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劝诫肥胖(劝胖子减肥的话术)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图为电商平台上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 电商平台截图

中新网济南5月11日电 题: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 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作者 赵晓

“五月不减肥,六月没人追,七月徒伤悲……”一条网络段子,戳中多少年轻人的“痛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在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虑”,进而催热“减肥经济”。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减肥不仅为美,更要为健康,科学减重,警惕交“智商税”。

“5·11”因谐音“我要瘦”,被定为“中国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总和超过50%。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超90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中国第一胖”王浩楠在运动减重,目前他已减肥成功,成为一名健身教练。 受访者供图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爱美人士将减肥提上日程。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燃脂素、排油丸、纤体瘦身饮等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颇受欢迎。网络主播通过运动直播吸粉,并在线推荐健身器材和减肥产品,掀起瘦身热。

“我从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体重超过500斤。”“90后”小伙张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重,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减肥药、喝减肥茶,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经过后期的饮食方案调整和健身运动,现在体重减到165斤。

回想过去的减肥经历,张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钱,尝试过市面上不同的减肥产品,后来仔细研究才明白,不少减肥药中含有利尿剂,利用脱水造成减肥假象,实际根本没掉肉。“减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术后我的体重逐渐下降,既是因为饮食得到控制,也是迈开腿锻炼的结果。我现在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2个小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杨飞 摄

今年55岁的于爽(化名)曾连续20多年饱受肥胖之苦,甚至因过于肥胖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针灸、推拿、吃减肥药……什么招都试过,有时能减四、五斤,但很快反弹,越减越胖。”于爽告诉记者,她属于遗传性肥胖,体重曾超过200斤,7个月前做了减重手术,现在已经“掉肉”50多斤,目标体重是减到130斤。

“我想劝诫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轻人,要及早就医,对症治疗,不要盲目吃减肥药,用五花八门、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于爽说,遵照医嘱减重,能少走很多弯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在受访时详细分析了当下广为流行的吃代餐、吃减肥药、做抽脂手术等多种瘦身法,这些方法看似有用,却让消费者赔钱还伤身。如一些减肥药相当于泻药,让人排泄、脱水,根本减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热量、健康的代餐,尽管配方符合饮食调整大原则,但营养不全面,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长减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刘少壮说,当前,减肥市场鱼龙混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醒“胖友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花冤枉钱交“智商税”,要提高辨别力。他说,减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静态生活。“减肥有度,不能搞极端,体重过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才能让生病概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曾每天100支烟,33年烟龄的老烟民告诉你正确的戒烟和劝戒方式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戒烟是很容易的事,我一生戒过好几十次了。”

这句话或许让人感到幽默,诙谐,但对戒烟者来说却格外扎心。

最近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视频,让人百感交集。

在某野生动物园里,一只黑猩猩捡起了游客扔来一根抽过的香烟,起初它像看到食物一样既好奇又兴奋,当手触摸到火苗的那一刻,火辣的痛感让它一下畏缩了。

看着人群中人类把这根东西放到嘴里,吐出烟雾并很享受的模样,黑猩猩决定再次尝试冒险。它把手伸向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另一端,放在嘴里吸了一口,然后学着他们摇头晃脑的吐出烟雾。

黑猩猩摇头晃脑地吐出香烟

呛辣的刺激感让它反射性把烟丢了出去,那种刺激的感觉好像冲击了天灵盖,苦涩和难受让它痛苦得搔头抓耳,但片刻后它还是再次颤颤巍巍地把手伸向了地上的香烟...

