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肥胖(嬴政身材)
想胖也胖不起来的秦始皇究竟是怎么回事?
Hello,大家好!我是眠羊。很多人提到历史就觉得很枯燥,其实历史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古板、沉闷、无聊,历史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希望“各位小主”听完之后能够喜欢历史,热爱历史。
图片来自头条
大家在平时上课的时候,都学过秦朝的相关知识,我们印象中的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刑罚种类又多又残忍,整个国家都透着一股肃杀风。所以电视剧里,演秦始皇的大多都是那种比较威严的型男,比如李连杰、陈道明、张丰毅等,帅不帅咱们就不说了,这属于个人审美,身材嘛,反正没一个是胖的。
有较真的小伙伴可能坐不住了,不对啊,百度上秦始皇的画像,那可是一个胖啊~嗯,这里需要澄清一点,这画像并不是秦朝的作品,现在我们看到的秦始皇画像,一般是现代人根据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或者晋武帝司马炎的画像推演出来的,阎立本所处的朝代可是以胖为美的唐代,当然是尽量往胖了画啊! 而且古人认为胖是富态,证明物资富足,生活优越,所以这幅画像的可信度是比较低的。
图片来自头条
那怎么确认秦始皇他到底胖不胖呢?
首先,从考古以及史料入手。秦始皇的墓穴相当于78个故宫那么大,因为技术难度太高,陵墓到现在也没能发掘,再加上焚书坑儒,损失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所以导致整个考古界都没办法确定秦始皇的身材。
图片来自头条
描写秦始皇相貌的史料几乎没有,直接的描写只有离得比较近的西汉,《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么写的——受到秦始皇重用的尉缭曾说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zhì]鸟膺[yīng],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先生对此段记载做了解释,他认为“蜂准”,就是说秦始皇是塌鼻梁;“长目”,疑为“马目”,形容秦始皇的眼球像马的眼睛一样突出;“挚鸟膺”,就是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其实就是软骨症;“豺声”,指嗓音嘶哑,说明秦始皇可能得过气管炎。
《史记》并没有提及秦始皇的身高体重,翻遍其他史料,例如宋代的《太平御览》皇王部,也找不到关于秦始皇身材方面的描述。史料这条路可以说是断了。
换个角度,我们从秦朝时期的饮食入手。研究一下秦始皇平时吃什么,看他能不能吃成个胖子。
图片来自头条
秦朝当时的主食,主要有九谷:粱(谷子或高粱)、粟(小米)、稷(现有争议,姑且认为是一种豆类)、稻(水稻——大米)、麦、大豆、小豆、麻、苽[gū],大家会发现,粗粮比较多,所以不太容易长胖。
再说说秦朝当时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葵菜、芋头、韭菜、茄子、各种野菜等,热量本来就很低,不容易发胖。
水果主要有梨、栗子、枣等,如果是南方,还会有柑桔、荔枝、杨梅等地方特产。秦朝也是有饮料的,一般分为酒、浆、水。酒分为祭祀用的和平常用的,基本都是非常良心的粮食酿造,热量很少。
图片来自头条
至于最容易让人长胖的肉类,在秦朝叫做膳,主要是六牲:牛、羊、豕(猪)、犬、雁、鱼,肉类是比较稀缺的,但是秦始皇好歹也是皇帝,天天吃也不是问题。可秦始皇即便有条件天天吃肉,也不一定能长胖,为啥呢?嗯,问题出在了烹饪方式和调味品上。
那秦朝的烹饪方式有哪些呢?抱歉,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糖醋、干煸、爆炒,在秦朝,连“炒”这种基本的烹饪技术都没有出现,再说一遍,连炒菜都没有!为什么?因为铁锅一直要到南北朝时期才被发明出来,当时是没有铁锅的!
