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缝合(肥胖手术风险大吗)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怎么办?如何预防?
脂肪液化的防与护
案例回顾
代某,女,65岁,身高152cm,体重75kg,体重指数30.3,肥胖体型。患者因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以“腰椎管狭窄”收入院,既往体健,生命体征平稳,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后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融合固定术”,手术顺利。
术后伤口敷料无渗出,给予患者抗炎、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第三天发现患者伤口敷料有黄色渗液,随即通知主管医师,打开敷料见伤口处脂肪层较厚,伤口愈合不良,考虑为术后脂肪液化,积极协助主管医生伤口换药处理,每日红外线照射,交代患者保持伤口部位清洁,指导患者侧卧、俯卧交替,减少仰卧位压迫切口的时间;三天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干燥无渗液,顺利出院。
知识链接
1.什么是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指切口大量脂肪细胞破裂,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体油脂,积留于切口内。
以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液化、渗出为特点,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由于腰背部脂肪堆积,腰椎后路手术后切口处易发生脂肪液化。
2.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术后一周以内,大部分患者述除切口处有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粒。
(3)切口无红肿、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4)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粒,连续3天培养,无细菌生长。
3.为什么会发生脂肪液化?
有研究发现,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有:肥胖、围术期糖尿病控制不佳、手术时间长、高频电刀的频繁使用、切口保护欠佳、缝合方法和缝合技术不佳、患者低蛋白、贫血、膳食结构单一、术前软组织损伤等。
(1)肥胖
肥胖患者术后易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皮下脂肪肥厚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2)高频电刀的使用
高频电刀工作状态时的温度远超组织耐受温度,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不同程度碳化、变性、坏死,而且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也因热凝固栓塞,导致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减少,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形成渗液。
电刀也会对切口切缘造成热性损伤,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风险。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愈合能力受损,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等术后并发症。高血糖易引起组织水肿,血液呈高凝状态及血管病变引起血液供应障碍有关。
(4)手术切口保护欠妥
手术切口暴露时间相对较长、术中机械牵拉组织力量过大、牵拉时间过长或钳夹机体组织等机械刺激等均会引起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脂肪组织液化。
同时,术中消毒药物渗入切口,切口脂肪组织因化学性刺激而液化。这些都是手术过程中对切口保护不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5)缝合方法和缝合技术
缝合方法和缝合技术也会影响切口的愈合,是切口脂肪液化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6)其他因素:高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4.怎样预防脂肪液化?
预防脂肪液化,防患于未然,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注意。
术前预防
(1)术前评估患者的肥胖程度,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切口,选择脂肪较薄、皮肤皱褶较少的部位。肥胖患者施行微创手术最佳。
(2)入院后及时准确地进行健康评估,对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给予综合治疗,使患者机体处于最佳状态,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
术中处理
(1)加强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高频电刀。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
(2)手术时避免挫伤脂肪。
(3)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血肿。
(4)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缝合时注意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对合好脂肪层,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
(5)可用湿纱布覆盖伤口,避免牵拉对切口的损伤。
术后处理
(1)密切观察伤口渗出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
(2)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3)消毒伤口时避免消毒液渗入切口,以免化学刺激脂肪组织,引起切口液化。
(4)合理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高钙、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利于伤口愈合。
如何护理脂肪液化的患者?
