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南北(中国南北方肥胖情况)
酸了!南北肥胖数据大公开,为什么我国南方瘦子比较多?
还记得以前上大学走在校园里,虽然说不上来这个同学具体来自哪座城市,但是从他的体型来看,也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因为南方人大多是苗条纤细,说话还很温柔,而北方人大多是精壮健硕的,说话充满大胡子味儿。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胖,这到底是人们的错觉,还是确有其事?
来看看官方发布的数据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肥胖率为35%,比南方地区高了8%,其中黑龙江、北京、河北、新疆、山东等地的肥胖人数最多,而福建、江西、两广、云南、贵州等地的肥胖率在4%-9%之间,让北方一众胖子羡慕不已。
为了瘦下来北方人拼了,他们想到了搬家。那么问题来了,北方人搬到南方能变瘦吗?
有位网友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是北方人,高三毕业时体重160,大学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学校,大学四年就像回炉重造,一年比一年瘦,等到毕业时家里人都快认不出了,足足瘦了30斤,父母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毕业后回到北方城市,在父母安排下找了一份工作,不到一年,体重又重回160,甚至还有赶超趋势。难道,南方的水土真的养人,只要搬到南方生活就能变瘦?
为啥到了南方就瘦了?
首先,两地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北方吃饭分量多,油盐调料多,以肉食和面食为主,这些食物经常吃容易发胖。而南方吃饭分量少,吃的多是米饭、蔬菜、水产,而且放的调味料很少,吃起来很健康。而且南方人很注重养生,经常喝茶、煲汤,饭桌上很少看到煎炸的食品。
其次,两地的环境不一样,不能怪北方人爱吃肉、饭量大,因为当地很冷,多吃点才能存储脂肪,而且天一冷人就不想动弹,整天闭门不出,身材就容易发胖。南方比北方暖和,室外有太阳更暖和,所以人们更愿意到室外活动取暖。
北方人搬到南方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身体容易变瘦,但是也没那么容易,若是想“吃不胖”,可以学学广东人的饮食习惯。
广东人肥胖率4%-9%,他们的三餐是怎么吃的?
一天三顿都吃蔬菜,多是绿色蔬菜
柳叶刀曾经指出,中国人蔬菜摄入量不达标,指南建议每天吃300-500克,但是国人只达到了270克,距离“优秀”两字还差了一截。但是,广东人却达标了,超过了300克,这一点他们做得非常好。国人便秘率达到4%-6%,常吃绿色蔬菜对肠道有好处,能帮助你清除肠道垃圾,减少脂肪堆积,不容易发胖。
讲究清淡烹调,追求原料的本味
在广东人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盘什么配料都没有的清炒蔬菜,或者是什么配料都没有的整只鸡、鱼,旁边有一小碟酱油或醋,想吃的时候就自己蘸一点。他们的火锅也很清淡,基本上都是清汤锅底,里面还有红枣、玉米、枸杞等辅菜,非常养生。清淡的烹饪方式减少了油盐糖的摄入量,也控制了总体热量,相对于北方人的做菜习惯来说,产生的脂肪更少。
喜欢喝汤、喝茶,注重养生保健
他们爱喝汤,尤其是小火慢炖的老火靓汤,里面放入中药材,有食补的功效,非常滋养。在吃饭前喝上一碗,既能垫肚子控制饭量,还能促进食欲,真是一举两得。只要把汤做得清淡一点,多喝点也没关系。他们非常爱喝茶,一年要喝掉25万吨茶叶,人均饮茶量全国第一,长期喝茶有益血管健康,降低糖尿病死亡风险,相同体重的两个人,经常喝茶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体重。
南方瘦子比较多,主要和饮食、生活环境有关,值得其他地区人们学习。其实北方人里面也有瘦子,他们大多懂得保持饮食健康,平时还会抽时间去运动,所以,不要把肥胖归结于地域差异,而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办法怎么保持苗条和健康。
研究说东北成“重胖区”,这两种身材最需要减肥
近日,“中国肥胖指数”阶段研究成果发布,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收紧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东北地区更是胖子的“重灾区”。
与此同步发布的“绿瘦健康指数”也佐证了这一论断。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BMI≥28.0)平均超过35%,而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肥胖指数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 = 18~25
超重:体重指数 = 25~30
轻度肥胖:体重指数 > 30
中度肥胖:体重指数 > 35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 > 40
南北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东北怎么就成了胖子“重灾区”呢?什么身材的人最该减肥?《生命时报》请专家帮你解读,并附赠各种身材最适用的减肥秘籍。
