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学杂志(肥胖杂志sci排名)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肥胖悖论,像薛定谔的猫!Physiol Rep杂志综述

临床观察到,当发生急性心血管失代偿时,肥胖患者可能有生存获益,即存在“肥胖悖论”。这显然与肥胖的流行病学背道而驰,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会增加慢性病风险。

近日,Physiol Rep杂志上一篇综述就肥胖悖论进行了阐述。

最初研究者是在透析患者发现肥胖悖论,随后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和养老院老年人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应该指出的是,肥胖悖论与流行病学数据并不矛盾,即肥胖使人们易患慢性病。肥胖悖论指的是,一旦患上慢性病,肥胖在失代偿期提供了一种防止死亡的保护机制。

科学界对肥胖悖论存在分歧,一些人支持肥胖悖论,而另一些人则称之为体重指数(BMI)悖论。

1 对肥胖悖论的反对

对肥胖悖论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身体脂肪可能在低营养时期提供生存保护;有风险的非肥胖人群是因为更严重的疾病导致其体重减轻;肥胖者在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得到了诊断;BMI是较差的体脂指标;BMI截断值不合适,观察到的肥胖悖论是由于Collider分层偏差造成的。在严格控制的研究中,有可能验证或消除前三个观点。但反对BMI的论点是明显不对的,表明肥胖者易患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同样使用了BMI。

研究表明,Collider偏差并不能完全解释肥胖悖论。Collider偏差可能只能解释这种关联与观察到的偶然效应之间的微小差异。

与混杂因素不同,Collider偏差可能在因果之间引入一种虚假的关联,从而对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肥胖可能防止死亡,而不是导致死亡。

2肥胖悖论与BMI悖论

如果以BMI为基准,那么在无心血管疾病的人中,BMI与死亡风险呈J型曲线关系,最佳BMI在20~25 kg/m之间。但在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人中,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变为U型,BMI的最佳范围向右移动,为25~30 kg/m。然而,如果在同一人群中绘制腰围(以cm为单位),则无这种现象(图1)。基于这一观察,反对者认为我们看到的是BMI悖论,而不是肥胖悖论。

然而,腹部或内脏脂肪会导致有害的代谢紊乱。已经提出了几个独立于肥胖悖论的人体测量指标如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腰臀高比(WHHR)、体脂率,这些可常规用于临床。复杂的影像学分析也可提供了关于体脂分布的信息,但在临床上不常规使用。

图1 BMI、腰围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3 心肺适能(CRF)影响肥胖风险

CRF是衡量循环和呼吸系统向骨骼肌线粒体提供氧气的能力,以满足持续体育活动所需的能量。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发表了一份官方文件,倡导以VO2max/peak量化的CRF是临床生命体征,并建议将其作为临床常规评估指标。研究已发现CRF、心血管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病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旨在了解CRF、肥胖、身体组成、心脏代谢风险和全因死亡率以及肥胖悖论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有趣的观察结果。例如,通过 CRF评估瘦和肥胖危害的研究发现,瘦的健康益处仅限于健康人,健康可以减少肥胖危害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项纳入100万男性的队列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低水平的CRF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关联。该研究表明,可以从年轻时开始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促进CRF和健康体重。

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调查了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受试者中低CRF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低CRF是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的一个强烈独立预测因子,与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同等重要。

一项针对女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低CRF和高BMI与2型糖尿病独立相关,而CRF的保护作用见于超重或肥胖人群。

因此,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方面,保持健康比减肥更重要。与肥胖但健康的人相比,不健康的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几乎高出两倍。与体重正常但不健康的人相比,肥胖但健康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因此,仅以BMI作为肥胖的基准并不能确定心血管疾病风险。

4 代谢健康型肥胖

最近,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概念得到了广泛关注,定义为BMI为30.0且无代谢紊乱,如高血压、高空腹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与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HO)的特征比较见图2。

图2 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与代谢不健康肥胖(MUHO)的特征

代谢健康型肥胖和代谢不健康肥胖之间会发生转换。运动可以使不健康的肥胖向代谢健康型肥胖的转变。研究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脂肪组织中,运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结构和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图3)。

