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探讨肥胖(关于肥胖的研究结论)

驻马店网 0
文章目录:

这4篇论文你一定感兴趣丨专业期刊《肥胖》探讨肥胖问题

作者丨唐一尘

肥胖会带来哪些影响?3月23日,专业期刊《肥胖》精选了4篇论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抑制剂、儿童肥胖和行为失调等方面,探讨了肥胖问题。

1. 肥胖外科手术中的心理健康:选择、获得途径和结果

心理健康如何影响肥胖手术选择和结果? 严重肥胖能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后果,可以影响减肥手术。

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外科学系的Michael D. Morledge和Walter J. Pories,回顾了这些挑战,包括严重肥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外科手术候选人的评估,以及手术的早期和晚期效果,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外,研究人员还讨论了医疗保险规定的术前社会心理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52

2. Ⅱ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者服用埃格列净的疗效和安全性

埃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用于Ⅱ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治疗。

这类抑制剂可减少肾脏葡萄糖吸收、增加尿糖排泄,具有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此外,还有益于控制血压和体重。

该论文中,辉瑞公司的Steven G. Terra等人评价了埃格列净在超重和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汇总了3项安慰剂对照控制、随机、Ⅲ期研究的数据。1544位参与者中有1377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25。

第26周时,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埃格列净组糖化血红蛋白A1c (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都有更大的降低。

例如,对照组、5毫克埃格列净组和15毫克埃格列净组,HbA1c变化分别为0.1%、−0.8%和−0.9%;体重变化为−1.2 kg、−3.1 kg和−3.2kg;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5%、44.6%和50.1%。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埃格列净对超重和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耐受性一般都良好。

之前有研究显示,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我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专家表示,在糖尿病预防中,应倡导减肥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早期干预策略,减轻β细胞功能负担;在治疗上,应强调针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联合治疗。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8

3. 妊娠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为了调查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是否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与代谢疾病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检索了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和循证医学数据库考科兰(Cochran),从起始日起一直到2019年4月18日的相关数据。

研究人员从中筛选出了涉及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之间的关系的观察性研究。

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并提取数据之后,研究人员使用统计软体(Stata 12.0版)进行了荟萃分析。

对方法学质量的评估是由AMSTAR 2(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布鲁耶尔研究所)进行的。

最终,研究共纳入23项观察性研究,涉及1253035名参与者。

荟萃分析显示,孕妇产前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人员在妊娠中期亚组分析中发现,接触抗生素导致后代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风险比为 1.13,95%置信区间为1.06~1.22,P = 0.001)。

此外,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风险比为1.14,95%置信区间为1.0~1.23,P = 0.001)。

研究人员总结称,这项荟萃分析发现,在妊娠中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7

4. 生物行为失调及其与2—15岁未成年人肥胖和严重肥胖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之前,一份名为《世界儿童的未来》的报告指出,大量的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等商业广告导致未成年人过多购买不健康食品,进而造成超重和肥胖问题。

1975年至2016年,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从1100万人增至1.24亿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旨在确定从儿童到青少年(2-15岁)的肥胖轨迹,并调查行为、饮食和肾上腺皮质调节产生的差异。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国家儿童卫生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关于早期儿童保健和青年发展的研究数据,共有1077个家庭被包括在内。

参与者在15个月到15岁之间进行了11次人体测量。研究人员在参与者3岁和4岁时进行了行为自我调节评估,15岁时进行了饮食行为紊乱和皮质醇觉醒的评估。

潜在生长曲线模型确定了4种BMI轨迹:BMI平均值40%和70%的非超重、超重/肥胖,以及严重肥胖轨迹。

与非超重的青少年相比,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儿童早期表现出较低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15岁时的皮质醇觉醒水平较低。

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15岁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饮食紊乱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肥胖轨迹与早期儿童和青少年的调节障碍的生物行为标记相关。

生物行为失调在严重肥胖的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弹性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将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与没有肥胖的青少年区分开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62

论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来源: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代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话题。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肥胖率过去几十年里显著上升,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增加了多种慢性疾病风险。本文探讨肥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帮助大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行为习惯等。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降低新陈代谢率,增加脂肪堆积风险;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经常熬夜、不规律的饮食时间和缺乏充足睡眠都会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影响食欲调控机制,增加肥胖风险;压力管理不当,长期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能够促进脂肪储存,特别是腹部脂肪的积累。

有效控制肥胖,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确保每日饮食中含有充足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食品和高脂肪食品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可帮助燃烧卡路里并提高身体整体健康水平;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到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减少饥饿感和提高代谢效率;减压技巧,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练习或者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因情绪进食而导致的额外热量摄入。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问题,更是健康问题。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记住,改变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步建立新的健康习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变化,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黎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医学专家探讨“胖瘦之间、进食与心理”

