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肥胖(仇恨的危害)
以食物筑起堡垒,用肥胖保护自己:500斤的身体里住着怎样一个受伤的女孩?
按:当我们面对一个肥胖的人——不是超重几斤或几十斤,而是体重超过200公斤——这具庞大的身体首先会吸引人的目光,而后引来讶异、怀疑、嘲讽或鄙夷,这样的超重往往被认为是身体和道德的双重缺陷,涉嫌自我管理的失败和欲望节制的无能。对于一位女性来说,这样的身体则更加特别,不仅剥夺了其尊严——身体无时无刻不被指摘,被触摸和推搡时被认为是物而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其个性与性别。
不仅美是关于苗条的,讲故事的权利也在拥有匀称身材的“正常人”手中。“人们对于我这样的身体所经历的故事,大多漠然而不屑一顾,抑或报以冷嘲热讽。人们看到我这样的身体就会有自己的臆断,自以为知道背后缘由,但其实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的故事虽无关胜利,却也需要被讲述,并且值得一听。”美国作家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如此写道,她最重时体重达到了570磅(约合261.72公斤)。她把自己的故事被写成了《饥饿》(Hunger)一书,一部关于她的身体和她的饥饿的回忆录。
罗克珊肥胖的身体所层层包裹的,是她的一颗装满恐惧与自卑的心。她试图以无尽的食物填补自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渴望——不再受伤的渴望,她通过让自己的身体膨胀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得以躲藏。她暴饮暴食的行为与日渐增大的身体,在她与任何胆敢靠近和伤害她的人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甚至也在她与自己的家人之间划出了界线。而这一切,都始于罗克珊在12岁那年被一群男同学轮奸的遭遇。她不敢告诉任何人,害怕同龄人的耻笑和排斥,也害怕她不再是家人眼中的乖女孩了。她靠吃啊吃来发泄情绪、成为自己,以及构筑身体的堡垒,来保护心底里那个曾被深深伤害的小女孩;然而,在食物的力量帮她得以逃避异性的目光之时,她发现自己却因为肥胖超重曝露于公众灼灼的视线和严厉的审判之中。
随着一点点长大,她慢慢意识到被强奸不是自己的错,但“要相信这些真相并不像单单了解它们那样容易”,她依然深陷自我怀疑的泥潭,认为自己残损而软弱,不配得到宽恕与任何人的爱。罗克珊所经历的长久的精神上的挣扎,也反映在她与身体的斗争上。她一方面要承受这具身体带来的限制和伤痛——很多通道无法通过,担心坐坏公共洗手间的马桶圈,另一方面也必须面对社会对肥胖人士无情的厌恶与仇恨,“我确实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极力容忍和鼓励他人公开仇恨肥胖人士,”她在《饥饿》中写道。
即便是在节食和健身的过程中,她也并不认同把瘦等同于幸福,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将自己引向暴饮暴食之路的黑暗过往,还有三十年来作为一个胖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累累伤痕。在这本书的结尾,罗克珊走向了与身体的和解:“我不再需要我所建造的身体堡垒。我需要拆除一些墙,而且需要只为我自己拆除这些墙,不论拆除会带来哪些好处,我认为这是在重构自我。”
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从日前推出了中文版的《饥饿》一书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以期与读者一同走进罗克珊·盖伊的世界,去了解肥胖表象背后的伤痛与挣扎。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节选)撰文 | [美] 罗克珊·盖伊 翻译 | 邓迪
在高中的前两年,我不断地吃吃吃,我变得越来越迷茫。进入高中时,我毫无价值,而进入高中后,我越发不值分毫。我只需要在和父母通电话或回家休假时假装成从前的那个女孩。其余时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大多时候,我都是麻木且尴尬的。我努力想成为一名作家。我努力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努力忘掉那些男孩在我皮肤上和身体里的感觉,忘掉他们如何嘲笑我,忘掉他们如何一边毁掉我一边嘲笑我。
对于高中生活,我留下的记忆非常少。但在过去几年里,我作为作家的身份形象越发清晰,随之我开始收到高中同学的信息,奇怪的是,他们都清楚地记得我。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脸书或直接在活动现场联系我,热切地问我是否还记得他们。在他们分享的趣闻轶事里,我听上去很有趣,并不像自己记忆中那样让人难以忍受。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别人的记忆,也不知道如何将别人的记忆与我的记忆协调一致。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在高中时养成了说话尖刻的习惯。我不太说话,但如果我花心思,就可以用言语伤害别人。
