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方肥胖
肥胖,就是脏腑不通了!倪海厦老师一张肥胖方,受用至今
肥胖,就是脏腑不通了!倪海厦老师一张肥胖方,受用至今,无一失手
我家时代行医,父亲年轻时离家游学,偶然间得知至交与倪海厦老师交情匪浅。
倪海厦老师是备受推崇的经方中医,被誉为当代难得一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人。
通过至交的介绍,父亲与倪老师建立了联系,频繁书信往来,逐渐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倪老师不仅传授了他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分享了一张有关肥胖的方子。
这些方子,连同其中的原理,父亲后来又传授给了我,至今仍然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肥胖者,他抱怨大便不规律,排便频率少且不成形,甚至有时出现便秘和高血脂问题。
了解病情后,我为他开了一副方子:黄芪、党参、陈皮、荷叶、柴胡、决明子、丹参、姜黄、山楂、海藻、大黄。
半个月后,大便通畅了许多;一个多月后,体重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稍作调整后,两个月后,体重达到理想值,随访未见复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肥胖只是胃肠不通的一种表现。大便在体内传导过程中出现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反映了整个人体新陈代谢、受纳传导过程中的障碍和滞涩。在这种影响下,身体中的许多废物排泄不出来,堆积在体内,导致了肥胖的形成。
脏腑之气不通畅,导致了身体代谢和运转的障碍,这是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
虽然吃得多、动得少等因素也会对肥胖产生影响,但与脏腑不通相比,它们都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脏腑之气通畅呢?
首先,要健脾胃。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因此,保持脾气升降正常是脏腑之气通畅的关键。
其次,要净血。净血意味着改善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脏腑需要血液来滋养,如果血液不清,那么脏腑之气就无法通畅。因此,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疏肝。肝是人体气机的总司令,肝郁气滞会影响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
因此,肥胖者往往情绪抑郁、内向,缺乏自信,这是很常见的。要想减肥,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自信是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在治疗肥胖时可以采取以下方针:
1. 健脾:黄芪、党参、陈皮、荷叶;
2. 疏肝:柴胡、决明子;
3. 净血:丹参、姜黄、山楂、海藻;
4. 通腑化瘀:大黄。
张仲景流传千年的“减肥方”两味药 消除大肚子,帮你解决痰湿肥胖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身体肥胖,肚子大?怎么减都减不下去?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传下来的“减肥方”,专门消灭大肚腩,解决痰湿肥胖体质!
体型肥胖,并且有大肚腩,怎么减也减不下去,各种减肥方法都不管用,生活中还总觉得胸口发闷,动不动就要咳嗽吐痰,容易犯困,觉得四肢困重,不想动,伸出舌头一看,舌头胖大,周围还有齿痕,大便质地发软,总黏在马桶上冲不下去,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想减肥很简单!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减肥不是让你直接“掉肉”,而且通过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让吃下去的食物充分消化、吸收、排泄。
再说简单点,就是脾虚导致痰湿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人都喜欢吃些肥甘油腻的食物,并且还喜欢喝酒,脾胃可以运化体内水湿,而这种行为极易伤害脾胃,就会导致水湿凝聚成痰湿,痰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腹部
因此最开始出现的是大肚腩,后期久坐不动,就会发展为全身肥胖,这种人想要有效的减肥,就需要除痰湿,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张仲景所创的减肥方,只有简单两味药,就可祛湿除痰,消灭大肚腩,那就是枳术汤。