黑猩猩再次捡起烟

瘾是最大的心魔。

就像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说起烟瘾,自己身边有太多吸烟和劝吸烟的人,但无一不从最初的期待,信心满满到最后的大失所望,他们说终于能理解那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真正感受,到头来的结果往往总让自己心力憔悴。

就在我认定戒烟是世界难题之一时,在书店惊喜发现了《这本书能让你戒烟》。作者亚伦·卡尔曾经烟瘾的最巅峰时期达到每天100根烟,在身体敲起警钟后,这位有着33年烟龄的老烟民,为了求生欲经过不懈努力,最后找到轻松戒烟的方法,并帮助全球1000万人戒了烟。

这书能让你戒烟

有趣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更多强调人人都知道的——吸烟对人体有害。作者的核心方法告诉烟民,不靠意志力,同时也不会得不到烟瘾满足而受煎熬,轻松快乐的戒烟并不难。同时也给了不抽烟的人非常棒的建议,不强制要求他人戒烟,应该让他们多接触戒烟成功的人。

一个长达20年烟龄的烟民朋友在戒烟后,尝试向我描述,过去吸烟成瘾的感觉。

“从鼻腔再灌入到肺,浊气在肺里蓬勃而发,即便是一扫而过,但对我来说的确受用。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犹如一支速效镇定剂。例如社交、演讲,甚至疼痛和嚎啕大哭,我都不忘来一根....

但当我发现自己已经沦陷,无法将它剥离我的生命,那种窒息的惶恐和自责由内而外把我包围,就好像一个四肢健全的人,一旦习惯了电动轮椅,久而久之,便会忘记了自己能够奔跑。”

当被问是什么让他决心戒烟,他说就是在抽完最后一根烟后,感觉自己已经不再需要它,于是就再也没有抽过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但过于保留执念,必定会有伤害。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

香烟嗜瘾成性的秘密是什么?

抽烟无非是中了两种剧毒的伤害。

第一种:尼古丁

它是杀虫剂的成分之一。如果用于静脉注射,一根烟的尼古丁就足以夺走我们的性命,所以,我们可以记住一句话:尼古丁是剧毒,吸烟等于吸毒。

生理上,长期抽烟的人很容易在自身找到发生的微妙变化。这里还是要明确知道吸烟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

  • 牙齿发黄,口腔有臭味
  • 声音嘶哑,喉咙有痰
  • 胃溃疡
  • 神经系统麻木、心血管易堵塞,致使冠心病、心脏病的发生增多
  • 生殖系统损害

每当吸一口烟,就会有少量尼古丁从肺部进入大脑,其新陈代谢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古丁含量会加速下降,所以很多人在一个时间段抽完烟后,会无法控制加大剂量。

相比于海洛因的唯一优势是,它相当对容易戒掉,时间大概在5-20天左右就可以阻隔掉,这和意志力无关,就像上述提到的老烟民,他从内心底认为自己不再需要依赖香烟,便彻底戒烟。

第二:心瘾

它是终极大boss,很多人总会给吸烟找很多借口。

  • 吸烟能舒缓解压?

事实上,当我们把自己的情绪都寄托在外在力量时,压力从那刻起只会变得越来越大,吸烟的人都知其危害,潜意识里都带着自责的心态,同时我们对自我的评价也因依赖,而变得不受控制,所以吸烟舒缓解压力没有科学根据,只是单方面自我的臆想。

  • 吸烟能应付无聊?

如果你看到一堆人聚在一块聊天,有些人的手里不是拿着手机就是香烟,普遍人的心里觉得不拿点东西总没有安全感,但事实是香烟并不能打发无聊,它就是无聊本身

  • 吸烟能更专注?

当开始点燃香烟,很多人就已经开始抽离正在吸烟的状态,一个伟大诗人也不会因为吸烟就立马创作出诗歌作品,其次香烟里的毒素会使得血液携氧能力减少,从而会导致供氧不足,注意力反而无法集中,所以吸烟能集中注意力是个虚假命题

  • 吸烟能够更放松?

其实在我们紧绷神经想放松时,在想的那刻就证明它已经到达。反之,科学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尼古丁能让人兴奋,这也进一步说明无法轻易放松的人,就是有严重烟瘾的人,这种人有易怒症,只想通过靠香烟缓解,烟瘾越大,越无法放松

劝诫他人戒烟的五大错误认知

想要身边的人戒烟是每个人都头疼的问题,劝诫不成功也可能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有位戒烟瘾患者曾问过我,你知道为什么香烟上明明标注了有害健康还有人买吗?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不痛不痒,根本没用。吸烟有害健康人人都知道,作为一个抽烟的人,他心知肚明,却选择假装不知道,自欺欺人

