有什么生活习性?
猴子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也有部分猴子生活在岩石地区。它们通常以小族群活动,也会以大族群活动。它们大多数可以直立行走,但直立行走的时间并不会很长。一般在白天活动,也有少部分猴子在夜间活动。
猴子每半年怀孕一次,每胎产1-3只幼仔。幼仔生长比较慢,哺乳期由母猴子带着生活。性成熟的雌性猴子有月经,雄性可以在任何时间交配。但是低等猴类,比如狐猴、懒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可以联系兽医小明。
如果有宠物健康和养宠问题,关注兽医小明进行咨询。
贵阳黔灵山公园“人猴大战”
贵阳黔灵山公园内,一名游客拿着食物走在路上,几只猴子悄悄尾随,准备上前抢走食物。这一切都被猕猴劝导员王仁平看在眼里,他快步上前,猴子见状立马跳回树上。
“这些猴子知道我是管它们的”,王仁平从事野生猕猴管理工作近6年,主要负责劝导游客文明观猴和驱赶猴子,防止猕猴伤人事件的发生,但收效甚微。
“2019年,公园内共计发生猕猴伤人事件5811起。”黔灵山公园管理处杨处长告诉新京报记者,刚刚结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游客被猕猴咬伤。
伤人事件背后的问题或许更值得关注:黔灵山公园现有猕猴1200只左右,远超公园四五百只的承载能力。公园曾几次启动猕猴分流措施,但遭到爱猴人士的强烈阻挠,计划几度搁置。
目前,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和黔灵山公园已经准备相关调研和分流方案,希望在确保猕猴不被伤害的前提下,将部分猕猴分流到其他公园、养殖场和实验室等地。
猕猴在吃苹果。受访者供图
猕猴数量已达1200只,去年伤人5811次
10月14日,一位阿姨走在黔灵山公园的盘山路上,不少猴子蹲在路边。她与猴群越走越近,突然一只猴子抱住了她的大腿。阿姨跟猴子摊开两只手表示手里没有吃的,但猴子还是抓住她的右手,一口咬在食指根部,在她手指上留下两排牙印,冒出血珠。
类似的猕猴伤人事件在黔灵山公园时常发生。
黔灵山公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占地面积426万平方米,每日游客接待量约为3万-5万人次。黔灵山猕猴名气很大,被称为“灵猴”,深受当地人喜爱。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晓东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年初实地调查得出的最新统计数字,黔灵山公园内的野生猕猴数量在1200只左右。
“1966年以前,黔灵山公园的猕猴都是在笼子中生活的。”贵阳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冉景丞介绍。1966年,贵州省防疫站的实验猕猴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来到黔灵山公园,当时的饲养员投喂了它们。后来公园笼子中的8只猕猴也跑了出来,与防疫站逃出来的猕猴合成群。其他流浪的猴子逐渐加入,猴群在黔灵山稳定下来。
1985年,这些猕猴被通过投食等方式进行人工驯养,由“野生”转化为“半野生”,形成种群达50余只。1986年,半野生猕猴正式与游人接触。
猕猴准备打人。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猕猴数量不断上涨,猕猴伤人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2003-2010年间,公园登记的被猕猴抓伤咬伤的伤人事件累计已突破万起。2010年,黔灵山公园猕猴数量突破500只,开始临近公园所能容纳猴子的最多数量,而这一年猕猴伤人事件达到创纪录的1604起。
另据冉景丞提供的公园有记录的猕猴伤人事件,自2014年后每年伤人事件都在千起以上。
“2019年,公园内共计发生猕猴伤人事件5811起。”黔灵山公园管理处杨处长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1月至今,虽然因为疫情闭园过一段时间,但依然接到游客被猕猴咬伤的投诉2147起。刚刚结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游客被猕猴咬伤。
总体来看,2003年至2019年这16年间,猕猴伤人事件总数已超过两万起。
最受关注的伤人事件发生在2011年,一只猴子突然蹿出,抓伤了8个月大男婴的下体,致其右睾丸被扯掉并吞食,生殖能力被严重影响。公园因此赔付受害者近百万元。
此外,黔灵山猴子下山抢夺食物等扰民事件也时常发生。2018年夏季,因天气炎热且处于发情期的猕猴脾气暴躁,贵阳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两个月内出动近10次“捉拿”下山闹事的猕猴。
猕猴闯入居民楼。受访者供图
园方:兼顾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对于频频发生的猴子伤人事件,公园管理处的杨处长表示很无奈,“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也不能抓它。”公园要同时兼顾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杨处长介绍,公园已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游客,包括:通过专家解读和媒体报道,正面引导游客文明观猴;组织志愿者和党员向游客发放宣传册,近年已发放20000册;用LED大屏播放宣传片;不定时与“爱猴人士”座谈,引导其不要投喂猕猴等。
此外,公园还在猕猴出没路段设立警示牌,并组建了一支由4名专职员工组成的“猕猴劝导队”,与十几名保安共同劝导游客、普及文明观猴的内容等。当发现猕猴可能有攻击人的行为时,他们会将猕猴驱离主游区。
