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无关(肥胖本质)
研究发现适量摄入鸡蛋与肥胖无关
在《家禽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全面的审查,以阐明频繁食用鸡蛋是否会增加健康人的肥胖风险。他们回顾了 2002 年至 2022 年间二十年的营养文献,发现大多数鸡蛋来源的营养素(卵磷脂、载脂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与肥胖风险增加无关。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研究表明这些营养素通过脂质代谢调节降低肥胖的可能性。该评论还指出,个体对膳食胆固醇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被归类为“高反应者”,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强调了个性化饮食建议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烹饪方法的选择会极大地改变鸡蛋的营养成分,从而显着影响其对人类健康的生理结果。具体来说,软煮的鸡蛋被认为是最佳方法,与过度煮熟的鸡蛋或煎鸡蛋相比,它保留了最有益的营养成分。总之,每周七到八个鸡蛋与健康人肥胖风险增加无关。
肥胖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该病症的特点是体重不正常(体重指数 [BMI] > 30)。它与许多慢性和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 (CVD)、2 型糖尿病 (T2D)、肝脏疾病和某些癌症。
令人担忧的是,肥胖患病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平上升,目前的预测估计,到 2035 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将患有这种慢性疾病。之前的研究已确定,次优的健康行为,尤其是饮食,是肥胖发病的主要原因。
鸡蛋是日常、经济且广泛消费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素和必需氨基酸的来源。不幸的是,鸡蛋富含胆固醇(每个鸡蛋约 186 毫克),这是肥胖的一个显着风险因素。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鸡蛋(每天 1-2 个鸡蛋)不会显着影响循环胆固醇水平,但个体反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效地代谢膳食胆固醇。由于缺乏对该主题的全面评论,临床医生、营养师和消费者都不确定鸡蛋来源的营养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个人或补充性肥胖风险。
本综述旨在揭示鸡蛋摄入量(健康人)与肥胖发病率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不同鸡蛋来源营养素的个体和综合影响,从而为未来的饮食指南提供鸡蛋摄入量(包括每日摄入量)的利弊的信息。 /每周推荐摄入量指南)。出版物的筛选是通过自定义关键字搜索在三个在线科学文献库(Scopus、PubMed 和 Google Scholar)中进行的。在这些存储库中查询了 2002 年至 2022 年间的相关文章、出版物、评论或荟萃分析。
对确定的出版物进行筛选,以消除重复、非英文出版物、简短的通讯、病例报告或提供不完整信息的出版物。随后,该综述综合了一些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简要定义了肥胖并列出了其健康风险、全球消费趋势、当前患病率和未来预测。然后,它识别并整理肥胖研究中通常涉及的鸡蛋营养物质的数据,特别是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Review Findings
该综述认为胆固醇是鸡蛋肥胖讨论中最具争议的营养素,但强调健康人体对外部消耗胆固醇的内源性调节足以解释适量的鸡蛋消耗(每天约 1-2 个鸡蛋)。先前的研究未能建立适量鸡蛋摄入与肥胖或超重(BMI > 25)之间的具体联系。汇总统计数据强调了这些结论,表明每周少于 10 个鸡蛋不会显着改变肥胖风险。
相比之下,鸡蛋是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最健康来源之一,它们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凸显了它们的整体健康益处。作者表示:“当每周摄入量在 7 到 8 之间时,正常体重 BMI <25 的人不会面临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并且会最大限度地摄入营养。”
最近的研究表明,烹饪方法可能会改变鸡蛋的营养成分,煎炸和过热会导致营养损失。软煮鸡蛋被推荐为最有营养的制备方法,保留了脂质和生物活性营养素。然而,未煮熟的蛋白可能会因抗营养因素和细菌污染而带来风险。目前的饮食建议认为煮鸡蛋或软煮鸡蛋是最健康的,尽管需要额外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假设。
目前的综合综述强调,缺乏证据表明频繁但适量食用鸡蛋与肥胖风险增加之间存在联系。研究鸡蛋胆固醇含量与不良健康后果的有限文献表明,人体的内源性胆固醇调节机制足以解释鸡蛋衍生的过量胆固醇。相比之下,鸡蛋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微量营养素的最健康来源之一。
总之,鸡蛋的健康益处使其成为人类日常饮食的理想补充。虽然患有先前存在胆固醇状况(高反应性或高基线值)的人可能需要限制每周的鸡蛋摄入量,但健康的人每周摄入鸡蛋少于 10 个就不用担心。由于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索文化饮食模式和鸡蛋消费如何影响肥胖风险。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烹饪方法,以实现最佳的鸡蛋营养吸收。
研究发现与肥胖风险相关的基因突变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肥胖是引发某些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遗传相关。日前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两个对发展为肥胖的风险影响较大的基因突变,为开发针对肥胖的新疗法提供了潜在“靶点”。
该研究显示,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借助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的数据,对50多万人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分析,确定了与成年体重指数(BMI)增加相关的两个重要基因——BSN和APBA1,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影响远大于此前公认的肥胖相关基因。
这个团队的科研人员表示,早期研究发现了“瘦素-黑皮素”通路对于食欲和体重的影响,并发现了这一通路上的众多基因有可能导致早发严重肥胖。与这些相关基因不同的是BSN和APBA1的突变与儿童期肥胖无关,其引发肥胖的风险直到成年期才显现。其中,BSN突变会导致发生严重肥胖的风险增加6倍,还显著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显示,大约每6500个人中就有1人发生BSN基因突变。
科研人员认为,上述发现让研究者对遗传学、神经发育和肥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完)
肥胖并非无缘无故!饭后的3个坏习惯,会让你的体重蹭蹭往上升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好的身材,这样不仅可以身体健康,而且穿衣服还比较好看,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显得更加明显,但是现在很多人出现了肥胖的情况,如果体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还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实肥胖并非无缘无故,饭后的3个坏习惯会有你的体重蹭蹭往上升,那么具体有那3个坏习惯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饭后的3个坏习惯,会让体重往上升
1、饭后吃水果
很多人吃完饭之后马上就吃水果,这也是部分人变胖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饭后吃点水果能够促进消化,改善胃口,殊不知吃完饭之后肠胃已经需要忙碌消化,如果还额外吃了很多水果,容易因为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明显。
很多人还选择一些比较甜的水果,这些比较甜的水果含有的糖类物质比较多,糖类物质摄入过多没有利用,可能会转变成脂肪堆积,这样肥胖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因此平时应该注意这方面问题,吃完饭之后不要马上吃水果,这样才能避免肥胖,防止消化系统健康出现问题。
2、饭后立即躺下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而饭后立即躺下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会在饭后引起胃部压力,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从长远来看,胃的消化系统会变差,容易便秘,身体无法排出毒素,最终会导致腹部肥胖。另外,饭后长时间坐会影响淋巴通透性,不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不利于减肥。通常,饭前至少要20分钟休息。
3、饭后一支烟
饭后抽香烟是一种特别不好的习惯,在饭后这个特殊的时期,食物在大幅度消化吸收。香烟中的尼古丁也就会被人体最大程度的吸收,对健康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而且香烟中的物质会导致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增多,这种脂肪会使身体大幅度增肥,损害身体健康。要抽烟千万不要在饭后抽,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导致肥胖。
以上内容大家都了解了吗?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在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可以促进消化。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