图3 饮食导致的肥胖者中运动影响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的重构

还有正常体重的代谢性肥胖(MONW),其特征见表1。MONW与心脏代谢失调、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发生率相关。要诊断MONW,应满足BMI < 25 kg /m和≥2个心脏代谢异常。代谢异常包括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或使用他汀类药物、高血糖、全身性炎症(hsCRP水平>0.1 mg/L)。

表 1 正常体重的代谢性肥胖与正常体重正常代谢的特征比较

参数

正常体重的代谢性肥胖

正常体重正常代谢

体重指数

内脏脂肪

脂肪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瘦体重

胰岛素敏感性

肝脂肪

血清甘油三酯

5 瘦型糖尿病

有证据表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展遗传(或种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

虽然肥胖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驱动因素,但有相当大比例的糖尿病患者并不肥胖,因此有了瘦型糖尿病这一术语。流行病学发现,瘦型糖尿病在亚洲或非洲血统的男性中普遍存在,通常有童年营养不良史。

与肥胖糖尿病患者相比,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可能更高。此外,瘦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和死亡的风险更高。瘦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细胞从“脂肪储存”转变为“脂肪溢出”,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与肥胖糖尿病患者相比,瘦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也更高。此外,微血管并发症在男性瘦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一些研究表明,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和体脂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这与某些种族瘦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与年龄和BMI匹配的白种人相比,健康的亚洲印度人的腹部和内脏脂肪及胰岛素抵抗明显更大。在瘦弱的亚洲人中,中国人对胰岛素最敏感,而亚洲印度人对胰岛素最不敏感,是基因型和表型条件作用的结果。

南亚人的瘦体重低于欧洲或美洲人,这使得他们在BMI较低的情况下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

文章总结指出,肥胖本身并不是不健康的,但脂肪的区域分布、脂肪类型和对过量热量摄入的适应会影响其最终的病理生理作用。代谢良性脂肪组织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肥胖悖论。CRF在肥胖悖论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

肥胖悖论似乎是人为的。但有大量证据表明它的存在。根据目前的知识可能无法为肥胖悖论提供准确的机制解释。需要更多的分子和图像技术支持的对照临床研究来理解细胞水平上的肥胖悖论现象。瘦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治疗和死亡率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了解母体因素在干预胎儿期心脏代谢风险中的作用这一新兴概念,将最终为有效控制全球肥胖和慢性病流行打开大门。

因此,肥胖似乎是一个符合拉姆斯菲尔德定理的谜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促进我们理解肥胖的真正意义。

肥胖悖论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既不是事实,也并非虚构。它是两者的总和,直到我们更彻底地分析和理解它。

来源:Kishore BK. Reverse epidemiology of obesity paradox: Fact or fiction? Physiol Rep. 2024 Nov;12(21):e70107. doi: 10.14814/phy2.70107. PMID: 39472276.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 ),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这4篇论文你一定感兴趣丨专业期刊《肥胖》探讨肥胖问题

作者丨唐一尘

肥胖会带来哪些影响?3月23日,专业期刊《肥胖》精选了4篇论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抑制剂、儿童肥胖和行为失调等方面,探讨了肥胖问题。

1. 肥胖外科手术中的心理健康:选择、获得途径和结果

心理健康如何影响肥胖手术选择和结果? 严重肥胖能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后果,可以影响减肥手术。

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外科学系的Michael D. Morledge和Walter J. Pories,回顾了这些挑战,包括严重肥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外科手术候选人的评估,以及手术的早期和晚期效果,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外,研究人员还讨论了医疗保险规定的术前社会心理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52

2. Ⅱ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者服用埃格列净的疗效和安全性

埃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用于Ⅱ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治疗。

这类抑制剂可减少肾脏葡萄糖吸收、增加尿糖排泄,具有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此外,还有益于控制血压和体重。

该论文中,辉瑞公司的Steven G. Terra等人评价了埃格列净在超重和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汇总了3项安慰剂对照控制、随机、Ⅲ期研究的数据。1544位参与者中有1377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25。

第26周时,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埃格列净组糖化血红蛋白A1c (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都有更大的降低。

