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解析(肥胖的定义和标准百度百科)

泽桥医生 0
文章目录:

关于肥胖,你了解多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由肥胖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也正在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且随着社会审美的改变,人们不再推崇唐朝以胖为美观念,而是倾向于追求苗条曼妙的身材。所以肥胖带来的社会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减重已经成为了肥胖人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科学健康的减重就必须得先了解肥胖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认识肥胖吧!

首先肥胖[1]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总含量增多或者局部含量增多及分部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衡量肥胖的标准我们大致可以分为4个,它们分别是体质指数(BMI)法、腰臀比(WHR)法、体脂百分比(BF%)法、肥胖度(OBD)法,我们日常最常用的主要是体重指数(BMI)法、腰臀比(WHR)法,因为它们简单便捷,只需要借助于体重称、软尺就可轻松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体重指数(BMI)法是一个公式,它使用体重和身高估计身体脂肪的含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通常BMI值(kg/m2)在18.5~24.0被认为是正常体重,BMI值(kg/m2)小于18.5是体重过低,BMI值(kg/m2)在24~28之间是超重,BMI值(kg/m2)大于28是肥胖,所以当你的BMI值大于24时就应该要警惕了,你离肥胖仅有一步之遥。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只有肚子上有肉,我的胳膊腿儿都很细,这算不算是肥胖呢?”其实这也是属于肥胖的一种,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梨形”身材,医学术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当男性腰围达到90cm以上,女性腰围超过85cm以上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腹型肥胖。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2]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简单的小工具和计算方法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

我们已经知道了判断肥胖的方法及标准,那么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呢?

(1)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肥胖的一大“元凶”。“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常常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写照。油炸食品、甜食、饮料可乐、薯片等零食是我们追剧聊天的必备神器,大鱼大肉是朋友聚会的餐桌“标配”,“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者”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出门有电梯、吃饭有外卖、购物有网购,这些快捷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大大的减少,更有抽烟、饮酒、熬夜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正在让我们从一个苗条的瘦子变成一个油腻的胖子。

(2)经常有人会发出“为什么喝口水都会胖”、“我吃得比你少这么多,为什么你一点儿也没发胖而我这么胖呢”或者“我每天都运动2小时怎么一点没瘦呢”这样的疑问,其实肥胖不仅和我们的饮食运动有关系也和遗传基因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肥胖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型,父母双方均肥胖的,其子女肥胖发生率约为70%-80%。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自律,而是我们的基因就是如此。

(3)肥胖会对人体各大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肥胖患者更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肥胖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有的人由于自己形体肥胖,躯体自信度较低,肥胖使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拒绝工作学习,甚至出现抑郁自杀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肥胖,杜绝惨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02):95-96-97-98-99-100-101.

[2]姬淑云,杨慧萍.济南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01):31-32.

[3]刘皓晖.浅谈肥胖的成因与危害及运动干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231 234.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0.16.231.

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

我对肥胖趋势的真切感知,是从见证朋友身材的变化开始。早几年,各类茶饮新品琳琅满目,有几个朋友只要逛街就会买一杯全糖奶茶。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减少外出时,点外卖也常会捎带一箱碳酸饮料。于是,长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这并非个案,而是近些年国内外真实出现的新趋势。

大众对肥胖看似格外熟悉,但关注点多停留在审美层面,一些受访者谈起身材歧视、校园霸凌等,也是出于对外貌的评价。当下肥胖趋势在全球流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从健康角度重构对肥胖的认知,其给个体和医疗体系带来的经济负担,影响更深远。

一位受访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对年轻患者和家长常说的话是,“不要觉得老年病离你们很遥远”。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有明显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肥胖是元凶之一,叠加未成年人的发育,一些疾病甚至会伴随终生。近些年,健身、轻食等健康话题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但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城乡之间仍有很大的鸿沟,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认知和经济条件受限,肥胖人群增速远超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如果不重视防治,未来中国的肥胖群体还会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呼吁重视肥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个体来说,知道肥胖的危害容易,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则是世纪难题。有医生分析,减肥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习惯将减肥看作是“一次性交易”,胖到无法承受时,才希望快速瘦下来。但结果往往是,在做了切胃手术或参加训练营瘦身后,还是会复胖。受访医生指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非疾病导致的肥胖,减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身事业”,关键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能摒弃对快速减重的执念,一些建议至少是可长期执行的,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尽量平衡饮食结构,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等。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这在过往的肥胖叙事中也鲜少被强调。深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的消费增加,外卖的普及等,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长胖有时候是必然的。此外,熬夜加班,城市道路规划降低了骑车和步行的舒适度,甚至空气质量变差使得外出活动减少等,也都和肥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防控肥胖不应只靠个体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食品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改变。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重新认识肥胖

记者:杨智杰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健康科普 | 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脂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一般用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判断。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大于消耗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肥胖是百病的温床,与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胆道疾病、乳腺癌等)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超重是一种体重偏高的状态,指18岁以上成年人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BMI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它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衡量体重情况的指标。超重并不等同于肥胖,但它已经表示了体重在正常范围之上,这可能会增加许多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1.体重指数(BMI)

是测定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kg/m 2 )=体重(kg)/身高(m2 )。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行业标准:

2.根据腰臀比(腰臀比=腰围/臀围)来判断中心型肥胖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3.评价体内脂肪分布的指标

体脂率,又称体脂百分数,是体内脂肪总量(包含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所占人体重量的百分比。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大约是肌肉的1.4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体重并不算重,但是体型上一点都不苗条。可以说,体脂率,才是判断胖瘦标准的硬指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占20%~30%。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目前医院营养门诊有专业的体脂秤进行人体成分分析。

肥胖和超重人群的生活指导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控:

食物多样,以全谷物等低升糖碳水化合物为主,提倡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多吃蔬菜及水果类;

控制食物量和进食速度,细嚼慢咽;

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油控制在25g/天,盐控制在5g/天。

运动调控:提倡运动方式:慢跑、游泳、瑜伽、五禽戏等,运动强度:每周2-3次,每次1-2个小时。

定期监测体检:检测体重、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

注意:肥胖或/和合并相关代谢并发症者,经饮食控制和恰当运动后无改善,可以考虑微创减重手术治疗。(通讯员 吴丹 何宇琴)