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扬肥胖(肥胖语句)
宣扬健康就是歧视肥胖?英国社会面对肥胖真纠结
肥胖,一直都是英国的社会问题。根据NHS公布的定义,肥胖指的是超重,人体有过多的脂肪。通常情况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用来测量的标准:成年人的BMI在18.5-24.9之间属于健康体重;25-29.9之间属于超重(Overweight);30-39.9之间属于肥胖(Obese);40以上属于严重肥胖(Obese)。
体质指数(BMI)=体重(kg)÷ 身高²(m)
卫报:英国是西欧肥胖人数最高的国家
英国的肥胖社会问题有多严重?
在英国,大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属于肥胖,在10-11岁的儿童中,有五分之一属于肥胖。
肥胖患者比健康人多3倍的可能患直肠癌,多5倍的机率得二型糖尿病,多2.5倍的机率得高血压。
肥胖会使患者需要接受股骨和膝盖关节手术,甚至缩胃手术。肥胖也会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巨大隐患。
如此严峻的肥胖问题给一向资金短缺的英国医疗体系带来压力。
一言概之,肥胖的原因是吃得太多,消耗地太少。
Cancer Research UK表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让做出健康的选择难上加难。
食品工业中大量添加脂肪和糖类,铺天盖地的加工食品广告,超市“买一赠一”的激励措施,含混不清的食品成分表,随处可见的快餐馆,以及越来越多的伏案工作,这样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
从个体而言,造成肥胖原因的深层非常复杂,例如基因、用药、精神状态和社会资源匮乏等多个因素。
某些治疗疾病的药品会带来人体激素紊乱的副作用,从而导致肥胖;抑郁患者和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群容易将食物作为解压的方式。
身处贫困的人群可支配收入少,更容易选择价格便宜的方便食品饱腹,这类食品通常有过多的脂肪和糖类。
肥胖问题不仅是公共健康的问题,也牵扯到社会经济问题。遗憾的是,社会上对肥胖患者的歧视依然存在,这种歧视根深蒂固,很多的表现方式非常微妙。
有些研究显示,在需要经历面世环节的硕士或博士项目筛选中,肥胖的学生比体重正常的学生相比,获得入学的机会更少。
接受肥胖还是赞美肥胖?
2015年,伦敦地铁出现了某品牌减肥产品的大幅宣传广告:一位窈窕美女身着比基尼,边上写着巨大的“你的身材准备好了去海滩吗?(Are you beach body ready)的宣传口号。
该广告引起了许多民众的投诉,网上有六万多人请愿移除该广告。
投诉者表示,这类广告“直接针对个人,让普通人与模特相比较,产生了身材不如别人的感觉,目的是为了销售产品。”2016年,伦敦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禁止伦敦地铁出现各类宣传“不现实身材”(Unrealistic body expectation)和贬低女性形象的广告。
他表示:“作为两个十几岁女孩的父亲,我非常担心这种广告对人的贬低影响,尤其是对女性的消极影响,让她们为自己的身材可耻。”
从“身体自爱”到“颂扬肥胖”,界限在哪儿?
当身体自爱的概念逐渐推广的过程中,“接受肥胖”(Fat acceptance)的活动也加入其中。它试图改变社会上对肥胖人群的歧视。
支持者相信,当前对待肥胖问题的方法包含了“肥胖羞辱”,这不仅不能让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反而会导致心理上的问题,引发进食错乱,让结果适得其反。
社交媒体出现的“肥胖影响者”(Fat influencer)表示肥胖不是问题,节食是有害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用#fatspo (Fat inspiration的缩写)来展示自我和表达意见。
喜剧演员Sofie Hagen的分享在社交媒体颇有影响力,她公开表示:“当然了,我赞美肥胖!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我真正地热爱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她的推文经常受到大量追随者的追捧。
很多读者表示这本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接受自己。
然而该书通篇讲的是“接受”,却没有鼓励读者对不满意的身体状态进行改变。有一位持反对意见的读者评论,“当你因为肥胖得了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那你还能快乐多久?”
