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贬义(肥胖的褒义词说法)
大腹便便,防酒伤肝
大腹便便:出自《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该句源自一则典故:东汉桓帝时期,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以教书为生。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好笑,于是就编了这句顺口溜嘲笑老师打瞌睡的样子,但被边韶知道后,又巧妙的编顺口溜教育了学生。该词多形容人长得肥胖,含有贬义。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依赖型工作的减少,大腹便便的人群不断增多。腹部胀大的原因可有多种,除了常见的脂肪堆积以外,要警惕腹水的产生。腹部脂肪增多常伴有其他部位的肥胖,而腹水往往不伴有其他部位的肥胖。中医将临床腹部胀大如鼓的病症称为鼓胀,患者多皮肤苍黄,严重者腹部静脉显露。本病病机是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类似西医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其病因包括病毒性和非病毒性。病毒性病因多见乙肝病毒,目前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普及,病毒性肝硬化发病逐渐减少,而非病毒性病因中酒精引起的肝硬化人群逐渐增多。
中国酒史悠久。古人酿造的白酒(类似现在流行的糯米酒)和黄酒(类似现代啤酒)一般为低度酒,普通的酒为10度左右,烈一些的在18度左右。而接近现代意义上高酒精浓度的白酒在元代才发展起来。明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中英雄好汉武松喝的十八碗酒多为黄酒和米酒,否则极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酒点缀了古人的生活和文化,很多夹杂着感情色彩的以酒代人的成语典故也随之产生。
酒色财气:落落居士《招隐居》第二:“俺想人生在世,惟有酒色财气,最是沾不得的。”嗜酒,好色,贪财,逞气,以此为人生四戒。
酒囊饭袋:陶岳《荆湖近事》:“马氏(马殷)奢僭,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用之人。
花天酒地:《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形容吃喝嫖赌的腐化生活。
高阳酒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郦食其)踵军门上谒……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人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后因以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山简醉酒:典出《世说新语·任诞》。山简嗜酒,饮辄醉,醉后常倒戴头巾骑在马上,醉态可掬,后遂以“山简醉酒“等形容醉酒以及醉后姿态。
少量饮酒具有活血、御寒、助药势等作用,但酒精过量可抑制或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晕、意识模糊、躁狂等神经中毒现象。中医认为:嗜酒过度,酿生湿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古人并不赞成嗜酒,所以多用具有贬义的成语描述嗜酒之人。
肝硬化早期肝功能损害尚可自我代偿,但出现腹水则表明肝硬化发展到了失代偿期,肝功损害不可逆转,疾病加重时可诱发以下症状:
呕心沥血:《文心雕龙·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韩愈《归彭城》诗:“剜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呕,吐;沥,滴。后以“呕心沥血”形容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含血喷人: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孤,先头狂走。”现指捏造事实,污蔑攻击别人。
“五大三粗”是指什么地方大,什么地方粗
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现如今的很多男性都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其实男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备受重视的,比如古代从事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工作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更好地维持生活生存所需,所以这也给古代的男性定位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自古以来也曾有很多形容男性的成语,比如阳刚之躯,五大三粗等等。
其实这些大多都是赞美男性的词语,想必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应该就学到了五大三粗这个词语,但也只是知道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男性并不了解其具体意思,想必大家应该也都非常好奇,五大三粗究竟是指哪些特征呢?不妨赶快来了解一下。
古人用“五大三粗”来形容男性,“五大”和“三粗”具体指什么?【五大】
脚大
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男性脚的尺码的确比女性要大出很多,而这个特征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因为古时候交通落后,所以人们到达某个地方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那个时候人们认为脚大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占到了优势,所以古人总结到,双脚厚重给人一种踏实沉稳的感觉,所以也把这一点归结为赞美男性的标准之一。
膀大
一说到膀大,可能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膀大腰圆”这个词语。或许在现代人的思想当中,膀大腰圆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因为人们觉得膀大腰圆是形容一个人的身材,肥胖,可是这个词语在古代却是褒义词。
