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谁肥胖

直播吧 0
文章目录:

大罗的身形变化历史😂吧友们有谁是一步步看着大罗胖起来的?

巴西传奇球星大罗,职业生涯效力过诸多豪门球队,作为巴西国家队曾经的领袖人物,也在02年世界杯上带队夺冠。大罗的身形变化历史如上图,吧友们有谁是看着大罗一步步胖起来的吗?

(欢迎大家点点关注,随老相馆一起追忆往昔)

每天卷身材的中国人,肥胖率竟还在飙升!全球最胖的国家是哪个?

朋友,你有没有提起过减肥的念头呢?

很多网友每年总会有那么几个月被身材焦虑所困扰。当然,减肥这种事那有说起来那么容易?

于是乎,互联网上涌现了一批人呼吁减肥常态化,什么生酮减肥法,柠檬绿茶减肥法,16 8减肥法……大家的收藏夹里视频一摞又一摞,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大家对于减肥越来越执着了呢?或许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肥胖率的上涨。

然而如果你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肥胖率上涨的可不仅仅只有中国!

美国:40%位于榜首!

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肥胖率最高?

看一看哪个国家减肥综艺最火热就知道了,早在十几年前,美国就将减肥项目发展成了产业链,到了今天更是直接衍生出了一系列“副产品”。

如果美国的减肥市场不够庞大,那些资本又怎么会疯了一般地入场呢?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某位好莱坞巨星推崇无糖、无油、无麸质食物,某位网红坚持有机饮食,连这个蛋奶都抛弃了。

美国人天天这么吃,肥胖率怎么可能超过40%呢?这些成功人士每天都吃得很“健康”,并不代表着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有能力吃得健康。

美国超市里哪些食物最便宜?

各种各样的油炸麦片、人造奶酪,还有各式各样的速食品,这些东西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热量高、味道不错。

这些美味的垃圾食品,共同铸就了美国的青少年就有超过1/3都是肥胖,甚至引起了一系列有趣的连锁反应。

2024年,美国智库向美国军方正式发出警告,声称如果依旧放任本国肥胖问题不管,最终很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肥胖和国家安全怎么可能搭上边儿呢?呼吁减肥不找那些健康组织,为什么找上了美国军方呢?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都处于肥胖状态,这个国家的军队储备又能有多少呢?

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近些年的美国征兵体检,每次都会有一大半候选者因为肥胖或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被淘汰。经过层层筛选,美国的新兵体检合格率甚至不到20%。

体检仅仅是第一关,不少美国大兵在服役后,都长出了大肚腩。

千万不要被解放军一水的小平头骗了,我国解放军身高长相先放在一边,体型那可是绝对标准,但凡有个体重超标的,都过不了5公里那一关。

美国的军队可就不一样了。

除了部分训练极为严苛的特种兵之外,大多数军人生活都比较安逸,可就没有这副好身材了,天天早上蜂糖配松饼,喝个咖啡还要配上淡奶油,他们不胖谁胖呢?

体重超标对于现代化军队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光有那么多好装备有什么用呢?跑也跑不动,搬也搬不动,军队战斗力自然升不上去。

更令人无奈的是,大基数运动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大问题。

美国军方即使已经想到了,要把军队变成“减肥训练营”,也不能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如果不想医院里全部都是伤兵,徐徐图之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原有的军事训练项目不能松懈,还要腾出时间给美国大兵们减肥,再加上美国人天生就没有什么“加班”概念,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缩短某些项目的训练时间,给减肥训练营留空间。

这不又成了新一轮恶性循环吗?

印度:惊人的23%!

同样被肥胖问题所困扰的,还有“南亚扛把子”印度。

不对啊!印度虽说这两年经济发展形势不错,但人口基数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如今已然成功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他们的农田总占地面积确实不小,但是三天一水患,五天一高温,粮食亩产量一直排不到世界前列。这样一个国家人民温饱都成问题,为什么还会有那么高的肥胖率呢?

依照大家的思维惯性,吃得饱,生活富足才有长胖的资本。

然而从印度的肥胖人口分布情况来看,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肥胖比例越高。某些贫民区糖尿病发病率,甚至是富人区的两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减肥有所涉猎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肉、奶并不是长胖的原始用,提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反而有利于大家控制身材。

而印度这个国家饮食结构十分清奇,受限于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很多印度人对肉食不甚热衷,素食主义者比比皆是。

长时间的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会让他们的身体极度渴求能量摄入,糖油混合物等热量极高的食品,成为他们快速充碳的首选。

比如印度国宝级小吃甜汤圆“Laddu”,就是将面粉、豆粉、米粉混合成糊,放到热油中进行炸制,然后再将炸制好的“汤圆”浸泡到糖浆与酥油的混合物中。

只是听了一下做法,就好像被油腻到了!

每天与糖油混合物相伴,难怪印度的肥胖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一路飙升的趋势。

难道印度人没有意识到肥胖的危害吗?