闲暇时,我写了很多主题黑暗的暴力故事,讲年轻女孩被可怕的男孩和男人所折磨。我无法告诉任何人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所以我用一千种不同的方式讲述了这同一个故事。讲出我不能大声表达出来的话,这让我感到宽慰。我失声了,但我还可以写。我的一位英语老师——雷克斯·麦吉恩——从我的故事中发现了一些东西。他告诉我我是一个作家,告诉我要坚持每天写作。现在我意识到,“坚持每天写作”是许多老师会给学生的建议,但我那时对麦吉恩先生的建议非常当真,就好像他在给我神圣的忠告。现在我仍然每天写作。
不过,麦吉恩先生为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陪我一同去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他看到我需要帮助,就把我带到一个可以得到帮助的地方。我不能说我在心理咨询中心得到了安慰或救赎,因为我没有。我当时还没有准备好。刚开始和我的顾问——一个男人——交流的那几次,让我心惊胆战。我坐在座椅的边上,盯着门,盘算着所有可能的逃跑路线。我不想和任何男人单独相处,更不想和一个陌生男人单独待在一间大门紧闭的房间里。我知道会发生什么。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断到那儿去,也许是因为麦吉恩先生让我去,也许是因为我内心深处知道我需要帮助,让我如此渴望的帮助。
*****
作为一个胖女人,我经常看到我的存在被简化成统计数字,仿佛有了冰冷生硬的数字,我们的文化就能理解饥饿会变成何种模样。根据政府的统计数据,肥胖症每年造成一千四百七十亿美元至两千一百亿美元的损失,不过,研究人员如何得出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对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明。肥胖症带来了哪些损失?研究人员并未触及这一问题。重要的是,肥胖症是昂贵的,因此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肥胖人士是资源的消耗者,他们过盛的身体需要医疗保健和药物治疗。许多人表现得就像肥胖人士直接把手伸进了他们的钱包,其他人的肥胖症已成为他们个人财务底线上的负担。
统计数据还显示,34.9%的美国人肥胖,68.6%的美国人肥胖或超重。“超重”和“肥胖”的定义通常含糊不清,被BMI或其他各种指数的武断衡量标准所模糊。最新数据显示,肥胖症最近已经跨越了大西洋,成为一种快速蔓延的全球性流行病——现在许多欧洲人也卷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肥胖人士太多了。必须以任何必要的手段制止这种流行病。
*****
有时候——我想是出于好意——人们会告诉我,我不胖。他们会说一些话,譬如“不要那样说你自己”,因为他们把“肥胖”理解为一种耻辱、一种侮辱,而我把“肥胖”理解为我身体的现实。当我在使用这个词时,我不是在侮辱自己。我是在描述我自己。这些装模作样的人会无耻地撒谎,说“你不胖”,抑或懒洋洋地恭维,比如说“你有一张漂亮的脸”或者“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好像我不可能既是胖子又拥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品质。
瘦人很难知道该如何与胖人谈论他们的身体,不管对方是否在征询他们的意见。我明白这点,但是假装我不胖,或否认我的身体和它的现实,这是一种侮辱。认为我对自己的外表一无所知,也是对我的侮辱。而认为我因肥胖而感到羞愧,仍是一种侮辱——不管这可能多么接近事实。
*****
我肥胖的身体赋予人们抹杀我性别的权利。我是女人,但不被当成女人。我常被误认为是男人。我被称为“先生”,因为人们看到我的庞大体形,就会忽略我的脸、我有型的头发,以及我非常丰满的胸部和其他曲线。被抹除性别、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不见,这让我困扰不已。我是一个女人。我很高大,但我是一个女人。我应该被当作一个女人。
我们对女性概念的理解太狭隘了。当你又高又宽——呃,尤其还有文身——你总是会被呈现得“不像个女人”。种族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黑人女性很少被允许拥有女性气质。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只穿男装。我非常想变得更男性化一点儿,因为我明白,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人会招来麻烦、危险和伤害。我以男性身份自居,因为我觉得安全。它给了我一种假象,让我觉得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左右他人对我身体的看法。这样更易于行走于世间。这样更易于隐匿于世。
在与女性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男性化意味着我不需要被触碰。我可以假装不想被触碰,这样我就能保持安全。这样我就能拥有我一直渴求的强大自制力。
这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直到我意识到我是在扮演这个角色,而不是寓于一个我感觉真实的身份里。人们看到了我,但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我。
我开始摆脱这种身份,但人们仍然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现在,那些人误解我的性别,并不是出于某种奇怪的审美,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真正的我,不觉得我和我的身体应该被认真对待。