所以秦朝人怎么吃饭呢?煮、烤、炖,没了。
图片来自头条
再来看看秦朝的调味品,“馐”,类似于现在的酱。除此之外,盐、葱、姜也是有的,这几种调料可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种植。
但其他调味品就少得可怜了——没有辣椒,辣椒要到明末才传入中原;没有大蒜,大蒜是汉朝张骞从西域带回来培植的;没有孜然、花椒、大料,这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香料,也都要到汉朝才登上中国人的餐桌。
所以,即便秦始皇再威风,权力再大,吃饭的时候,也只能煮一下或者烤一下,加点盐、抹点酱而已。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饮食是这么个结构,要么生吃,要么盐水煮一下,连吃烧烤都不加孜然和辣椒。形容一下味道:单调,能吃得胖就活见鬼了,这分明就是健身爱好者的低卡低热量食谱啊。
图片来自头条
最后,我们从皇帝自身的角度来看,荆轲刺秦的故事相信就不用给大家重复了——作为一个千挑万选出来的刺客,荆柯的武力值绝对是不容怀疑的, 《史记》原文中这么描述:“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这么近的距离,袖子都被拉住了,而秦王,竟然能躲开成名刺客的决死一击。历史上有多少名将死于突袭和暗杀?秦王能躲过这一击,并最终拔剑将荆轲斩杀,可见秦王反应极快,这么棒的意识,一定是需要经常锻炼的,搞不好还学过反刺杀之类的自卫术。肉体强壮与否暂且不论,这么机警的意识可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
图片来自头条
秦始皇作为最高统治者,国家大事又多又繁琐。统一六国时,秦王就已经劳心劳力,到后来建立了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独揽大权,每天的工作量更是只增不减,史书上有记载,秦始皇光每天看的书简奏折就有120斤,每天批阅奏折,思虑过多,可以说是睡得比猫晚,起得比鸡早。如此操心费脑,怎么胖的起来?
综合以上信息,饮食清淡,又经常锻炼、加之国事操劳~我做个大胆的猜测,秦始皇不仅不胖,可能还有腹肌。同学们,要想减肥变瘦子,恐怕我们真的要向古人学习啊!
感谢各位观看,期待下次再会!
中国最胖的皇帝,胖到肚子上的赘肉掉到膝盖下,却被自己儿子所杀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了,大大小小的皇帝出现了500多位,中国人向来喜欢给东西排个行,皇帝也不列外,有最早的皇帝秦始皇,最后的皇帝溥仪,在位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在位最短的皇帝完颜承麟等等,简直有太多的皇帝之最了,可是你知不知道,中国古代皇帝还有一位最胖的皇帝,他就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同时他也是“大燕国”的开国皇帝,胖到被人刺杀的时候因为没人扶,起不了床,连刀也拔不出来。
安禄山,本是胡人,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连个姓都没有,从小父亲也死了,跟着母亲来到突厥,当时的突厥将军安延堰将安禄山的母亲纳为小妾,安禄山才姓了安。
安禄山少年时代投身军旅之后,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加上善于钻营,仕途一帆风顺,到了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安禄山已经成为手握十万大军的范阳节度使,我们都知道,唐朝藩镇节度使势力十分的巨大,唐朝也灭亡于此,善于巴结的安禄山居然为了表忠心提出要给杨贵妃当干儿子,要知道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龄还大,可见此人无耻之极。
安陆山虽然很有本事,但是外表形象却非常的不佳,非常的肥胖,胖到何种程度呢?胖到肚子上的赘肉都掉到了膝盖的下面,走路的时候,只有用两个肩膀拼命的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迈出脚步,体重330多斤,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要几个人帮助,几个人把安禄山肚子上的赘肉抬起来,他身边的小太监李猪儿用头将他的肚子赘肉顶起,他才能系好腰带。这个胖别说皇帝了,就是常人也难得一见,但是,这个平时走路都走不动的胖子,跳起舞来却跟鸟儿一样的灵活,也是天下奇闻。
安禄山后来兴兵作乱,唐朝也由盛转衰,安禄山建立起来“大燕政权”,安禄山自立为帝,安禄山晚年肥胖如山并且脾气火爆,经常殴打下人,尤其是他最宠爱的太监李猪儿是深受其害。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组建军队开始平叛,安禄山也走到了末日,他的儿子安庆绪密谋弑杀他的老爸安禄山,夺取江山,奈何找不到突破口,最后安庆绪想到,他老爸最大的弱点就是胖,站起来穿衣服的时候肚子以下就是视眼的盲区,你在他的肚子底下拿刀捅他,他根本看不见。