毕竟古代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所以力量就是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判断标准,而广大的人一般力量都比较大。
手大
我国古代人们的思想比较传统,人们认为手大的男人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可以让家里的妻子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古时候手大的男性也是非常吃香的。
再加上古人思想认为手大的人更适合做各种工作,而且双手代表着勤劳,古代的民间还有首大聚财的说法。
耳朵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耳朵大有福气的说法,古人认为耳朵大是福相的象征。
而在那个时候男性的社会地位又比女性普遍偏高,所以耳朵大的男性要更受欢迎,这里所说的耳朵大主要指耳廓大耳垂大等等。
而古代那些有女儿的家庭,也更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耳朵大的人作为妻子。
屁股大
现在很多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屁股大的女人生儿子”,因此很多家庭结婚的时候,往往男方的父母也更愿意娶那些屁股大的女人当作儿媳妇。
其实在古代,人们认为屁股大的男性看起来更加有安全感,因此受到了这个思想的影响,古时候人们对于屁股大的人也格外热情。
【三粗】
腿粗
古时候的家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需要经常外出走动,完成一些社交和工作,所以这就使得男性的腿部肌肉变得越来越发达。
因此那个时候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对于那些腿粗的男性朋友是非常吃香的,甚至有些女性认为腿粗的男人爆发力强,而且很有安全感。
再加上古代农耕的时候,需要卷起裤腿,双脚踩在泥泞的水田里,这个时候双腿发达的男性能够活动自如,工作效率也非常高,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
腰粗
要做这个词语放到现在,想必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避而远之,因为腰粗也就意味着身材肥胖,而如今的年轻人几乎都想要拥有苗条的身材,但是由于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古代,腰粗是一个美好的特征。
通常古时候那些腰粗的男性往往都是从事着重体力劳动,而这样的工作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让家里的妻子儿女过上好日子。
脖子粗
因为古时候的资源非常匮乏,很多普通老百姓几乎都吃不饱肚子,所以大街上很多人都是骨瘦如柴的特征,但是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家里的条件比较好,食物充足,再加上饮食不加节制,慢慢的就形成了脖子粗的现象。
通常这类人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脖子粗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更容易受到古代女性的青睐。
综上所述,古语所说的五大三粗主要是指以上这几个特征,但是现如今伴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这些特征好像放到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男性的词语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为什么“专家”越来越成为一种贬义词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越发成为一个贬义词,成了“砖家”。
网上也流传着“专家”的各种智障发言:
“有专家建议掏空六个钱包进城买房”。
有“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再通勤上花费太多时间”。
最近的一则“专家建议“,则是”建议农民进城买房,开车种地”。
话说看到这种发言,笔者的第一反应和网友一样:“这是什么奇葩发言?哪里跑来的专家?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这些专家宛若一个个“大聪明”,在网上发表一些令人窒息的言论,而相关媒体为了流量,频频让“专家建议”上热搜,甚至不惜曲解或者只是截取专家的部分发言,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一看到“专家建议”,就本能反对。
比如某个热搜,#专家称可以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如果你看过嘉宾背景以及上下文的话,根本不可能得出热搜这个结论。
首先这个嘉宾是营销财务专家,却在媒体的询问下回答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的问题;
其次这位嘉宾的核心观点是:00后有能力、有积极性、主动性、企业要给00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嘉宾所说的“加码”,不是指让00后996,而是给00后更多的机会。
结果媒体断章取义,成功造出了一个热搜、流量得到了;而我们观众被利用,又一次加深了对“专家”的刻板印象;“真正的专家”又一次背了锅。
可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时候笔者想到了一个命题:专家之死。
当然,这里的“专家”不是指那种奇葩专家,而是真正的相关领域专家。
在《专家之死》这本书中,介绍了美国“专家之死“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可能会对我们启示。
一、什么是专家?在介绍这篇文章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专家。
在《专家之死》中,专家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对某一学科所掌握的知识远超我们普通人,当我们在人类知识的某一领域需要寻求建议、教育或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会把目光投向他们。
怎样辨识真正的专家呢?