由此可见,“接受肥胖”的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另一种极端:肥胖被颂扬,肥胖患者心安理得地自我放纵,为暴饮暴食寻找借口;无视肥胖导致的健康风险;为获得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型做出必要的努力努力健身和健康饮食的群体被扣上“安全感不强”的帽子。
2018年,东安格利亚大学出版的一份报告表示,“接受肥胖”和“加大号的正常化”在损害人们对肥胖问题的认知,让肥胖患者更不愿意在必要的时候接受医疗帮助,削弱了政府在努力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效果。
“虽然你的身体是你的事情,积极的鼓励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在公共领域否认健康隐患,不是宣传身体自爱——这只会给各种进食障碍大开绿灯。”
政府: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
作为对肥胖问题的回应,英国政府于2018年4月开始征收“糖税”(Sugar tax)。各大食品生产厂商因此作出调整,例如苏格兰软饮品牌Irn Bru停止生产原版的饮料,转而生产低糖版。
含糖饮料Ribena 和 Lucozade的母公司Suntory表示,已经将主要产品的中的含糖量降低了50%。
儿童作为肥胖问题中巨大的受害者,英格兰的儿童肥胖率已达到史上最高。在儿童节目的黄金时段中,每小时有多达九次的垃圾食品广告。
根据研究,记得一种垃圾食品广告的儿童,在一年内将多摄入18,000卡路里的热量。家长在向儿童灌输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周围大环境对儿童认知的影响,以及鼓励多参加锻炼和室外活动。
Cancer Research UK建议消费者,每周花一些时间安排食物的内容和烹饪。用购物清单的方式控制冲动消费,确保摄入足够的健康食物,减少对方便食品的一栏。
同时,不要在饥饿的情况下购物,确保不要因为饥饿影响决策,避免购买额外的零食。
在面临公共健康问题和政治正确面前,在纷繁复杂的观点和声音面前,不可忽视的是民众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土豆泥、番茄汤泼向《干草堆》《向日葵》,反映了西方社会什么问题?
2022年10月23日,德国环保组织“最后一代”成员进入德国巴贝里尼博物馆,在莫奈的名画《干草堆》上泼了土豆泥,以抗议“化石燃料开采”。
这是环保组织发起的最新一起破坏活动。之前,10月14日上午11点,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两名“Just Stop Oil”运动的“气候抗议者”,向展出的馆藏珍宝、荷兰画家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价值7250万英镑的油画名作《向日葵》,泼洒了两罐亨氏番茄汤。馆方说:除了“画框受到一些轻微损坏”,作品没有受到伤害。
其中一个破坏者、21岁的菲比•普卢默宣称:“你们更关心一幅画的保护吗,还是保护我们的星球和人类?生活成本危机是石油危机的一部分,数以百万计的寒冷饥饿家庭无法负担燃料价格。他们甚至买不起一罐热汤。”
上述观点看得人如坠五里雾中:环保与艺术品之间是相悖关系吗?节能减排就必须毁掉一幅油画吗?或因保护一幅油画就无法保护地球吗?生活成本问题是停止使用石油就能解决的吗?且不说西方是否真有数百万家庭连一罐热汤都买不起,假设果真数百万家庭无法担负燃料支出,那不恰恰应该扩大能源生产,以降低能源单位成本吗?
极端分子这些语无伦次的梦呓,其内在逻辑是什么?或者,有没有逻辑?这都不重要,所谓“抗议者”并不讲逻辑,甚至不需要事实为依据。他们只是要传达出愤怒、表现出破坏力,以捍卫其头脑中的所谓“信念”。
类似“信念”在西方五花八门、数不胜数,譬如美国时尚明星Kanye West(侃爷)前几天谴责美国文化颂扬肥胖,“它实际上在临床上是不健康的,而对于人们来说,它是恶魔般的”。
还有著名的“环保少女”谴责一切化石能源,询问有啥交通工具能不排放二氧化碳送她从瑞典去美国领奖,网友嘲笑道:你可以自己划船横渡大西洋啊。其实,即便人力划艇也要排放二氧化碳。
这些所谓“运动”是西方社会特点,其不需要事实依据,也不需要逻辑支撑,只要有情绪、有愤怒、敢行动就够了,而且越过火,博得的喝彩越高。
其实,此类偏激思维与行动,西方社会数千年来一贯如此,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偏激题材在不断变化。
一千多年前的Abelard因坚持“唯名论”,被教会判为异端。他每天吭哧吭哧爬到三米多高的树上,和下面仰着头骂他的人,展开激烈的隔空论战。西方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就以这类精神,为各自的信念争吵了一千年。
诸如用番茄汤泼油画以表达自己信念的行为,西方人自古至今已不知玩过多少次了。譬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原作就遭受过至少三次物理攻击,其复制品遭到的攻击甚至损毁更是不计其数。1504年,这座旷世杰作首次亮相时,就有抗议者用石头砸它,所幸没造成损坏。1991年9月14日,意大利艺术家Piero Cannata用锤子将大卫雕塑的左脚第二脚趾砸崩。在场的参观者们迅速制止了其进一步破坏,直到警察到达。
其实,目前西方很多“运动、主张、信念”具有反常识、反社会规范、反逻辑的特征,其传播之广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是非判断。
而到了2022年,面对“番茄汤下的信念”,却再无人制止,甚至连美术馆保安在案发后都无所作为,那两个凭一己“信念”进行破坏的家伙,在案发后还在被泼油画前摆姿势、留影纪念,旁观者只是拿出手机拍照。
这一切,都体现出21世纪初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道德观、基础行为规范……出现了重大异化与扭曲,这才是西方社会危机所在。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以胖为美”是对唐代时尚的误读
“以胖为美”是对唐代时尚的误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都以为,唐代在形体审美方面崇尚肥胖,把超级丰满作为美的最高标准。杨贵妃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便成为了极具说服性的例证。更有甚者,把这位贵妃娘娘形容成“席梦思”“大圆桶”!