王仁平是“猕猴劝导队”的一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劝导游客不要投喂、并驱赶主干道上的猕猴,阻止猕猴伤人事件的发生。“百来只猴子,有几千人围观。”王仁平称,有时候主干道会被猕猴和围观的游客堵住,影响公园秩序。
一开始,王仁平是用带红外线的手电筒驱赶猕猴。后来发现用空弹弓的效果更好,他会用假动作和弹弓皮筋崩弹的响声吓阻猕猴,但不发射弹丸。
“伤人并不是猴子的本意,希望游客能保持两米的安全距离。”王仁平表示,公园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关键还是需要游客自身注意。
猕猴频繁伤人,公园还组建了一个六七人的部门,主要负责处理猕猴抓咬伤和善后赔偿的问题。只要游客提供打狂犬疫苗的相关凭证,公园会按规定处理报销事宜。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如被猴子抓伤,需要打破伤风疫苗;如被猴子咬伤,则需要打破伤风和狂犬病毒疫苗。
猕猴伤人后的赔偿、被毁坏设施的购置、猕猴聚集地的生态修复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给公园造成了沉重负担。
至于公园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杨处长坦言:“有一定的作用,但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表示,目前公园内的猕猴数量太多了,伤人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变大了。
游客在喂猕猴。受访者供图
猕猴伤人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虽然黔灵山公园的猴子有野性,但很少主动攻击人。”杨处长介绍,猕猴伤人既有动物本身习性的原因,也有游客举止不当的原因。例如,在繁殖期,母猴带着幼崽活动,如果游人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母猴会以为游客想伤害幼崽,进而发生伤人事件。
任晓东则认为猕猴伤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分游客未建立与猕猴间正确的接触行为,直接将食物放在手上喂猕猴,猕猴靠近后,游客又因害怕将手缩回。这类行为会激怒猕猴,导致伤人事件发生。
二是猕猴被投喂习惯后形成了条件反射,而游客的投喂是不定时不定点的。当猕猴饿了并看到有人拿食物时,以为那是给它们的食物,会上前抱住游客并抢夺食物,没有经验的游客很容易被袭击。
有人质疑公园没有及时投喂猴子,才导致猴子去跟游客抢食进而造成伤害。杨处长表示,公园管理人员日常不会投喂猕猴,除非是极端天气或特殊时期。疫情期间,黔灵山公园封园,猕猴因缺乏食物跑到周边去骚扰居民。公园管理方不得不采取固定投食的方式来保证猕猴的生存,每天投入食物近500斤。
对此,冉景丞表示支持,公园的自然植被能够供养多少猴子,就让它存在多少猴子。从法律上、从公园管理办法上应该完全禁止人为投食。
冉景丞认为,即便公园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游客禁止投喂野生动物,但仍有人不听劝告,主要原因是细则中没有相关的处罚条款和措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投喂野生动物等行为的立法,让管理者有法可依,违法者也会有所顾忌。
“黔灵山的猴子是靠人们投食才能活下来,算是散养的猕猴。”冉景丞称,一般猕猴种群的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已经算比较高的了,由于没有天敌且食物充足,目前黔灵山猴子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12%,从二十多只繁衍到目前的1200只左右。
猕猴在喝饮料。受访者供图
应对:禁止投喂,将猴群分流
10月13日下午,一场关于如何管理野生猕猴的小型研讨会在黔灵山公园举行,公园管理方、贵州省林业局、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站专家等多名人员出席。野生动物专家认为,黔灵山公园内的野生猕猴数量最好控制在400-500只,并禁止人工投喂。
“游客的投食行为,也可能造成交叉传染。”冉景丞称,有些游客将吃了一半的东西喂给猴子,甚至与猴子共同进食,有些猴子则爬到人的肩膀上、身上讨东西吃,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交叉传染。
除游客投食外,当地还有一个专门喂猴的团体——“黔灵山猕猴保护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怀庆的论文数据显示, 2016年黔灵山公园内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去喂猴子,其中固定的喂食人有83人,由猕猴保护委员会组织进行。
“这不是爱猴子,这是在害猴子。”任晓东称,长期投食会改变猕猴本来的习性,甚至会威胁它们的生命安全。有些人投喂可乐等高甜度的食物,导致一些猴子出现肥胖问题,不像正常猕猴那样身手矫健。“野生猕猴不能被当成宠物一样对待,应禁止人为投喂。”
“黔灵山的猕猴就是在人工投食的情况下,数量大幅度增加。”冉景丞表示,猴群对人工投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后,会造成谱系紊乱,导致种群质量变差,不少猕猴患病和受伤。
此外,猕猴数量过多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任晓东介绍,目前园内已经出现生态系统不平衡的问题,如猕猴去掏鸟窝破坏鸟蛋、破坏地面植被、毁坏公园设施设备等。