他们当然意识到了,只不过考虑到信仰、生产力等问题,大多数印度民众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

他们只能先将生存问题放到首位,经济条件逐渐有所缓和后,再考虑减肥、健康等问题?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减肥手段相当简单粗暴

美国人减肥讲究调理饮食,给自己办一张健身卡。印度人民似乎对健身房并不热衷,他们更希望“一步到位”,用抽脂、切胃等医疗手段逆天改命。

这或许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选择吧!至少在我国,大多数百姓还不至于走到手术减肥的那一步。

说完了美国和印度,中国的肥胖率究竟如何呢?

2023年,全中国肥胖人口占总人口的14.1%,相较于前面两位已经相当节制了。

不过大家也不能沾沾自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肥胖率也呈现出了连年提升的态势。

注意这仅仅是肥胖率,很多朋友虽然没有达到肥胖的门槛,但早就在超重领域徘徊多年了。

据官方机构统计,中国有超过四成的男性处于超重状态,女性超重比例大约在27.7%上下,离健康标准相去甚远。为什么我国男性肥胖率远高于女性呢?

一方面,相较于男性,女性对自己的外观更为在意。姑娘们对体重变化更为敏感,并且会经常修饰自己的体型。

另一方面则与男女的劳动定位有关。

由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男性普遍更擅长于从事重体力劳动,而这些重体力劳动者普遍会在一日三餐中摄入更多的能量,积攒更多的脂肪。

我国的酒桌文化也对男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职场中,男性普遍要应对更多的应酬,不少人甚至还会换“工伤”,升起啤酒肚。

当然随着健康饮食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男性朋友们也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体重。

可为什么健身房越来越多,民众肥胖率却越来越高了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生活压力也确实越来越大了。

每天996结束后,大家真的还有时间去健身吗?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再点个外卖犒劳自己,是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呢?

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再加上奶茶小甜品,不长肉都对不起每天摄入的那点卡路里。

除此之外,我国的肥胖率分布还呈现出了相当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秦岭淮河以北,百姓们长得壮实;秦岭淮河以南,则崇尚骨感美。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方面,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

北方地区受限于气候条件,叶菜类作物产量相对局促,反而是粮食作物产量颇丰。正因如此,北方人的餐桌绝对少不了馒头、米饭,有时候甚至会主食配主食。

南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孕育出来的各种各样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蔬菜的执念。

另一方面,则与气候有关。

都是北方人靠暖气过冬,殊不知暖气管道全覆盖也就是这十几二十年的事儿。

为了应对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北方的兄弟姐妹需要摄入更多的热量,不信大家看一看去哈尔滨游玩的南方小土豆,是不是每顿吃的都比在老家多呢?

在东三省那种地方,吃不饱真的没有办法熬过寒冬!

我们总说不一味推崇白幼瘦,丰满也是一种美的。

但是体脂率过高或多或少对身体健康有害,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更高一些,不妨为了身体健康减减肥!

谁更容易发胖,美国肥胖率43.8%,印度9.8%,中国多少

最近这几年,胖子是越来越多了。看看全球的数据吧,情况还真不乐观。肥胖不仅是体态的问题,还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的温床。中国、美国、印度哪家的肥胖率更高?谁又是肥胖的重灾区?

美国,肥胖危机顽疾难愈

美国的肥胖问题,可真是积重难返

从五十年代起,美国的快餐文化迅速崛起,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遍地开花,街角巷尾随处可见它们的大红黄标志。

战后经济腾飞,生活节奏加快,可谁曾想到,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潮流,竟成了肥胖率飙升的一大推手

快餐文化的特点就是“快”和“便宜”,实惠又方便,一家人出门吃个汉堡、炸鸡之类的高热量食物,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儿。

一顿快餐吃下来,嘴里是痛快了,可吃多了,这身体可就得承受点儿后果了。

其实美国的肥胖问题,不单单是快餐饮食的锅,还跟社会不平等脱不了关系。

穷人住的地方蔬菜水果常常是稀罕物,快餐店倒是遍地都是,形成了所谓的“食品荒漠”

对这些家庭来说,找到便宜、方便的快餐已算不易,哪里顾得上找那些价格高的健康食品呢。

《纽约时报》还报道过,食品荒漠里的居民,尽管想吃得健康,但一看到高昂的价格,也只能望而却步。

生活环境的差异,逐渐让美国社会的健康问题也出现了贫富差距

低收入群体的肥胖率比富人区高出一大截,久而久之,这些地区的肥胖问题也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当然了,美国政府不是毫无作为。

面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他们也尝试出台了一些政策。

比如2015年,伯克利、费城等城市推出“糖税”,也就是给含糖饮料加税,鼓励大家少喝高糖饮料。

甚至纽约的市长布隆伯格还干脆提议禁售超大杯含糖饮料,试图釜底抽薪。

不过这些政策推行起来可不轻松。

饮料公司自然大力反对,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在剥夺他们的“自由选择”。

很多人还是该买甜饮料的照样买,糖税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了进一步疏而导之,政府不光靠糖税来捆住大家的嘴,还希望通过健康教育来“纠正”饮食习惯。

