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什么(肥胖什么不能吃的东西有哪些)
- 1、健康我来说|肥胖的危害不可忽视
- 2、世界肥胖日
- 3、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健康我来说|肥胖的危害不可忽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健康我来说》栏目本期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闫巍,聊一聊肥胖与减重。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世界肥胖日
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不仅关乎体态,更与多种疾病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近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上,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
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发生相关
肥胖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将有19亿人患有肥胖症,预计2035年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4.32万亿美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着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作出了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超重肥胖被作为重点多次提及,并倡导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我国肥胖防治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公众对肥胖症危害的认知不足,同时在专业领域内,还呈现科研不足、治疗方法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医护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另外,在社会层面存在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以及对肥胖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他认为,应对肥胖相关挑战,应该多维度、多学科、全社会共同参与。
构建多学科融合肥胖诊疗体系势在必行
依托两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成果,中国肥胖联盟由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代谢生物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肥胖相关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共同发起成立。
据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国家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在公众端开展科普健康教育,使全人群重视健康体重自我管理。
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肥胖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介绍:“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肥胖问题的聚焦,药物和手术等临床手段不断革新,目前在研的减重药物管线越来越丰富,药物研发、上市推陈出新,为肥胖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体重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则谈到,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临床诊疗缺乏统一的规范,治疗手段因学科而异,治疗方案随意性强,肥胖专科诊疗水平还有待提升。他认为,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多学科诊疗体系。此次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对构建基于循证医学和医患共同决策的肥胖多学科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
我对肥胖趋势的真切感知,是从见证朋友身材的变化开始。早几年,各类茶饮新品琳琅满目,有几个朋友只要逛街就会买一杯全糖奶茶。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减少外出时,点外卖也常会捎带一箱碳酸饮料。于是,长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这并非个案,而是近些年国内外真实出现的新趋势。
大众对肥胖看似格外熟悉,但关注点多停留在审美层面,一些受访者谈起身材歧视、校园霸凌等,也是出于对外貌的评价。当下肥胖趋势在全球流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从健康角度重构对肥胖的认知,其给个体和医疗体系带来的经济负担,影响更深远。
一位受访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对年轻患者和家长常说的话是,“不要觉得老年病离你们很遥远”。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有明显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肥胖是元凶之一,叠加未成年人的发育,一些疾病甚至会伴随终生。近些年,健身、轻食等健康话题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但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城乡之间仍有很大的鸿沟,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认知和经济条件受限,肥胖人群增速远超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如果不重视防治,未来中国的肥胖群体还会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呼吁重视肥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个体来说,知道肥胖的危害容易,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则是世纪难题。有医生分析,减肥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习惯将减肥看作是“一次性交易”,胖到无法承受时,才希望快速瘦下来。但结果往往是,在做了切胃手术或参加训练营瘦身后,还是会复胖。受访医生指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非疾病导致的肥胖,减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身事业”,关键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能摒弃对快速减重的执念,一些建议至少是可长期执行的,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尽量平衡饮食结构,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等。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这在过往的肥胖叙事中也鲜少被强调。深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的消费增加,外卖的普及等,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长胖有时候是必然的。此外,熬夜加班,城市道路规划降低了骑车和步行的舒适度,甚至空气质量变差使得外出活动减少等,也都和肥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防控肥胖不应只靠个体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食品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改变。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重新认识肥胖
记者:杨智杰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