1.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发生脂肪液化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要正确面对,消极悲观的心理因素不利于切口愈合。
2.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渗出情况,有渗液时及时给予患者伤口换药处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3.体位护理:指导患者侧卧、俯卧交替,减少仰卧位压迫切口的时间。
4.给予红外线治疗,提高伤口局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加速切口愈合的时间。
5.定期检测、记录患者体温,关注患者血常规、血沉等化验结果。纠正其水电解质失衡,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约2500ml。
6.加强患者营养摄入,及时纠正其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定期复测相关指标。
7.肥胖的管理: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指导其减肥,对于围术期患者,指导其低脂饮食,多食用高钙、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8.糖尿病患者加强围术期血糖管理,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及时与其主管医生沟通,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及时调整药物治疗,确保围术期血糖达标。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王爱君,李杨,陈茜茜.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医学生教育系列--切口脂肪液化规范处理
手术的难易,是对于外科医生来讲的。而恢复地是否顺利,才是患者最关心的。尤其在产科,无论术中腹腔内的操作多么精巧亦或困难,呈现在患者面前的只有腹部的切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妇女肥胖人数持续增长,腹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重点已由切口感染、裂开向切口脂肪液化转移,其发生率大约是 0.34% ~ 0.42% 。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更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
那么,如何预防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也成为了近年来产科医生关心的问题之一。
预防脂肪液化要注意两个方面:1、患者的全身因素;2、切口的缝合。
01、患者的全身因素
低蛋白血症、贫血、高血糖等可能导致脂肪层缺乏营养坏死液化。所以对可能引起脂肪液化的风险并及时纠正。
02、 切口的缝合
1.腹部切口方向的选择
比较两种腹部手术切口,纵切口为经典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操作方便,手术野暴露较好,手术难度较低。而横切口手术视野暴露较差,切口延长受限,手术难度增加。
1861 年,Langer 通过对尸体解剖的研究,绘制出皮肤的纹理线,也就是著名的 Langer 线。腹部皮肤垂直切口切断了 Langer 线,而横切口则平行切开了 Langer 线,因此,横切口愈合时瘢痕相对较细,而纵切口愈合时瘢痕较宽,尤其是下腹部。
对于盆腔良性病变的手术,尤其对于肥胖妇女,腹部横切口较纵切口更容易进入和暴露腹盆腔,减少伤口愈合中的并发症。
目前剖宫产手术多采用新式剖宫产,在进腹过程中,新式剖宫产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法,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的保留下来,减少出血,减少了因血管结扎或缝扎而造成的组织缺血,损伤小,更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了脂肪液化发生的机率。
2、腹直肌前鞘的无结缝法
异物刺激是导致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郭权等研究在缝合腹直肌前鞘时,应用 1 号微乔可吸收分别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切口,从切口两端开始,进针诀窍是「里外外里」,最后通过切口缝合后所留的缝隙将相遇的线结留于腹直肌前鞘以下,从而完成腹直肌前鞘切口的连续缝合。
这样就保证了皮下脂肪层无线结的状态,以达到将异物反应减到最少的目的。如图:
3、皮下脂肪的处理
缝合前鞘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切口皮下脂肪组织,将游离和不健康的脂肪粒冲洗掉,同时彻底止血。
而近年来对于皮下脂肪是否缝合、皮肤是选择皮内缝合还是丝线缝合的问题有较多的讨论。
既往口口相传的观点包括皮下脂肪层密缝、疏缝、深缝,甚至缝线带筋膜以消除死腔,尤其是对于纵切口,但是我们发现组织渗液及炎性渗液引流不畅才是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