于是安庆绪找来了李猪儿,因为只有李猪儿才能接近安禄山,于是连哄带骗的说:“今天安禄山烦的这些错,也有你的份,你要是=分不清形势,安禄山死了你也或不了多久”,于是在至德2年,也就是公元757年的正月初一,李猪儿用头顶着安禄山的赘肉给他穿衣的时候,一刀捅进了安禄山的肚子,可怜的安禄山此时胖的连自己的配到都拔不出来,只说:“是家贼害了我”
就这样,大胖子安禄山被他的儿子给杀了,可见胖了并不是好事,安禄山是的时候都看不见桶他自己的刀子。
盘点一下秦始皇为什么从“暴君”变成了“我那英俊迷人的老祖宗”
前言
秦始皇此人,争议颇大。从前人们给他贴上的标签是“暴君”、“奢靡”、“焚书坑儒”,历史书上给出的秦始皇图片是这样的:
导致在没有详细了解过历史的人们心中,秦始皇的形象就是一个暴虐、奢侈,情绪极度不稳定的中年肥胖老大叔。
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是这样记载的:“秦王为人,蜂準,长目,鸷鸟膺,豺声”。什么意思呢,是说秦王此人,鼻梁高挺,眉目狭长,肩胸如凶猛的鹰隼,声低沉如豺狼。
从史记的描写中已经可以看出秦始皇就算不是容貌俊美,也绝对英气逼人,威严有气势。
我们再来看宋代《太平预览》的相关记载:“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秦朝时一尺约等于现在23.1厘米,也就是说秦始皇身高一米九八还要多。
都说身高和闭嘴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医美,现在秦始皇的形象是不是一下子就具体起来了,大眼睛,单眼皮,高鼻梁,身材挺拔,气势凌厉还是个低音炮,好了,花痴们到此为止已经沦陷了。
接下来我们再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细数一下秦始皇的一生,究竟是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请诸公自行评判。
出生
秦始皇,名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且少年时期都是在此度过的。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当时只是在邯郸做质子的秦国公子,与吕不韦的舞姬,赵姬成亲生下了嬴政,作为质子和舞姬的儿子,本来嬴政在赵国的地位就十分尴尬,出生时又恰逢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长平之战,此战历时五个月,赵国惨败。对秦国来说是大快人心,但对于当时仍身在赵国的嬴政一家来说,可以说日子愈发水深火热,不仅要面对赵人战败的愤怒,还每天生活在被暗杀的风险中。
秦昭王五十年,见世道越来越乱的公子子异(后来的秦庄襄王)和吕不韦秘密逃出赵国,回到了秦国,只剩下了年仅三岁的嬴政和母亲赵姬留在赵国。当时赵国处于被秦围困的状态,本就十分敏感,秦国的质子又出逃,赵人的仇恨就全部转移到了嬴政母子身上。赵姬一个柔弱女子带着年幼的孩子在赵国东躲西藏,幸好在赵姬娘家的帮助下,二人有惊无险,还是活了下来。
嬴政的幼年时期可以说颠沛流离,受尽苦楚。这种境遇一直到公元前251年,嬴政的祖父孝文王即位,父亲子异成为太子,秦国与赵国签署和平条约,嬴政母子才得以回到秦国。也就是说,九岁的嬴政才真正结束被欺辱打骂、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的生活,第一次踏上了属于本国的土地。
登基
原以为经历儿时的漂泊之苦,小小的嬴政回国能过上安生日子。可惜好景不长,祖父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就去世了,父亲庄襄王因年轻时在赵国为质,又经历战乱九死一生逃回秦国,身体和精神都留下了创伤,即位三年后,三十五岁就去世了。
于是年仅13岁的嬴政在那个时局动荡、战乱频起的年代,登基成为了一代帝王。什么概念呢,让一个九岁之前还在为生存发愁的初二学生去管理一个国家,然而他不但做到了,还在登基后的第26年就一统天下,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结束了春秋战国至那时五百五十多年的战乱局面。
登基后的第二年,14岁的秦始皇锋芒初露,一边打仗,一边广招人才,其中有位韩国的间谍,名为郑国,试图以修建水渠之法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令秦国无暇欺压韩国。
在当时修建水渠本就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更何况秦国四面楚歌,一直在打仗。然而一旦水渠建成,关中的盐碱地就能尽数变为沃土,秦国的粮食产量将会大大提升。粮食是什么,打仗的底气啊!尤其是在古代,在没有化肥、农药、人工降雨、温室大棚的年代,农作物灌溉除了老天爷,只能靠附近的水源。水渠一旦建成,预计秦国粮食产量将提升至少一倍,于是嬴政牙一咬,建!从牙缝里省钱也得建!