首先:专家受过正式培训和教育。这是最容易辨识的,比如医生、律师、老师。这些能很快帮助我们辨认出一个人是否专业。
其次:专家更愿意接受其他专家的评价和指正。每个行业都有监察委员会,他们的职责就是监察成员是否达标,以维护该行业的名誉。
二、“专家”是如何变成贬义词的?知道了专家的定义,现代社会复杂的分工也需要我们尊重专家,好让社会运行。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专家的偏见,或者换个说法,“专家“是什么时候成为贬义词的?
首先,专家必须要背一定的锅。第一, 专家失败的预言和建议。
专家的建议和预言失败不是一次两次了。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不吃早饭对健康有很大影响。“事实上,现在有研究显示,完全不吃早餐——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警告大家不要这么做——也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
还有传播甚广的“专家建议每天吃鸡蛋不要超过两个,否则胆固醇会超标”。结果这样的建议让很多美国人的身体情况更加恶化,加重了他们的肥胖。因为人们会用其他食物代替鸡蛋,而替代食物会让美国人变得更胖,还是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更糟糕疾病的元凶。
专家被打脸更是家常便饭,尤其在涉及到人的因素。比如1982年,美国有许多苏联专家认为苏联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足以让苏联承受最深刻的困难。而做出这个预言的专家一年后还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后来他被打脸了。不到十年时间,苏联就解体了。
第二, 专家胡乱跨专业。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大概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纳斯·鲍林。他曾经相信维生素C是一种特效药,还提倡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来击退感冒和其他任何小病。
当他发出这番言论的时候,维生素厂商很高兴:你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这样说,你们普通民众还有什么理由不买我们的维生素呢?公众很高兴:维生素便宜,吃维生素就可以抵抗小病,果断买买买!
实际上,研究显示:人每天大剂量吃维生素,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癌症和中风的概率。更重要的是,给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建议的是欧文·斯通(Irwin Stone),他自称是医生,可是,斯通“医生”仅有的学位也就是一个未获认证的函授学校和一个脊骨神经医学院颁发的两个名誉学位。
第三、“专家”学术不端,说谎。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进行学术欺诈。书中举了个例子。“科学期刊的论文撤回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比例。”
这些“专家”对真正的专家和知识有重大威胁,不仅是这种欺骗会带来负面后果,更关键的是他们会腐蚀公众对专业知识的信任。
公众失去了对专业知识的信任,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专家名誉,还有大众健康。
比如麻疹。美国曾经在2000年宣称消灭了麻疹。可是因为一个伪医生宣称疫苗和儿童自闭症有关联,结果导致美国很多父母不给孩子打疫苗,结果就是美国在2019年爆发25年来最严重麻疹疫情。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经说过:像CNN之流都是fake news(假新闻),虽然这话太过绝对,但是媒体在污名化“专家“这方面,绝对不是无辜的。
比如笔者在开头,举的那个例子。媒体现在为了流量和迎合大众,无所不用其极。中国有些媒体会这样,美国媒体更是这样。
媒体记者犯错不是一次两次。比如一些记者以为加沙地带有一座桥,其实那座桥并不存在。
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一位记者为了嘲笑同行,炮制了一个骗局:“巧克力能帮你减肥“。结果其他同行连询问专家都没询问,就直接引用了。
这还只是善意的骗局,有的时候甚至为了流量,炮制假新闻。
比如《滚石》杂志记者曾经为了流量,决心找一个美国精英校园性侵案例,主编还帮那位记者发表这个新闻。
结果:这则新闻掀起轩然大波,事后调查是子虚乌有。而且这篇报道中引用的调查数据:美国大学里有1/4的女性遭遇过性侵,这个数据也是子虚乌有。
媒体更常见吸引流量的方法就是让人深恶痛绝却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标题党。
