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技能(肥胖模式)
我们能战胜肥胖吗?纪立农教授分享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新框架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学界肥胖频道 ,作者MSHK
战胜肥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整理:MSHK
审核:纪立农教授
近年来,中国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逐年增加,按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超重定义为BMI 24~27.9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至2018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1]。超重/肥胖除了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也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加强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在2024年京医论坛——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就“我们能战胜肥胖吗?”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汇总其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肥胖患病率逐年增加,成因复杂
纪立农教授指出,全球人群的BMI中位数逐年上升,早在2014年,美国的BMI中位数已超25kg/m2。中国人群也不例外,2004年至2014年,BMI分布逐渐向右偏移,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将达到65.3%[2]。同时,超重/肥胖症相关的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肥胖快速增长的趋势给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疗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图1 2024-2014期间中国人群BMI分布的变化
图2 预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2]
2023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主席建议[3]中指出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的源头是肥胖。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息息相关。由此可见,肥胖的危害巨大,想要解决肥胖问题,先要了解肥胖的病因,我国肥胖人群众多,原因是什么呢?
纪立农教授分享,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因素、环境驱动因素和个体危险因素。
- 系统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行政管理与政策。
- 环境驱动因素: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与建筑环境、食品系统与环境。
- 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宫内暴露、早期生活经历、膳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收入等。
图3 中国人群肥胖的决定因素[4]
总之,肥胖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仅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等个人因素有关,还包括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因此,解决肥胖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着手,可能不会有很好的成效。
减重目的多样,策略有两种
肥胖是有社会心理属性的代谢性疾病,患者控制体重的目的涉及多方面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对瘦身的追求:很多人的实际需求,不可忽视。
- 改善肥胖的症状:①能量摄入方面,如暴食症、过度渴望、饱腹感降低或饱足感减弱、对食物的过度关注和对食物的痴迷;②身体健康方面,如身体不稳定、协调性差、疲劳、呼吸困难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
- 改善肥胖的并发症:如代谢性疾病、心肾代谢综合征、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肿瘤、生物物理性疾病和认知和心理社会性疾病等。
因此,纪立农教授提出,控制肥胖有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其一,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该策略医疗负担重,往往需要临床试验去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不具备普适性,只能在少数人群中实施。其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该策略需要全社会努力,资源消耗巨大,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监测证实有效性,且在更大人群中显现出较小的体重改善效果,但可能对全人群的健康水平有更大改进作用。
针对第二条策略,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落实到临床实践?新框架来帮忙
纪立农教授提到,国际肥胖相关组织正在讨论将高体重分成两个时期:其一为临床前肥胖,其特征是存在脂肪堆积过多,但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仍然保持正常;其二为临床肥胖,其特征在于由于过度和/或异常的脂肪堆积,导致组织、器官和个体的功能发生改变。
患有临床前肥胖的人群应接受基于科学的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并在必要时获得公平的护理,以降低个人发展为临床肥胖以及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和状况的风险。患有临床肥胖的人群应当获得全面的护理和基于证据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等,旨在改善(或在可能的情况下缓解)肥胖的临床表现,并防止进展至终末器官损伤。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减重策略的基础,在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体重,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反弹。减重药物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在临床试验中,新型减重药物已显示出明显的减重疗效、代谢的获益、对心肾的保护作用及良好的安全特性。
那么,如何把科学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呢?纪立农教授分享了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
腰围身高比值:WtHR
图4 成人肥胖诊断、分级和管理的新框架[5]
首先,诊断肥胖需要人体测量和临床证据两方面的数据,BMI>30kg/m2或BMI>25kg/m2且WtHR≥0.5加上临床疾病、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并发症才能诊断为肥胖。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结
目前,肥胖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诊断肥胖并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和左移全人群的体重中位数/平均水平。改善肥胖症状、预防并发症需要社会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开发新型减重药物,将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实践。虽然新型减肥药物是抗击肥胖武器库中的重要补充,但绝不能让它们分散注意力或资源,而无法采取更广泛的整体方法预防肥胖和提供对个人的支持。
专家简介
纪立农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3-1998年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学习和工作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曾任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届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会第一任会长,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主席
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顾问,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Diabetes care,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sm,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等期刊编委,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2024)。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 545-564.
