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危重(肥胖危害性)
广州一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出院 用魔肺111天
8月27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到病房看望111天ECMO患者。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康复出院的这一天,62岁的老刘笑了。
2月初,他因病情危重,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转运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钟南山院士亲自指导救治,广医一院ICU团队全力抢救,老刘使用体外膜肺(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150天。
8月27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采访活动(2020年总179场)获悉,广医一院成功救治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该患者是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一例。
1月底,老刘被确诊为新冠患者,收治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但是,老刘病情危重,即使给予积极无创辅助通气,呼吸衰竭仍进行性恶化。
2月3日,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黎毅敏教授、刘晓青主任应邀对老刘进行了会诊,考虑到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建议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并由刘冬冬医生和余裕恒医生将老刘转运到了钟南山院士团队所在医院——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
“当时我们知道这个病人治疗上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老刘的主管医生刘学松说,老刘身高不到1米69,体重却足足95公斤,BMI33.3(亚洲人正常BMI值为18.5-24.9),属于病理性肥胖。
病理性肥胖危重症患者救治难度非常大,因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通气的死亡率更是高出其他患者好几倍。此外,老刘还合并有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功能低下,救治“难上加难”。
2月9日,ICU科主任刘晓青组织MDT团队讨论后决定,老刘需要立即行体外膜肺支持。因为脓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当时老刘全身已经出现浮肿,再加上本身就肥胖,给医生的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当天晚上11点多,ECMO开始运转,有了“魔肺”的支持,老刘的外周血氧饱和度首次达到100%。
挺过了最初“黑暗”的三个月,老刘的病情终于有好转的迹象。随着肌松药、镇静药的逐渐减量,老刘逐渐恢复了意识。
“我的记忆还停留在2月初,睁眼一醒来,竟然已经5月了。”老刘对最危险关头的救治并没有太多印象,但医护人员的鼓励和陪伴,他一直记在心头。
ECMO何时能撤机?经历过非典、禽流感、MERS等重大呼吸道疾病救治的刘晓青深知,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越不能心急。“我们将ECMO支持力度一点一点向下微调,让患者逐步适应没有ECMO的状态。”
5月29日,在ECMO支持111天后,老刘终于顺利撤下了“魔肺”。在撤下ECMO之后的48小时里,刘学松、刘冬冬等医生继续紧紧盯住老刘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度过了这个“窗口期”。又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7月2日,老刘150天的气管插管终于等到了拔除的那一刻。
目前,老刘是全球ECMO支持时间最长并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患者。刘晓青总结了救治的“三大法宝”:过硬的技术、齐心协力的团队、人文关怀。“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归根结底就是‘用心’二字。”刘晓青说,“不仅要让他们活着,更要有质量地活着,这才是一名合格的重症医生。”
从4月初开始,老刘还处于使用肌松药深度镇静状态,广医一院ICU团队就给他制定了详细的康复锻炼计划。“他很胖,我们又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要使出吃奶的劲才能触及筋骨,达到松解关节的效果。”刘冬冬说,医生护士们轮番上阵,每天至少会帮他做两次锻炼,大家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正是基于这种“救命又要救未来”的指导原则下,老刘的胳膊、腿很快就可以自主地抬起、放下、轻微活动。
当老刘还在使用ECMO辅助通气的初期,ICU团队摸索到用双手帮患者在腹部膈肌位置托举上去的时候,患者的潮气量会有明显上升。护理团队就专门安排了“托举班”,24小时安排护士不间断地给老刘进行“托举”,持续了半个多月。
正是在这样精心的护理下,尽管老刘卧床一百多天,但是没有发生一处压疮。8月27日,重获新生的老刘终于可以平安离院回家了。
出院前,钟南山院士再次来看望老刘。“虽然救治难度大,但我们的ICU团队所有人在困难面前选择坚守,生命可贵,他们从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钟南山说。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通讯员 韩文青
来源:南方网
最新发现!肥胖者发展为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几率是正常体重者3.4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通讯员 深三院
