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怀疑(肥胖的可能)

急诊科小李 0
文章目录:

脑梗不是说来就来,感觉到2处变“硬”时,就该去检查一下了

70岁的王大爷,精神矍铄,充满活力,时不时地还喜欢拍个短视频,展现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人人都夸他像个小伙子一样有劲儿。王大爷也很注意身体健康,哪里有了不舒服,就会赶紧咨询医生。这次他跟我说的,就是身上的“小毛病”。

“医生啊,你说我是不是最近拍视频话说多了,怎么感觉说话都费劲了。”

听着王大爷有些含糊地讲话,我赶紧问他还有哪里不舒服,王大爷缓缓抬起手,给我看了看他那有些合不拢的手指。我立即严肃地对他说:“大爷,我先给您开个CT,您赶紧去做了再看。”

很快,报告就出来了,结果不出我所料,王大爷的报告赫然写着:“左额叶、顶叶异常信号,考虑脑梗塞。”

检查脑梗不要等到危及生命,只要感觉这两处变“硬”

“脑梗”,医学上叫做“缺血性脑卒中”,是老百姓所说的“中风”也就是脑卒中的一种。脑梗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中老年人的威胁尤其大。得了脑梗,病后的康复过程往往都非常漫长,如果是遇到大血管的梗塞,甚至会要了人的命!

然而,脑梗也不是说来就来,当您感觉到有以下症状时,就得赶紧去医院检查检查了。

一、手指变硬

起初,部分患者只是手指发麻,渐渐地就会手指变得僵硬,难以活动。和普通人的手指发麻不同,脑梗患者的症状更为持续,即便搓揉或者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甚至有的患者会整个手和脚都会失去知觉,变得不听使唤。无论个人的体质有何不同,当您反复出现手指僵硬时,就该小心了。

二、舌根僵硬

如果脑梗的部分出现在大脑的语言中枢,患者还会出现舌根发硬,说话不清楚,含糊又费力的现象。并且由于影响到了舌头,还会影响患者的吃饭喝水,比如呛咳、咬到舌头等,这时,一定要注意力,这不是自己“不小心”!

三、脸部发麻

大家知道,我们的每个器官都需要血液供应。而脑梗如果影响到了神经的供血时,就会让人出现面瘫的症状,比如说睡觉流口水,不受控制地歪嘴

四、下肢无力

由于脑梗不论在大脑的哪个半球出现,都会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程度有轻有重。此时,肢体不仅会感觉异常,运动功能也会大大受阻。如果不加以控制,甚至在平地也会摔倒。如果都这样了还不去就诊,就真的太晚了!

怀疑脑梗我们要做哪些检查?

一、CT检查

目前,CT仍是脑梗的首选检查。其价格低廉,禁忌症少,因此还常作为脑梗的筛查手段。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显影,因此通过CT,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还能判断其形状及大小。但需要注意的是,脑梗24小时后大部分患者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如果有明显的脑梗症状,而CT结果却没有显影,一般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二、MRI检查

MRI,俗称的“核磁”,对脑梗的检出更为敏感,即便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也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因此,MRI常作为早期的筛查手段。不过,MRI检查时间较长,不适用于急需治疗的脑梗患者

三、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糖、心肌酶、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行动态血压检查。

四、血管评估

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冠状动脉造影(CT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可寻找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的证据。

得了脑梗怎么办,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一、手术治疗   

符合手术条件的急诊病人,在脑梗严重威胁生命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这个需要及时就诊,才能不错过手术良机。

二、药物治疗

首先要说明的是,脑梗目前是没有特效药的,如果有人号称“彻底治愈”,那一定不能轻信。不过大家也不必因此恐慌,脑梗虽然不能治愈,但可以通过用药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说针对脑梗的原发病,有房颤的患者应当坚持抗凝。有三高的,需要及时的控制血压血糖。如果有感冒咳嗽了,还要及时地进行抗感染治疗。癫痫患者还要用药物控制癫痫,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脱落。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还需要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及稳定斑块的药物等。脑梗患者都可以使用营养神经和改善脑血管循环的药。当然,具体药物的还是要听从医生建议,万万不可自己随意停药! 