就算中途发现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但水渠带来的利益是看得见的,嬴政不但没有杀了郑国,还让他继续监工。
此水渠几十万人用了十年时间才建完,绵延三百余里,西通渭河,东连洛水,灌溉面积四万多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后世受益一百余年。完工后嬴政直接将这条意义非凡的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这条水渠建成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每年大概可以多产170万石粮食,国力大大提升,国富民强,为秦国之后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亲政
嬴政登基时过于年幼,朝政大权一直是其母赵姬和宰相吕不韦把持,他纵有一身抱负,施展起来困难重重。
话说吕不韦此人,确实很懂急流勇退。庄襄王死后,嬴政年幼时吕不韦与太后赵姬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暧昧关系。然而随着嬴政年龄渐长,锋芒露出,吕不韦怕此事败露为自己招来祸患,便寻了个男宠进献给赵姬,试图摘干净自己的同时继续用这种手段把持嬴家的权力。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有载,“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就是说吕不韦给赵姬出了个主意,让嫪毐假装是太监进宫,实际上只是拔了胡子眉毛,并没有净身。
就这样,嫪毐和赵姬很是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日子。然而不久之后,赵姬就怀了孕,为了掩人耳目,赵姬找了个借口和嫪毐一起搬到了雍地的宫殿中居住。
若说嬴政对此事毫不知情我认为不大可能,只是嬴政此时羽翼尚未丰满,还动不了赵嫪一派的势力,甚至还给嫪毐加官进爵,封他为长信侯。就这样,嫪毐仗着赵太后的宠信越来越无法无天,甚至称自己为秦王的“假父”,秦王得知此事自是愤怒异常,但他仍然选择隐忍。
秦王政九年,此时嬴政已经有了治理嫪毐一派的能力。在得到下人的告发说嫪毐不是真的宦官,甚至与赵太后生下二子,还密谋暗杀嬴政,扶持幼子继位以继续把持朝政大权之事,嬴政下令彻查,然而身边的大臣没有一个愿意出来检举嫪毐的,可见嬴政此时在朝堂上没有什么实权,还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或者说大臣们并不认为此时的嬴政有能力对抗赵嫪一派。
再说这头,嫪毐知道自己被告发后,干脆起兵造反。偷了赵姬的玉玺在秦王所居的蕲年宫发动事变,然最后大败。自己获车裂之刑,其朝中党羽二十余人全部斩首,同嫪毐关系亲近的也被判蜀地流放,足足四千多人。
然而千古一帝的手段远不止于此,为绝后患,同年九月,嫪毐三族均被斩首,赵太后被嬴政送往雍地软禁,赵太后与嫪毐所生二子被嬴政下令诛杀,吕不韦受此事牵连也被罢去宰相之职。
一年之内,赵嫪一派和吕不韦在朝中的势力也被连根拔起,至此,整个秦国真正姓了嬴政的“嬴”。父亲早早去世,母亲伙同外人要害他,母亲生的两个弟弟被他下令摔死,父亲留下的一个弟弟成蟜与他有过皇位之争,想也知道关系不可能好,甚至巴不得他去死。嬴政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也心无旁骛地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
统一六国
秦始皇21到29岁这几年,一直在为了统一六国做准备。囤积粮食,增加人口,招兵买马,打造武器,训练军队,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秦始皇用了九年便一统六国。
韩国在六国之中国力最弱,地理位置又离秦国很近,所以嬴政选择了先攻打韩国,然而国力再弱,韩国能在乱世之中作为六国之一存活下来,也是有一定实力的,秦国几次攻打都没有成功。
强攻不行,嬴政选择智取,当时韩国南阳郡代理郡守,腾,选择了投靠秦国。嬴政顺势重用他,并凭借腾对韩国的了解,逐步攻破韩国城防,最终于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这一年,嬴政仅三十岁。
灭了韩国一年之后,赵国发生天灾,地震加上灾荒让赵国应接不暇,这就给了秦国机会。于是嬴政趁他病,要他命,派王翦举兵攻打赵国。赵国有两位能将李牧和司马尚,双方僵持了一年都没有什么进展。
王翦深得嬴政真传,打败敌人就要让敌人从内部瓦解。于是买通了当时赵王的宠臣,让他散播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赵王果然相信了他的谗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知道这种情形下让出兵权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坚决不给。
