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肥胖(一直胖该怎么办)
全球肥胖人口超十亿!计算公式来了,算一算你是哪个档?
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援引一项研究结果说,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过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1.59亿肥胖人口为5岁至19岁儿童或青少年,8.79亿为成年人。
研究论文2月29日由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载。论文写道,1990年到2022年间,全球5岁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了三倍多;成年人肥胖率达43%,增加一倍多。从性别上看,成年女性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成年男性则增加了近两倍。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肥胖是富人的问题。如今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
这项国际研究由来自多个国家、逾1500名研究人员参与,从3000多项研究中收集了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超过2.2亿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颇具权威的独立调查。研究人员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至25之间代表体重正常,25至30为超重,不低于30则为肥胖。
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许多先前长期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肥胖已变得比体重不足更常见,越来越多国家因此面临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说法,体重不足、超重和肥胖都属于营养不良。
截至2022年,全球约5.32亿人体重不足,其中包括1.83亿成年女性、1.64亿成年男性、7700万女孩和1.08亿男孩。与1990年相比,女孩、男孩和成年人中体重不足者占比分别下降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一半。
论文指出,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面临的营养不良“双重负担”增加得最为严重,包括加勒比海和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方的肥胖人口比例甚至高于许多高收入国家。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伊扎蒂说,儿童肥胖率的上升“非常令人担忧”,而与此同时,仍有数以亿计的儿童食不果腹。“要解决这两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健康营养食品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专家指出,肥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提升糖尿病、心脏病、部分癌症等的发病风险,而幼年肥胖影响更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为遏制肥胖人口增长,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如对高糖食品征税、推广健康的学校餐饮等。“重要的是,这需要私营部门的合作,它们必须对其产品的健康影响负责。”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天津日报
腹部肥胖、饭后犯困、经常疲劳?小心被代谢综合征盯上!
肚子胖四肢瘦、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偏高、经常感觉疲劳、饭后容易犯困、稍微运动就会气喘、皮肤粗糙容易长痘……上述症状中,如果你同时具有三种或三种以上,要小心了,你可能患上了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腹型肥胖等多种疾病或危险因素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
生活中,大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可能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因此即便发现体征数据出现异常,也少有引起重视。殊不知,代谢综合征是糖尿病发展前期的关键阶段,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其演变为糖尿病的风险极高。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
代谢综合征的成因代谢综合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久坐不动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加速腹型肥胖的形成;长时间的熬夜、睡眠不足,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促使血糖升高。此外,代谢综合征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除遗传等因素外,代谢综合征的形成大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这也为我们干预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思路。
鉴于代谢综合征与不良生活习惯的紧密关联,生活方式干预成为其主要防治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进行调整。在饮食上,应坚持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维生素、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例如新鲜蔬菜、全谷物等;在运动方面,可以通过慢跑、游泳、中华通络操等有氧运动,以及举铁、俯卧撑等抗阻运动来进行康复锻炼,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但需要长期坚持;在作息上,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作息规律,以维护身体的生物钟稳定。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症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调理干预。目前常见的用药方案,包括通过服用降压、调糖类的药物改善血压、血糖水平,以及使用具有综合调理功效的中药进行干预治疗。
津力达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JAMA·内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显示,针对腹型肥胖的糖耐量异常,同时合并其他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在干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能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同时津力达能改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这表明津力达可作为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有效干预方案。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代谢综合征一定要及时干预,即便目前身体未感明显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展为糖尿病,就追悔莫及了。
胖过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原来肥胖有“记忆”,医生给出了方案
你是否曾经在减肥过程中经历过这样的一幕:为了迎接一个特别的日子,可能是婚礼、聚会,或者是一个新的生活阶段,你下定决心开始减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你终于成功地甩掉了几公斤,穿上了那些曾经紧绷的衣服,看着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比的自豪。几个月后,体重悄然回升,甚至比减肥前还要更多。大多数人都有过感受那种消沉和绝望的心境。为什么你总是能够减肥成功,却又总是陷入反弹的困境?
肥胖所留下的“烙印”指的是什么?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肥胖的记忆”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个概念指的是当一个人经历过肥胖后,身体和大脑会发生某些变化,使得体重更容易反弹。这些变化包括脂肪细胞的增多、代谢的改变以及大脑对食物的反应方式。即使你成功减掉了脂肪,体内的生理机制仍然会保持一种“饥饿”状态,促使你进食更多,恢复体重。
肥胖的生理机制:为什么反弹如此“自然”?