*****
我的身体,以及我借由这个身体穿行世界的经历,以种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了我的女权主义价值观。生活在我身体里的经历,使我对他人和他们的身体真相充满更深的同理心。当然,这向我展示了包容和接纳(不仅仅是忍受)不同身体类型的重要性。这向我展示了,一个特定体形的女人——我小心翼翼地用这一描述向别人介绍我的身体,并从中得到一种表面上的尊严——已成为我身份的一部分,而且至少已有二十年,它和我身份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重要。尽管经历了挫折、羞辱和挑战,但我仍试着尊重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是强韧的。它能忍受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的身体给了我存在的力量。我的身体非常强大。
此外,我的身体迫使我去更多地留意,具备不同行动力的其他身体是如何在世界上穿行的。我不知道肥胖是否是一种残疾,但我的体形肯定会影响我在特定空间行动的能力。我不能爬太多楼梯,所以我总是在想该怎么进入某个空间。那里有电梯吗?舞台下有台阶吗?有多少层?台阶边有扶手吗?我必须问自己这些问题,这也使我明白,它们只是残疾人出行前必须提出的一小部分问题。这让我明白,作为身体健全的人,我总是视一切为理所当然,我们总是视一切为理所当然。
我曾和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一起参加过一个活动,当时她在推介她的新书《在路上:我的生活》。活动在芝加哥举行,我们坐在一个舞台上。我试图保持冷静,因为我旁边坐着的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在我们右边几英尺外是手语翻译。当格洛丽亚和我开始对话时,我们注意到观众中嗡声一片:有几个人想让手语翻译挪动一下,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看到我和格洛丽亚。他们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视线的确很重要。但是,这些视线并不比听障人士能看到手语翻译更重要。翻译站在那里,环顾舞台,显然充满了困惑与苦恼。我让她坐在她之前坐的地方,并告诉她,同别人能看见我们相比,她被听障人士看见更重要。毕竟,这是一场对话。重要的是我们能被观众中的每一个人听到。
我分享这个故事,不是在凸显我很特别,抑或试图寻求表扬。只不过,在那一刻,我拥有比他人更强大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只能由我的身体带来。那一刻,我超越了自己,明白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更加体谅他人身体的客观现实。
我过去和现在都很感激那一刻。我很感激我的身体,不管它多么不守规矩,但它让我从那一刻起开始学习。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饥饿》,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自拟。
虚胖的中国富豪
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
文丨华商韬略出品人 毕亚军
“真正重要的,是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能站得住,而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
【1】
“李嘉诚靠边站。”
5月初,内地入籍香港的企业家、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成为福布斯香港新首富之后,有媒体如此描述道。
▲5月4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实时数据
李嘉诚被这样挤兑不是一次两次了。
2015年王健林以381亿美元的财富值,同时成为彭博华人富豪榜和亚洲富豪榜“双榜之王”,从那时起,李嘉诚就一直被内地富豪激增的财富数字摁在地上摩擦。
马云、马化腾、黄峥、钟睒睒……内地超级富豪们不但挤掉了李嘉诚的华人首富王冠,而且将差距越拉越大。以钟睒睒为例,其超过5000亿人民币的身家已是李嘉诚的倍数级。
不仅李嘉诚,10多年前还被内地富豪们集体仰望的整个香港富豪群体,也都统统被踏在了脚下。
在《新财富》最新发布的“500富人榜”中,内地富豪500人所拥有的总财富已从去年的10万亿飙升至将近18万亿,且前100人的财富总值已超过10万亿。
也就是榜单前100人的平均财富已高达1000亿,就算放在那里不要利息,1年花1亿,也要1000年才花得完,钟睒睒(5043亿)更是要花5000多年,真可谓富可敌国。
不只是富可敌国,内地富豪们的造富速度,也堪比“抢”银行。
2003年《新财富》首次推出该榜单时,入榜者的财富值加起来才不过5000亿,还不敌如今的一个首富钟睒睒。从5000亿到18万亿——
18年间,中国最富有人群的财富暴增了将近36倍,而同时期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区区4.2倍;美国福布斯富豪榜上榜者的总财富增长还不到4倍。
照此速度,巴菲特等美国富豪,也将很快被中国富豪们踩在脚下。
【2】
李嘉诚真的靠边站了吗?
或者说内地富豪们,真的已经比李嘉诚们还要富得多了吗?