三、康复训练   

脑梗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还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同时,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因为很多脑梗的病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后遗症,如肢体行动障碍,语言行动障碍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来增加肌肉的活力,锻炼语言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后遗症,还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亡羊补牢”不如提早预防,避免脑梗要尽快做好这几点

一、适度运动

规律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原及脂肪,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累积,起到降脂、降压、调节体重的作用,是预防脑梗的有效手段。

二、控制体重

正常情况,BMI维持在18.5-24.9kg/m2是比较合理的,超过这一范围,应积极减肥,避免肥胖引起的诸多身体损害。

三、戒烟限酒

香烟中有害物质非常多,其中的尼古丁在吸入体内后可刺激神经,引起心跳加速、血管痉挛,血压、血脂升高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加速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栓子一旦形成,就很难处理,它“脱落”到哪里,就会“梗”住哪里。

四、注意饮食合理

预防脑梗,要多喝水,以清淡食物为主,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多吃一些菠菜、香蕉等富含钾的食物,还可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钙、镁等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上述食物对血管健康均有益处。

五、保持稳定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生气容易使血压飙升。其实,任何紧张、焦虑等情绪都对血管是非常不好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活愉快的秘诀。

总之,脑梗的发生并非是忽如其来的,当身体出现上述的“两硬”时,就要警惕是不是脑梗的前兆了。患者朋友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治疗良机。

此外,医生建议大家,在日常中就尽早做好预防工作,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越来越胖了,别不当回事!患病医生现身说法,肥胖请积极就医干预

“我吃饭、活动都很注意,为什么还在持续地变胖?这两个月又胖了10多斤!”老金慕名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下文简称“仁济医院南院”)肥胖专病门诊,满怀困惑。

医生因病致胖,病愈,更加胖

原来老金自己也是一名内科医生,4年前查出患有成人Still病,一种少见的风湿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激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包括激素导致的“药源性肥胖”。所幸经过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4年多的规律治疗,病情控制稳定,终于可以采用小剂量免疫抑制药物替代激素治疗。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激素停用后,体重却依然在不断增长,血压、血糖也像进入了“牛市”,一路走高,服药也很难控制。尽管他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然而情况愈加严重,白天总是昏昏欲睡,走路步伐稍快就会气喘吁吁,睡觉呼声震天让家人身心饱受困扰。

仁济医院南院肥胖症MDT团队接诊后,一致认为老金“胖”得确实很蹊跷,基于老金复杂的风湿病病史,以及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团队敏锐地发现老金的胖并不是“躺吃”而来的单纯性肥胖,可能是病理性肥胖,病理状态不解除,减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大“天团”打破壁垒,通力协作

肥胖症MDT团队采用标准化肥胖临床诊疗路径,通过细致问诊,排除了肥胖症常见的病因,怀疑可能是由于垂体疾病导致的,便邀请垂体疾病MDT团队会诊。结合专科化验和检查,发现造成老金肥胖的“元凶”果然是颅内生长隐匿的垂体肿瘤,肿瘤不断分泌一种名叫ACTH的激素,作用于全身,导致老金出现了一系列症状。

病因查清了,治疗又是一个新的难题。老金的颅内肿瘤,理论上只要转入神经外科做手术将肿瘤去除就能解决问题了。但是两个难题摆在老金和团队的面前:第一,老金的风湿疾病稳定,可能是因为肿瘤分泌的激素替代了原来服用的激素药片,要是手术切除了肿瘤,他所患的成人Still病会不会复发或者恶化?第二,老金的肥胖已经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高血压、高血糖,同时肿瘤导致的高皮质醇血症状态增加手术后感染、血栓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围绕这样的疑难特殊患者,如何进行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以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此,仁济医院南院肥胖症MDT团队、垂体疾病MDT团队及风湿病MDT团队,三大“天团”一起开展病例讨论,围绕老金的手术方案、围手术期内分泌管理、围手术期风湿疾病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制订综合管理计划。科室间打破壁垒,通力协作,为老金实施了精密的颅内微创手术。随后,团队密切的围术期监测和管理使老金快速恢复,各项内分泌激素和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压、血糖恢复正常,术后1月体重就下降了整整10公斤。