[2]Wang Y, 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446-461.
[3]Ndumele CE, et al. Circulation, 2023, 148(20): 1606-1635.
[4]Pan XF,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373-392.
[5]Busetto L, et al. Nat Med.2024 Sep;30(9):2395-2399.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赋能基层 打赢与肥胖的“战争”
7月26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全国启动会在上海市召开。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肥胖流行病学、肥胖诊疗专科门诊建设、肥胖复胖的预防和管理、肥胖的营养治疗等展开深入讨论,同时为《“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更好地在基层落地探寻可行路径和实践方案。据介绍,该项目将依托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借助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利契机,重点围绕糖尿病防控、体重管理等内容,搭建慢性疾病诊疗和防控领域知名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交流平台,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的落地。
肥胖管理已成为健康领域的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肥胖已成全球性健康问题
“回顾历史数据,从18世纪至今,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MI)中位数持续攀升,肥胖与超重问题日益严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也不容乐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共同主席纪立农介绍,近十年,中重度肥胖人群比例显著增加。“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纪立农介绍,肥胖还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如自尊心受损、社交障碍及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肥胖人群的生活质量。
面对肥胖带来的多重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此前曾发布遏制肥胖患病率上升的疾病防控目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肥胖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这凸显了肥胖管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因此,制定并执行全面、系统的肥胖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纪立农介绍,根据我国既往流行病学数据开展相关研究显示,如果不加干预,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将达到65%,相应的卫生支出保守估计约170亿元,将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
作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表示,“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意义深远。“这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健康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我国将开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革命。”李小英说,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于去年底成立,从超过500家申请单位中选择了32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单位,以内分泌代谢科专家为核心,组建多学科协作(MDT)团队,专注于体重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从源头抓起,直击超重与肥胖这一慢性疾病的“温床”。
建设随访研究及管理系统
对于如何开展肥胖管理,纪立农表示,需从公共政策引导、社区环境改善、个人生活方式调整及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多维度入手。纪立农表示,在公共卫生层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推广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社区层面,应建设更多便于居民锻炼的公共设施,营造支持性环境。“在医疗体系层面,则需加强肥胖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纪立农说。
“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初衷正与此呼应。李小英介绍,项目确定了2024—2027年的规划及目标,建立1000个肥胖诊疗门诊,借助信息化工具开展患者随访管理,初步建立区域网格化肥胖管理模式。“我们还将开展基于临床真实数据的中国肥胖人群相关研究以及覆盖5000人次的医护人员培训,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提升国民肥胖防控意识。”李小英表示,目前,联盟已经建立具备课程培训及开展随访研究等功能的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系统平台,并将在项目推动下进行升级。
“这一项目不仅针对已患病人群,更着眼于全民健康管理,贯穿全生命周期,为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说,这些数据的集成与分析,将为未来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体重管理走向更加科学、高效的健康管理新时代。
李小英还透露,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将邀请相关专家,结合体重管理的最新理念与循证共同撰写《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从超重肥胖的全面评估、个性化减重目标的设定以及分层管理策略等多个层面分别给出推荐,以期为临床诊疗中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提供全面指导,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体重管理的持续获益。
将规范诊疗延伸到基层
“基层的肥胖诊疗,应该依托于医联体、医共体之下的慢病管理模式展开。”李小英表示,内分泌专科医生对肥胖合并症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减重药物使用方面也有着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体重管理,“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背景下,二级、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可以更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肥胖规范诊疗,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未来也将致力于此”。对于基层开展体重管理,李小英进一步阐明了设想,“在开展规范诊疗的同时,借助线上体重管理平台,基层可以开展更多生活方式干预等探索”。
邬惊雷表示,当前,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其健康管理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外,医联体建设极大增强了疾病管理的协同效率,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联动。“以上海市为例,我们的医疗信息系统已实现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驿站及村卫生室的全面覆盖,为健康管理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邬惊雷说。据悉,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信息系统中,上海市将慢性病患者设置为开展运动指导或内分泌代谢干预的靶向人群,将其体重改善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等一起,作为健康管理效果统计目标之一。
李小英指出,近十年来,新型减重药物的出现使减重幅度普遍达到10%以上,解决肥胖问题有了强有力的“工具”。“让规范的诊疗技术、科学的管理理念向下延伸,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基层得到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李小英表示,期待通过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建设及“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的开展,实现更多跨学科合作,为多学科医生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普及科学体重管理知识,方便公众就医,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体重管理理念,倡导科学的体重管理方法,共同打赢与肥胖的“战争”。
肥胖诊疗亚专科如何规范发展 ?