如果我们更倾向于把揣到兜里的真金白银(利润/分红)、净资产视为真正的财富,而不是随时波动甚至被腰斩的股票市值,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先来比较一下让李嘉诚靠边站的曾毓群。
在两人席位交替之时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受益于宁德时代股价暴涨的曾毓群财富值高达345亿美元,而10多年前就在榜上有过300多亿美元财富值的李嘉诚,比他少了1亿美元。
两人所掌握的公司利润和净资产情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公开财报:
宁德时代2016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9亿、39亿、34亿、46亿、56亿,合计约204亿人民币。到2020年末,宁德时代的净资产约为640亿人民币。
李嘉诚的长和集团2016年至2020年利润分别约为:330亿、351亿、390亿、398亿、290亿,约1759亿港币(合人民币约为1442亿元,五年平均为288亿元)。到2020年末,长和集团净资产约6500亿港币。
目前,李嘉诚家族持有长和集团超过30%的股份,曾毓群持有宁德时代股份约25%。
而长和只是李嘉诚家族主要上市公司之一,长和之外,他们还控股拥有着与长和差不多的长实集团等实力企业。
这就是说,曾毓群在过去5年赚到的真金白银,加起来还不如李嘉诚一年赚到的多,而他在公司所占的净资产也不到李嘉诚占长和集团的十分之一。
再想想,曾毓群才赚了几年的钱,李嘉诚已经赚了多少年的钱?
谁才是真正的首富,答案也就不言而喻。
【3】
李嘉诚曾经说过两句非常得瑟的话。
一句是,“我做生意60多年,从来没有一年是亏钱的,也从来没有陷入过财务危机、遭遇过巨量的业绩下滑。”
另一句是,“我长江实业上市46年,如果你把每年拿到的分红重新投资到股票里,46年大概能获得5000倍的收益。”
1990年代开始,李嘉诚旗下的上市公司就始终保持数百亿港币的年利润水平,而且发了多笔横财。
比如,1999年出售Orange,一笔交易就赚了超过1600亿港币;2020年出售加拿大赫斯基能源,赚了200多亿港币,而在出售之前,他已累计从赫斯基分红超500亿港币。
若按从商以来揣到兜里的真金白银和现在所掌握的公司净资产比较,曾毓群之外,其他超越李嘉诚的内地富豪,也都无法和李嘉诚匹敌。
比如,市值财富5000多亿的钟睒睒,其农夫山泉的年净利,直到2020年才突破50亿大关达到约53亿,在此之前一直都低于这个水平,农夫山泉的净资产2020年末也才约110亿。
钟睒睒在农夫山泉上市前搞了一把大操作,将公司账上约105亿现金分了红,但就算105亿全都揣进了他一个人的兜里,与当年李嘉诚一笔买卖赚上千亿比,也就是洒洒水。
再来看看互联网富豪们。
马云的阿里巴巴2016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约为:427亿、578亿、614亿、876亿、1492亿人民币。其最高年利润也不及李嘉诚的长和,1999年长和的年利润为将近2000亿港币。
在2016年之前,阿里巴巴的年利润就更无法与长和比,且马云只持有阿里巴巴约5%的股份。
马化腾的腾讯情况差不多,其2016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约为:414亿、664亿、774亿、943亿、1227亿人民币,而马化腾只持有腾讯约8.5%的股份。
一度财富值超越马云、马化腾的黄峥和他的拼多多,就更没法比了,因为我还不太会算负数题。
至于净资产,互联网公司也是没啥可比的。
地产业曾首富辈出,但从这个“曾”你就可以看出,他们现在的情况不太妙。一个个看上去排面极大,实际上也是“弱势”群体,一个文件或是一个银行电话,就被吓得不要不要的。
从抗风险能力观察,就更能显出中国富豪的虚胖。
当年给香港超级富豪吕志和写传记时,他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真正重要的,是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能站得住,而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
香港富豪们的财富增长的确缓慢,但慢得扎实,真正排得上号的大财团,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几乎没有。
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李嘉诚、吕志和这类真正的高净值超豪,往往可一夜间调动百亿千亿的现金,而反观内地,这10来年,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下的国家级和省级首富,怕已不下百人。
为什么这些超级富豪,会突然说不行就不行了。甚至时不时就几百、几千万的欠债,拉爆一个富豪榜上身价几十、几百亿,甚至千亿的富豪。
答案其实很简单——
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
【4】
虚胖的不只是中国富豪。
这些年的全球爆买,让国外觉得中国人非常有钱、遍地都是大款,甚至还因此拉了很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仇恨。但实际上,打开14亿中国人的账本会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人也并没有那么有钱。
根据央行数据, 2020年4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20.2万亿元,同比增长8.9%,贷款余额18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贷款增速高于存款,也就是借钱的比存钱的多。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则显示,至2021年2月,我国家庭已累计15.5万亿元左右短期贷款及49.1万亿元左右中长期贷款,总贷款额达63.19万亿元,人均负债超4万。
极少数人靠股票市值虚胖成超级富豪的另一边,众多普通百姓则靠暴涨的房价虚胖成了百万、千万富翁。
跟这些大富豪遇到风吹草动就要破产相对应,一些身家百万、千万的中产阶级,稍微有点大病小灾就会囊中羞涩,因为房子已让他们掏光口袋,甚至很多人还欠着银行的钱。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既要操心父母养老,也开始操心自己老了怎么办的问题。
今年4月20日,央行副行长李波就曾感慨说,我国现在的居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账户和房地产上,这不够健康,应该把一部分储蓄吸引或安排到养老金账户中。
因为我们投在养老金账户的钱,实在是太少了。
有多少呢?任泽平曾发报告说,到2019年中国的住房市值已达339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倍以上。而我们的养老金占GDP规模却只有区区10.4%。
在其他真正比较富有的国家,这个比重是多少呢?全球最高的丹麦是198.6%,美国超过130%。差距不是大,而是太大!