患病医生现身说法:肥胖请积极就医干预

老金激动地表示:“我是一名行医几十年的医生,这次以患者的身份住院,我切实感受到仁济医院南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仁心’,体会到多学科间精诚合作的‘妙手回春’,这段就医经历也给我的行医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仁济医院南院内分泌科执行主任胡耀敏指出,老金是幸运的,因为他是一名医生,特别关注自己打呼、憋闷、白天嗜睡等症状,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其实,这一系列症状是由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的,很多胖友都深受其害,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在睡眠中呼吸停止,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所以肥胖问题不可忽视,需要积极干预治疗。而肥胖症MDT团队的建立,正是通过明确肥胖病因、评估全身代谢情况、系统筛查肥胖相关并发疾病,帮助患友制定个性化科学减重策略,进行综合性医学管理。

最后,老金还想提醒各位胖友,减肥并不只是靠“节食 运动”,弄清楚肥胖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减重。

作者:杨嘉麟

编辑:王星

肥胖更隐秘的问题是被歧视和心理压抑

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在锻炼的时候吸引他人异样的关注或揶揄,让他们陷入尴尬。

全国哪个地方的人最胖?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报告称,总体而言,北方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人。其中,天津的超重率全国第一,为40.9%,西藏的超重率最低,为18.4%;北京的肥胖率全国最高,为25.9%,海南和广西的肥胖率均最低,为5.7%。

2017年5月上旬,上海市民办小学举行“幼升小”面谈,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把家长也列为考察对象,考题难倒了众多家长。家长的肥胖居然成了一些学校的考察目标。家长太胖,孩子就可能不被录取。这事引起了一些家长和公众的愤懑,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歧视。

如果考舞蹈学校,根据家长的身材预测学生发育走向,也无可厚非。但孩子考的是小学,也要看家长身材,就有些过分了。

但是,也有人支持学校这么做。理由是,生活和学习要求的是自律,自律就是积极主动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位家长很胖,体重超标,健康亮红灯,还是不肯减肥,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自己的身材都管不好,怎能管好人生?家长不自律,孩子怎会自律?

这种反驳似是而非。肥胖的成因太复杂,显然不只是人的不自律,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那么简单,至少是遗传、环境和和后天行为方式的复合和叠加。换言之,肥胖有难以控制的先天因素。

以家长在吃喝或锻炼上不自律,进而怀疑孩子也不自律作为肥胖的依据,就不录取肥胖家庭的孩子,有些强词夺理。不过,从另一面看问题,肥胖的确有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无节制、不愿意锻炼的因素。

让人伤心的是,肥胖者难以排解的自卑和自悲,可能导致隐性抑郁,慢慢地影响生活和工作。另一项最近发表的研究调查“肥胖歧视”与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肥胖者感觉到自己由于太胖而受到他人的歧视,他们的锻炼和活动会比其他人有明显的下降。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长期追踪调查的50岁以上的5400名志愿者的相关信息。那些感觉到自己因为过于肥胖而受到外界歧视的人,每周参加至少一次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运动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低66%。

原因在于,超重或肥胖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在锻炼的时候吸引他人异样的关注或揶揄,让他们尴尬。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者会通过别人的异样关注而深信自己属于懒惰,不爱运动的那种人,除了自惭形秽,从而破罐子破摔,认为不必过分地锻炼身体以减肥。而且,他们认为,锻炼与否,结果也并不会有多少差异。

因此,面对肥胖,既要找到原因,从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积极的减肥,也要有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他人应当克制对肥胖的歧视,给肥胖者创造宽容的健身氛围,从而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