“黔灵山公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任晓东表示,猴群数量、猴群与人的距离都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适度的分流,坚决停止人工投食。”冉景丞强调,应该按照环境容纳量,严格控制猕猴的种群数量。
有人在投喂猕猴。受访者供图
为控制猕猴数量暴增,降低伤人事件发生。早在2000年,公园管理方就曾使用软网和笼子擒获70多只猴子,将其送至合法饲养场。2009年和2013年,公园两次启动猕猴分流措施,却遭到当地爱猴人士的激烈反对,猕猴减量计划搁浅。
“这些爱猴人士的阻止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杨处长介绍,以前的阻力主要是猕猴保护协会等公益组织,现在还有网络直播猕猴的团体,他们以此盈利,比较抗拒公园的管理。新京报记者在某视频平台上搜索“黔灵山猕猴”发现,有十余位用户的视频内容是专门拍摄喂食猴子以及游客抱猴子的视频。
对于猕猴分流这一措施,当地市民也有不少看法。
“那些猴子一直都在这里生存,已经习惯了”,家住黔灵山附近的郭女士不赞成分流。常去黔灵山拍猕猴的路生(化名)则认为,人为分流是一种可取的方式,但要注意选择分流地点,否则对猕猴和当地生态环境都是一种伤害。
目前,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和黔灵山公园已经准备相关调研和分流方案,并向市民征集对黔灵山猕猴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在确保猕猴不被伤害的前提下,将部分猕猴分流到其他公园、养殖场和实验室等地。
“人与猴和平共处有个条件,猴子的数量得控制住。”杨处长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人与猕猴间的关系。
新京报见习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张丛婧
编辑 刘倩
校对 贾宁 柳宝庆 杨许丽
“中中”“华华”有了小伙伴!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诞生在中国
“中中”“华华”有了小伙伴!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诞生在中国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数只一模一样的猴宝宝住在孵育箱里,大多尚未断奶,而它们的坐高也比奶瓶高不了多少,稚态可掬。听到人的脚步声,猴宝宝茫然地抬起头,其中一只对来客似乎尤其不待见,“死守”着自己的小被子,不时还抱头蜷缩。
去年1月25日,我国科学家宣布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的到来。一年后的今天,还是在上海,他们如约带来了新的好消息——“中华”姐妹有了重要的小伙伴,5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诞生。这些全球首批疾病克隆猴,是在过去半年里陆续来到这个世界的,猴宝宝即将共同迎来它们的第一个春天。而科学家们似乎也看到,克隆猴模型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春天”就在前方。
生物节律对机体健康很重要
或许你还记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关键词:生物钟!蜘蛛半夜结网,向日葵在清晨开放……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生物,无论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还是复杂的哺乳动物,都拥有按时间节奏调节自身活动的本领,这被称为“生物节律”。在维持机体内在诸如睡眠/觉醒系统、体温计、代谢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方面,生物节律系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旦生物节律紊乱,则可能产生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心血管等疾病。全世界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数十个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基因,其中不少还以“时间”命名,如Clock(钟)、Period(周期)等。“生物节律基因的缺失会导致衰老慢病的发生,例如BMAL1缺失造成早衰、Clock缺失造成糖尿病、Per2缺失则会形成肿瘤。”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组组长张洪钧研究员介绍。
基础研究与转化干预,亟需好的生物模型。中科院神经所主攻的脑科学领域,更是如此。现阶段,脑疾病治疗面临诸多难题:致病机理不清楚,缺乏特异的药物靶点,药物研发缓慢、失败率高以及临床前药物检测所用的动物实验模型不合适。“传统模式的小鼠,作为与人类相反的夜行性动物,显然不是特别合适。小鼠可以做药物安全性和代谢的测试,但药效评估非猕猴不可。”中科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表示,“猕猴除了具有昼行性这一特性,在脑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高度相似,可以用来研究脑疾病和高级认知功能。”中科院神经所的多个课题组也意识到,建立非人灵长类生物节律模型迫在眉睫!