例如,对照组、5毫克埃格列净组和15毫克埃格列净组,HbA1c变化分别为0.1%、−0.8%和−0.9%;体重变化为−1.2 kg、−3.1 kg和−3.2kg;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5%、44.6%和50.1%。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埃格列净对超重和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耐受性一般都良好。

之前有研究显示,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我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专家表示,在糖尿病预防中,应倡导减肥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早期干预策略,减轻β细胞功能负担;在治疗上,应强调针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联合治疗。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8

3. 妊娠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为了调查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是否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与代谢疾病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检索了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和循证医学数据库考科兰(Cochran),从起始日起一直到2019年4月18日的相关数据。

研究人员从中筛选出了涉及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之间的关系的观察性研究。

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并提取数据之后,研究人员使用统计软体(Stata 12.0版)进行了荟萃分析。

对方法学质量的评估是由AMSTAR 2(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布鲁耶尔研究所)进行的。

最终,研究共纳入23项观察性研究,涉及1253035名参与者。

荟萃分析显示,孕妇产前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人员在妊娠中期亚组分析中发现,接触抗生素导致后代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风险比为 1.13,95%置信区间为1.06~1.22,P = 0.001)。

此外,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风险比为1.14,95%置信区间为1.0~1.23,P = 0.001)。

研究人员总结称,这项荟萃分析发现,在妊娠中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7

4. 生物行为失调及其与2—15岁未成年人肥胖和严重肥胖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之前,一份名为《世界儿童的未来》的报告指出,大量的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等商业广告导致未成年人过多购买不健康食品,进而造成超重和肥胖问题。

1975年至2016年,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从1100万人增至1.24亿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旨在确定从儿童到青少年(2-15岁)的肥胖轨迹,并调查行为、饮食和肾上腺皮质调节产生的差异。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国家儿童卫生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关于早期儿童保健和青年发展的研究数据,共有1077个家庭被包括在内。

参与者在15个月到15岁之间进行了11次人体测量。研究人员在参与者3岁和4岁时进行了行为自我调节评估,15岁时进行了饮食行为紊乱和皮质醇觉醒的评估。

潜在生长曲线模型确定了4种BMI轨迹:BMI平均值40%和70%的非超重、超重/肥胖,以及严重肥胖轨迹。

与非超重的青少年相比,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儿童早期表现出较低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15岁时的皮质醇觉醒水平较低。

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15岁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饮食紊乱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肥胖轨迹与早期儿童和青少年的调节障碍的生物行为标记相关。

生物行为失调在严重肥胖的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弹性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将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与没有肥胖的青少年区分开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62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2024年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并通知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做好实施工作,以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

据悉,《指南》是在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以及中国肥胖联盟的倡导下,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和肥胖症诊疗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共识,由全国肥胖症诊疗相关领域122位编写委员会专家,历经15省市卫健委专家意见征求,历时十个月,20余稿重要修订而成。学科领域包括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内分泌学、临床营养学、心血管内科学、运动医学、精神心理学、妇科学、儿科学、公共卫生学、中医药学、代谢生物学等。该《指南》是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旨在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

《指南》共计三万余字,由十五个主题组成,内容涵盖肥胖症的病因、流行病学、定义、诊断标准、分型(基于病因、有无代谢异常、病理生理等不同分型方式)、分期(埃德蒙顿肥胖分期系统、心脏代谢疾病分期、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分期等不同分期方式)、相关疾病、评估流程(病因调查评估、精神心理评估、体格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项目、体脂含量及内脏脂肪含量测定、肥胖症相关疾病评估、功能学检查等)、治疗原则、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干预、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原则、肥胖症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等,为肥胖症的理论知识和诊疗实践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

图 超重和肥胖诊疗路径(《指南》部分内容节选)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忠涛教授介绍:“《指南》对临床上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合并症的患者都给予了明确的诊疗路径,基本可以涵盖临床遇到的所有情况。此外,对于临床上的一些普遍问题,例如营养干预和药物干预的顺序、减重手术后的体重维持、体重反弹等问题,《指南》都做了一定的指导。”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本《指南》的发布对于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复制下方链接,搜索查看完整指南内容: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410/ae3948b3fc9444feb2ecd26fb2daa111.shtml

信息来源:金台资讯

声明:如有侵权,请在文末留言,看到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