枳术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心下坚,大如盘,而心下指的就是我们的肚子,所以此方主要针对的就是大肚腩,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子。
首先枳实,此药入脾胃经,可以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在此方中枳实为一员猛将,可以通畅全身痰湿肿满,将身体各处,尤其是脾胃腹部中的痰湿排出体外;
白术同入脾胃经,此药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我们都知道,气可以推动津液流动,此药可助脾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使痰湿无法生成,断大肚腩生成的根本。
虽然此方只有两味药,但却攻补兼施,当我们脾胃好了,痰湿清除干净了,减肥自然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了,但需要注意,此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还要配合上我们运动,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挖出肥胖的深层原因,学习古人的肥胖症食疗方
咱们今天的话题是养生与肥胖的关系。为朋友们从中医的角度来解析肥胖产生的根源,一起找到解决肥胖的正确方法,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1、元朝医家朱丹溪首次提出“肥人多痰”、“肥人多气虚”、“肥人多寒湿”的理论,即痰、湿、虚是肥胖症的最主要病机,为后世肥胖症的治则开创了先河。
(1)由于形体过于丰盛,全身四肢百骸内脏器官多处于气虚状态,以致身体笨重,行动迟缓,动辄气促。
(2)气虚不能运化、输布水液,则易生水湿痰饮,导致肥人多痰湿。根据其理论观点,朱氏提出用二陈汤加参、芪、归、术、银花、连翘等来治疗本病。
(3)后世医家傅青主进一步指出妇人更易患肥胖,原因就是痰湿停积日久、有助膏脂的形成,与其“恣食厚味”有关。
2、清朝医家陈士铎从朱丹溪的“肥人多痰”的观点进一步指出,肥胖多痰的根本原因是气虚。主要是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导致痰湿内生,湿浊积聚,促使血中脂质增加。而同时代另一医家何梦瑶则在《医碥》中提出“肥人气滞必挟痰”,主张用二陈汤加枳壳、香附,重者加苍术、白芥子,来治疗本病。
3、“湿从内生,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面白而肥,肌肉柔软”。清朝医家叶天士详细阐述“肥胖多湿”的理论,提出内湿产生的主要因素,认为过食膏粱甜腻、厚味肥甘、酒醴汤茶、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化为脂液而引起肥胖。其中,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管玉衡的《诊脉三十二辨·辨肥瘦脉异》:“瘦人脉健,肥人脉沉。瘦人多火,故脉健。肥人多湿,故脉沉。”清朝医家管玉衡认为,肥胖症主要表现为沉脉,其原因在于湿浊凝滞脉气于内。
三、肥胖的食疗1、赵彦晖在《存存斋医话稿附录吴山散记》提到:碘质有改进人体新陈代谢,减少蓄积脂肪,以治肥胖病之效。海藻、昆布(鹅掌菜)、海带皆富含碘质,故以昆布、海藻煎汤代茶,海带、海蜇作肴佐餐,乃减肥之简便单方也。
2、清朝医家赵彦晖首先提出用昆布、海藻煎汤代茶,海带、海蜇烹调作菜治疗肥胖症,依据是碘能减少脂肪蓄积,而上述四种中药均含有丰富的碘,这是有史以来首次记载肥胖症的食疗处方。
程文囿在《医述·治法》说:“肥人之身,以火为宝”。清朝医家程文囿认为肥人大多阴气盛、火气衰,阴气盛则多湿、多痰,而湿、痰又可导致多种疾患。人身的真阳之气能蒸化津液,驱散痰湿,故对肥胖之人尤为珍贵。
因此,补气壮阳是肥胖的治疗原则,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文献记载。
王三才《医便·饮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恬淡脏腑,调顺气血,使一身之气流行中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形神虚矣”。
明朝医家王三才认为肥胖不利于养生。虽然肥胖者的肌肤润泽,但长期进食肥甘厚味之物,可引起各脏腑功能减退,最终妨碍养生。强调养生的关键是养内,而不是养外。
摆脱肥胖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体质,通过中医调理气血失衡的状态、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增强运化痰湿的能力,同时结合食疗药膳的日常养护,合理运动帮助改善气血瘀滞和痰湿气虚的体质,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耐力,才能重回健康体态,体验轻松人生!
关注,让爱心延续
转发,让爱心传播
点赞,让爱心闪亮
有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