敲除节律基因导致抑郁焦虑
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认知与类脑前沿研究”和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科学家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猴胚胎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在2016年获得了一批小猴。等到半年后它们断奶,研究人员为它们带上了运动手环,随时监测到它们的昼夜活动情况。“我们发现BMAL1敲除猴并未按照24小时的周期活动,在夜间活动明显增多。”
张洪钧展示了BMAL1敲除猴与正常猴对照的多组数据波形图。记者看到,正常猴的昼夜活动分布规律,而BMAL1敲除猴则波形“诡异”。“行为学分析表明,这些猕猴具有昼夜活动紊乱、睡眠障碍、焦虑和精神分裂等表型。”张洪钧介绍,“我们还测定了那些受节律调节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现帮助进入睡眠的褪黑素在BMAL1敲除猴中分泌较少。”
搬到“新家”后,正常的猴子总喜欢东看看、西碰碰,对新环境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听到脚步声,还会探出脑袋瞧个究竟。可BMAL1敲除猴却截然相反,一进“新家”它马上蜷缩到角落里,一副“生人莫近”“我想静静”的模样,就连保育员靠近喂食,它都会远远躲开。
科研人员还给猴子们做了一个经典的听觉刺激实验,在给出的一连串规律的声音中随机插入特殊的声音,记录猴子听到声音时的脑电。实验发现,BMAL1敲除猴大脑在识别和反应这些特殊事件的能力上不如正常猴,这与精神分裂患者的情况类似。
体细胞克隆技术再立新功
“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曾在人类攻克传染病等各种疾病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如往常,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研究员,反复表达对实验动物的感激,“科学的发展需要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
然而,通过基因敲除方法获得的第一代模型猴并不能让科学家们满意——遗传背景和基因编辑嵌合率的差异,让五只BMAL1敲除猴表现出的症状各有不同,它们还不是理想的动物模型。
团队将目光瞄向了克隆猴——这项去年让全世界点赞的生命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突破。成体细胞克隆能成功吗?效率如何?基因编辑过的细胞能否被克隆?问号接二连三。“如能攻克,就可弥补猕猴繁殖周期长、单胎数量少的不足,并构建出足够数目的、具有统一遗传背景的动物模型。”孙强表示。
在此前一系列的研究基础上,孙强团队采集了一只一岁半的、睡眠紊乱最明显的BMAL1敲除猴A6的体细胞。显微镜下,偏振光依旧闪得发亮,如今已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生殖工程研究组组长的刘真研究员手持细针,穿过直径仅数十微米的体细胞,和一年多前相比,刘真显得更熟练,也更从容。“克隆‘中华’姐妹时,用的是母猴流产的胚胎细胞,这次我们使用了是成年体细胞。”刘真告诉记者。
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团队获得了五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去年7月12日,第一只猴宝宝诞生,重248克。而在9月28日至10月12日期间,我们又迎来了四只天秤座猴宝宝。这五只小猴的细胞核基因型与核供体细胞完全一致,并且它们的任何基因都与代孕妈妈无关。”刘真介绍,“第一只出生的猴子已经断奶,也出现了BMAL1基因缺失的相关症状。我们会在它10个月左右时开展相关性实验分析。”最后一只出生的小猴感染了肺炎不幸夭折,这在冬季出生的野生型猴中也较为常见。
中国原创技术首发于中国期刊
由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的国际上首批生物节律紊乱猴及其克隆后代,填补了生物节律紊乱研究高等动物模型的空白,夯实了我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领跑地位,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
“脑疾病模型克隆猴未来将用于解析重大脑疾病机制,确立脑重大疾病预警、早期诊断各种指标,并研发脑疾病干预、治疗与康复的新方法。”蒲慕明院士表示,“野生型猴自然繁殖比较慢,而克隆猴一年内就可以构建。这一成果也有助于节省实验动物用量、准确判断药效,可望有力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
去年,“中中”“华华”诞生时,蒲慕明曾说我们的“领跑”优势是1年,这次呢?“虽然国外也有团队开始了克隆技术的攻坚,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领先优势扩大了!”蒲先生很是自豪。
今天凌晨,这一成果在我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SR)上在线发表。“《国家科学评论》由中科院主办,编委则由190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还包括多位诺奖得主。”蒲慕明介绍。自2014年创刊以来,《国家科学评论》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国内外自然科学重要研究进展,尤其是中国有代表性的研究突破,影响因子不断提升。2017年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六,而2018年的即时排名预计可攀升至第三。“中国的原创技术当然应该首发在中国人自己的期刊上。”蒲慕明的话掷地有声。
“这是一个新颖的模型,对疾病治疗手段研发极为有用!”“本研究对阐明节律紊乱导致的疾病及相关治疗的发展将有助益。”审稿人也对这一中国原创成果赞赏有加。
“我们正在开展脑认知工具猴的制备,带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分裂、孤独症等致病基因的克隆猴的研发。不久后,免疫缺陷猴模型、慢病猴模型、肿瘤猴模型、内分泌紊乱猴模型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猴模型也将陆续诞生。”蒲慕明如是勾勒模型猴研发的未来蓝图,“或许明年,大家又可以收到体细胞克隆技术效率提升的好消息了!”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记者 董纯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