李莹、郭瑞、李春阳、郭权、刘贵鹏、郭慧兰等对 351 名剖宫产患者研究得出结论:无论纵切口或横切口,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缝合都不是必需的,皮下脂肪不缝不但可以减少异物反应到最低,又不会影响脂肪层的愈合进度与张力,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相对只存在一个腔隙,若有渗液,更易引流,可促进伤口愈合。
4、腹部切口的缝合
腹部切口皮肤的缝合传统的是丝线缝合,优点是具有止血功能,缝合牢固。
缺点是多数患者存在线结反应,易引发切口红肿,拆线时若线结过紧可能导致丝线断裂残留于组织内形成蜈蚣状瘢痕,影响腹部美观。且缝合过紧导致脂肪组织血运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脂肪液化的几率。
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是根据皮下组织原解剖关系使腹壁切口对合整齐,有效保留肌肤的完整性,且瘢痕呈一条直线, 美观性较好,而且对皮下脂肪无刺激,无挤压。
5、及时引流
对于皮下脂肪层肥厚超过 8 cm 的切口,即使切口无明显出血,止血线结很少,脂肪液化的几率仍明显增大,切口较深,渗液不易自行流出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 橡皮条引流法:
可在皮下脂肪层置入橡皮引流条自皮肤切口导出,皮肤丝线缝合,促进引流,加压包扎伤口,切口上放置盐袋,腹带加压包扎 6 小时,加压包扎伤口是为了减少渗出,渗血或者渗液都会减少,促进切口愈合。
因为切口是呈相对开放状态的,引流通畅,发生切口感染的非常的少。当引流液减少渗出减少的时候,橡皮引流条逐步拔出,切不可在手术后换药的时候,觉得渗出液减少,而一下拔出引流条,那样皮缘很快愈合,下面如果有渗液不能及时流出,就造成了伤口愈合的假象,在拆完线的时候就爆发了。
所以引流条一定逐步拔出,当渗液非常少或者没有的时候,在未愈合的切口涂抹生肌膏,切口便可顺利愈合。
▶ 负压吸引引流法:
黄兴华、凡艳丽等对 296 例外科手术及妇产科患者在缝合腹部切口时于腹壁切口皮下组织中放置负压引流不予缝合,皮肤采取皮内缝合,引流管自腹部切口旁侧导出接负压引流得出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全程持续负压引流联合皮肤皮内缝合,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组织反应,促进切口愈合,而且肌肤美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
负压引流相对于橡皮条引流更迅速且引流彻底,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切口可行皮内缝合,临床上值得推广。但是负压引流需要接负压引流器,对基层医院应用存在一定限制。
但是,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切口皮内缝合适合所有的剖宫产吗?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如果术中需要进行结扎大血管,填塞止血等操作时,需要行纵切口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 而二次及以上的切口缝合、皮下瘢痕广泛渗血、血小板减少、切口皮缘渗血严重,丝线结扎止血可能造成多个线结存留,且很难止血彻底,影响切口愈合,这时缝合皮下脂肪和/或丝线缝合皮肤利于止血,可促进切口愈合。
所以,怎样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不仅需要重视患者的全身因素和切口的缝合技巧,而且要谨记不同的患者要个体化对待。
减肥50斤也没用!小伙胸部发育太苦恼
【减肥50斤也没用!小伙胸部发育太苦恼】小陈近几年来有些苦恼,学业的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让他的体重急速增长,与此同时,胸前的乳房也逐渐增大。近几个月,顺利升学的小陈开始锻炼减肥,试图通过减重来解决这个困扰。然而体重减轻了50斤后,乳房仍然非常突出。近日,他来到哈医大一院乳腺外科求助于专业医生,医生通过微创技术为他治愈男性乳腺发育症。据悉,这已是该院乳腺外科今年接诊的第6位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哈医大一院乳腺外科周毅主任在接诊后充分了解了他的情况,为他完善了相关检查。小陈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肥胖导致的男性乳房发育,现在虽然瘦下来了,但是被刺激发育的腺体和沉积的脂肪已经难以通过体育锻炼消除。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小陈的个人诉求,周毅主任为小陈选择了脂肪抽吸联合腔镜下腺体切除术的手术方案。小陈入院次日即完成了手术,术中抽吸脂肪近400ml,取出双侧腺体近200g。手术切口位于患者乳房外侧隐蔽处,长度仅3厘米,从正面几乎无法观察到。同时采用皮内美容缝合,让切口几至无痕。“近年来,很多男性青少年出现男性乳房发育的表现。而这一女性性征的异常发育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部分青少年出于自卑,不敢挺胸抬头,还会养成驼背等不良的坐姿体态。”据周毅主任介绍,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少吃油炸高脂肪食品,避免食用可能含有激素的营养品,避免饮酒,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减少男性乳房发育的发生。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记者:周琳;通讯员:张天怡 徐旭 周汐遥
来源: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