有一个新闻,事实是:美国自杀人数整体攀升,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增多,但自杀率低于其他人群。
有媒体从中解读出:退伍军人自杀人数攀升,因此在写标题的时候:21世纪退伍军人自杀率提高,一天22人。
事实上:美国自杀率整体上升,退伍军人只是其中一部分。
可是事实就是:#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增多#更吸睛。
这个数字被引用,被广泛引用于各种反战宣言。
最后,网民也不无辜,过于自恋的当代人。在《专家之死》中,作者把每一个人群都怼了一遍,包括我们。说实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如人性。
我们天生就是喜欢猎奇,喜欢看标题党,尽管一边骂,但是下一次看到类似的标题,还是会点击进去。当#专家建议#成为一种流量密码时,我们还是会点击进去,边骂着边加深我们对“专家“的刻板印象,然而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令人窒息的专家发言,而那些真正专家提出的正确建议,脑回路比较正常的建议,我们会自动忽略。
现在人变得更浅薄和浮躁。很多人只看标题和摘要,连文章和视频都没看全,就开始喷了。这点笔者作为写文章的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读者只是看了个标题或者看错了,就开始喷作者水平不行。笔者想辩论都不想,因为与这样的网友对喷,没有意义。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他人愚蠢。这话看起来挑衅,其实是正确的。
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叫“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告诉我们,越愚蠢的人,越是会高估自己,不觉得自己无知。说句公道话,我们其实都容易高估自己。如果你让大家给自己的才能打分,你听到的答案会是“平均水平以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嗯,高于平均水平。
最后一个:证实性偏见,这个词的意思是:当我们觉得一个想法正确时,我们会寻找相关证据来证实这个想法,如果这个想法是一个偏见,就更要命了。事实来来去去,人们想记住什么就记住什么。所以,谁想进行理性辩论的话,只会被证实性偏见搞到筋疲力尽,因为这种偏见使得论据和理论不可证伪。
正如那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专家之死”的路上,没有人是无辜的。
三、怎样从“专家之死”中逃离?《专家之死》一书中列举了专家之死的恶果,比如社会信任成本的增加,专家和民众的恶意螺旋,损害公众参与到真正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甚至会像上面列举的反疫苗运动一样,损害公众自身的身体健康。
那么我们该怎么从“专家之死”的恶劣影响中逃离出来呢?
因为“专家之死”的原因涉及到很多层面,解决方案也有很多,这里笔者仅仅列举出书中对我们普通人的建议:
1、要试着摆脱信息茧房。现在互联网为了用户留存,拼命依照算法给你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接触的信息会越来越单一,就像蚕吐出的丝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事情选择性失明。
由此会产生偏见、傲慢、群体的撕裂。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摆脱信息茧房呢?
作者的方法:要给自己来一顿营养均衡的新闻餐。要关注主要报纸,至少看两三个新闻台,订阅至少一份(在线或者其他)至少一份与自己平时观点相左的期刊。
2、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保持一丝警惕。按照作者的话来说,互联网让百花齐放,但大多数花却散发着臭味,包括一些随心所欲的博主在那痴人说梦,天马行空的阴谋论,还有团体精心策划的运动,内里包裹的却是虚假信息。
互联网搜索引擎按照算法提供你感兴趣的内容,而互联网企业是要盈利的。
我们普通人要对此有警惕之心,看互联网上的发言或者文章,要推测背后的人,发表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而且关注互联网上的言论,特别是有关专家的言论时,我们应该注意该“专家”是否是相关领域真正的专家,还是仅仅是爱好者级别的。正如书中所言:兴趣不同于职业。
有一句话应该是英国作家阿拉斯泰尔·库克(Alastair Cooke)说的:“专业就是即便你不喜欢也会尽全力去做。”业余爱好者的热情是不稳定的,无法取代专家的判断。
希望那些不是专家的“砖家”不要发言了,让真正的专家发言,再也不想看到那些智障发言了。
我们普通人也要学着不要被某些无良媒体的言论操控,擦亮眼睛!
也希望媒体能更有职业操守!
参考书籍:
【美】托马斯•尼科尔斯:《专家之死》,中信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