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肥胖疼(大腿肥胖症)
肥胖是会呼吸的痛,中医让您不再“痛”!
说起肥胖,不知道是多少人心中的痛。女孩子因为肥胖,对着商场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漂亮衣服望而却步;而男孩子因为肥胖,不敢跟自己心仪已久的女生表白。由此可见肥胖是多少事情的“元凶”啊!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算是肥胖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肥胖呢?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消瘦有可能患病,我能吃能喝,身材魁梧,体重只升不降,这下该没问题了吧?其实这更是一个误区。随着各路媒体的宣传,身体健康检查意识的增强,许多老年人已慢慢体会到过度肥胖的身体为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先不说肥胖为日常活动增添了多少负担,每次上楼都气喘吁吁,更不用说手提重物,那肯定要在楼道里歇息几个来回;再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脑梗死等接踵而来,无形当中一个好好的人瞬间变得千疮百孔,怎能说这种肥胖不是身体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呢?
1. 怎样才算胖
提到肥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才算胖,它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呢?目前医学上通用的是以体重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其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例如:70kg÷(1.75×1.75)=22.86。根据中国人的体质,BMI正常为 18.5~23.9,大于等于24者为超重,24~27.9者为偏胖,大于等于28者为肥胖。
肥胖的体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苹果型,一种为梨形。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肥胖明显,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梨型身材的人臀部及大腿脂肪过多,就是说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部,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梨形。由于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新陈代谢更活跃,因此更易进入血液系统,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再有,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绕在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周围,所以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要比梨型肥胖者大得多。有人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苹果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会则是不胖者的10.3倍。当然,与非肥胖者相比,梨形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险,仅仅是比苹果型肥胖略小而已,总之腹部脂肪要尽量减少。那么,是不是肌肉中的脂肪增多则无关紧要了呢?答案是:否。梨型肥胖者肌肉中的脂肪也比不胖者多得多,肌肉中脂肪越多,胰岛素抵抗就越重,危害也越大。所以说三者相比是梨型肥胖比苹果型肥胖好,不胖又比梨型肥胖好。
2. 为什么会这么胖
①首先应当说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既然基因决定了一切,那我就破罐子破摔,爱咋地咋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后天的改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会对体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始终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②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进食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各种奶糖等);摄入动物性食品或油炸类食品过多;进食速度太快或饥饿后大量进食;睡前进食,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都会使摄入的食物较易转化为脂肪。③嗜酒。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代谢障碍,导致大量脂肪沉积。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运动量较少,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精神压力增大,出现暴饮暴食,或久坐看电脑,看电视,身体功能处于一种低代谢状态,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能量堆积转化为脂肪,故产生肥胖。
3. 中医看肥胖——多是脾虚痰湿惹的祸
中医学认为,肥胖发生的原因多是“湿痰”作祟。厚厚油油的脂肪层都是痰湿,这些痰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走于肠间形成腹泻,或者储于肺中形成咳嗽咳痰,甚至上阻脑窍而成脑卒中等。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肥胖也是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的。《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 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多肉……” 正是对肥胖人的写照。而一提到痰湿,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则为脾。脾不能运化水湿,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素体脾虚,无法运化水湿,水湿积聚为痰,存于肌肤内就是肥胖;而从外界摄入油炸、甜食等助湿生痰的食物,久而久之体内痰湿壅盛同样可以出现肥胖体型。而素体因素正和家族遗传因素相应,外因正和饮食习惯相应。这样看来,中医学和西医学对于肥胖的认识早已经达成了一致。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每逢佳节胖三斤,快速减肥一身轻
脾虚会长眼袋?看看中医怎么破!