体脂存储单元的细胞计数增加
在瘦身历程中,尽管脂肪组织的个体尺寸或许会变狭窄,但其总数并不会缩减。研究发现,肥胖时脂肪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这些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也就是说,即使体重减轻,原本的脂肪细胞依然存在,随时准备重新储存脂肪。
人体的能量代谢基本速率呈现减缓趋势。
体重缩减后,人的根本卡路里燃烧速率将趋于缓慢。这显示出,在身体处于无动作状态期间,其能量的使用量已经下降。即便你重拾往日的饮食习惯,你体内消耗的热量仍旧较以往有所降低。这种代谢的降低,实际上让你处于“节能”状态,导致你更容易储存脂肪。
体内激素平衡机制正遭受着混乱状态的侵扰。
肥胖和减肥过程中的激素变化也是导致反弹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瘦体素(控制饥饿的激素)水平在减肥过程中会降低,而胃饥饿素(促进食欲的激素)水平则会上升。这种激素水平的变化,让你即使在进食相同的量时,也会感觉更饿,容易摄入更多食物。
4. 大脑的“记忆”
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脑部会对美食的吸引力变得更为易感。研究表明,肥胖和减肥会影响大脑中与食欲和奖励相关的区域,这意味着你对食物的渴望和诱惑会变得更强烈。即使你已经达到了理想体重,大脑的这一“记忆”依然存在,促使你更容易恢复到以前的饮食习惯。
体重重新上升的情况并非仅仅因为缺乏坚持力所导致
哈佛大学的研究: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曾经肥胖的人,在减肥后更容易出现体重反弹。研究人员通过对2000多名参与者的追踪调查发现,减肥后的反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这些人维持着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他们的体重依然容易回升。
斯坦福大学的发现: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一项长达两年的实验,揭示了减肥后的基础代谢率降低,以及食欲激素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减肥后,即便恢复了正常饮食,体内的激素变化仍会让参与者感到比以前更饿,并且会选择更多高热量的食物。
国际肥胖研究杂志:根据《国际肥胖研究杂志》的数据,80%以上的减肥者在减重后的五年内会出现体重反弹,这些反弹不仅与心理因素有关,也与身体对热量的需求、脂肪细胞数量等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怎样消除体重增加的“惯性”?
1.逐步推进的减重方法
研究表明,过快的减肥容易导致基础代谢率的急剧下降,反而容易引发反弹。相反而言,一种平稳且逐步的体重管理方式对于维持长远的成果更为有益。建议每个月减轻体重不宜超过1千克,以便让身体逐渐习惯于新的重量状态。
2. 保持适量的运动
体育活动不仅能协助燃烧卡路里,还可以促进肌肉增长,进而提升基础代谢水平。即便减重成功,继续采取恰当强度的身体锻炼,比如结合心血管锻炼与阻力训练,能有效保持体重平衡,防止脂肪重新积聚。
3.合理搭配膳食成分,留意避免陷入极端节食与无节制暴食的负面饮食习惯中。
过度限制饮食或依赖单一营养来源或许能暂时见到成效,但从长远视角审视,往往易于出现体重回升现象。合理的饮食结构,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纤维、健康脂肪和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远离含糖量高及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削减经过多重加工食品的食用量,并提升蔬菜与水果在日常饮食中的占比。
4.缓和焦虑情绪并优化心理状况
当面对压力情境和情绪变化之时,许多人会采取进食的方式来舒缓内心的不适感。这种因情绪波动而引发的饮食行为会造成体重回升的现象。实施静心冥想、瑜伽锻炼与深度呼吸等方法可有效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起伏诱发的过量饮食问题。
5.定期记录体重起伏并关注个人身体康健情形。
经常记录体重和健康指标,能够帮助你更早地发现体重反弹的迹象,并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通过定期自我检测,可以增加自我控制的意识,避免忽视体重的变化。
肥胖的反弹并非单纯的个人失败,它背后是复杂的生理机制在作祟。了解肥胖的“记忆”机制,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减肥过程中的反弹现象,并采取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通过科学的减肥方法、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持续关注,我们可以有效打破肥胖的“记忆”,实现长期的体重控制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