赵王疑心更重,干脆派人暗害了李牧和司马尚。这可乐坏了王翦,直接举兵攻打赵国,这回势如破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破了邯郸,赵国公子带人逃跑试图自立为王,后来攻打燕国的时候也被嬴政顺手灭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嬴政35岁,引黄河之水浸塌城墙,灭魏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灭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灭燕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灭齐国。
至此,嬴政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将六国尽数收入囊中。
焚书坑儒
秦始皇最令人诟病的就是焚书坑儒事件,说他烧儒家经典,杀有文化的人,就是为了让百姓保持愚昧,不要有反抗他的心思。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秦始皇想要推行新政本就十分困难,儒家学者们在此时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新皇主张创新,你们非要提倡复古,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本身秦始皇这个时候也需要树立威信,结束这种思想大乱炖的局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你不是主张复古吗,书都给你烧了看你拿什么复古。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但也只是给他们一个震慑,当时的大学者如博士,仍可保留这些书籍,像医药、卜筮、种树之类关乎民生的书民间亦可保留。许多珍贵的书籍也并没有焚烧,而是没收珍藏起来。
“坑儒”二字是从《古文尚书》中来的,但此书早在清朝就被证实是伪造的,许多记录都不属实。始皇帝下令时说的是“焚诗书,坑术士”,也就是烧毁那些主张效古的书籍和杂书来统一思想,坑杀的是那些动摇民心、坑蒙拐骗的方术之士,而不是儒生。这口大锅秦始皇可是背了两千多年。
功在千秋
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嬴政下令修建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这是最早的国道。专家在河南南阳的山区发现有秦朝遗迹,是木头铺设的古代版“铁路”,使用轨道之后不但速度大大提升,马儿拉起来也更省力。也就是说,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建出了全国“铁”路交通网。
六国的文字、计量单位,包括车道、车辙大小都不一样,通信来往十分不便,于是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
要知道,统一这些标准并不是下一道圣旨那么简单,在那个只能通过车马同行的年代,把消息传到每个地方就已经十分困难,还要改变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他们适应接受并使用一套新的生活体系,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拿新冠疫情这几年的事情做例,疫情封控还是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考虑,推行下去仍然激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发生了不少或大或小的反抗事件。而统一那些标准却是在民众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强迫他们接受另一套标准,就是这么困难的事情,秦始皇做到了。四百多位皇帝,也只有他做到了。
以上是秦始皇一生中比较主要的事件,还有一些事件诸公若是想听,小编下回继续分解。
其实总体来看,我认为秦始皇此人担得起“千古一帝”之称,有人可能会说他太过冷血狠辣,但他下令要是不果断,手腕要是不干脆,在那个乱世之中他没办法迅速建立起威信,更不要说做到令行禁止。不知道大家认为秦始皇此人如何呢?
(夹带私货时间,放几张去看帅气迷人的老祖宗陵墓的实地考察图ʕ ᵔᴥᵔ ʔ)
一号俑坑真的好大好大好大,但是据说123号俑坑加起来仅占秦始皇陵万分之三
怎么拍的阴森森的˃ʍ˂
最左边这个俑,导游说本来是举着一个鼎的,然后鼎被陕西博物馆搬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百戏俑中的明星俑!据说出土的时候衣服还是紫色的,还有白色的泡钉
被称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
不信,政政肯定比这帅˃ʍ˂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