本文选自《养好脾胃不会老》(卢秉久,于睿,王辉编著)一书,来源于养生正道(微信号yszhengdao)。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奔流·医说】别大意!腿部突然肿胀剧痛,可能是……
下肢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并且有局部的疼痛感甚至剧痛,脚掌无法着地,在行走时症状加重……请注意,这可能是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腿部的静脉发生了血管堵塞,堵塞物不是斑块和脂肪等物质,而是凝结的血凝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王文辉介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多数年轻人日常生活工作中,长期的久坐、久站已经成为常态,下肢静脉血栓也越来越年轻化,了解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非常重要。
哪些人群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王文辉介绍,有三类人群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一类是长期卧床、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大手术后、有创伤史、妊娠妇女等患者;第二类是因手术或重病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或因其他原因而长时间久坐者;第三类则是肥胖人群、经常长途旅行或经常出差人群,也会因久坐而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
“下肢肿胀、疼痛、压痛、血栓后综合征等,是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王文辉说,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患者就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发热、心动过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不适的症状会在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不适症状会有一定的好转。
但也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这是肺栓塞,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王文辉建议,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防止血栓形成。
久坐久站久卧是发生静脉血栓最主要的原因,要避免这种不良行为。
其次,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酒也非常重要。早起喝一杯温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避免发生高血脂等疾病,降低患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此外,要保持规律的运动。血管弹性下降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动,有利于保持血管健康、促进血管弹性。
对于因疾病等因素活动受限的人群,鼓励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下肢的活动锻炼。尤其是小腿段的活动锻炼,可促进小腿肌肉收缩舒张,有利于小腿段静脉回流,从而减少血栓发生的概率。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 实习生 张琪
腿上发凉胀痛?可能是它在作怪
来源:广州日报
图@视觉中国
一到冬天,有些人总感觉两条腿发凉、麻木,甚至有人会出现颜色发紫、溃疡等严重症状,或者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竟是血管内血栓堵塞引起的问题。
那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哪些人容易发生,又该如何预防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脉管炎科的专家,请他们一一解答。
下肢血栓疾病知多D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下肢动脉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心脏泵出的富含营养血液,输送至下肢肌肉、组织、器官等。而下肢静脉则负责把营养被“消耗”的静脉血回收至心脏,进入新一轮血液循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脉管炎科主任黎建华介绍,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下肢动脉血栓疾病
常见疾病有: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1.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性病变,如前期肢体发凉、麻木,行走一段路后因疼痛需要停驻休息(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出现足趾疼痛,足趾发黑、溃烂、流脓等,常有夜间静息痛表现,彻夜不眠。冬季发病率高,天气变冷时症状加重。好发于中青年男性,长期吸烟者。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主要表现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似。但好发于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动脉硬化相关病史。
3.急性动脉栓塞症
急性动脉栓塞发病急剧、病情变化快,且病情危重。主要有明显的“5P”征,即:pain疼痛、pulselessness无脉、pallor苍白、parasthesia感觉异常、paralysis运动障碍。
疼痛是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最常见,表现突然而剧烈,且不断加重,疼痛出现部位在动脉栓塞处,并向远处延伸。
无脉主要是触摸不到下肢动脉搏动,主要发生在栓塞部位的远端动脉。
苍白是早期症状,皮肤往往呈蜡白色,并有青紫斑块。与对侧肢体相比,患侧皮肤温度明显降低,甚至冰凉。
感觉异常是因缺血后形成皮肤感觉减退区,患者有袜套样感觉。
运动障碍是肢体缺血的晚期表现,发病过程为:肌肉压痛→僵硬→肢体活动障碍→压痛不明显→肌肉坏死→肢体发黑。
下肢静脉血栓疾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脉管炎科主治医师钟镜锋介绍,该病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
严重下肢静脉血栓可出现股青肿或股白肿。而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侧均有明显压痛,皮肤苍白,皮肤温度上升。
股青肿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症状,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引起缺血,此时可出现皮肤颜色青紫,皮肤温度降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剧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或静脉性坏疽。
肺栓塞。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若不能及时治疗,脱落的血栓容易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危害极其严重。
这四类人尤要警惕
钟镜锋介绍,以下四类人群是下肢血栓疾病的高发人群,要特别警惕:
1.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尤其是曾经有心梗、脑梗等疾病的患者。
2.有心脏病患者,有心房颤动患者,要预防动脉血栓脱落造成下肢动脉栓塞。
3.创伤或大手术患者、骨科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坐长途车或飞机人群等,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4.肥胖和糖尿病人群,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多,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诱发血栓。
预防血栓疾病要多动
血栓疾病是可以预防的,钟镜锋介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适当多做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黏滞性下降。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打太极拳、体操、跳舞、骑自行车、慢跑、游泳、舞剑等。
2.饮食上荤素搭配合理。尽量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可摄取一些不饱和脂肪酸食物,饮食适当清淡一点,且摄入优质蛋白。要戒烟戒酒。
3.药物治疗。有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遵医嘱服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但不宜大剂量服用。复方丹参片亦有活血化瘀作用。(文/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梁译尹、高三德)
责任编辑: 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