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肥胖(肥胖个体化健康教育)
不出门不运动“宅家”几个月初二女孩疯长40斤
李诗敏 封面新闻记者简婷婷
14岁的玲玲(化名)在两年前就被查出患有脂肪肝,为了控制她的体重,爸爸妈妈也是想尽了办法。然而,近来因为常常半夜起床偷吃食物,再加上不出门、不运动,疫情期间“宅”在家的她竟然暴长了40斤!
为了重回健康正轨,7月20日玲玲将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外科减重手术,以彻底告别一身的赘肉。
女孩节食饿得心慌 半夜偷摸加餐
“从小食量就是其他小孩的几倍,但是没想到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玲玲的妈妈说,女儿还是新生儿的时候一餐的饮奶量就能达到80ml,甚至比一些同龄小孩一周的饮用量都多。之后的几年,玲玲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对她的饮食需求有求必应,“娃娃就是要长得胖才乖,有肉才是长得好。”
7岁后,玲玲才开始跟着爸爸妈妈生活。夫妻俩很想纠正女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但效果却并不明显。12岁体检时,更是被查出了脂肪肝。为了女儿的健康,夫妻俩一边控制她的饮食,一边加大运动监督,“跟着爸爸去跑步,结果比我走得都慢,还大哭,觉得太累了。”
疫情发生后,“宅”在家的玲玲,体重更是开始飙升,与春节相比竟长了40斤。“每次就吃一小碗饭,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咋会长成这样。”令爸爸妈妈没想到的是,玲玲长胖竟是因为“暗度陈仓”——半夜趁爸妈熟睡后,再偷偷起来狂吃东西“补充体力”。而这,也是因为有一天她忘记收拾房间里的垃圾桶,才被妈妈给识破了。
胖娃娃收诊逐年递增 假期更是“重灾区”
近期到医院检查时,身高1.65米、体重170多斤的玲玲的BMI指数达31kg/m2,肥胖不仅引起了脂肪肝,还引发了雄性激素增多等问题。此外,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8 mmol/L的她,更是处在了糖尿病前期。为了解决肥胖带来的诸多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为她制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方案。预计配合术后的营养、运动综合减重,玲玲的体重将回到110斤的正常范畴。
“今年高考刚完就有考生哭着说最大的愿望是减重,也是引发了很多父母的关注和思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任刘雁军说,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逐渐凸显的问题,自中心在西南地区率先成立以来,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占到了总体手术量的7%,其中最小年龄仅12岁,最大体重者达到314斤。另从中心门诊来看,未成年减重患者的收诊比例每年成倍增加,尤其是在假期期间,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已有不少家长在中心进行了预约,准备趁假期解决孩子们的肥胖问题。” 同时,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国的主要大城市0-7岁的肥胖儿童约有476万,7岁以上超重和肥胖的儿童总计达3496万。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更是达到了19.4%。
“遗传因素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32-34%;父母双方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生率为50-60%。”刘雁军表示,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包括喂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体重的理解,担心孩子“吃不好”,成为了儿童肥胖的诱因之一。
科普阅读/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儿童肥胖是指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导致脂肪储积过多而引起的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它不仅是一种营养性的疾病,还会影响身体其它器官,导致代谢发生异常。
“肥胖”在医学上也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若该数值高于24,就说明孩子偏重了。
儿童太胖带来的影响?
·妨碍生长:儿童太胖可能引起性早熟,在性早熟的情况下骨龄的迅速增长,会让骨龄大于真实年龄,骨骺提早闭合,最终孩子成年身高往往偏矮。
·引起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并非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利”。儿童T2DM(二型糖尿病)已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肥胖是一大确定诱因。建议所有超重的或至少有高风险因素的儿童,应当在10岁或青春期开始T2DM检查。风险因素包括一级或二级亲属的T2DM家庭史、属于一定种族人群、或具有胰岛素抵抗征兆(高血压、血脂异常、黑棘皮病或多囊卵巢综合症)。
·其他诸多问题
1.代谢综合症(MS):严重肥胖儿童的MS风险接近50%;
2.雄性激素过多症:肥胖和过度肥胖会使青少年女孩处于月经紊乱和早期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高风险之中;
3.心血管疾病:肥胖引起各种心脏结构变化和血液动力的改变,过多的脂肪堆积导致血量和心脏输出量增加;
4.内脏疾病:肝功能异常与肥胖相关的疾病,称为非酒精脂肪肝疾病。非酒精性的脂肪性肝炎可能变成与增长的纤维化以及最终少见的肝硬化相关;
5.整形外科问题:超重儿童易于出现骨畸形,过大的体重可能引起软骨的损伤,导致股骨骺滑脱、膝外翻、扁平足、脊椎前移(背下部疼痛)、脊柱侧凸和骨性关节炎等;
6.皮肤病问题:年幼肥胖个体常见的黑棘皮病以颈后表面、腋下、体褶和关节部位出现色素沉淀过度、过度角化和柔软斑块为特征。
如何进行肥胖预防和控制?