有很多人为了家人的健康,例如会喜欢发患者的黑肺来“恐吓”对方,到最后发现,毫无用处。

例如他会说有人抽了也没事,可一旦到他得了肺癌或其他引发疾病时,他立刻会变得比谁都紧张,你让他扔掉火机或一切有关的东西都能做到。

心理学上对此也早有研究,在试验中曾把实验者的牙齿作为健康教育,跟他们说了各种险要的危害,还展示了一对黑牙与引发症的照片,倡导每天至少需要刷牙三次,结果对健康行为的改观微乎其微

劝诫他人不“吸烟”本是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公共场合除了法律的约束,在不适合的场合抽烟也容易受到道德的指责。

有个烟民自述有次在人流拥挤的路上,自己因一边走路一边吸烟,被一个大妈抓起来劈头盖脸一顿乱骂,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对大妈的做法无法认同,结果是两个人还差点打起来,好在被路边的人劝开了。

我们都知道文明讲礼貌,不去影响和打扰他人,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如果见缝插针做“道德绑架”,这样就完全没必要。这和你用错误的方式对他人说“吸烟有害健康”,他哪怕知道自己理亏,但也会“恼羞成怒”一个道理。

发泄情绪还是完成目标,我们需要斟酌考虑。

用意志力去控制烟瘾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会让吸烟者从内心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戒烟方法。当一个人去承诺为他人戒烟,他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接纳这个事实,会觉得心里委屈,感觉自己特别不容易,这就变相让他觉得吸烟是一件好事,出发点就错了。

单纯依靠意志力去解决事情,就好像在考验一个人的人性,而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这并没有帮助吸烟者全面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层面,而是从一个最浅薄的层面出发。

为了帮他人戒烟,很多人认为用减量可以减少成瘾的问题,但事实却是减量可以用作于某个习惯,而烟瘾不是习惯,它是毒瘾。吸烟不管是半根或一根,只要吸入尼古丁后,人便会很容易对它造成依赖,那个“剧毒”又会黏上你。

最好的方法是在戒断期彻底阻断源头,只要不接触5-20天左右的时间,从内心里认识到它对你毫无意义,戒烟相对来说就会轻松。

当一个人决定戒烟,很多时候他烟瘾上来时,会有人选择用瓜子、糖或其他类似能冒烟的东西代替烟,真相是这根本治标不治本,在心理还是有作预设,有个虚幻的假象存在。

你从内心里就认为自己还需要它,但事实却你根本不需要它。不论是心理、生理、社交或是行为习惯上,都要给自己灌输它对于我们毫无用处的思维,因此也不存在需要替代品一说。

这样的后果可能带来糖尿病肥胖症等引发问题,很多人在不抽烟以后,就会用吃的方式去填补内心的空虚。

以上的戒烟方法很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让吸烟者觉得自己吃亏,而找了另一个替代品继续完成不能做的事情,而根源不断,自然无法真正解决戒烟的问题。

三大绝招让你快乐戒烟

当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带有负罪感,那他一定不会让自己“吃亏”,会继续找其他类似方式“救赎”自己,或选择无能为力,沉沦到底

吸烟最明显是心理上有很大不同程度的伤害。

例如小时候的因家庭而被嘲笑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顿顿饭都抢着买单;一个从小被父母伤害的女孩,可能她会换着法子在男朋友边身作,以此换来安全感;从小被严厉要求的学霸,就可能做任何事情就力求完美,否则就有很深的负罪感。

烟瘾一个道理,而且更深一个层次,最大的问题是会让患者远离正念,让我们和当下的觉知偏离,结果根本不是你在掌控着人生,而是化学物质在控制你。

如何能轻松快乐的戒烟?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除了有心理暗示方法告诉自己开始不抽烟以外,行动证明便可以设立一个时间,例如今天就开始远离打火机、烟灰缸等烟源问题。还可以多与戒烟成功的人一起多接触,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更多的想法。