受访专家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营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卢大平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王兴国
南北肥胖反差的真相
肥胖者北多南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南北方在气候和饮食上的差别息息相关。
北方
从气候看,北方纬度较高,所以天气较冷,人们的运动相应也较少,身体代谢比较慢,所以身体更容易发胖。
从饮食上看,北方城市居民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而且北方人还喜欢饮酒,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南方
从气候看,南方纬度较低,天气热、活动多,人体代谢快,所以相对纤瘦。
从饮食上看,南方居民饮食比较清淡,吃的也比较精致,营养搭配更 丰富健康。
东北成胖子“重灾区”
研究称,北方胖子多,尤以东北地区为甚。看看专家对辽宁、黑龙江两省的饮食状况评价,就能大体找到原因。
辽宁人普遍腰过粗
专家点评:在王兴国看来,辽宁人普遍肥胖并且腰围过粗,与膳食不合理有很大关系。“辽宁人饮食比较‘重口味’,饭菜过咸过辣,爱吃米饭、馒头等主食,每餐大酒大肉,导致摄入食物里的‘油水’太多。”
另外,王兴国表示,不少辽宁人的健康意识还很欠缺,很多人对腰围粗不太在意,认为这是生活条件好的表现,不会与健康产生关系。而且,能进行规律体育锻炼的居民比例较低。
专家支招:对此王兴国建议,辽宁人首先要提升健康素养,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上以新鲜蔬菜为主,每天吃400~500克蔬菜和100克水果,少吃腌制食品。减少饮酒量,白酒、葡萄酒、啤酒的饮用量应分别控制在50毫升、100毫升、300毫升之内。
同时,少吃“三高”食物,配合规律运动。对孩子要加强平衡膳食教育,多吃蔬果,少吃洋快餐,少喝甜饮料,并保证每天的运动量。
黑龙江人营养不均衡
专家点评:黑龙江人的食物摄入主要问题为“六低两高”:
蔬菜水果摄入量低,其中蔬菜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下限低10.1%,水果低于下限87.6%;奶类及奶制品摄入量仅达推荐标准的5%;豆类及豆制品、坚果摄入量仅达推荐标准下限的39%;全谷物食品极少,粗粮摄入比重不到推荐标准下限的50%;鱼虾摄入量比推荐标准下限50克低37%;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只达推荐标准的50%左右。“两高”则是食盐和油脂摄入量偏高。
专家支招:从调查结果来看,最适合黑龙江居民的饮食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六高两低”:
高蔬果,少腌菜和酸菜;高奶制品补钙;高豆制品及坚果补充营养;高粗粮,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高鱼虾,少肉类;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低油;低盐。
这两种身材的人最应该减肥
不光在东北,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肥胖国家,减肥该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从身材上看,哪些人最需要减肥呢?专家认为与很多身材匀称的人相比,苹果型和梨型身材的人最应该减肥。
苹果型身材
特点:苹果型身材的人通常胳膊腿细肚子大,但是腰腹浑圆,就像苹果一样,这也是减肥最容易成功的体型。苹果型身材又称腹部型肥胖,男性所占比例较多。这类人的脂肪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即2尺7,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即2尺4,就属于苹果型肥胖了。
危害:苹果型肥胖由于脂肪大多聚集在腹部,对胸腹腔器官都有挤压作用,因此对身体危害比梨型肥胖更严重。
减肥建议:苹果型身材的人应偏重于节食,餐前最好先吃菜、喝汤等,这样可以减少主食的摄入,正式进餐时速度不能太快,不要吃得过饱,少喝啤酒。餐后的运动可以选择仰卧起坐、摇呼啦圈,这样可以增加腰腹部肌肉力量,达到腰部塑形的效果。
梨型身材
特点:梨型身材的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上,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鸭梨,也称周围性肥胖。大多从小就胖或是青春期肥胖、产后发胖,女性肥胖多属这种类型。
危害:梨型肥胖是由于腹部、腰、大腿、臀部的皮下脂肪的蓄积造成的,这些地方的脂肪一旦生成就很难减下来,不过这一类型的肥胖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所以被称为“良性肥胖”。
减肥建议:
梨型身材则更偏重于运动,可以慢跑、骑自行车、打球、登山、爬楼梯、腹肌运动、站起蹲下以及瑜伽等,都会增加肌肉力量,促使机体脂肪消耗达到减肥效果。但切忌高强度锻炼,因为梨型身材人很难坚持长期大强度运动。
【生命时报官方微信(LT0385)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科学家研究44万人绘制「中国肥胖地图」,发现这个地区是肥胖“重灾区
年纪越来越大,代谢却越来越慢……成年人的世界,肥胖总是来得很容易。
近日,发表在《肥胖研究与临床实践》(《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杂志的一项研究,根据我国超重和肥胖流行的最新数据绘制出“全国肥胖地图”,具体分析了各省份的体重分布情况。