其实,整个唐代,从来就没有兴起过以胖为美的时尚,而被立为“肥美”标杆的杨贵妃,也没有人们想像并加以渲染的那么肥胖!
后来认定杨玉环肥胖的一个根据是:杨玉环怕热,爱出汗。这也就是体质的问题,虚弱的体质也会多汗,不一定与肥胖有关。唐玄宗曾经的一位宠妃江采苹,骂过杨玉环是“肥婢”,这位失意妃子所骂的“肥”,也只是相对的,因为江采苹是苗条型的美女。李三郎(即唐玄宗)也不是只喜欢丰满型的,他也狂热地宠幸过江采苹。后来,江采苹在与杨玉环的争风中败落,也并非体重上不占优势,而是很错综复杂的原因。
唐玄宗与杨贵妃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记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诗人也只是赞美了杨玉环的皮肤白晰细腻,如同凝固的油脂。此诗通篇之中,并无贵妃肥胖的描写。事实上,杨玉环不但是贵妃,还是一位舞者。酷爱艺术的李三郎曾主导大型舞蹈《霓裳羽衣曲》的编排,并亲自吹笛助演,领舞的大多时候是杨贵妃,试想一下,一个身形肥硕、臃肿拙笨的体态,能胜任领舞的角色吗?杨贵妃应该不算苗条,但也不会太肥胖,只是比较丰满而已。
而李太白在赞美杨贵妃的《清平调》中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汉代的皇后赵飞燕腰身非常的纤细,细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可以在人的掌上翩翩起舞。如果唐代真的以胖为美,如果杨玉环与赵飞燕的身材相比,会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诗人是不会把两个极端相提并论的。从李白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的主流审美观念,也并非以肥胖为上乘之美。
一般来说,最能反映一个时代风尚的,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唐代画作中(包括画卷和壁画)的仕女们,大多雍容华美,面部丰腴,似乎彰显了对肥胖颂扬,但是仔细看来,你会发现,那种饱满的面颊,上下宽窄的比例是倒置的,即额头窄,下巴处宽厚。如果是个例还可以理解,画作上的美人们都基本如此,我们只能断定这只是艺术的手法,为的是表现当时社会的富足与和谐。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可能群体结构比例失调。再者,图画中仕女们的仪态却是风姿绰约,妙曼灵动,并没有给人以粗壮的感觉。
唐代晚期著名诗人罗隐在《赠妓云英》中感叹:“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十多年不见了,昔日的佳人虽不再青春,让诗人眷恋赞叹的,是故人依然美丽窈窕的身姿。“掌上身”也就是赵飞燕之身,轻盈鹤立,细脖子细腰。
凡此总总可鉴,唐人从未追捧过肥胖,整个唐代并没有形成成“以胖为美”的时尚。而这种误读的愈发浓重,也只是在近些年。一个创造过辉煌文明的王朝,曾经以肥胖为时尚,这或多或少可以抚慰部分体态过于丰满的同志,并且把这种认识当作坚硬的精神支柱。博主撰此文,绝无要折断这根柱子的目的,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形体健硕的同志,也不要因为肥胖从没引领过时尚潮流而感到失落!骨感也好,肉感也好,只要活得精彩就好!有比形体更能使人愉悦和蓬勃的,那就是精神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