·运动:运动减肥毋庸置疑,但还是有一些雷区家长需要注意。比如哑铃、杠铃等负重类运动就不推荐太小的孩子体验,因为低龄儿童发育尚未完全,太多负重类运动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建议肥胖儿童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
·膳食:节食≠不吃,切忌为了减重禁止孩子正常饮食。建议请教专业营养师,针对儿童个体情况建立健康饮食体系,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治疗:对于已处于病态肥胖标准的儿童及青少年,家长不应讳疾忌医。建议尽早至医院进行专项检查,以便实现对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解码肥胖:是基因陷阱,还是现代生活方式的 “甜蜜” 阴谋?
在当今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等多个层面。
生理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差异显著,一些人天生代谢缓慢,能量消耗少,即使饮食量与常人无异,也容易堆积脂肪。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缓,体重往往会逐渐增加。此外,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若家族中有肥胖者,个体肥胖的概率会大幅上升。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食欲调节,使人体对食物的渴望增强,摄入过多热量。
心理因素对肥胖的影响日益凸显。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许多人会借助食物来舒缓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易引发暴饮暴食,尤其是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偏好。例如,一位职场人士在面临工作压力时,可能会频繁食用薯片、巧克力等高糖高脂零食,从而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社会与环境因素犹如肥胖滋生的温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促使人们更多地依赖便捷的快餐食品,这些食物通常高热量、高脂肪且低营养。同时,工作性质的改变使得人们的体力活动大幅减少,长时间久坐办公,出行依赖交通工具,日常运动量严重不足。此外,社交场合中的高热量饮食文化,如聚餐时的大鱼大肉、甜品饮料,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人们的热量摄入。
肥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发因素,有助于我们制定更为全面、有效的肥胖预防和干预策略,从而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以上内容综合患者口述,或临床经验所得。在此提醒,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最好咨询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关于肥胖,你想错了的和你不知道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5日讯(记者周劼)肥胖在中国日益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新全国性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根据最新的全国调查数据,按照中国标准,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同时1/5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的6岁以下儿童也存在超重或肥胖。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教授应《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之邀,领衔中国专家团队撰写了中国肥胖问题的系统综述,向我们揭示了中国肥胖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也揭开了关于中国肥胖的诸多认知误区:
相关论文封面
误区一:肥胖不是病
肥胖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认为是一种病。超重和肥胖是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部分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的风险密切相关。统计显示,中国成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经超过50%。
误区二:儿童和中年人才易胖
中国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域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显著增加。
误区三:胖是吃出来的
除了不健康的饮食,久坐不动也会显著导致个体超重和肥胖。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误区四:减肥就是节食
超重和肥胖的显著增加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习俗和规范、政策治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要解决肥胖社会问题需要全方位行动。就个体而言,依靠单纯的节食是很难减肥并达到长期维持的效果。
误区五:胖是外在肥
胖不仅有外在虚胖,还有内在肥胖,即内脏脂肪含量过高。统计显示,相同的总脂肪量水平下,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含量似乎高于欧美白人。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外瘦内胖。
误区六:中国的胖子不如外国多
按照世卫标准,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肥胖人数则仅次于美国。按照中国的诊断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误区七:千金难买老来瘦
老来胖不好,老来瘦也可能是病。据统计,中国男性和女性肌少症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50-59岁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8.2%和7.7%,60-69岁中分别为17.0%和16.6%,70-79岁中分别为35.1%和35.6%,80岁及以上分别为64.9%和56.7%。因此,老来瘦弱也需要区分,并非越瘦越好。
误区八:农村胖子少,城里胖子多
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儿童和成人肥胖负担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误区九:胖是富态
在美国和欧洲,肥胖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更为普遍。根据中国的全国调查数据,不久的将来,这个趋势估计也可能在中国显现,收入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肥胖率越高,未来肥胖负担可能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转移。
误区十:大腹便便不算胖
过去40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腰围都在增加。男性平均腰围由2002年的80.0厘米增加到2010-2012年的82.7厘米,女性平均腰围由76.4厘米增加到78.5厘米。统计显示,体重正常但腰围过粗的人群呈现较高脑卒中和早死超额风险。
误区十一:胖是遗传
个体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和不良早期生活暴露及其他并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与生活方式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在肥胖病因中发挥重要作用。
误区十二:肥胖是营养过剩
肥胖人群经常是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含糖饮料、甜食、饱和脂肪等摄入量过剩,而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的摄入量可能不足。所以肥胖恰恰有可能是营养不均衡,甚至营养不良,如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
关于肥胖的几个冷知识
·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
·孩子课业和家庭作业负担越重,肥胖风险似乎显示越高。
·中国农村家电购买补贴等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妇女肥胖问题。
·农民工(特别是男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较高。
·小区门禁越多,居民的体力活动和锻炼似乎会减少。
·小区绿化程度较高,居民BMI和肥胖率似乎会越低。
·快餐店和便利店越多越密,附近的肥胖率似乎会越高。
·儿童外出就餐越多,腰围可能会越粗。
·久坐刷手机的习惯可能增加发胖。
(以上数据、图片和观点皆摘自潘安等著《中国肥胖问题·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