你的家乡是否在肥胖“重灾区”?哪些因素会影响体重?超重的标准又是什么?《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教你一套控制体重的科学方法。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单鹏飞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张晓燕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
这项流行病学研究历时4年,在全国抽取调查了约44万例的18岁以上成年人群,从省级层面提供了全国超重和肥胖流行的最新数据。研究结果于今年3月刊登在《肥胖研究与临床实践》(《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杂志上。
我国约1/3的成人体重超标
按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标准分类,我国约有1/3≥18岁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28.1%超重,5.2%肥胖。
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单位:kg/㎡)
从整体看来,南北梯度明显:东北、西北地区的人群要“圆润”一些,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而东南地区的人苗条些,患病率较低;汉族人比其他民族人群超重更多见。
中国大陆地区≥18岁人群不同体重指数的地理分布
不同色块代表不同体重指数(kg/㎡)分类。从重到轻分别为(24.5,25.4] 、(24.0, 24.5]、(23.3, 24.0]、(23.1, 23.3]、[22.2, 23.1]
具体各省份超重、肥胖率分布如下:
▪ 平均体重指数:天津最高(25.4kg/㎡),海南最低(22.2kg/㎡);
▪ 超重率:北京最高(40.9%),广西最低(14.6%);
▪ 肥胖率:天津最高(12.2%),海南最低(1.3%);
各省级行政区≥18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
北方地区相对超重或肥胖更流行的原因可能和饮食习惯相关。南方人主要以米饭为主食,肉、禽、鱼类和新鲜蔬果较多;而北方人的饮食面食较多,但新鲜蔬果较少。除了主食差异外,相比北方的重口味,南方饮食则更为清淡。
通过对超重和肥胖率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吸烟史、婚姻状况、CVD(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都与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而民族、当前吸烟、饮酒仅与超重相关;受教育程度仅与肥胖相关。
受试者的不同特征(如性别、年龄、吸烟史等)与超重和肥胖存在一定相关性
人到中年真的容易变“油腻”
调查研究还发现,超重及肥胖的风险先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在45-54岁达到最高,然后随年龄升高而下降。
其中,45~54岁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18~24的年轻人的3.83倍:18~24岁的年轻人,10.9%超重,2.3%肥胖;而在45~54岁的中年人,36.9%人超重,6.9%肥胖。
不同年龄段人群超重和肥胖比例
那么为什么人到中年,格外容易变胖变“油”呢?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活动量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超重和肥胖增加;而随后肌肉会开始萎缩,超重和肥胖则开始减少。这一现象也提示老年人应加强体育锻炼。
此前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年人群,即使不胖不瘦、不吸烟、没有“三高”,也会有近半数人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且,接近半数的四五十岁健康中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速度进展较快,而进展较快的动脉粥样硬化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婚姻是把“猪饲料”
该研究还有一项比较有趣的发现,就是已婚或同居人士发生超重或肥胖的概率更大,这也证实了“婚姻是把猪饲料”这句调侃。日常生活中,这部分人也要多注意自己的体重。
符合这些条件的人,要减肥了
很多人衡量胖瘦只看体重,但人体的重量由骨骼、肌肉、脂肪、内脏和水等构成。所以需不需要减肥不能仅凭体重判定,还需要了解具体脂肪、肌肉组织的占比。
测体重指数(BMI)
成人体重指数(BMI)量表上,<18.5被归为体重不足。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各国稍有差别。我国体重指数(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为24~27.9,肥胖为超过28。
▪ 如果体重指数达到24以上,就需要控制体重了。
体重指数计算方法: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看体脂率