但李波所关心的问题,其根本不是应不应该投更多钱到养老金,而是我们有没有更多钱去投。
答案是,不太有。
2008年开始,我们的居民储蓄率就一直下降,到2019年已从2008年的52.2%降低到44.6%。
更不容乐观的是,储蓄率下降了,但除了房子,居民的消费以及其他投资也是下降的。
数据显示,储蓄率高速增长的2001年到2008年,我们的最终消费年均增速是12.1%;储蓄率下降的2009年到2019年,我们的最终消费年均增速是12.0%。
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力同比更少了,存款力也同比更少了。
所以,不仅富豪榜上的富豪们没那么“壕”,大多数普通人,其实也没那么富。
说到底,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先富起来的,还是正在富起来的,也都才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家底也还没那么殷实,切莫得意忘形,甚至把各种富豪榜当成是真实财富实力,自己把自己给喝高了。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碧梨对辱华言论道歉,首次回应“三重门”
曾凭借作品《When 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在美国横扫多个颁奖典礼的当红女歌手Billie Eilish(碧梨·艾利什)被誉为“国际梨”和最强00后,成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Billie Eilish十七岁跟艺术界大师村上隆跨界合作,十八岁登上奥斯卡演唱名曲致敬已故电影人,被誉为“00后之光”。
可Billie Eilish近日遭遇了三重门丑闻事件,其美好的形象也因此跌入谷底,强大的舆论压力,让她再次被推上风头浪尖。
第一重门是“卖腐门”,骄傲月之初,Billie为了宣传新单曲《Lost Cause》在Instagram 发布了一条“我爱女孩”的消息,因此被网友称“Queerbaiting”利用LGBT 的话题来炒作自己,从而被骂上热搜。
第二重门是“男友门”,这是因为他男友被挖出是一个“五毒”男,曾经发布对亚裔的仇恨言论,对黑人的仇恨言论,以及对女性的仇恨言论,对性少数群体的仇恨言论,还有对肥胖人士的仇恨言论…
其男友也在前不久正式道歉,发布了标准的道歉公关文解释自己的行为。
而第三重门则是“辱华门”,此前的两件事产生了蝴蝶效应,让不少网友对其脱粉,并开始挖掘她的黑历史,从而也发现了Billie Eilish 曾在14岁那年使用辱华词汇“Chink”一词。
而“Chink” 是旧时美国对华裔人士以及中国移民者的蔑称,是一个贬义词,对一整个群体的统一称呼,这一词不仅是种族歧视这么简单,它还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因为它是由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而衍生出来的词汇,译为“中国佬”,所以不仅是种族歧视词汇,更是辱华词汇。
对此,Billie Eilish 今天在Instagram平台上首度回应和道歉,她表示自己十三十四岁的时候并不懂得这个词汇的意思,不清楚其中的歧视意义,如今也很懊悔,未来会学习,并在学习中进步,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的事情不会再犯。
这是Billie 自事件发生以来,首次回应“三重门”。
Billie Eilish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万追随者,影响力极强的顶流女歌手,平时一件鸡毛蒜皮的随便一件事情都能登顶热搜的人,突然曝出这样的丑闻确实影响不好,她也有责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因为她如今的咖位跟流量已经太大了,不允许她犯任何错误,因为她的一个小错误除了会影响千千万万的年轻一代,可能在不少喜欢她的人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还有可能让年轻一代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每件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你享受到了成名的红利,得到了成名而带来的金钱和名声,也要付出成名的代价,严格律己,承担错误,做道德楷模,传播正能量。
做错事了就是要承担后果,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躺平任嘲,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改过,在错误中学习。
希望Billie Eilish 能言行一致,真正地做到继续交谈、倾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