美食的诱惑、工作的压力、身材的焦虑、睡眠不规律等因素带来的贪食、厌食、进食不规律等,导致进食障碍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1月16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旗下追问媒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以及上海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共同主办“胖与瘦的难过”论坛,聚焦进食与代谢问题的诊治和健康管理。

作为论坛主持人,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延焱介绍,希望从全科医学角度,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角度对进食相关健康问题进行诠释和解读。

肥胖不是单纯体重增加

从内分泌视角看,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分析,肥胖并不是单纯的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堆积,而是一种可以导致健康损害的慢性代谢疾病,肥胖会带来严重的代谢、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多肿瘤的高发等危害。

鹿斌称,对肥胖者而言,需要合理饮食(限制能量摄入、高蛋白质膳食以及“5 2”轻断食模式)、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行为调整(细嚼慢咽、选用低脂食物)、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目前唯一的非中枢作用的减重药奥利司他,以及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肥胖人群日益庞大,华山医院减重及代谢及疝与腹壁外科主任姚琪远称,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最新数据表明,成年人中有超过1/2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对于严重的肥胖,即BMI超32.5或BMI超27.5并伴有代谢紊乱,可采用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优于药物治疗。手术分为缩胃(减少摄入)手术、缩肠手术(减少吸收),或两者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控制体重的术式是腹腔镜缩胃手术,但其短板也比较明显,比如复胖、合并症复燃。医生应权衡利弊,平衡手术风险与获益,并为后续手术留余地。”

一些饮食紊乱根源在“心”

饮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自然的生理需求,是带来愉悦感受的,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称,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并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精神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进食行为紊乱,如限制进食、过度运动、暴食、暴食后催吐等。

紊乱进食行为背后折射出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对自身体重、体形认知歪曲。进食障碍在我国呈增多趋势,治疗的一大难点在于,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陈珏称,进食障碍可以分为六种,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

厌食症患者有严格的节食行为、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贪食症和暴食障碍患者都存在暴饮暴食的特点,但贪食症患者有引吐、滥用泻药等清除行为,而暴食障碍无清除行为。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与多学科专业人士及患者、家庭的密切合作,并且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性厌食症是最致命的心理障碍,其死亡率高达20%。

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诊治执行主任于欢从睡眠与饮食的角度分享了相对不常见的两种进食障碍——夜食综合征和睡眠相关进食障碍。

夜食症并非只是夜间进食变多,诊断标准包括夜间食欲亢进、伴随食物摄入的夜间醒转,以及需要符合其他临床特点如清晨厌食、失眠、需要吃东西才能入睡或重新入睡等。”于欢进而谈到,睡眠相关进食障碍(SRED)诊断标准一般归类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觉醒障碍),包括在睡眠期间反复出现醒转期间的饮食功能失调;反复不自主进食,并出现进食成分特殊的现象或整个过程中发生伤害性行为亦或是由此造成不良健康后果;进食发作期间,其意识部分或完全丧失等。

需注意的是,睡眠中进食行为常伴随其他睡眠疾病症状发生,容易被忽视。

华山医院全科医学主治医师顾洁分享了基于正念的自我健康饮食管理技术,强调自我主动性在进食障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袁志敏介绍了谈社区人群的健康饮食管理。

进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讨论环节,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旗下科学媒体——追问,就预告中收集到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现场追问与会专家。

如何确定自己是自制力太差还是属于暴食症?

食欲一直很低,需要调整吗?

现在的评价标准更多地是针对女性,会有对男性的筛查标准吗?

进食障碍能治愈吗,是否容易反复发作?

面对“追问”,陈珏表示,暴食与自制力差导致的多食显著不同,暴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吃普通人两倍或三倍分量的食物,且行为是失控的。这不等同于自制力差,暴食症是一种疾病,需要的是治疗。

对于食欲很低要不要调整的问题,需要辩证对待,是一直以来都吃得比较少,还是说存在病期。如果有病期,要先考虑会不会是抑郁症引起的食欲低下,排除抑郁症后,再考虑是不是有进食障碍。需纠正的是,厌食症的人食欲并不低,只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多吃,反过来,因为过度的控制,反而食欲会更旺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过度节食之后,过一段时间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人行为上没有暴食,但会更喜欢看食物的图片、看直播、逛超市,用这种方式来补偿由吃得少导致的对食物兴趣增加的情况。

专家还指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标准不分男女。比如在厌食症的体重标准上,通过成年人体重指数是否低于18.5来判断,并不区分男性或女性。只是因为人群中常见的患者是女性,所以会说女性厌食症标准等。

医生明确,进食障碍是能够治愈的,神经性厌食症的治愈率在50%左右,神经性贪食症的治愈率约50%-70%,暴食症的治愈率更高。不过,进食障碍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治愈以后需要定期随访,尤其是厌食症,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治疗的方式预防复发。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图源:受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