作者在书中有牢牢抓住了吸烟者的一个心理:总有不止一个时刻,你认真地想过要戒烟。

一个目标,需要有正面的回馈,所以做了决定后,不妨用积极快乐的心态去面对。换个角度想,其实你是自由了,不再被香烟束缚,不用再做尼古丁的奴隶了

书中有提供小窍门,当在戒断期的5-20天里,尼古丁再找上你时,便可以使用“饥饿法”想象一个情景,即告诉自己,不吸烟是为了“饿死”这个毒瘾,只要挺过这个时间段,那就离成功又近一步。

当和其他吸烟的人聚在一起,你要明确告诉自己,你的羡慕只是一种惯性。当你蠢蠢欲动时,这时可以调动自己的慈悲心,提前帮那些“迷途”的人预设一个场景,当你有用了慈悲心,你会更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会为他们感到可怜。

例如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会咳嗽,抽烟咳嗽代表一种自救,是身体本能的排斥反应,想把毒素从身体里排走。

当你能够用另一个角度,不参与其中,而是同情、怜悯他们时,你还能用慈悲心帮助对方戒烟,从而会让你产生成就感。

戒烟最大的瘾便是心魔!在戒烟过程会有偶尔的不适的生理反应,但是都可以被克服。而“心魔”像吸附在人身上的水蛭一样死死咬着不放。但我们知道戒烟是一个很孤独的奋斗过程,那种感觉估计不吸烟的人很难感同身受,但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便是,种种失败的戒烟方法说明,戒烟的动机必须来自我们自己。

当你自认有来自内心足够强烈的戒烟动机时,那么,请从阅读本书,从熄灭最后这根烟那刻就开始吧!

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济南5月11日电 题:身材焦虑催热中国“减肥经济” 专家:警惕交“智商税”

作者 赵晓

“五月不减肥,六月没人追,七月徒伤悲……”一条网络段子,戳中多少年轻人的“痛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在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虑”,进而催热“减肥经济”。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减肥不仅为美,更要为健康,科学减重,警惕交“智商税”。

“5·11”因谐音“我要瘦”,被定为“中国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总和超过50%。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肥胖人口超9000万,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中国第一胖”王浩楠在运动减重,目前他已减肥成功,成为一名健身教练。 受访者供图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爱美人士将减肥提上日程。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燃脂素、排油丸、纤体瘦身饮等各类减肥药销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颇受欢迎。网络主播通过运动直播吸粉,并在线推荐健身器材和减肥产品,掀起瘦身热。

“我从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体重超过500斤。”“90后”小伙张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重,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减肥药、喝减肥茶,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经过后期的饮食方案调整和健身运动,现在体重减到165斤。

回想过去的减肥经历,张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钱,尝试过市面上不同的减肥产品,后来仔细研究才明白,不少减肥药中含有利尿剂,利用脱水造成减肥假象,实际根本没掉肉。“减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术后我的体重逐渐下降,既是因为饮食得到控制,也是迈开腿锻炼的结果。我现在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2个小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杨飞 摄

今年55岁的于爽(化名)曾连续20多年饱受肥胖之苦,甚至因过于肥胖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针灸、推拿、吃减肥药……什么招都试过,有时能减四、五斤,但很快反弹,越减越胖。”于爽告诉记者,她属于遗传性肥胖,体重曾超过200斤,7个月前做了减重手术,现在已经“掉肉”50多斤,目标体重是减到130斤。

“我想劝诫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轻人,要及早就医,对症治疗,不要盲目吃减肥药,用五花八门、没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于爽说,遵照医嘱减重,能少走很多弯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学术带头人刘少壮在受访时详细分析了当下广为流行的吃代餐、吃减肥药、做抽脂手术等多种瘦身法,这些方法看似有用,却让消费者赔钱还伤身。如一些减肥药相当于泻药,让人排泄、脱水,根本减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热量、健康的代餐,尽管配方符合饮食调整大原则,但营养不全面,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长减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刘少壮说,当前,减肥市场鱼龙混杂,亟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醒“胖友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花冤枉钱交“智商税”,要提高辨别力。他说,减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静态生活。“减肥有度,不能搞极端,体重过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才能让生病概率更低、预期寿命更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