体脂率反映了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平均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2%~25%。
当男性脂肪比例超过25%,女性超过32%,体脂率与疾病之间联系就会显现。体脂率超标,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肥胖”。
▪ 要想获得精准的体脂率,最好使用专业的体脂仪,但使用不同器材会有数据上的偏差。骨密度仪也可以进行全身体脂测定,准确率要高于体脂仪。
算腰围、腰臀比
测内脏脂肪会更准确。不同人的身体囤积脂肪的部位也有“偏好”,有的人是腹部,有的是四肢,还有人是臀部。如果四肢不胖,肚子很大,就是最危险的腹型肥胖,也称中心性肥胖。此类人群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直接压迫内脏,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三高”等疾病风险。
▪ 腰围、腰臀比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腰臀比=腰围÷臀围。正常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腰臀比超过0.90,女性超过0.85,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
给胖人的健康减肥“处方”
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发现,肥胖的人只要减轻20磅(约9公斤)的重量,就能对身体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即使反弹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能长期改善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骨关节疾病等问题。
所以,预防疾病,可以从保持健康的体重做起。
控制总热量,低脂饮食
成人应按身高标准体重控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以减少脂肪和适量碳水化合物为主,并注意全天热量的合理分配。
▪ 最好是早餐占全天热量30%,以奶豆蛋果蔬为主;午餐占全天热量40%,以鱼、肉、豆类等食物为主;晚餐占全天热量30%,以五谷杂粮、蔬菜等为主。
▪ 饮食中要限制动物性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每人全天植物油用量以20~25克为宜。少吃或不吃肥肉,烹调时不用动物油,并尽量避免高能量食品,如糖、甜食、油炸食品、肥肉、烧烤、卤货等。
三餐有节,饮食清淡
▪ 减重者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谷薯类主食为主,并注意主食的粗细搭配和副食的荤素搭配。做到饮食有节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 晚餐尽量19点半之前完成,20点以后最好不要再吃任何食物。如果实在很饿,可以酌情吃点黄瓜、西红柿。切忌晚餐丰盛和入睡前吃夜宵。
▪ 同时,要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并忌食腌渍食品。全天食盐总摄入量小于等于5克,大约相当于一茶匙的量(或一啤酒盖抹平的量)。
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使摄入的热能减少,可多吃荞麦、燕麦、高粱、薏仁、小米、芋头等。
平时还要注意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汽水等。
适量运动
可以进行慢跑、骑自行车、打球、登山、爬楼梯、站起蹲下以及瑜伽等运动,这些都会增加肌肉力量,促使机体脂肪消耗达到减肥效果。
不要总盯着高强度锻炼,这样不但难以坚持,还不利于身体恢复。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结合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如下:
▪ 先做无氧运动(如卷腹、仰卧举腿等),后做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无氧运动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有氧运动半小时到40分钟,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坚持每天训练。
此外,运动前要做好牵伸热身准备,运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运动后可以做一些舒缓的整理运动。
减肥要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每周减重0.5公斤比较安全,也容易接受并坚持下来。
如果减重太快,有可能引起衰弱、脱发、抑郁、心律失常等问题。另外,由于脂肪分解太快,会导致血中脂肪分解的代谢产物酮体变多,引起酸中毒,后果严重。
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是减重的最健康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疾病,不推荐使用药物、手术等方法。▲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