记者4日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悉,该院肝病医学中心陈军、蔡庆贤团队新冠肺炎研究论文“Obesity and COVID-19 severity in a designated hospital in Shenzhen, China”(深圳市新冠指定收治医院肥胖与新冠严重程度分析)和“COVID-19: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新冠肝功能异常分析)分别被美国NIH/CDC 新冠肺炎的防控指南和亚太肝病协会《COVID-19大流行期间肝病和肝移植提供者的临床实践指南》引用。该论文研究显示,肥胖者发展为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据介绍,该研究纳入了从1月11日至2月16日深圳三院收治的383例成人 COVID-19患者,随访至3月26日。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规定,体重指数(BMI)低于18.5kg/㎡为偏低体重,18.5-23.9kg/㎡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kg/㎡为超重,≥28kg/㎡为肥胖。研究发现,383例患者入院时体重正常者占53.1%,体重低下者占4.2%,超重者占32.0%,肥胖者占10.7%。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患者有咳嗽(P=0.03)和发烧(P=0.06)症状的比例升高,超重者发展为重症及危重症 COVID-19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84倍,而肥胖者发展为重症及危重症 COVID-19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相比,肥胖男性患重症及危重症 COVID-19的几率增加更加显著。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的成人中,该研究发现肥胖与严重COVID-19的进展显著相关,为临床建立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机制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肥胖对SARS-CoV-2感染结局的潜在机制也可能成为重要的科学探索方向。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肥胖患者,对其进行及时、积极的治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俏
审签 | 曾敏妍
实习生 | 黎采怡
肥胖害处多多!西安27岁小伙因“太胖”引发肾损伤
人们常说:“一白遮千丑,一胖毁所有”。近几年,我国肥胖的发生率更是逐年攀升,且肥胖年轻化趋势明显。近期,《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西安,就有一位27岁小伙,因为肥胖引发了健康大问题。
1.77高体重260斤
日前,小李匆匆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一进诊室,他的特殊体型便立刻引起了科主任李露的警惕。身高177㎝的他,体重已经高达130Kg,BMI值更是高达43.1kg/m^2。根据我国BMI值测算,小李算得上是重度危险性肥胖。
小李自述,自己近两个月以来出现了双下肢水肿、走路无力并伴有腹胀、头痛头晕、胸闷气短、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最近这几天更是感觉明显,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为此,李露建议小李入院治疗。
入院后,经诊断,小李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腔积液、脂肪肝、高血压病2级(高危)、高尿酸血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双肺支气管炎等。鉴于情况比较复杂,病情比较危重,李露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经诊断,小李存在肥胖相关性肾病。
由于患者既往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肾功能不全,目前出现腹胀症状考虑为心肾功能不全、水钠负荷所致,肾内科团队第一时间给予保肝护肾、利尿扩管、减轻心脏负荷等对症支持治疗。随后,请营养科专家会诊并调整饮食结构,制定个性化食谱;请普外科专家会诊,专家们建议择期行减重手术;最后经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会诊后,鉴于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经与家属商定之后,立刻将患者转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继续深入治疗。
经过该院多个学科的共同救治,患者自觉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腹胀及双下肢肿胀的情况也明显缓解,复查各项指标较入院前明显好转。
“出院以后一定要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你看你还这么年轻,医生给你制定的食谱一定要好好执行,我们可是很期待看到瘦下来的你哦!”出院前,李露主任耐心叮嘱。
肥胖害处多多
据了解,肥胖相关性肾病是指肥胖引起机体一系列代谢紊乱,由此导致的肾脏病变。临床表现为肾脏肥大、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蛋白尿,肾活检病理学特征为肾小球体积普遍增大,常伴有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肥胖通常指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体征。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BMI)超过 30 kg/m2(亚洲人超过28)肥胖者的肾包膜下脂肪紧紧包裹,部分脂肪向肾实质内渗透,造成对肾组织的机械压力,导致肾组织局部缺氧性损伤。另一方面,肥胖者常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胰岛素抵抗,这些变化会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肾脏的高滤过、高灌注性的损伤。肾脏疾病的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往往早期会出现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持续蛋白尿,晚期才会出现肾功能的损伤,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尿毒症的发生,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肥胖是减少肥胖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措施,而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肥胖相关肾脏病的病程进展。减少酒精的摄入、合理饮食、戒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加强运动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包括肾脏疾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预后。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