嘉宾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秦映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成志锋
西安大兴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主任 邢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内分泌科
陈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罗樱樱
肥胖诊疗亚专科的建立,不仅是医疗体系进步的体现,更是内分泌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秦映芬表示,广西医科大学附一院通过建设肥胖症一体化门诊,发挥多学科协作(MDT)的作用,通过内分泌、营养科、康复科等学科的紧密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更为患者带来了全面健康管理的获益。“特别是面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肥胖诊疗亚专科的建立更是刻不容缓。它旨在通过早期干预,有效减少儿童、青少年未来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秦映芬说。
成志锋表示,内分泌科已细分出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癌及肥胖等亚专科,很多医院对亚专科发展给予了支持。开设肥胖专病门诊,初期可能会面临患者量较少的挑战,但依托联盟资源,逐步优化诊疗流程,通过科学管理与随访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邢影表示,2022年,西安大兴医院成立减重MDT门诊,整合中医、康复、外科、消化内镜等多学科资源,构建MDT诊疗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同时,专业的个案管理师、体重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加入,为患者提供了持续、有效的支持和监督,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
陈宁表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肥胖诊疗亚专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加先进、有效的治疗手段。“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加强患者管理、优化随访体系的宝贵平台,有助于推动诊疗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陈宁说,该院肥胖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等都有了提高,未来将有更多患者纳入系统管理。
“学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肥胖亚专科的发展同样如此。”罗樱樱表示,肥胖诊疗亚专科建设为医疗人才提供了更加专业、深入的发展平台,有助于培养出一批在肥胖诊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肥胖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同时,亚专科的鲜明特色和品牌影响力也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进一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科地位。
如何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 ?
嘉宾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周洁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高彬
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 温俊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 刘建萍
一直以来,药物治疗都是内分泌科开展诊疗服务、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刘建萍坦言,因为期待值与实际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距,既往有减重需求的患者对内分泌医生的信任度有限,医务人员也一直期待更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新型减重药物的出现,让内分泌科医生在开展肥胖诊疗过程中有了更加得心应手的‘武器’,不少肥胖患者看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内分泌科在减重领域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刘建萍说,新型减重药物不仅能达到减重效果,还能改善代谢指标,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自2017年起,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便“试水”肥胖管理,从最初的几个病例,发展至今,年均在管病例数已攀升至500例左右,“一路的积累与成长让我们对肥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周洁说。
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健康管理,从单一的强化降糖到多因素综合管理,再到如今关注患者综合结局的转变,内分泌科医生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我们不再仅仅追求体重的减轻,同时更关注患者代谢功能改善、靶器官保护及长期健康情况。”周洁说,内分泌科医生需站在更高维度,通盘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要充分利用减重药物的优势,又要避免其局限性,获得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效果。
面对肥胖人群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高彬表示,内分泌科应成为患者管理的首要“入口”,通过细致的鉴别诊断,联合营养科、外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力量,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肥胖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临床治疗和管理建议。减重药物作为“启动钥匙”,能够吸引患者进入专业管理轨道,通过初期体重的平稳下降,逐步引导其接受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最终实现健康体重的长期维持。
温俊平表示,作为代谢病领域的核心科室,内分泌科在肥胖诊疗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我们期待随着更多减重药物的出现,助力内分泌科成为肥胖管理体系的主导力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系统、全面的诊疗服务。这不仅是对患者健康负责,更是内分泌科医生履行使命、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温俊平说。
门诊随访登记系统应满足哪些需求?