于是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始大力推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的理念。

连当时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亲自上阵,发起“让我们动起来”运动,鼓励孩子们少吃高热量零食,多运动。

肥胖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让美国的医疗体系不堪重负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层出不穷,每年光是肥胖带来的医疗支出就超过了1470亿美元

研究还显示,肥胖人群的医疗开支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了42%

沉重的医疗成本,迫使美国在健康政策上必须有所作为。

可健康政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条路还很长。

《柳叶刀》2023年底的报告指出,美国男性的肥胖率已达到41.6%,而女性更高,达到了43.8%。

印度,肥胖危机悄然蔓延

印度的肥胖问题,还真有点让人意外。

毕竟一说起印度,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清淡、少油的素食,顿顿离不开蔬菜、扁豆和香料调味。

不过随着经济腾飞、城市化加速,再加上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印度的饮食习惯也在悄悄改头换面。

这一改,肥胖问题也就来了。

以往印度人日常吃的就是简单的米饭、蔬菜、豆子和酸奶,简简单单,却挺健康。

可现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之类的快餐一个接一个涌入市场,那些炸鸡、汉堡、披萨,成了不少家庭的常客。

尤其在大城市,快餐店随处可见,甚至乡镇也不例外。

年轻人把快餐当成了“时尚”,似乎不吃洋快餐就落伍了。

而且不只是快餐文化,快速城市化也加重了肥胖问题。

城市里的上班族,个个忙得脚不沾地,哪里顾得上花时间做家常饭?

为了省时间,大家只能选择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一餐接一餐地吃,身体也就慢慢发福了。

糖分、油脂天天往里摄,体重想不增加都难。

再加上印度的空气质量问题,无形中也给肥胖加了把火。

像德里这样的城市,雾霾天是常态,户外运动的条件可想而知。

孩子们无法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里进行户外活动,成年人出门都得带着防护口罩,天天窝在室内,锻炼身体都成了难事。

印度政府当然也意识到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近年开始着手应对。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瑜伽的推广了。

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上阵推广瑜伽,不仅是因为个人爱好,而是希望用这一古老的健身方式让印度人重拾健康。

政府在学校和社区里积极开设瑜伽课程,给大家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希望这项古老的运动能为现代健康问题解围。

光靠瑜伽还不够,为了让大众改变饮食习惯,印度政府也在健康饮食方面大做文章。

提倡少糖、少盐、少油的健康生活方式,并把这些理念写入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毕竟吃惯了快餐、喝惯了甜饮的人,要想彻底改掉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即便对传统饮食有些许留恋,但面对现代食品的诱惑,想要彻底放弃,实在不容易。

《柳叶刀》的报告显示,印度男性的肥胖率已达5.4%,而女性更是达到9.8%。

看似挺好的,但考虑到印度的人口基数,实际的肥胖人数已相当惊人。

中国,肥胖困境渐显升级

说到咱们国家的肥胖问题,放在以前,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的体重危机?

过去咱们的饮食清淡讲究,多是米面蔬菜加少量肉类。

随着生活水平步步高升,人们的餐桌也越发丰富,那些曾经难得吃到的肉类和甜品成了常见之选。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西式快餐一涌而入,麦当劳、肯德基可算是遍地开花,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新潮选择。

如今这种吃炸鸡、喝奶茶的快餐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特别在大城市里,人们的饮食习惯悄然生变,外卖、速食取代了传统的家常菜。

口味也在悄悄重口了,从火锅到烧烤再到麻辣香锅,油多盐多,味道越重越让人欲罢不能。

尤其是火锅配奶茶,烧烤加啤酒,成了不少人周末必备。

这些年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吃播”文化开始流行,不少网红大胃王直播吃辣火锅、奶茶、甜品等,不知不觉地带动了高热量食品的热潮。

“奶茶自由”“火锅自由”这些词一出,年轻人哪还忍得住?

不过奶茶、火锅虽好,但它们的高糖分、高热量,真是一杯在手,热量上头。

在这种饮食环境下,咱们国家的肥胖率自然一路攀升。

政府这边对健康很是重视。

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提倡“减盐、减糖、减油”,推广“每天锻炼一小时”。

这几年不少学校和社区都在开展健康教育,甚至修建了不少健身步道和运动设施,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央视也多次宣传健康饮食,主张少糖少盐少油。

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提升了不少,甚至“养生”还成了新潮流,不少年轻人也早早加入了“保温杯泡枸杞”的行列。

健身房、运动场上也是人头攒动,大家一边追求口福,一边努力甩掉多余的脂肪

尽管如此,快节奏的“外卖文化”在城市中依然根深蒂固,大家对高热量饮食的依赖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据《柳叶刀》发布的数据,中国男性的肥胖率已经达到了8.9%,女性也达到了7.8%

别看这数据还没到西方那样的程度,但对比过去,确实是个不小的增长。

信息来源:.柳叶刀.《1990年至2022年全球体重不足和肥胖趋势:对3663项人口代表性研究的汇总分析,涉及2.22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