嘉宾
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武晓泓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张淼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主任 郑骄阳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院长 奚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陈颖
谈及肥胖专病门诊随访登记系统,讨论嘉宾均表示,应聚焦于如何高效、精准地管理肥胖患者的诊疗过程与数据,并促进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首先,系统需设计好用户界面,包括医生端与患者端,确保数据录入与分析的自动化,减少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武晓泓表示,医生端应支持快速查阅患者体重、血脂等关键指标变化,辅助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端则需注重增强用户黏性,通过趣味科普、实时健康管理辅助等,提升患者参与度与依从性。”奚悦说。陈颖表示,系统应可灵活调整管理策略,以满足多样性的患者需求,以药物治疗为抓手,加快内分泌科肥胖诊疗新模式的建立。
张淼表示,系统应具备自动提醒功能,包括复诊预约、检查项目等,要确保患者按时复诊、随访,这样才能做到闭环管理。“在科研方面,系统应收集并分析肥胖患者的诊治数据,为临床研究提供宝贵资源,提高医务人员诊疗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动肥胖诊疗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发展。”张淼说。
郑骄阳认为,肥胖专病门诊随访登记系统的作用与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同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使医生能够制订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奚悦表示,激励医务人员主动推动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才能为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肥胖专病诊疗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可以通过科研激励与绩效奖励,激发医生参与系统应用的积极性。”武晓泓说。
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满足医患双方对于体重管理的需求,李小英表示,对于构建肥胖专病门诊随访登记系统及线上管理平台,在场嘉宾已达成诸多共识,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系统平台汇聚众多内分泌科医生,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当前,平台虽然处于“1.0版”阶段,但已具备自动数据录入、图片上传等功能。随着AI技术融入,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减轻人力负担。未来,平台还将以减重药物的使用为核心,探索并总结多样化减重方案,针对个体差异,实现精准治疗。联盟将持续优化平台至“2.0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肥胖诊疗专科门诊建设有哪些要点?
嘉宾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
主任 徐积兄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万沁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副主任 廖鑫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 李华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二科
主任 刘海霞
建设肥胖诊疗专科门诊的必要性已是业内共识,对于门诊怎么建,业内专家各抒己见。
李华介绍,作为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新院区,划出102平方米的面积作为肥胖诊疗专科门诊的建设场地,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在肥胖诊疗专科门诊“软实力”建设方面,徐积兄认为帮助患者实现减重的目标最为重要,“可以通过构建多学科协作(MDT)团队,涵盖内分泌、营养、运动医学、心理学、中医及外科等多领域专家,以患者为中心,制订个性化减重方案。”徐积兄说,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与服务质量,才能使患者信赖肥胖诊疗专科门诊。
谈到肥胖诊疗专科门诊团队建设,廖鑫表示,在肥胖诊疗专科门诊中,内分泌科医生发挥主导作用,联合营养师、运动医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外科医生及专科护士等多学科力量,组建紧密协作的MDT团队。其中,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在日常患者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监督等职责,为患者提供连续、个性化的护理支持。
“我们在门诊遇到的不少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因此,邀请心理咨询师加入MDT团队,可以使肥胖诊疗专科门诊更具特色和专业性。”万沁说,在肥胖诊疗专科门诊功能方面,要具备精准诊断的能力,不能单一依据BMI,还应结合腰围、体脂率等进行全面评估,开展综合干预,为患者提供饮食调整方案、个性化运动计划等,并进行相关监测,全方位助力患者健康减重。多位专家均表示,肥胖诊疗专科门诊应建立随访机制,监测患者减重效果及代谢指标变化,预防体重反弹及并发症的发生。
“肥胖诊疗专科门诊的业务空间很广泛,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为诊疗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提供了蓝本,为机构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为亚专科人才培养创造了便利。”刘海霞说。
编辑:魏李培
审核: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